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齐辉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行业是刺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农业质量与我国民生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在落实农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调整农作物生产流程,以此来为农作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本文对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并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提出个人看法,希望为关注农药减量增产与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群带来参考。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农药使用成为了农业领域必须关注的焦点,只有在农作物种植期间严格按照需求来进行农药配比,才能将农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此来让农药在水稻种植期间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价值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农业生产往往存在利用不同类型农药处理病虫害问题的现象,科学使用农药能够让水稻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问题带来的影响大幅降低。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大量使用农药将会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显著增强,而且农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耕地环境与土壤结构,通过在水稻种植期间引入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能够在保障耕地环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幅提高防治质量,进而促使水稻种植实现产量上的提高。只要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进行优化,就能够在打破农作物种植难点问题的同时,有效降低耕地质量问题。

通常情况下,水稻种植户在种植期间都会利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来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防治阶段会以经验为核心来使用各个类型的农药,如果没有在农药应用期间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使用药物,就将因为盲目用药而导致种植质量下降。只有坚持合理配药,才能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先决条件下实现对病虫害的管理与控制。必要时应该适当结合病虫害种类来实现对农药用量的调整,以此来让农药在水稻种植期间实现价值最大化。在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防治模式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为了实现对农药量的控制,需要尽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来代替高毒高残农药。通过大量推广生物农药并加强推广与宣传,可以在提高农药应用效果的同时,避免农药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可以在提高农药应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农药价值最大化。

二、农药在非合理使用中对水稻种植的负面影响

农药使用是提高水稻种植质量的关键,通过分析农药在非合理状态下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在提高水稻种植质量的同时,避免水稻病虫害问题的情况出现。

1、农药浪费

在水稻种植期间,农药滥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情况,有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农户在使用农药后,都可以将水稻种植中的病虫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了降低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户需要尽量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加强对于农药的利用,通过严格控制各种农药的整体用量,可以避免因为过量用药而导致农药浪费、病虫害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用量过量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鸟、蜂等小型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的情况,因此为了最大化农药效果,就必须对农药用量与种类进行控制。

2、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危害

绝大多数农药都带有大量有害物质,农药在应用期间将会对土壤与空气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空气中的大量农药微粒将会随着气流而不断扩散,并在扩散中流入河流、湖泊,进而对水源带来非常严重的不利因素。在农药的施加时,需要针对水稻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可以避免因为用药量过多而导致生态质量受到影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如果种植者没有正常使用农药,就容易导致在土壤中出现大量农药残留物。若没有在种植阶段及时对农残进行清除,就将会导致农残顺着生态链进入人体,农残将会对人身与精神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让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实现价值最大化,可以结合病虫害危害来开展绿色防控,通过将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与其他防治技术相结合,可以让病虫害防治管理效果变得更好。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

受到传统农业种植理念的影响,很多农户已经习惯了采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速度却很难满足农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只有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针对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行调整,才能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实现效果最大化。

1、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科学化应用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效果最大化,就应该结合市场农药种类来进行科学比对,通过分析不同农药的成分与毒性情况,可以让农药在使用中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就目前而言,我国当前的农药领域存在发展混乱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药的品质造成很大影响。而且部分商家为了提高获利,还会选择在农药宣传阶段过于放大农药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很多农民在选择农药时,往往会结合价格选择相对较为便宜的农药,农药质量下降将会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并影响到病虫害防治质量。为了提高农药应用效果,农民需要结合种植情况与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农药,并通过适当学习农药基础知识,以此来实现对农药使用量的科学控制与管理。农药能否合理化应用,将会成为影响水稻种植质量的关键。

农药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农药种类、用量的选择与控制,还需要通过科学化喷洒农药来实现对农药质量的管控。在此期间,可以结合农药使用程序来进行农药喷洒方法的调整。在配置农药期间,更多选择低农残药物,针对水稻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调研、筛选等方式来配置出相对最为适合的使用方法,将喷洒技术与其他用药方式相结合,可以通过相对更加精准的施药方案来保障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整体质量。在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调整防治策略,将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方法相结合,以此来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大化。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应该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控制与管理,还能够避免因为药物使用过多而导致土壤成分被破坏。综合防治能够将药物治疗与其他防治手段融合,通过主动减少药物使用量与使用次数,能够让水稻种植真正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2、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宣传培训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实现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帮助基层农户树立积极正确思想观念,通过帮助种植者在脑海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式,能够让农药应用效果变得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推行期间,应该加强农药使用操作的规范化管理,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宣传推广管理来强化农药质量控制与宣传。通过各种渠道的全方位推广,完全可以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基层农户群体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此期间,还应该坚持对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种植人员因为病虫害防治不当而影响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最终应用效果。除此之外,为了真正落实农药减量增效,还必须将网络视为核心载体,通过让更多农户与种植人员了解到农药过量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此来降低农户对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抵触心理,进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才能真正让普通农户接受。

