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几种常见灾害的田间影响及防灾减灾预防和补救措施

作者: 王潮洪 位杰勋 刘林业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重发、叠发,且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增大,对农业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2024年5月以来,河南、河北经历了70天无有效降水的干旱天气,降雨较同期偏少70%,除安徽南部、江苏东部外,黄淮海大部分地区0—4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在0.13—0.23 m3/m3。冀中、豫北、豫中、鲁西南、皖北等旱情较严重的区域(相对含水量小于55%)处于中等干旱以上状态,不利于夏玉米出苗和苗期管理。而进入7月中下旬,多地又出现强降雨,造成局部地区发生渍涝。此种旱涝急转的气象条件导致2024年多地玉米苗情复杂、长势不一,给生产管理增加了诸多难度。因此,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关键技术,稳固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尤为重要。

一、高温干旱的灾害影响及预防与补救措施

1、灾害影响

高温干旱对玉米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均会带来显著影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迅速蒸发,导致水分供应不足,可能使玉米生育期缩短,生长发育受限。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导致光合产物合成减少,同时根系无法获得足够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抑制植物的健康生长。这种状况可能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结实不良,颗粒数量减少,甚至影响品质,如颗粒填实度降低、营养成分减少,降低商业价值。

(1)对生育期的影响

在苗期阶段,若遭受高温干旱,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茎秆细弱,即使后期气候条件好转,也难以形成健壮的茎秆和丰硕的穗子。而在拔节后阶段,高温干旱同样会加速生育期的缩短,进一步影响玉米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进程。

(2)对玉米叶片的影响

干旱条件下使得玉米叶片会出现萎蔫、干卷的现象,导致光合绿叶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同时,高温伏旱的出现更加剧了叶片的不利状态,使叶片卷缩,颜色变得暗淡,逐渐变黄,并开始在下部出现干枯现象。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叶片的功能和生长,还可能对整个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对开花期的影响

夏玉米开花期多集中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温度有时高达36—37℃,对玉米吐丝散粉、授粉非常不利。高温干旱天气下,花粉易失水失活,花柱易枯萎,寿命缩短,造成授粉受精异常,导致玉米秃尖或缺粒严重而减产。

(4)对果穗性状的影响

干旱会使玉米果穗变短,穗粒数减少,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此外,干旱也会导致雌穗发育迟慢,出现半截穗及穗上部退化;严重时雌穗发育易受阻,出现籽粒败育,导致田间空秆较多。

2、高温干旱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1)选用抗旱耐高温品种

推广耐旱、耐高温玉米品种是减少高温干旱危害损失的最有效途径。在极端多变的高温干旱异常年份下,最好选择中熟或偏中熟、抗高温能力比较强的玉米品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玉米开花期能够避开高温干旱的炎热时段,减缓高温热害对玉米授粉结实的影响。

(2)应对高温干旱巧播种

水分对玉米种子发芽十分重要,玉米种子要吸收达到自身重量45%—50%的水分时才能正常发芽。土壤墒情在适宜范围时,玉米出苗快,出苗率高。土壤过干,种子吸水不足,土壤湿度过大、氧气不足,均会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造墒播种应结合墒情状况合理确定灌水量,避免因灌水量过大造成土壤过湿,影响作物适期播种。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子叶留土,胚芽鞘破土能力强,能够破开结皮顺利出土,所以造墒播种和播后浇蒙头水均可。黄淮地区夏收夏播茬口紧张,夏玉米宜及早播种,优先推荐先播种再浇蒙头水。如果先造墒后播种,造墒灌溉后需要晾晒几天,容易耽误农时。蒙头水宜小水快灌,亩灌30—40m3左右,避免过量灌溉造成地面积水或土壤含水量过高,高温天气下种子缺氧腐烂。若采取喷滴灌,建议先播种,再利用喷滴灌设施灌出苗水,灌溉水量宜小,以浸润灌溉为主,避免地表层结皮板结,影响种子破土出苗。喷滴灌设施可以是滴灌带、微喷带、卷盘式喷灌、大型喷灌、地埋伸缩喷灌等。其优点为:①争抢农时,上茬小麦收获后马上就可以播种。②需水量少,只需湿润播种带0—20cm土壤,亩灌水20—25m3。③出苗率高,通过喷滴灌实现滴水出苗、一播全苗。④适水增密,通过喷滴灌以水带肥、肥随水走,精准供应水分养分,可增密种植,为单产提升奠定基础。

