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番茄土传病害识别与综合防治技巧的优化完善
作者: 王伟 程保云 徐春晓我国农业技术日渐发达,人们对新鲜绿色蔬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满足市场供应,日光温室技术被广泛应用。番茄是最为常见的蔬菜之一,因其口感酸甜,富含维生素、营养元素较高,是大部分农户主要种植的品种。但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受气候条件、温室环境、土壤肥力、人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失调,产生大量病菌引发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与果实质量。对此,应提高番茄土传病害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防治技术,为其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日光温室番茄土传病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1、灰霉病
病害诱因:灰霉病会在温室湿度过大且温度较低的季节高发,部分温室种植时并未合理规划种植间距,使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密度过大,通风性较差。此类病菌菌核会在土壤中越冬,病菌耐低温度,在温室中通常15-23℃时高发,病菌生长传播速度较快,当温度高于25℃,病菌蔓延速度便会降低。若温室内排水功能较差,导致温室内湿度超过90%及以上,则病害传播速度加快,极易发生大面积流行,凭借风力、灌溉等从番茄植株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发病后可能会造成植株茎叶枯萎死亡,直接影响番茄花果,产生大量烂果,降低番茄整体质量与产量。
病害症状:被灰霉病侵害的番茄植株,其叶片、叶柄呈灰白色,病菌会使植株内部组织软化腐烂,可在湿度过高的植茎上表面出现灰色霉菌,导致植株枯萎或病死。当果实染病时,通常未成熟的青果受害较为严重,染病初期多为植株上残留的花瓣、柱头等组织优先被侵染,随时间推移逐渐向果实蔓延。染病的番茄果实果皮呈灰白色且表面生成灰色菌层,可见水腐状,导致果实整个腐烂坏死,若不能及时处理,病菌会随空气、水流等扩散传播。
防治措施:灰霉病的主要成因大部分是由于温室内通风较差、湿度过高。因此,在前期栽种时,工作人员需合理规划好种植间距,做好温室内通风、排水工作,要保证植株与土壤能受到充分光照。将温室内调整至适合番茄生长的温度,温度不宜过低,较易滋生细菌大面积蔓延。同时,工作人员需做好水肥管理,结合番茄实际长势,合理灌溉施肥,提高其抗病能力,防止出现植株早衰、长势较慢等情况。并且及时将植株脱落的枯叶、田间杂草等异物清除集中销毁,避免在田间滋生细菌,降低病害的生成概率。当发生病害时,可使用40%嘧霉胺悬浮剂、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1%聚砹嘧霉胺水乳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每间隔3-5天用药1次,可根据病害情况调整喷施次数。为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尽量避免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可将化学药剂轮换使用。
2、叶霉病
病害诱因:叶霉病属真菌性感染病害,真菌会随空气传播,从番茄植株背面气孔侵入,其主要诱因与温湿度有关,温室内温度与湿度过高时极易大面积传播,其中湿度占主要主导因素。通常在阴雨天气、强降雨天气容易发病,当温室内温度在23℃以下,当温室内通风较差,番茄植株上存在残留水渍超过4小时,便可诱发叶霉病。若温室内温度为21-26℃,且湿度大于85%,真菌则会附着在植株上生长,大约3天则可生成病害,并伴随较大传播风险,若不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温室内大部分番茄植株染病、绝产。
病害症状: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植株的叶片,若不能及时治疗,也会扩散至植茎、花果等部位。叶片染病初期,会在叶面上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病斑,叶面的背部则会长出褐色绒状霉菌层,主要由病菌的分生孢子与分生孢子梗组成。当温室内环境温度适宜时,叶面的正面可能也会长出霉菌层,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植株干枯整体呈黄褐色。当果实被病菌侵害时,会在其果蒂周边出现圆形黑斑,逐渐硬化凹陷,出现病症的果实则不能继续食用,导致番茄减产。
防治措施:可选择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在播种前期,将种子用50-55℃的温水浸泡30-40分钟左右,也可使用药剂泡种,旨在清除种子内外可能存在的病菌。浸泡结束后可用清水多次漂洗,将药剂清除,再摆放在干燥通风处晒种等待播种。温室内可使用0.25千克硫磺粉与0.5千克的锯末混合,合理分装放置在温室的各处点燃,密闭24小时左右起到杀菌作用。施肥时需结合土壤pH值选择肥料种类,番茄种植不宜施加过多氮肥,可适量添加钾肥、磷肥改善土壤条件,为其生长提供营养。当发现病害时,需及时将病株、病叶清除焚毁避免大面积传播,可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30%苯甲丙环锉乳油3000-40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合理喷施,交替使用。可根据病害程度合理规划用药频率与用量,通常可7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次即可消除95%以上病菌,起到有效治疗效果。
