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作者: 刘文燕

目前,在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对食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产品作为富有营养且人们经常食用的产品,水产品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此,若想让人们生活中食用到健康的水产品,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养殖者的利润,就需要对淡水养殖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使淡水养殖产业朝着绿色、生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开展淡水养殖工作,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本篇文章主要对淡水养殖和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概念进行介绍,并对我国当前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淡水养殖和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1、淡水养殖

现阶段,我国水产品养殖大多是以淡水养殖为主,但是在传统养殖理念、养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淡水养殖的方法较为单一、养殖场所比较固定、养殖的品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便于养殖管理,也能节省一部分资金,但是若是养殖的品种单一,极易在淡水养殖的过程中造成水质下降的问题,甚至还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产品的质量。

2、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1)内涵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利用现存技术对养殖产品周围的环境和养殖产品的生物特征进行分析,并为养殖的水产品构建出一个适宜其生存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养殖技术,所以该养殖技术养殖出的水产品也更加健康。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中心理念就是尽量还原养殖水产品的自然生存环境,无论是从营养成分含量、水体含氧量还是微生物群落等,都需满足养殖产品的原始生存环境,使人工淡水养殖尽量贴合于野生环境养殖,这样不仅可以使养殖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强化养殖产品的抗病害能力,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减轻养殖人员的工作压力。

(2)特点

①科学性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核心特点就是采用科学的手段开展养殖工作,科学选择品种、科学培育苗种、科学饲养、科学调节水质、科学防治疾病等,这些工作都是以科学为前提,需要养殖者利用科学的理念、方法与手段将淡水养殖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水产品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水体质量进行控制,预防水产疾病的发生,可以使水产品的质量有所提升,更加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

②生态性

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生态性也是其中的主要特点,无论是在养殖环境的构造、养殖水产品的选择,还是在养殖方法的采用上,都可以体现出生态性的特点,即以自然养殖环境作为参考的目标,尽量使人工淡水养殖朝着自然淡水养殖的方向发展,在养殖池塘内构建生态系统,为水产品提供更加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

③健康性

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需要养殖者根据养殖水产品的品种和生长习性投放饲料,水产品可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获取到充足的营养,使水产品健康地生长发育,也可体现出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健康性特点。

二、我国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1、养殖理念和技术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依旧适宜传统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方法开展淡水养殖工作,多数养殖者都将养殖的重点放在增加养殖产量上,忽视水产品在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质量与安全,导致部分养殖者在淡水养殖中经常会出现水产品死亡的情况,甚至将死亡的水产品售卖出去,不仅影响大众的饮食安全,还会造成病毒或疾病的传播。为此,养殖者需要在淡水养殖的过程中采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更新淡水养殖的理念和方法,对养殖环境和水体环境进行改善,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2、水产疾病发生率高

在现阶段的淡水养殖中,水产品经常会发生疾病,尤其是群体性疾病,在短时间内出现快速蔓延的趋势,对养殖环境内的水产品产生不利影响,患病水产品数量的增多使得在疾病治疗上也十分困难。此外,部分养殖者在治疗的时候也会因为对用药类型和剂量认知不清,导致水产品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导致水产品因疾病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

3、并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在淡水养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养殖者在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单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选择收益较高的水产品种类进行养殖,不考虑水产品品种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所需的生长条件,一味地追求养殖收益,在未经市场调研的情况下,极易引进不适合当地养殖的品种,进而影响淡水养殖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1、构建生态养殖环境

在淡水养殖中,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关键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在构建生态养殖环境的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建造养殖池塘

在构建生态养殖环境的第一点就是建造一个合适面积的养殖池塘,养殖者在设计池塘形状和面积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尽量保证养殖池塘的设计符合当地淡水养殖规模。

(2)选择建造材料

在建造养殖池塘的时候,为了强化生态型特点,需要在选择池塘建造材料的时候,确保材料的绿色生态性,这样才能够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同时,又保证材料不会对水体质量产生影响。

(3)对养殖水产品的习性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

在选择养殖水产品的时候,还需要对养殖水产品的习性和生理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将养殖水产品的生长需求考虑在内,尤其需要关注淡水养殖中养殖水产品对水体环境的要求。例如,在选择鱼、虾、蟹作为养殖水产品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其对水质是否具有较高的要求,是否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选择鲫鱼、鲤鱼、草鱼作为养殖水产品的时候,还需要对每种鱼类对水体环境的要求进行分析,还需要考虑到不同鱼类在食性上的差异。在选择养殖水产品和品种的时候需要十分谨慎,以免在养殖的过程中因养殖水产品无法适应水体环境而出现严重病害或死亡的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消毒处理

虽然苗种自身就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但是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受病毒或病害的侵袭,为了让苗种健康的生长,提高苗种的存活率,需要在投放养殖之前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常见的消毒方式就是化学消毒,即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在消毒的同时还需要实时对水质进行检测,若是在检测中发现水体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超标,则需要立刻停止消毒。

2、科学选择品种和菌种

在淡水养殖中,培育淡水苗种也是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苗种培育质量通常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生长质量,直接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1)精选养殖苗种

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下,养殖者需精选养殖苗种,对苗种进行精心筛选。一般来讲,在筛选苗种的时候多采用人工筛选和机械筛选的方式。人工筛选方式主要就是观察苗种的颜色是否鲜艳、体型是否壮大、活力是否较强,尽量选择颜色鲜艳、体型壮大、活力充足的苗种,这样能够保证苗种的大小一致,最大程度上确保苗种的质量。而机械筛选的方式主要就是将体型较小、活力不足的苗种筛选出来留下剩余苗种养殖。

