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力低下的饲养管理因素及防治策略研究

作者: 叶鸿庄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产业之一,而生猪免疫力低下已成为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仔猪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造成生长发育缓慢、免疫功能下降,给生猪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仔猪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饲养管理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养猪过程中,饲料质量、环境、疾病控制等都会对仔猪的免疫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饲料搭配不当、环境卫生差、疫病防控不力,是导致猪机体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增强生猪的免疫能力,是保证生猪健康成长和提高生猪生产效益的关键。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生猪养殖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规模化养殖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放养,解决了乡村自养的难题。规模化养殖便于饲养管理,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市场的供应。但是,生猪的传染性疾病却严重制约着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发生大规模的疾病,将给生猪市场和生猪的质量带来很大的危害。通常情况下,猪场都会通过注射疫苗来加强猪的免疫力,但是很难对其进行彻底的改善,仍然会出现一些免疫抑制疾病,所以在实际的饲养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积累自身的饲养管理经验,寻找出更加适宜于提高猪群体免疫力的办法。

一、猪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1、饲料质量和营养不足

在猪的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多少及构成对猪的免疫力有重要影响。首先,在饲养过程中,若缺乏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则会阻碍猪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引起机体的炎症和病变。其中,不同的蛋白组成比例是决定猪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等缺乏时,会引起机体白细胞数目及活力下降,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其次,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保持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含有维生素 A和维生素 E等,能使猪体内的游离基被去除,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微量元素,如锌和硒在猪体中发挥着重要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另外,由于饲料中含有一些抑制作用的因素,对猪的免疫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纤维素、皂素等抗营养因子可通过抑制机体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造成机体必需营养素不足,进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最后,霉变的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人员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生长环境不良

较差的生长环境主要是空气品质差、温度适宜不良、饲料品质差。首先,高浓度的氨气对猪的呼吸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造成呼吸道疾病以及降低人体免疫力。其次,高温和低温均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猪的免疫细胞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抗生素残留和霉菌毒素等也会对机体的免疫力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在恶劣的生长条件下,生猪会出现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疾病等疾病,导致机体长期承受压力,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

3、疫病感染和疫苗接种不当

传染性疾病是造成生猪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猪瘟、猪流感、猪痢疾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疾病,对猪的身体和机体的免疫机能都有很大的危害。猪被病原侵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了极大的损害,抵抗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对其他的疾病也变得更加脆弱。此外,不恰当的免疫也是导致猪群免疫功能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预防和治疗是现代化生猪饲养中最主要的措施。然而,若没有正确的免疫方法,不但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免疫失败或产生不良反应。比如,不适宜的疫苗储存环境、不适当的接种时机、不恰当的接种方法等,都会导致疫苗的效力下降,从而导致猪群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4、产仔、断奶应激因素

首先,母猪产仔会消耗大量能量,肠胃蠕动迟缓,消化机能下降,厌食或采食减少,造成便秘。母猪产后发热,精神不振,同样使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疾病。其次,仔猪从以母乳为主过渡到以饲料为主,消化系统尚不具备完全利用饲料的能力,会导致消化器官的损害(如肠绒毛结构被破坏,绒毛变短)营养供应不足,抵抗力下降。

5、去除母猪抗体过早

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仔猪产生的免疫反应对机体抵御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早期清除母猪血清中的抗体,则会使整个猪群的免疫功能降低。首先,将母猪产生的抗体通过猪体内的途径传播到仔猪身上,从而产生一种特定的免疫应答,通过对猪进行一系列的免疫处理,使其能够有效地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但是,如果早期清除了这种抗体,仔猪将不能得到充分的免疫力,从而更易患病。其次,早期清除母猪产生的抗体有可能对猪的免疫功能产生不良的作用。利用母猪产生的抗体,可以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步完善,增强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但若此防护措施提前解除,则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在医学上,这一现象被称作“早期净化”,是指机体过早地将产生的抗体从机体中排除,从而导致新生仔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损伤,或者是影响其免疫系统正常发育,这一现象极易造成初生仔猪缺乏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从而提高其发病风险。

二、猪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1、食欲减退

当猪的免疫力处于危险状态或者遇到了某种疾病的时候,它们的食欲就会变得很差。当猪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能会表现为食欲下降、饮食减少、偏好性食物的丧失。另外,食物中所加入的养分不能被完全地吸收,会引起体重减轻和生长缓慢等问题。而且,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反应,也会引起猪的食欲下降。比如,过量的免疫反应会使机体分泌过量的炎症介质,从而干扰控制胃口的神经系统通路,最终引起猪的进食不正常。另外,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活化,也会造成消化系统的损伤,进而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产生不良的作用,使猪的进食变得更差。

2、生长速度缓慢

从生物学上讲,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引起胸膜炎和淋巴结病变,从而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长期存在的炎性反应也会抑制机体的代谢速率和能源利用率,从而阻碍仔猪的生长发育。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还会出现消瘦、厌食、大便异常等症状。上述表现说明猪机体的免疫机能不佳,不能充分行使免疫系统的防卫作用,对病害的抵抗力也随之降低,进而对猪的整体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3、毛色暗淡

当猪的免疫系统被破坏,或是免疫力降低时,体内的细胞与组织常常不能很好的抵御外来病原菌的入侵,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亚健康”。在此情况下,猪体内的氧胁迫会增强,使其表皮、皮毛变得黯淡无光。在医学上,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出现的毛色暗淡,是指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伤,黑色素的生成降低,从而出现毛色暗淡不均匀等一系列症状。在此条件下,免疫细胞功能降低,致病菌更易入侵机体,从而加大了发病与扩散的危险。