3、早疫病
病害诱因:早疫病属真菌类病害,通常病菌的菌丝与分生孢子会附着在植株病残体、种子上越冬,在番茄生长过程中,真菌可随气流、灌溉水与农事操作等通过植株伤口、气孔、表皮等部位侵入,具有一定的传播性,通常在温室温度26-30℃、环境湿度90%以上的高温高湿情况下病害严重。
病害症状:早疫病是蔬菜种植中较为常见高发的病害之一,不仅会危害番茄作物,还会在其他作物中传播,并且早疫病的发病没有固定规律,在生长期可随时发病。此类病菌发病时会主要侵害叶片、植茎、果实等部位,初期以叶片与植茎分支处最先发病,从植株下端叶片开始出现病症,随时间推移逐渐向上扩散。染病初期叶片上会生出暗绿色病斑,呈不规则水渍状,随之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扩大至圆形深褐色病斑,并生长出深褐色同心轮纹。当茎叶发病时,分叉处会出现菱形或圆形病斑,略有凹陷,导致番茄植株较易从染病处折断,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当果实染病时,其病菌先从果蒂开始,出现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明显凹陷,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下,可能还会在病斑上长出黑色霉菌层,此时若不能及时将其摘除销毁,极易引起大面积真菌传播,造成严重病害。
防治措施:可在温室内将番茄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轮作,可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在种植期间,需挑选无病、长势较好的壮苗定植,调节好苗床的温度与湿度,在幼苗长出两叶一心时进行分苗工作,可在幼苗期喷施奥力克—霜贝尔500倍液,防止幼苗期感染病害。也可根据温室内温度,若温度较低,可在栽种后铺盖地膜,可有效降低或推迟幼苗期病害的发生。在番茄生长期,可使用高垄栽培方式,结合土壤环境合理施肥,促进其根部发育,加强温室内部的通风与光照,加强田间管理,在番茄结果期,若发现有枯萎的叶子,需及时摘下并销毁,避免滋生病菌。与此同时,若有植株染病,可使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洒,也可使用200倍波尔多液喷施,对病害防治有明显作用。
4、晚疫病
病害诱因:晚疫病多发于潮湿、低温的环境,通常会在温室温度17-22℃,湿度90%-100%的环境流行。通常温室内的番茄种植可能会出现间距过密,通风性较差,若遇上连续降雨,排水系统功能较差,没有充足光照,则晚疫病的发生概率会大幅提升。通常晚疫病病菌会潜藏在土壤之中越冬,直至环境适宜后开始侵害番茄植株,会在其叶片、植茎上生成大量孢子囊,随空气、流水等传播,并且此类病害可多次、反复染病,是温室中较为流行的病害种类。
病害症状:温室番茄在整个生长期皆有染病的风险,主要对其果实与茎叶造成危害,染病会从植株下端叶片开始,染病初期会在叶片上出现深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当环境湿度较大时,可能会在叶背交界处长出白色霉层,环境干燥时,患病叶片会逐渐干枯极易破碎。若在幼苗期染病,会在其叶柄处呈现出黑褐色,伴有叶柄腐烂,逐渐蔓延至植茎,可能会引起幼苗枯萎、倒伏,降低其成活率。在果实期,病害多发于未成熟的绿果上,染病果实表面会出现云纹状边缘不明显的暗褐色病斑,逐渐扩散病斑颜色转为棕色,其面积可达到果实的1/3。并且,病菌可能会蔓延进果肉内部,使果实质地变硬,若环境湿度较大,果实表面的病斑处可能会长出白色霉状物,降低番茄产量。
防治措施:种植前可合理规划土地,防止番茄连作,可与非茄类蔬菜进行3年1次轮作,并且在种植时,避免与马铃薯相邻,避免病害交叉感染。育苗期需选择并未种植过茄类的土壤进行栽培,避免土壤中存在病菌影响幼苗的生长,可适当为幼苗提供营养袋、穴盘等,增强幼苗的免疫力,培育无病壮苗。在种植期,为确保植株根部的生长发育,温室的植株间距可在40-65厘米左右,有利于通风排水,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出现连续降雨,环境湿度较大时,可在温室内使用10%百菌清烟剂,均匀放置在温室内,点燃后将温室密封8-10小时后通风,可每隔1周运用此种方法消毒1次,操作便捷且不会影响温室内环境湿度,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当发现染病植株,可使用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4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氢氧化铜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及时治疗,每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即可消除病菌,保证其正常生长。
二、日光温室番茄土传病害科学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能有效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病概率,且环保绿色无公害,可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①种植规划