(2)合理搭配品种

养殖者还需要合理搭配品种,例如,在搭配鱼类品种的时候,养殖者需要考虑到不同鱼种之间在生长发育上的影响,若是将鲫鱼和草鱼混养,由于鲫鱼和草鱼在体型上较为悬殊,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发生相互残杀等情况。所以,在养殖品种搭配上,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考量。

(3)优选菌种

养殖者在选择菌种的时候,尽量选择天然水体中的菌种,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淡水养殖池塘与天然池塘的相似性,提升生态特点,还能够使养殖水产品健康的生长发育。但是,在选择菌种的时候,也需要结合菌种的类型对菌种的用量进行控制,避免菌种的过量使用产生不利效果。所以,若想保证菌种选择的准确性和用量的合理性,就需要养殖者对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搜集,并了解他人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经验,在养殖池塘内合理加入菌种,如乳酸菌、细菌类、芽孢菌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菌种之前还需要保证购买途径的正规,若是在购买菌种的时候没有买到质量好的菌种,再将其应用到淡水养殖中,就会影响淡水养殖的效果。

3、采用合适的养殖方式

在淡水养殖产业发展中,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完成淡水养殖,借此提升水产品养殖的质量与总体产量。

(1)采用合适的饲养方法

在绿色生态养殖中,养殖者在饲养水产品的时候,需要根据水产品的类型和营养需求,选择高质量的饲料进行投放,尽量选择营养丰富且无生长激素的饲料,可以为水产品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上的支持,使其健康生长。

(2)采用多种水产共同养殖的方式

养殖者在淡水养殖的过程中,应当在池塘内养殖多种类型的水产品,尽量维持养殖池塘内的生态平衡,防止养殖水产品患病。

4、选择天然饵料投放

为了避免对养殖环境产生影响,并减少淡水养殖中所需的成本,养殖者可以多使用天然饵料,少使用人工饲料,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资金成本,还可以提升养殖的绿色生态性。与人工饲料相比,天然饵料具有较多的优势,比如,天然饵料更加符合水产品对食物的需求,可以让水产品的口感得到改善,天然饵料还能够满足水产品自身的营养需求,可以减少水产品对化学添加剂的依赖,更能够体现出淡水养殖的绿色生态性特点。所以,养殖者需要在绿色生态养殖的过程中培育水草,水草作为一种天然饵料,在为水产品提供食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水产品的天然栖息场所。淡水养殖中经常培育的水草为水葫芦、浮萍等。此外,水草还具有改善淡水养护环境的作用,水草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增加水体的含氧量,净化水体质量。

5、合理调节水体质量

水体环境质量作为影响水产品生长发育和生长质量的重要因素,养殖者应当对水体环境进行严格的管理,合理调节水体的质量。

(1)定期监测水体环境的质量

养殖者需定期监测水体环境的质量,采用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以及生物监测等方式,对水体环境的质量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尽早发现水体环境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在水体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则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水质,提高水体质量。

(2)及时改善水体质量

养殖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改善水体质量,活性酵母和沸石粉作为经常被使用在调节水体质量的材料,对水体质量的改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比如,活性酵母的使用能够使水体环境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降低,避免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产品的生存与生长产生影响;沸石粉的使用可以对水体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可以净化水体环境质量。此外,对水体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后,还可以在水体环境中定量投放有益菌,也可以避免水体受到污染,对有机质进行分解。

(3)加大水质检测的次数

养殖者还需要增加水质检测的次数,频繁的进行水质检测,这样才能够对水体环境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例如,水体酸碱度会影响水产品的生长,如果水体过酸或过碱,会对鱼类腮部和内脏造成损伤,碱性水质还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甚至还会造成鱼类死亡。所以,养殖者需要做好水质检测的规划,将水质检测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尤其需要注意水体的酸碱度。若水体pH值高于8或低于7,需要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物质调节水体酸碱度;若水体pH值低于5或者高于10,则需要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

6、合理防治水产疾病

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中,淡水养殖经常会出现病害问题,若是许多水产品患上疾病,会对水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也会造成养殖者的经济损失。为此,养殖者还需要合理防治水产疾病,采用多种方法预防水产疾病的发生,在发生水产疾病后需及时进行治疗。

(1)落实共生原则

在淡水养殖中,养殖者在使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时候,需要将水产疾病防治作为重点,在预防水产疾病的时候可落实共生原则,即让水产品和水生动物、植物一同生存在淡水养殖池塘中,构建出良好的生态系统,借助水产生物吸收、分解细菌,防止水产品患病。比如,在淡水养殖中,水产品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细菌感染,是因为细菌侵袭水产品,导致其出现细菌感染。而许多水生植物可以吸收细菌并将其分解,使水产品的生存环境更加干净,水生植物也能够避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改善水体环境,确保水产品的健康生长。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大量氧气,为水产品的生存提供更多的氧气,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2)落实混养原则

在水产疾病防治的过程中,也可落实混养原则,即培育疾病天敌,将其与水产品混养。在培育天敌之前,养殖者需要对绿色生态淡水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天敌等进行学习与了解,针对淡水养殖中经常发生的疾病类型,培育该疾病的天敌,借此防止水产疾病的发生。在水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尽量提升水产品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现象。但是如果水产品已经在养殖的过程中患上疾病,那么其抵抗力会降低、生命力也会下降,极有可能具有生命危险。

综上所述,在我国淡水养殖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养殖者若是依旧采用传统的养殖理念和养殖技术进行水产品的养殖,极易出现养殖效果不佳、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为此,养殖者需要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学习和了解,将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到淡水养殖中,认识到该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的养殖理念和有效的养殖措施提升养殖环境、水体环境质量,预防水产品疾病的发生,且降低淡水养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者需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在淡水养殖中凸显出科学性、生态性和健康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促进淡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