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健康养殖和疫病治疗方法及全面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作者: 王业俭

随着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持续加快,畜牧业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全面推行新型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疫病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是主要发展的产业之一。因此,需加大对生猪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投入力度,综合分析现有的疫病类型,加强疫病的科学防治,进一步促进该产业能够加快转型速度,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生猪健康养殖技术

1、科学选址

养殖区域的选址中,需要注意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以便可以选择适宜的建设用地。一般来说,生猪养殖场的位置,应定在地势相对较高、具有良好的排水便利条件、通风干燥的区域。同时需远离城市的中心位置,避开其他化工、重工等企业生产造成污染源的覆盖范围,保持饲养环境的干净、整洁、无污染。猪只的饮水干净十分重要,长期饮用污染水会对其身体健康存在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大范围疫病的频繁爆发。因此养殖场周边应具有一定标准上规定的洁净水源,其可以在地势的引导下,以最低的成本搭建管道获取水源。

在选址期间,应根据生猪成长需要的环境条件确定具体地点。如适宜生猪成长的温度在20℃左右,其猪圈的湿度可控制在65%左右。工作人员在进行养殖时需勤加查看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为猪只建造舒适的成长区域。可以选择拥有良好通风条件、光照条件、排水条件的区域,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猪圈设计的作用,减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干扰影响。

2、合理布局

相关人员在设计生猪养殖区域时,应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先进的饲养理念,完善布局的合理性。猪圈的布局需根据预期建设规模、水源、地形等环境条件合理规划,总体的原则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各区域间联系便利,同时满足生产管理、防治疫病、预防火灾等需求。举例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要以东南风为主,冬季则是西北风为主。因此,可以将猪圈设置为坐北朝南,这样的布局方式可以增加夏季的通风流通率,也能够减少受到的冬季西北风正面袭击,增强饲养区域的通风、保暖功能。

养殖场应设计6个功能分区,即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隔离区、排污区、销售区,各个区域之间应间隔一定的距离,保持相对的独立。此处以生产区进行举例,其是养殖场的核心区域,主要分为种猪区、哺乳区、育成区、育肥区(地理布局是从上到下)。将同一阶段的猪只放置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保障生物的安全。饲料加工厂、设备等均可放置到生产区一侧,便于整体的调动、使用管理。贮存区域应与养殖场大门临近,缩短运输饲料的时长。生产区内部的道路需规划出两种,一种是人行的净路,另一种是清理猪圈粪便的污道。同时应在生产区门口处设置消毒室,进出车辆、人员需消毒后才能正式进入,避免引入外来的疫病感染源。

3、安装设施

生猪养殖场需要安装的设备类型、数量,应根据其经营的方向、厂区规模的大小、生产水平高低、机械化资金是否充足等决定。基础的设施有猪栏、饲料制作、喂食设备、供水、饮水设备、保温保暖设备、通风设备、消毒设备、粪便处理设备、监测设备、运输设备、漏缝地板等。在饲养区域布置、安装生产设施时,每个设施的使用区域、作用效果均需要尽可能达到最优化,进一步为生猪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此处以较为常见的猪圈设施为例,如下所述:

①安装猪栏期间需要依照生猪的成长阶段进行配置,如公猪栏、分娩母猪栏、幼猪栏等,其能够满足猪只对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基础要求即可。②目前供水的设备以自动化水槽为主,可以最大限度节省人力资本,确保水源投喂的质量。饮水设施常用的形状有鸭嘴式(密封效果好)、杯式(能以弹簧切断水路,控制供水量效果好)、乳头式(需配套安装过滤水网)。对饮水进行消毒是预防猪只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剂要从当地的水源情况、水质来判定、挑选。③料槽一般可以采用环状外形的设备,其可以回收猪只吃剩的饲料,减少浪费。也可以使用稀饲料喂食管道,自动将水和饲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④供热设备分全局铺设、局部安装两类。全局可以在猪圈上方安装暖风机或热风炉恒控温差,局部则应在地板下方布置电热板实施区域保温。例如,幼猪的温度控制在23℃左右,育肥猪在20℃左右,哺乳母猪最舒适的温度在22℃等等。基于此,应利用供热设备保持不同阶段猪圈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4、优质饲料

①注意事项

工作人员在采购饲料时,应与高信用值的生产厂家进行合作,购买不同阶段的优质饲料。可从饲料中挑选部分实施质量检测,避免猪只食用低劣饲料后出现发育不良或死亡的情况。生猪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必须结合其机体要求的摄取元素展开基础饲料喂食。工作人员需按照生猪的岁龄进行投喂,禁止将其他阶段的专用饲料,喂食给不同时期的猪只。如给幼猪喂成猪育肥饲料,其可能会影响到幼猪自身的成长速度,进一步会直接关系到其机体抵抗能力的培养实效,甚至造成感染季节性疫病的可能性高速上升。