4、呼吸困难

在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患病时,最先受害的是呼吸系统。当猪抵抗力下降时,往往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咳嗽,严重时呼吸困难。呼吸障碍是危害猪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猪发生气短、活动能力下降、食欲下降,就会阻碍猪的生长,并对疾病的恢复产生不利的作用。另外,气短也会加重猪的疲乏感觉,使猪的身体状况更差,更易感染其他的疾病。

三、猪免疫力低下的饲养管理策略

1、合理饲料配比和营养均衡

饲料中的粗蛋白质、粗纤维对猪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粗纤维也是猪生长发育以及肠道有益微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结合猪的生长发育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调节,使之符合猪的生长发育需要。另外,加强对猪的营养供给,对改善猪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意义。锌、铜和铁是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成分,它可以提高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对病害的免疫力。所以,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改善猪的免疫功能,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机体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故在饲料中加入适当的维生素,可有效地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疫病的产生。因此,通过对猪群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确保机体养分平衡,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而提升机体免疫力,减少疫病发生。

2、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要保证猪舍有一个很好的通风环境,使空气循环,降低氨气和二氧化碳的积聚。采取合理的通风方式,例如负风、正压等,可以提高猪舍内的空气质量,降低致病菌的扩散。另外,要注意饲养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猪是一种不耐温、不耐湿的动物,太冷或太热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所以通过对猪场供暖、制冷设施的调整,使猪舍内温度与湿度处于合适的水平,可以有效地增强猪的免疫力。此外,饮用水的卫生问题也不容忽视,为猪供应清洁卫生的饮水,防止水源被污染及病菌繁殖,是降低疫病流行的有效途径。对饮用水设施进行经常的冲洗、杀菌,并保证水源的干净、卫生,对增强猪的免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要保持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还需要经常对猪圈进行消毒,选用适当的次氯酸钠、双氧水等消毒剂,对猪场进行综合消毒,可达到杀死病原细菌、降低疫病流行的目的。另外,要经常清除猪圈里的排泄物,使周围的环境干净、卫生,对增强猪的免疫力也有很大帮助。

3、添加提高猪群抵抗力的免疫增强剂

能提高猪群机体抵抗力的免疫增强剂有免疫球蛋白、胸腺肽、黄芪多糖、溶菌酶等。首先,免疫增强剂与疫苗配合应用时,能增强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使保护性免疫水平提前出现,维持时间延长,抗体滴度明显提高。其次,能缓解或解除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状态,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消除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对疫苗免疫的不良影响。最后,在对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治疗时,与抗毒杀菌药物配合使用,可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和淋巴细胞,诱导产生干扰素,增强药物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杀灭能力。

4、定期做好疫病防控和疫苗接种

养殖场要有健全的疾病监控系统,对猪进行周期性的疾病监控,以便及早地检测出可能发生的疾病,并制定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各养殖场要针对不同疾病,结合本地流行状况及猪的品种特性,制订免疫规划,猪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都是比较常用的疫苗。在进行防疫注射之前,要对其进行免疫检查,以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增强免疫的目的。在日常接种疫苗期间,同样需要注意加强对猪的营养及饲料的管理,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猪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此期间,要对猪群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以保证猪群的健康。此外,对猪进行常规检查,及早诊断病情,及早处理,对增强猪的免疫力也十分必要。另外,猪患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是造成猪免疫功能低下,患病几率大的主要原因。在用药时,要结合猪的病情、病情轻重,选用适当的治疗药物。治疗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毒感染时,通常需要使用抗病毒及免疫调控的药物。在细菌感染的防治中,必要时可采取抗生素治疗,但是要慎重应用,否则会引起耐药菌的出现。另外,要注意用药剂量及用药方式。用药要结合生猪的重量、病情轻重等因素,科学地确定用药剂量,在给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药的位置,以保证药物的充分吸收。对猪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并对用药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通过对猪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防疫,可以有效地改善猪的免疫能力,降低发病几率。

5、延迟去除母猪抗体

在猪生长发育期间,母猪通过分泌的血清将自身产生的抗体输送给仔猪,对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但当仔猪机体中产生的抗体被清除后,机体的免疫力就会出现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多种病害的抵抗力下降。推迟去除的主要原因是对仔猪的断乳时间进行适当的把握。母猪奶中所含的抗体是早期预防疾病的重要来源。但是,当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步成熟时,其抗体效应将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准确地把握断乳时间,及时清除体内的抗体,对保证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在实际饲养中,应根据仔猪体内免疫状态的改变,选择合适的断乳时间。一般认为3—4周后,机体的自体免疫功能逐步完善,而母猪产生的抗体效应则逐步降低。在这个时候给仔猪断乳,可以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免疫力,从而增强其抗病能力。因此,在进行断乳时,要注重科学的喂养和管理,以改善饲料质量,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合理的饲料配方、合理的饲养密度、洁净的饲养环境,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另外,推迟消除母猪的抗体,也要与疫病防治工作相配合,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检测和治疗。通过饲养管理、营养调控及病害防治相结合,可以显著地延长机体中的抗体残留期,提升机体的总体免疫力,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实际饲养生猪过程中,除了要注意猪的喂养,确保猪能得到足够的养分和良好的成长条件外,更要注意疾病的防控,并适时进行有效的防治。要想达到改善生猪免疫能力,降低病害发病率,保证猪的身体健康及养殖收益,就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疫病防治方法。所以作为饲养人员,必须提高警觉,注意饲养方式,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要注意猪场的卫生,搞好环境建设,保证猪的健康成长。从而改善猪的饲养状况,提高猪的养殖效益。在今后的饲养过程中,希望所有的养殖户都能落实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疾病预防措施,使生猪的养殖技术进步更快,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猪免疫能力的提高,为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