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应用与影响研究

作者: 王洪波

我国作为水稻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国,其水稻播种面积在所有粮食作物中占据了大约30%的比例。全国超过半数的人口以大米为主要食物来源。自始至终,我国都将水稻生产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环保与稻米生产的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和公众关注的主要话题。尤其在农业领域,农药作为具有显著污染性的物质,其生产和施用过程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传统农药虽能暂时控制病虫害,但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环保型替代产品。近年来,环保型生物农药因其对环境的影响小、安全性高及可持续性优势,备受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探讨生物农药在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实际运用情况,深入剖析了水稻普遍遭遇的各类疾病和害虫特性,涵盖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多种问题。本文将详细剖析生物农药的本质,并特别关注其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中的实际运用。旨在深入探讨生物农药对水稻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特别关注其对有益微生物、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具体作用,以供参考。

一、水稻病虫害的分类和描述

1、水稻病害的分类和特征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农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遭遇稻瘟病和稻纹枯病等重大病害威胁。水稻生长深受此类疾病的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下滑。因此,精确区分并描述疾病类型对于防治至关重要。

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病原体瘟菌触发的严重水稻疾病。这种疾病在水稻的各个生长阶段如初期的幼苗期、中期的拔节期直至后期的成熟期,都可能遭受该疾病的侵袭,其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稻瘟病菌通过孢子传播,在水稻叶片和穗部形成黑色病变,叶片枯黄脱落,进而造成水稻产量大幅下降。稻瘟病的发生不仅受气候因素影响,还取决于水稻自身的抵抗力。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关键在于品种改良与农艺措施的协同运用,包括实施适宜的施肥策略、推行间作轮作,以及进行适时精准的药物防治,这些都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病原体纹枯病菌导致的水稻疾病。纹枯病在水稻的生长周期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害,它对水稻的健康成长和总体产出都带来了显著的负面效应。针对水稻纹枯病的特点,农业工作者应在作物初期即实施预防和干预措施。为了保障水稻的优质发育,必须在全生长阶段进行监控,实施定期和非定期的样本检查。一旦识别出潜在的纹枯病迹象,务必迅速采取有效防治手段,并在相关区域进行彻底排查。在调查中,我们必须全面掌握水稻病斑的特征细节,以此为基础精确推断纹枯病的确切发病期。

2、水稻虫害的分类和特征

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常面临各类虫害威胁,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难题。水稻生长面临严重虫害威胁,会显著降低产量和质量。精确识别和详尽描述这些害虫种类是保障防治策略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稻飞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稻飞虱是一种透明的小型昆虫,专居于水稻叶片背面,以吸取植物叶片的汁液为生。造成叶片浮现黄色斑点,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发展为整体叶色发黄,萎缩,甚至脱落。稻飞虱是水稻病毒性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其唾液中携带病毒,通过叮咬叶片进行病毒传播。稻飞虱以其卓越的繁衍和迁徙特性,在适宜的气候环境中能迅速繁殖,对水稻种植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对稻飞虱的有效管理中,迅速采取综合防控手段至关重要,比如选用抗虫种子、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合理施用肥料,并辅以生物控制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作物的损害。

水稻生长期间,稻纵卷叶螟是常见且重要的害虫之一。稻纵卷叶螟,小型蛾类,专嗜水稻叶片。幼虫以稻叶为食,形成卷曲如管的巢穴,内含丝质结构,对水稻光合及叶片生长构成极大阻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影响,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多发。其危害可能导致水稻产量骤减高达20%以上。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应采取多元化的综合策略,涵盖科学施肥、集成病虫害管理以及生物控制等措施。此外,定期虫害监测、实施性诱捕技术,并在适宜的时候运用化学防治手段,是控制稻纵卷叶螟的重要策略。

二、生物农药的概述

1、生物农药的基本内涵

生物农药是一种利用生物学机制控制作物病虫害的环保型农用制剂。生物农药优先选择源自自然界的微生物、植物精华或昆虫等,区别于传统化学农药。这种活性成分展现出特有的生物学特性,能针对性地遏制或控制特定害虫或病原体,从而减少对非目标生物及环境的负面影响。生物农药源自生物体,是一种特殊的防治农业病虫草鼠害的环保手段。它主要由生物活体(如微生物、昆虫天敌)或其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构成,并已商品化,划分为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天然杀虫剂以及转基因生物农药等多个类别。这些产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生物农药较传统化学农药的优势分析

①降低农产品残留

生物农药主要源于天然生物资源,因此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水平较低,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风险较小。传统农药在农作物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较多,长期摄入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因此,采用生物农药能有效降低农产品中残留物,直接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

②减少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

生物农药在减少害虫产生抗性,以及较低的环境污染特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点。生物农药中多元化的活性成分结构使其构成复杂,降低了害虫对单一成分产生抗药性的可能。相比之下,传统化学农药因单一的活性成分,易引发害虫抗性,从而削弱其防治功效。农田采用生物农药具有减少残留和环保优势,它能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1、生物农药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

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瘟病频发,严重影响产量,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而生物农药作为环保且安全的防治手段,在稻瘟病的防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关键在于,生物农药中蕴含的微生物活性成分在防治稻瘟病时表现出显著的治疗作用。举例来说,像拟杆菌属和假单胞菌这类能产生抗菌物质的细菌,它们通过抵制稻瘟病菌的生长与繁殖,从而显著缓解病情的发展。生物农药中蕴含的真菌元素显示出预防及治疗功效。部分真菌产品,如虫霉和灰葡萄孢霉,能产生孢子或菌丝,它们能针对性地感染稻瘟病菌并损害其结构,从而实现天然的防治作用。植物源生物农药因其重要性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稻瘟病防治领域,其广泛应用已证实了其功效。植物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如精油和次生代谢物,展现出显著的抗菌效能,能有效遏制稻瘟病菌的繁殖,延缓疾病的发展。植物提取物能刺激水稻产生抗逆反应物质,提升其自我防御能力,增强抗病性。