现阶段,较多番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种植前期,可将优选出的种子用温水或药剂充分浸泡,可去除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将温室内前茬作物收获后的病株、杂草等杂物清除,将土地深耕,增加其土壤透气性,捣毁部分潜藏在土壤中的病菌。并且,在种植区域,应避免番茄轮作超过3年以上,较易滋生病菌无法完全清除,可与非茄类作物,如高粱、韭菜、大葱等轮作,具有一定程度的防病效果。
②嫁接育苗
嫁接技术已经在我国农业技术上大范围普及,具有明显的抗病增产效果。番茄的嫁接砧木可根据种植区域选择相应品种,如砧木1号、斯库拉姆、耐病新交1号等,皆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在播种时,若使用番茄类作砧木,需较直接播种晚3-7天,在播种后21-26天,当番茄生长出5-6片真叶后,可从下方第二片真叶处将其从横向切断,去除上方的生长点,将剩余部分作为砧木即可。番茄的嫁接采用劈接法的概率较大,将砧木上端使用刀片向下削出45度的角,深度在茎部的1/2即可,长1.5厘米左右,此时需注意,刀削不宜过深,避免出现植茎断裂情况。接着将接穗茎下端削成楔形,厚度约0.3厘米,削面长度1.5厘米左右,将准备好的接穗插入砧木接口处,使二者紧密结合,再使用嫁接夹将其固定,可将嫁接的番茄植茎周边使用塑料布遮挡,降低风速,降低嫁接后水分流失速度,提高番茄的成活概率,避免风干或折断,影响嫁接质量。通过嫁接技术可有效预防大部分土传病害,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是防治的有效手段,值得被推广应用。
③秸秆还田
合理使用秸秆还田技术,不仅能将资源循环利用,更能通过秸秆生物反应,降低番茄土传病害发生概率,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改善温室内土壤结构。可在越冬期,在番茄的栽培床下深挖18-22厘米,宽度30-40厘米左右的沟槽,在沟内铺满秸秆、稻草、木屑等材料后踩实,再利用秸秆发酵剂与水充分融合,将其避光堆积发酵6-12小时。发酵后将秸秆中掺进等量的农家肥后覆土,覆土厚度16-20厘米,沟的两端可留出10厘米左右的位置,方便后续浇水与通气。在番茄栽培后,可利用滴灌技术,在其根部施加少量的水,当温度下降后再继续向秸秆中灌水,直至浇透。利用此类方法,可保证番茄生长期间的营养供应,有效提升其抗病能力,促进番茄高质高产。
2、化学防治技术
①阳光物理消毒技术
太阳光紫外线是最天然的消毒方式,利用物理消毒法,可在温室修整期,通常为每年的7、8月份,可依照每亩的温室土壤面积,将1000千克碎稻草、100千克生石灰均匀施加在土壤中,运用旋耕机器将其搅拌均匀后,运用灌溉设施浇灌直至水分饱和,接着覆盖地膜,将温室密闭,使其在高温的环境下消毒15天左右。此类方法能够利用阳光照射,在温室中产生高温将土壤中病菌杀死,既环保又能改善土壤的盐渍化,适合较大温室面积使用。
②化学药剂消毒技术
当发生病害且有大面积蔓延风险时,为有效控制病情,需及时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施。例如“棉隆”土壤熏蒸消毒剂,是较为环保的化学药剂,将其施加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分解成异硫氰酸甲酯、甲醛和硫化氢等有毒化学元素,扩散在土壤颗粒间,可有效消除土壤中潜藏的害虫与杂草种子,达成清洁土壤的效果。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的原理是修复土壤中的微生物结构,恢复根部的生态平衡,通过提高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中病菌密度,有效抑制病菌活动。
①生物菌剂防治
可在番茄定植期前后,施加生物菌剂,如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菌等。两种生物菌剂均可在种植番茄整地后8-10天,采用拌土方式均匀撒施,淡紫拟青霉的用量可依照每亩用药5千克,可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的概率为89%;厚垣轮枝菌的用量可依照每亩用药3千克,防治概率高达93%。生物菌剂的优点在于可在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保证种植环境,相较于化学药剂相比更为环保安全。
②生物菌肥防治
优质的生物菌肥,可有效降低日光温室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且具有可持续性。首先,在种植期间,可将番茄的定植根肥与营养钵育苗肥更换为优质生物菌肥,可将20千克的生物菌肥与1立方米的土壤搅拌均匀,堆放在阴凉处3天左右。其次,也可使用生物菌剂发酵农家肥,将其喷施在农家肥表面,腐熟3-6天,期间可将农家肥搅拌翻垛后,再次喷施,可加速农家肥的腐熟速度。最后,也可在番茄定植后,将复合生物菌肥1000倍液稀释,均匀喷施在叶片或土壤上,有效防止病害侵入。
综上所述,日光温室的番茄产量和质量,与土壤结构、生长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管理不当,极易引发土传病害,阻碍番茄的正常生长,降低其经济效益。因此,需不断加强土传病害的重视程度,优化完善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