3、加强水稻种植病虫害标准化管理

为了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病虫害标准化管理,通过集中调整不同种植区域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可以将病虫害带来的风险问题成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此期间,可以适当与农药厂家等各方主体进行充分合作,并在划分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针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充分控制,通过全面加强农药规范化管理,能够让水稻质量得到更多保障。就目前而言,市面上的常见农药种类有很多,而且因为农药的特殊性,个别农药往往具有非常严重的毒性问题,高毒性农药往往并不适合直接在水稻种植中应用。我国当前的农药市场,其整体农药质量往往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农户在水稻种植期间使用到此类农药,就需要及时安排相关管理部门来针对农药功效与药品相关用法、优劣势进行网络普及,只有基层农民充分认识到各种农药的用法用量对水稻的影响,才能让农业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农药在研发管理阶段,还应该结合地区气候条件、水稻栽培情况等因素来进行综合控制,科学合理的农药应用情况能够让农业效果变得更好,避免农药质量问题的发生。通过针对农业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来开展农药评价与分析,可以让农业操作规范与使用管理方式得到更多保障。

4、合理加强农药配置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农户在水稻种植期间对于农药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这种农药需求并不是需要更多农药量,而是需要更多高质量、高效的农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水稻种植质量的综合管理。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新的栽培技术、施药方式来加强针对性管理,通过从土壤结构、地势等因素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真正实现效果最大化。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因为自然生长的农作物可以降低病虫害、杀虫剂对农作物自身的影响,而农药的降低增效则是在控制农药毒性的同时,对农药病虫害防治方法的一次全方位优化,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本质就是针对农药用量的一次配置管理,只有能够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需求来强化农药配置管理,就可以从农药的实际应用效果出发,全面实现对农药施药质量的管控。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要从农药利用的角度来加强对于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避免因为大面积使用化肥、杀虫剂等药物而影响到防治效果。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缓解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矛盾,进而让土地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药配置管理中,应该重点加强农药监控,通过全方位开展科技管理,能够在节约药物资源的同时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农业配置管理应该加强水稻种植结构控制,只有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全面加强农业管理,才能在水稻种植期间降低病虫害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5、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下的绿色防治

农药减量增效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绿色防治,即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通过绿色防治技术的有效推广,能够在减少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具体的,首先应通过改良耕作制度、选用抗病虫害品种等农业措施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农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科学的轮作、间作,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其繁殖机会,从而减少病虫害问题。同时,在水稻品种的选择过程中,可以选用抗病虫害品种,以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其次,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例如,引入赤眼蜂、捕食螨等天敌,自然地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同时,还可以利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减轻病虫害情况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提高种植质量的关键,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作为现代化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能够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药物对附近环境造成的影响。在绿色防治过程中,为了让防治质量得到更多保障,就需要综合地区发展需求,立足地区情况来开展针对性绿色防治工作。在种植期间需要尽量选择能够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优质水稻品种,并通过翻耕灭菌、田间管理等方式来辅助绿色防治工作的开展。在种植期间需要加强科学用水,并通过生态调控的方式来降低害虫造成的影响。为了减少二化螟等害虫带来的影响,必要时还可以在水稻附近种植香草根等植物,只要能够结合地域情况来调整种植期间的防治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推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让水稻种植效果得到更多保障。

6、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其他应用策略

为了解决农药减量增效技术难以推行的切实问题,农业部门需要在普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同时全面推广机械化作业,借助机械化设备来辅助开展农药管理。通过将农药施药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可以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施工效果得到更多保障,植保机械的普及离不开基层农机部门的支持,通过完善农机购买、租赁等制度,以此来加强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管理,让更多基层农户在应用植保机械的情况下促进农药管理。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在应用期间,应该将水稻等农作物视为重点管理对象,通过加强对水稻病虫害问题的监测预警,可以让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效果变得更好。在此期间,还可以通过安排更多技术人员来参与测报工作,通过坚持开展系统调查与普查作业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可以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精准,并从源头层面降低农药用量。在农作物生长期间,还可以借助病虫害趋势分析来加强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科学化管理。

总而言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是水稻种植期间开展病虫害防治不可缺少的关键性技术,通过降低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应用质量,能够让水稻种植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相信随着更多人意识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潜在价值,水稻病虫害管理中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将会变得更加完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