2、生物农药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中的应用

水稻发生纹枯病时,种植者可采用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复配制剂),用量为每亩60毫升进行防治和管理。该药物包含赤霉素和玉米素,特有功效不仅能防治纹枯病,还显著促进水稻生长速度。相较于传统化学肥料,赤霉素能显著提升水稻种植产量。腊芽菌是一种微生物,它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茁壮生长,其繁殖速率异常迅速,大约是常规病菌的20倍。因此,它能有效抑制病菌繁殖,实现理想的治疗与预防功效。通常情况下,经过1~2轮药物治疗后,应能免受纹枯病的影响。种植者也可采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纹枯病的预防及管理。该药物含有高达50亿个活菌/毫升的浓度。防治纹枯病时,推荐以1∶400的比例配制药水,采用喷雾方式实施处理。这种特殊菌群在土壤中迅速增长,具备高效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3、生物农药在稻飞虱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水稻的主要虫害包括灰飞虱和褐飞虱,它们会对作物构成严重损害。该类害虫具备迁徙特性及显著的趋光性,在20~30℃且湿度超过80%的条件下,易引发大规模繁殖暴发。农民可以利用白僵菌制剂作为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害虫,这是一种虫生真菌特效药,能高效生成分生孢子,快速在昆虫体内繁衍,引发中毒反应,干扰昆虫新陈代谢机能,从而迅速致死。该药剂的突出优点在于其无害、无味且无环境残留,被誉为理想的绿色生物杀虫剂。通常情况下,每亩施用白僵菌的剂量控制在60~80毫升范围内即可,该菌的分生孢子能在适宜水稻生长的条件下持续繁衍并发育,因此展现出卓越的防治功效。

4、生物农药在卷叶螟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水稻栽培中,卷叶螟是普遍存在的常见虫害问题,雌性害虫单个平均可产约70颗卵,实际孵化率惊人地超过80%。通常,2龄期的幼虫就可侵入新叶,引发虫害问题。在极端高温或持续降雨的气候中,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虫害困扰。此害虫在22~28℃及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易大量繁殖,因此,农民可以通过适时调整土地管理策略来预防和应对该问题。在化蛹的关键期,深水灌溉策略能有效控制虫蛹问题,建议采用环保的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进行防治,常规剂量为每亩20~30毫升。建议每7~10天实施1次喷洒作业,或采用约16%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进行防虫处理。常规剂量为每亩10~15毫升,每月施用1次,需选在低龄幼虫活跃早期实施药物喷洒。

四、生物农药对水稻生态系统的影响

1、对有益微生物的影响

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管理中展现的独特功能,对有益微生物群体构成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影响。使用生物农药在病虫害控制中展现出积极影响,它不仅能有效抑制有害生物,而且有助于提升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因为这类农药如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杀虫剂,倾向于维护而非破坏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体,促进它们的繁衍和广泛分布。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通过提升土壤质量,能够有效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与活性,从而显著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健康水平。尽管生物农药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过度或频繁地使用可能会对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构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长期且广泛地依赖生物农药可能会对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丰富多样性和数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干扰微生物群落原有的稳定生态平衡。某些生物农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对土壤生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有益微生物构成潜在威胁,从而干扰其生长。尽管广谱生物农药在抵御害虫和抑制病原菌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然而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造成的潜在影响却是一个不容轻视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

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水稻病虫害管理中,生物农药的应用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和审慎对待。一些环保型生物农药,如来源于微生物的制剂和植物有效成分提炼的杀虫剂,其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相对较低。它采用更为环保的模式,积极地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精细优化生物农药的选择策略和施用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从而确保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一些生物农药在控制害虫和病原体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效果,但它们潜在的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性不可忽视,这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一定伤害,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消极影响。在长期且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生物农药虽然具有环保优势,但其可能对非目标土壤微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

3、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生物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扮演重要角色,目标是高效控制病虫害,同时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精细的生态平衡,其中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至关重要。故在应用生物农药时,务必慎重考量其对生态平衡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适宜措施以维护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在采用生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对非目标生物损害最小的产品,以减少意外影响。水稻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包括昆虫、鸟类和众多微生物等多元物种共存。挑选生物农药时,首要关注其高度针对性,针对特定害虫或病原体,以减少对益生生物的非目标效应,从而维护生态平衡。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关键在于优化生物农药的施用策略和时间点,以最小化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负面影响。优化药物施用方法和时机能有效降低非目标生物接触生物农药的风险,进而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非目标作物生长期采用生物农药,减小对非目标生物的负面影响。通过精准施用或区域性投放,能有效控制药物扩散,从而减少对周围生态的潜在危害。

鉴于公众对环保与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增长,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前景将不断扩展。生物农药研发将着重生态友好及持久利用的理念。科研机构与企业正推进对生物农药的深度探究,致力于挖掘和利用微生物及植物源的有效成分,目标是创制出更环保且效能卓越的生物农药新品。同时,生物农药与农业科技的融合度将逐步提升,通过生物农药与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的融合,研发出抗虫防病的新型水稻品种,显著提升其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对外部化学农药的依赖。预期生物农药的精准使用将得到显著提升,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进行农田动态监控与精准喷洒,这将有效降低农药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随着深入探讨和创新技术的推进,生物农药在未来的水稻生产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积极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农业的进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农药的应用必须严格强调安全性评估和强化监管,以确保其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预计生物农药将在未来为我国水稻生产带来安全与高效防护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