(3)浇水降温

干旱高温下及时喷灌浇水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温度,增加植株水分,减少呼吸消耗,避免高温热害。适时喷水在叶片上更能有效降温。科学用水至关重要,避免过度灌溉。对突发降雨应及时疏通排水系统,避免旱涝急转引发的灾害。注意防治病虫害,在干旱高温条件下易暴发。密切关注田间情况,选择适宜药剂进行防控。

(4)人工授粉

干旱会降低玉米花粉活性,虫害和低温多雨会影响花粉传播和雌雄穗发育不同步。发育期差异会导致授粉质量差。在高温干旱情况下,花粉活性明显下降,人工授粉有助于提高结实率。建议在上午9点后进行人工授粉,露水褪去后操作效果更佳。在低温少光条件下,摇晃植株有助于提高花粉散发量。在晴天条件下,使用拉绳或无人机作业可以促进花粉快速落下,完成授粉过程。针对采取雄穗辅助授粉,适合较矮品种。在露水褪去后采收雄穗,涂抹雄穗上的花粉,促进雌穗授粉。

(5)合理化控与追肥

因旱晚播弱苗地块,应以促为主,及时借墒追施速效氮肥,可亩施尿素10kg,或用无人机喷施1%尿素溶液、0.2%—0.3%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弱转壮。大喇叭口期—花粒期正常追肥。适期播种出苗的地块在进入拔节—小喇叭口期,应适时进行化控防倒,酌情追施尿素。化控最佳时间为6—8片展开叶期,可选择矮壮素、乙烯利、胺鲜酯、甲哌鎓等化控制剂,如化控1次不理想,应在9—10片展开叶期再化控1次,最好于晴朗无风的早晨或下午4点以后采用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均匀喷施玉米上部叶片。大喇叭口期前后是玉米需肥关键时期,应按计划及时开沟追肥,以追施速效氮肥为主,占全生育期需氮量50%左右。在此基础上,后期应追施花粒肥,追施总氮量20%左右,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有条件的用无人机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和1%—2%的尿素,防止叶片过早衰亡,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采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地块,应在化控后5—7天、大喇叭口期、吐丝授粉期、乳熟期分次进行滴灌冲肥,亩追施纯氮11—13kg。蜡熟期如天气干旱,可再进行1次滴灌补水,以延长叶片功能期。

(6)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最大限度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保证个体植株良好通风透光条件,实现增产增效。生产上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出现群体郁蔽,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影响玉米个体植株的生长发育。因此,生产上应合理密植,搭建合理群体结构,创造玉米良好生长环境,促进群个体良好发育,增强玉米群体的整齐度和一致性,才易实现丰产、抗倒、抗逆的有机统一。

二、洪涝的灾害影响及预防与补救措施

1、灾害影响

玉米既怕干旱又不耐洪涝。土壤湿度过饱和状态下,玉米就会发育不良,尤其是被水淹没3天,玉米存活率就很低。所以强降雨后,应尽快排除玉米田间积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因强降水或洪涝过后,土壤中养分易流失,所以要及时追肥促使玉米植株恢复生长。此外,玉米植株短期泡水,则可引起根系中毒,部分根系腐烂。一旦长时间淹水或渍涝,则会导致玉米根系窒息死亡。渍涝对玉米的危害程度与玉米生育进程有关,玉米植株越大对渍涝危害的抵抗能力越强;处在抽雄散粉期的玉米对渍涝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但处在小喇叭口期的玉米对渍涝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2、预防措施

(1)提前挖好排水沟,加固检修已有田间沟渠

在预防大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时,首要之举是提前挖好排水沟,强化农田的排水系统。此外,对已有的田间沟渠进行加固和检修工作也至关重要,确保排水通畅,有效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2)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在遭受暴雨或其他水患情况下,田间可能会出现积水现象。因此,要及时采取措施,如疏通排水沟,引导雨水流向,确保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避免因积水导致的病害和植株生长异常。及时的排水工作有助于维护土壤的通透性,保障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从而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灾后补救措施

(1)早排田间积水

受淹玉米田块,应及时疏通沟渠,排除田间积水,以防玉米长时间浸泡。

(2)补施速效肥料

玉米遭受洪涝灾害后,要及早补施速效肥,以促其恢复生长。可根据生育进程合理施用化肥,对于尚未追施穗肥的玉米田,可亩追施尿素20—25kg;若玉米生长处在大喇叭口期,应适量增施速效氮肥或氮钾复合肥。追肥时不要撒施,应开沟深施或结合中耕施用;雨后放晴时,可间隔7天连喷2次1%尿素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促使玉米灾后恢复生长。

