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树育苗栽植各环节创新技术实施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 毕鹏程 张超 韩雨丝柞树又称为蒙古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地区,有着耐寒耐旱、生命力顽强等特性,被各地区广泛种植。其木材品质坚硬,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是使用率较高的木材之一。柞树叶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营养元素,可以用来养蚕;其种子的淀粉含量较高可作为饲料或酿酒原料;柞树外观苍劲挺拔,还可栽种城市中作为观赏树种。为提高其经济性与观赏性,应做好其栽植工作与病虫害防治措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柞树的育苗技术
1、选种催芽
第一,柞树的种子应选择发育健全、无病虫害的母树,结合当地的树木成熟情况,在成熟期进行柞树果实的人工采摘。其果实成熟时,果皮颜色会由绿色转变成黄色,工作人员需根据不同柞树成熟周期的差异进行分批次采摘,并在工作结束后,对柞树果实的采摘时间、数量、产地、母树品种等相关信息详细记录,方便后续育苗工作。第二,将采摘下来的柞树果实进行挑选,将有斑痕或发育不良的果实剔除,仅留优质果实,将饱满的果实浸泡在二氧化硫、磷化铝等适量药剂中大约1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浸泡3天左右,将种子放置在通风较好的干燥环境中储备。第三,在准备播种前12~16天,将种子取出清水浸泡1~2天,将种子晾干放在塑料薄膜上,用透气性较好的草帘盖在上方,并保持草帘水分充足。根据种子发芽情况,适时对其翻动与喷施净水,保证其水分均匀;待种子表面出现裂缝,并且露出白芽后,代表催芽成功,为播种做准备。
2、整地翻耕
柞树的生长对土壤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保证其正常生长,应在播种之前选择合适的播种土地以及对土地进行翻耕整理。第一,在土地选择中应充分考虑到柞树树苗生长所需的环境以及营养供应,最适合柞树生长的土壤pH值在5.2~6.9之间,应以此为基础,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质松软肥沃、有充足阳光的土地进行苗圃建设。第二,在对土地进行翻耕时,利用农业机械向下翻耕深度25厘米左右,将土地中石头、杂草等垃圾清除干净。为保证苗圃不被雨水侵蚀,苗床高度应在16~20厘米,苗床长度根据实际育苗量而定,苗床间应间隔55厘米以上,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树苗管理。第三,苗床准备完毕后,应根据土壤营养成分与酸碱度合理施加基肥,基肥成分通常以有机肥为主,要注意选择完全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加入氮肥、磷肥作为调和,以此确保苗床的营养供应,满足柞树树苗的生长需求。
3、播种管理
在整地结束后及时将已经催芽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种芽失水影响后期生长。播种时要注意行距,行距过密会导致种苗营养供应不足,因此,行距应适当保持3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6~7厘米,在播种后将土壤充分覆盖在种苗上方,不易压实,要保证土壤适当通风,促进种子生长。
出苗的时间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通常8~12天即可破土,此时工作人员应做好出苗管理,将杂草与较为病弱的种苗清除,保持健康种苗的营养供应,定期对苗田土壤进行疏松,增加透气性,有利于肥料与水分吸收。在出苗后,应根据其生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施肥,若种苗生长速度过慢,不符合正常标准,适当进行肥料追加保持土壤营养。在灌溉时,要做到定时定量,使种苗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以此提高种苗的存活率以及生长质量,方便开展后续移栽工作。
二、柞树的栽植技术
1、树苗移栽
种苗在达到一定生长周期后便可以开始移栽,通常北方地区会在春秋两季进行。在进行起苗和树苗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对其轻拿轻放,避免用力过猛破坏其根部,影响移栽后的成活概率。移栽时应选择合适的季节和天气,较多情况会选择在春秋无风的阴天进行,防止大风将树苗吹倒以及阳光将根部水分蒸发,导致树苗枯死。在栽种前期,工作人员应选择好合适的土地,并挖好栽种苗坑,充分考虑到柞树的根部生长,坑的直径应在45厘米左右,将树苗放置在坑中,将土壤填平。紧接着对其进行灌水,移栽的树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土壤环境,为保证其正常发育,需将水分供应充足,保证土壤湿润程度,有助于树苗根部发育。并在移栽后,观察其生长情况,做好田间养护管理工作,保证移栽树苗能尽快适应生长环境。
2、定期施肥