②常见饲料

常见的饲料类型有青饲料、树叶类(松针叶粉等)、青贮饲料。青饲料是生猪健康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饲料,其可以促进猪只的消化,补充机体成长所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喂食青饲料时最好是现采现用,确定无污染的前提下,严禁清洗、煮食,避免破坏内部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此同时,加热后青饲料产生的亚硝酸盐,会引发生猪的食物中毒现象。工作人员可以将青饲料掺杂在日常的饲料中进行喂食,以20%的比例混合即可。青贮饲料能够将原有营养物质有效地保存下来,适口性好,可以刺激生猪的消化液分泌,加强胃肠分解食物的能力。

③饲料配方

按照生猪的岁龄,配置其食用饲料的具体方案。5kg到15kg的幼猪可以采用27.5kg玉米面、5kg高粱米、5kg麦麸、10kg豆饼、2kg白糖、3kg鱼粉、0.2kg食用盐、0.25kg预混料混合调配。引导幼猪食用饲料时,工作人员应将颗粒状的饲料调成糊状涂抹在母猪身上,等待幼猪将奶和料一起吞食,逐渐过渡,增加饲料的占据比重。15kg到30kg成猪饲料应为29kg玉米面、5kg高粱米、4kg麦麸、10kg豆饼、1.5kg鱼粉、0.5kg骨粉、0.25kg食盐、0.25kg预混料。30kg到60kg的育肥猪饲料为20kg玉米面、7.5kg麸皮、7.5kg炒黄豆粉、7.5kg秸秆粉、0.5kg骨粉、0.5kg贝粉、0.25kg食盐、0.25kg预混料。该阶段的饲料配方,应随着生猪的成长不断进行修改、更新,以便可以更好地适配机体需求的营养物质比例。猪只出栏前的一个月配料表可以设置为27.5kg玉米面、15kg米糠、7.5kg豆饼、0.25kg预混料。

5、饲养管理

生猪养殖场需要制定规范、科学的饲养管理条例,逐步落实具体的流程细节。

①确定喂食的时间、频次。工作人员应按照饲养条例把控喂食猪只的时段、时长,避免其出现不良的饮食习惯,影响其他圈内生猪的饲料摄取量。设置早、中、晚三个时段的同时,需要控制饲料的投喂量、水源的补充速度等,并根据实际的成长状态调整饲料配比,进一步帮助猪只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环境。

②重视饲料的更换、过渡期管理。严禁频繁更换饲料,或采取不适合的饲料类型。如幼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更换饲料方面需更加慎重,缩小过渡时间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③增设养殖区域的消毒频次,确保生猪的饲养环境干净、整洁。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自动化喷洒设备,可以依据当地畜牧业养殖场消毒的要求规范进行定期清理、杀菌,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途径,降低呼吸道疾病爆发的概率。如场区内存在严重的疫病感染需将病猪隔离,并对其生活运动的区域(猪圈、饮食设备等)展开全面消毒。

④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拓展其职业知识的储备。应加大对工作人员技能和知识学习的培训力度,通过有效的座谈会、线上课程等,确保其始终了解最新的畜牧业养殖知识,做好疫病防治基本准则的定期考核,加深印象。

二、生猪疫病防治技术要点

1、加强预防

①建立疫病防治警示系统

管理层人员需要提前做好生猪疫病预防的准备工作,建立一个高效的疫病防治警示系统。该系统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根据猪只的成长状况、行为数据等判断其是否感染疫病,能够进一步预估疾病的类型和发病阶段,以便为工作人员采取对应的诊治措施提供信息依据。应持续优化该系统的功能,从全新的疫病感染案例展开精准分析,综合各类症状表现的实际数据,将该病的涉及范围控制在允许最小损失内。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猪机体可感染的病原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难以将一套防治方案统一化使用。在此基础上,必须加强对防治警示系统的研究投入力度,尽可能通过现阶段先进的设备+技术,降低猪只患有疫病的概率,通过提高诊治效果增大生猪的存活率。