(3)防病治虫

受灾玉米常出现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且抵抗病虫危害能力降低。针对雨后田间湿度较大,需重点防控玉米南方锈病、褐斑病、顶腐病和叶斑病等病害,可喷施吡唑醚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及其复配药剂;防控粘虫、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可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建议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采用植保无人机喷药,合理设置飞行高度和速度,规划好施药飞行线路,不漏喷、重喷,必要时添加沉降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一防双减多促”。鼓励利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成虫、中后期释放赤眼蜂控制虫害。

(4)加强倒伏地块管理

①叶片被淤泥掩埋的玉米田

植株难以自行恢复直立生长的田块,要尽快去除叶片上的泥土,帮助植株尽快恢复直立生长。

②心叶内淤入部分泥沙的玉米田

可采用镰刀割除淤入泥沙的心叶,以帮助后续叶片抽出。割除叶片应越少越好,并注意不要伤及植株顶端生长点。

③小喇叭口期的雨后倒伏玉米田

鉴于此期倒伏玉米植株会缓慢自行恢复直立生长,建议不要对其进行人工扶直。

④抽雄散粉期的倒伏玉米田

此期倒伏玉米植株基本失去自行恢复直立生长的能力,倒伏后需人工扶起,并培土对植株加以固定。

三、大风的灾害影响及预防与补救措施

1、灾害影响

大风对玉米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植株的倒伏和折损,这种状况会在田间引起植株之间的挤压,导致通风和透光条件变差。在这种情况下,玉米植株的生理机能会受到扰乱,容易导致授粉不良,进而影响灌浆结实过程。特别是在大喇叭口期以后发生的折损,会导致玉米植株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2、预防措施

生长前期发生倒伏会造成减产减收;后期发生倒伏会加大收获困难,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因此,预防倒伏已成为满足种植者省工省时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主要预防措施为,一是选用优良抗倒伏品种;二是合理密植;三是适度干旱“蹲苗”,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抗倒伏能力;四是中耕培土,有助于植株抗倒。

3、灾后补救措施

(1)倒伏

对倒伏度在30°以下的田块,可将玉米向倒伏反方向轻轻扶起,并在反方向用脚踩踏玉米根部土壤,依靠自身根系固定植株。倒伏度在30°— 60°的田块,可扶苗培土,促进玉米气生根产生。扶直玉米方法应2人配合,一人扶直,一人培土,培土高度以7—8cm为宜,培土后要用脚踏实。而对于倒伏度在 60°以上的田块,因玉米本身具有调节能力,可以自然恢复。对于抽穗后倒伏的玉米,一般不剪叶,不去头,多采用扎把扶起措施。扎把时应将果穗扎到绳子上边,以3—4棵扎把数量最好,不可超过5棵,否则数量过多,再遇暴风雨易折断。扎把时注意扎紧扎牢,当天倒,当天扎完,扎把时间控制在3天内;3天后不要再扶,再扶伤根反而会严重减产。

(2)折损

针对折损不足50%的玉米田,不建议毁种,可及时清除折损的部分植株,补种一些短季作物,如荞麦、绿豆、豇豆等;针对折损50%以上的茎折断严重地块,应抢抓农时清理地块,补种绿豆、豇豆和萝卜、白菜等。

四、冰雹的灾害影响及预防与补救措施

1、灾害影响

对于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植株生长点没受损伤,其对产量影响通常不大。但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植株恢复生长能力变差,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冰雹砸断穗节,基本不能恢复生长;若穗节完好,且功能叶片损伤较小,应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恢复生长而减少产量损失。

2、灾后补救措施

(1)及时清理残碎叶片

在灾后阶段,及时用镰刀将残碎叶片修剪,要确保将叶片上的残存淤泥和杂物清理干净,有助于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健康发育。

(2)做好中耕除草

玉米苗期雹灾可能导致杂草滋生和土壤板结,因此在地面出现泛白迹象时,务必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打破土壤板结,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3)及时增施肥料

雹灾会带走土壤养分,导致玉米苗势变弱,为此应及时增施肥料。在苗期阶段,可考虑每亩追施5-10kg尿素;而在大喇叭口期,根据玉米生长状况,每亩追施15-20kg尿素。此外,也可适量喷施0.5%磷酸二氢钾或0.2%硫酸锌叶面肥,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玉米生长势头,帮助作物渡过灾后的困境,确保良好的收成。

(4)防治病虫害

为有效防治病虫害,可以选择使用杂环类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抗茎腐病和大小斑病。同时,使用酰胺类或苯甲酸盐等杀虫剂来防治玉米螟。务必注意在使用农药时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进行安全操作,以确保防治效果和作物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