为满足移栽后树苗健康生长的营养需求,应根据生长情况正确选择肥料品种,并运用合理的施肥方式,补充土壤中缺少的营养元素,其中常见的肥料有磷肥、化肥、有机肥三种,起到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磷肥可以在挖好移栽树坑后在底部适量铺撒,其中所含丰富的磷元素,对树苗的根部生长有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与水分,提升养分的利用率,使树苗根部能够茁壮生长。化肥中所含营养元素较多,主要包含氮、磷、钾以及各类微量元素,能够满足柞树各生长周期的营养所需,对其生长以及果实产量都有极大帮助,但因化肥中成分较为复杂,应适量施肥,避免营养过量烧死植株。有机肥通常包含动物粪便、沼肥、饼肥等,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并且肥效较长,能够长时间地为柞树供应营养,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中水肥占比,从而提高柞树树苗的生长速度。工作人员应在移栽后,根据季节变化以及柞树不同的生长周期,选择最适合其生长的施肥方式,保证其健康茁壮成长。
3、剪枝整形
为保证生长过程中柞树的形状,工作人员应对其树苗进行剪枝、修型。将树苗长势较差的枝条进行清理,对生长较快的枝条剪短,清除部分树枝后更能保证其营养吸收。因树苗的光照不均衡可能会出现两侧树枝生长速度不同,此时应将较为茂盛的一侧树枝修剪成适当的长度,再将生长速度慢的一侧树枝进行培养,保证树苗在生长过程中,将其树枝形状修剪成正常状态,使树枝能在精心培育下均匀发育,保持圆满的形状,有利于通风采光。
三、柞树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为保证柞树茁壮成长并提升果实产量与质量,除合理的栽培技术外,还需在其各生长周期针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采取相应防治策略,杜绝病虫害隐患,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煤污病、柞树锈病等,虫害有刺蛾、黄二星舟蛾等,以下为不同病虫害的发病规律症状及有效防治手段:
1、白粉病
白粉病是柞树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多发于幼苗期,并且有较强的传播能力,细菌在自然环境中会蔓延至整个林区,此类病害通常会在7~8月份气温温暖干燥的季节发病。在发病初期并不会出现明显变化,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在柞树叶片上发现白色菌斑,并且面积不断扩大直至整个叶片。因其病菌为子囊菌门,在白粉病发病叶片上可以观察到白色颗粒,随时间推移逐渐变黄,再由黄变黑。此类病菌会吸取柞树养分,影响其正常生长,叶片枯黄掉落,严重影响柞树发育。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第一,工作人员在柞树树苗期,应时刻关注其生长情况,在发现此类病害特征时,将已经发病的叶片与树枝及时清除,并进行集中烧毁防止病菌大规模扩散,阻断传播途径。第二,在移栽时应保持树苗之间的合理间距,保证其有充分的阳光照射,并具有较好的通风性,能够降低病菌发病概率。第三,在发生大规模白粉病害时,需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在白粉病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多硫化钡对出现病症的树苗进行喷施,阻止病菌扩散蔓延。在发病后,可以使用2:1硫黄和石灰粉或0.05%~0.10%的霉锈净等化学药剂进行治疗,防止病症进一步恶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煤污病
煤污病病菌通常会将菌丝体、子囊孢子等病菌寄生在柞树上越冬,病菌会随着雨水、风力或昆虫进行传播,多发于春秋两季。其主要病症是在柞树的枝条或叶面上生成黑色霉斑,逐渐扩大,严重影响柞树的光合作用,严重时会导致柞树树叶枝条枯死,甚至影响整个柞树的生长发育。
针对煤污病的防治方法:第一,应关注其生长环境,此类病菌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会大面积发病。因此,树木栽种不宜间距过密,工作人员需定期修剪柞树树枝,增加其通风性与充足阳光照射,避免生长环境潮湿滋生病菌。第二,合理灌溉施肥提升树木抵抗能力。在生长过程中,若营养供应不足,会降低柞树的病菌抵抗能力,工作人员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及时追肥,避免使用未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会导致根部腐烂影响柞树对肥料的吸收。针对树木灌溉需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若降雨量正常,工作人员只需控制好灌溉量,定时灌溉即可;若降雨较多或偏少,应在林间修建水渠及时排水或在干旱季节增加灌溉次数等,由此保证柞树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升病菌抵抗力。第三,针对不同属性的煤污病使用相应化学药剂。因病菌寄生引发的大规模病症,可以使用灭菌丹400倍液或代森铵500~700倍液进行喷施。若因昆虫引起的病症,可以适量喷施35%氧化乐果或敌敌畏1000倍液进行药物防治,对煤污病治疗效果显著。
3、柞树锈病