工作人员应对生猪饲养环境进行样本收集,实施标准化的病原体检测工作。通过定期开展的病原检测活动,可以及时发现猪只体内是否存在寄生、感染的病毒,如存在则可在畜牧业猪养殖数字化档案中对比、辨别患有疫病的类型。同时也可以对猪只养殖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进行预测,提前警示工作人员需要处理的任务对象,完善疫病区域综合防治方案的针对性设计。养殖场能够在疫病严重爆发之前收到系统的提示,可以减少可能需要承担的经济损失,进一步稳定当地猪市场的价格。因此,该技术的深层应用、实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价值。

②接种生猪疫病预防疫苗

疫病的爆发具有一定特征,工作人员应注重接种生猪疫病预防疫苗的时间、周期、类型,控制其覆盖的范围在高峰期内,增强猪只自身的抵抗力。猪用疫苗的类型较多,按照菌株性质可以划分为弱毒苗、灭活苗;按剂型划分为干粉苗、冻干苗、组织苗、液体苗等;按含菌株种类、血清可以分为联合疫苗、多价疫苗。应遵循当地畜牧业免疫有关部门的疫苗注射程序顺序(如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免费供应的疫苗),实施“对症下药”。除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疫病,也可以适当在饲养过程中向饲料里添加蓝圆非太保+替米考星+盐酸多西环素净化病毒,降低发病率。养殖地区、环境均会影响到生猪的成长状态,因此,工作人员也能够选取适合的中药调理、修复猪只机体,为其构建有效的病毒防护体系。政府有关部门人员需对养殖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等级,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其开展养殖技术、防治技术的知识实践培训,做好回访核查的前期工作。

2、诊断

养殖场内的工作人员应适应现代化饲养模式,密切关注猪只的身体健康,以期能够及时诊断生猪患有的疫病类型。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仔猪红痢、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种猪重点注意的疫病则细分有猪乙型l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上述的疾病中部分可以提前采取免疫程序预处理,另一部分则缺乏有效的疫苗方案,很难通过事前预防降低生猪的死亡率。发病的表现症状一般有体温上升、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腹泻、呼吸急促等,部分疫病的发病状态相似,判断难度较高。在圈内查看到猪只存在上述的病状表现,则可以初步断定其感染了疫病,随后应收集病猪样本(血液、胃肠壁细胞、粪便等)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可用血清学检测、病原体分离染色检测、生物分子检测等方法,准确分析出病猪感染疫病真实的进度(病原类型、发病阶段、适用药剂)。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猪只的外表、肢体详细观察,利用自身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术理论,分析该阶段猪只易患有的疾病类型。

3、隔离

为防止患病的猪只传染给其他健康生猪,需对其采取单独的隔离操作。养殖场内猪圈之间通常会设置一段距离,用来隔离两个饲养区域之间的猪群流动。将病猪放置到隔离区域后,应把其原本生活区域内的设备、设施进行消毒,实施有效的灭菌行动。选择低污染残留的消毒剂,降低适宜饲养环境被破坏的可能性。外来车辆、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内需严格遵守消毒杀菌的饲养管理条例,避免病菌产生交叉式的变种感染。可在猪圈内部建设消毒沟,投放适量的消毒液,加快对养殖区域中病菌的灭活速度。工作人员在引进外来地区的种猪之后,需先确保其能够顺利达到当地免疫程序要求的生物病毒防护体系指标,进一步与其他场内自有的生猪隔离一段时间,其生活行为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合群操作。消毒的频次,随着疫病感染的严重程度决定。出现范围性感染的猪圈消毒次数应提高到1天至少1次,周边猪群所在区域也应适当增加消毒的频次,最大限度控制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4、治疗

针对患病猪只感染疫病的类型、发病阶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增加生猪群体的抵抗力,保证养殖场的经济损失达到最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诊治,一方面是中医疗法,另一方面是西医疗法。以蓝耳病进行举例,中医疗法能够采用祛湿利水类中草药(如车前草、茯苓、泽泻等)+扶正祛邪类中草药(如当归、党参等)结合的方案,增强猪的抵抗力,逐渐控制疫病发展情况。西医疗法中可以使用10ml柴胡+2ml利巴韦林+10ml恩诺沙星混合的溶液进行注射,按照50kg/体重的用量比例,1天2次。也可以采用5g复方花青素+1g阿司匹林+5g牛磺酸+500ml水喂服的方式,1天2次。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劣,采取更合适的方案治疗病猪,能够大幅提高猪只的存活率。

总之,新时期开展生猪的健康养殖,加强疫病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搭建优质的畜牧业饲养环境,助推该产业可以在市场中获取相对平衡的发展机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猪饲养环境布局设计,可以有效地完善系统化、标准化的防治程序建设,进一步健全预防警示相关机制,全面提高生猪的疫病抵抗能力,持续稳定养殖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确保该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得到有力的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