柞树锈病主要在我国东北、西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多发,对柞树有严重的危害性,通常1年发病2次,分为夏孢子与冬孢子2种。夏孢子发病大约在5月初夏季节,发病时会在柞树叶片背面生出粉状黄色孢子堆,从叶片的正面观察,对应部位叶片的颜色较浅。冬孢子发病时间在7~10月秋末冬初季节,会在夏孢子堆的基础上生出黑褐色毛状物,严重时会在树干上形成瘤状物,影响其观赏性。此类病菌会在空气湿度大、气温较低的季节高发,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播性,不仅能在柞树林中传播,还能感染其他树木,危害性极强。
针对柞树锈病的防治方法:第一,在种植时应选择朝阳平坦的地势进行栽种,尽量避免与其他种类树木混合栽种,并且保持合理的栽种距离,与其他种类的树木栽种距离应保持6千米以上,可以有效避免在病菌高发季,其他树木发病传播影响到柞树的正常生长。第二,工作人员应在冬季对柞树树枝进行修剪,将修剪下来的树枝落叶集中烧毁,避免落叶中隐藏病菌,在第二年春季适宜的气候环境下产生病菌扩散,利用高温烧毁能够彻底将病菌清除,为柞树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第三,在春季做好柞树锈病预防工作,在3月树木发芽时喷施500倍液60%代森锰锌可湿粉溶液预防病菌寄生。针对已经发病柞树,可以在其树干施用0.03%~0.05%放线菌酮液或喷施石硫合剂进行病菌消除,并在春季适时进行树枝修剪,避免枝条茂密影响通风。
4、刺蛾
刺蛾是柞树最主要的害虫,其品类繁多,不仅会对柞树产生危害,数量过多时会危及整片树林。刺蛾的幼虫与成虫对于柞树来说有着不同的危害性,幼虫虫体长满毒刺,工作人员若不慎与之接触,皮肤会产生红肿疼痛,因此要掌握好防治手法,降低其虫害发生概率。成虫会将虫卵产在柞树叶片背部,会潜藏在树木枝干或地下越冬,通常会在每年5月份大规模出现。其幼虫会以柞树叶片为食,被啃食过的叶片会出现虫洞,叶片颜色变黄等症状,数量很多时会将叶片啃食干净,严重影响柞树的光合作用与树木的观赏性。
针对刺蛾的防治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第一,物理防治。工作人员应针对刺蛾的生长特性,在冬季对树木进行消毒以及土地深翻,破坏其越冬环境,降低其存活数量。在春季注意观察柞树树叶情况,一旦发现刺蛾幼虫啃食的情况,便在树林四周围上防虫网或粘虫板,防止其不断进入林间危害树木,也方便工作人员对树林内的刺蛾进行彻底捕杀。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刺蛾羽化期间,利用驱虫灯诱杀成虫,摇晃树木使虫茧掉落,降低刺蛾的数量以及分布密度,起到有效防治作用。
第二,生物防治。树林间也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手法,引入刺蛾的天敌螳螂、益鸟麻雀等,此类鸟类昆虫专门捕食刺蛾幼虫为食,能够有效控制其数量增加,起到科学无公害的防治作用。
第三,化学防治。在刺蛾大面积发生时,应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大面积捕杀,可以使用灭幼脲、苯氧威等化学杀虫剂,对柞树喷洒起到杀死刺蛾的效果,但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控制好稀释浓度以及用量,避免对环境以及树木生长造成伤害。
5、黄二星舟蛾
黄二星舟蛾是专门危害柞树的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此类害虫主要以柞树树叶为食,1年会发生1~2代,最后隐藏在树木上以蛹过冬。幼虫的危害期通常在每年的7、8月份,成虫的繁殖速度极快,并且暴食性强,数量过多时,能够将整棵柞树树叶全部吃光,导致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出现树木枯死情况。并且在幼虫生长期,正值采移柞蚕季节,通常幼虫会混在蚕中,工作人员需将其消灭,以免影响柞蚕整体质量。
针对黄二星舟蛾的防治方法:第一,可以在林间布置粘虫板以及黑光灯进行成虫诱杀,减少其数量,控制其繁衍速度,避免成虫数量过多引发虫灾。第二,在林间饲养麻雀、大星步甲等昆虫益鸟对其进行捕食,此类生物防治方法,不但能控制害虫数量,更能调节林间生态,为柞树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第三,化学药剂,为避免害虫数量不断增加,应及时使用相关药剂对其进行捕杀,可以使用氧化乐果乳油、敌敌畏、敌百虫等药剂,科学配比稀释对柞树喷施。喷药后应及时将落地的虫体清除,避免在地面引发病害。此外,也可以使用现阶段较为常见的杀虫抑制剂进行喷洒,抑制剂主要分为生长抑制剂与繁殖抑制剂,其对环境与树木危害性小,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生长与繁殖速度。
柞树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大量种植柞树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工作人员应科学合理地对柞树进行育苗移栽,提高其成活率。并在其生长过程中,针对各个生长周期做好施肥灌溉与病虫害防治,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与营养供应。通过不断种植与田间管理总结经验,提升其经济效益,由此保障绿色环境建设,促进林业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