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育苗与造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的实践探讨

作者: 郑冬梅 刘珞 刘学森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对森林资源需求不断增长,林业育苗与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育苗与造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现代育苗与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势在必行。本文详细分析探讨了现代林业的育苗和造林技术以及技术要点,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促进林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代林业育苗与造林技术

1、育苗技术

(1)营养繁殖

①扦插育苗

扦插育苗是把枝条插进泥土或基质,长成新的小树苗。与其他的育苗方式相比,扦插育苗更加简便,但是对土壤及基质的温度、湿度、养分含量等都有严格的控制,还要选用高质量的枝干,并进行杀菌,避免根系腐烂。

②嫁接育苗

嫁接育苗常用来培育珍稀树种,可促进优异品种的基因保存,并可将具有优异遗传特性的树种嫁接到其他树种上,形成新树。嫁接苗因其优良的基因特性而广泛应用于果树及经济林苗木的培育中。结果表明,嫁接的幼苗适应能力极强,长势良好,能够显著地促进幼苗的成活。即选用优质的母树,并根据林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另外,在嫁接后,还要注意树体之间连接部位的湿润,以避免水分挥发,保证嫁接的紧密。

(2)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是将幼苗放在特定的容器中进行培育,采用这种方法培育的幼苗,其根系比较粗壮,比较发达。在实际运用中,要按照相应的原理,促使幼苗的根部成长,最后形成愈伤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苗的成活率。而传统的容器育苗方法,在实际使用中也会有不足之处,如幼苗培养时易发生质量差等问题。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优化与调节,改进其结构,以期降低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无纺布育苗容器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育苗方式,它在使用时需要专用的机器来帮助提高其作用,利用机械装备来构建种苗繁育基地。在实际使用中,要选用高品质的结构肥,确保各项指标都能够满足容器苗的使用要求。

(3)种子培育

苗木种子的培育质量对幼苗的萌发率有重要的影响,育苗技术人员要做好催芽工作。

①温床催芽

苗床搭好后,要进行科学催芽,以确保光照、排水的高效。为减少热损失,保证种子生长所需的温度,提高幼苗活力,加速种子萌发。

②浸水催芽

这一类的使用非常广泛,一般都是把树种浸入水中。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萌发速度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树木选择不同的浸渍温度,经过合适的浸泡时间之后,放置在室温下3天就可以进行播种。

2、造林技术

(1)栽苗造林

栽苗造林技术,是将拥有完整根系的幼苗,栽种在适宜的土壤中,然后培育成大树的一种造林方式,由于幼苗自身拥有完整的根系,因此,在进行移植时,抵抗力较强的苗生长速度比较快,并且对于外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有较高的抗性,并且对周边林区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多的需求。然而,在定植期间,一旦根系受损或失水,则会大大降低其成活率。因此,在播种结束后,可以通过注射营养液,调节温度,做好防冻和虫害的处理,帮助它度过幼苗期。在栽苗造林时,应防止不同树种间的根系互相争夺养分,要明确苗木与苗木的间距,同时要通过合理的混交方式,防止因病害造成大面积苗木死亡。

(2)分殖造林

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分殖造林方法,将废弃林地作为原料加以利用。在实际造林过程中,要对枯树根系、干、叶等进行处理,并对地表进行清洁,为造林创造一个有利的生态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造林费用,而且产生的苗木也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伤害,长势也会更好。在这种造林方式下,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预,就能使林木自由生长。分殖造林虽有许多优点,但适用范围有限,且在土质疏松的土地上不宜采用此法,否则会增加劳力和影响造林质量。因此,分殖造林技术适用于适宜进行无性繁殖的杨树、松树和柳树。

(3)插条造林

插条造林就是利用树木的长枝扦插育苗,经过培育以后,把它当作幼苗来栽植。对所用苗木有具体的选材要求,所采用的枝条最少要有1个月的树龄,而且主干要比较粗,以增加成活率。选定了合适的枝条之后,就把多余的枝条剪掉,一定要在春季解冻之后,秋季霜降之前把根系扎进土壤里。在栽植枝条的时候,要先将枝条放在离地面3cm的地方,保证它能够获得足够的水分,并且要将栽种枝条周围的土层弄平,然后用橡皮薄膜覆盖它的表面,这样可以增加生长的温度,降低水分的挥发,待到来年插条发芽后,即可揭膜。在利用扦插技术进行独苗培养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栽植间距,使苗木能获得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苗木的培育质量。

二、现代林业育苗技术要点

1、选地整地

(1)选地

①要考虑光照。在育苗区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光照情况,选择适宜的光照环境来种植幼苗。但多数苗木对强光敏感,尤其是强光环境下容易造成苗木灼伤,严重时甚至枯死。

②要考虑水分。可以在天然水体,如湖泊,河流旁边开展育苗,这是由于大量的地下水有助于幼苗的生长。对于耐涝性较差的树种,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若缺水,则在育苗期间要经常浇水。

(2)整地

在育苗前,要对土壤进行修整,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整地方法,在降雨稀少的地方,要注意整地的作用,加深耕作层的厚度,同时要确保土壤具有充足的水源,保持土壤的湿润,为植被提供充足的用水,确保植被的生长品质。根据季节的变化,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确保在适宜的时节进行整地,避免出现冻胀性的情况,确保秋季的犁地作业,避免冬天因降雪而影响工作,同时也为春季的播种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选择树种

(1)挑选生长快、生长适应力强、绿化能力强的树种,在以后的林业工程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就会方便很多,既可以保证树种存活,又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常见的有松树、银杏、柳、杨等,都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造林绿化树木,它们容易存活,对生态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

(2)从物种多样性的观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树种,例如那些根系较强,需要大量水分的树种会争夺地下水。有些树木还可以相互促进,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所以,要尽量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3)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选择适合的树种。

3、树种催芽

为使种子萌发率有较大的提高,种植者也要加速种子的萌发,一般采用浸泡、储沙、打蜡除油等方法。浸种和发芽的方法,一般采用温水或热水浸种,以促进萌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种子的萌发是一致的,需要1天1次的浸泡。热水可以使种子的表皮变得柔软和膨胀。在浸泡的时候,温水和种子的比例是2:1,不同的品种对浸泡的温度也是不同的。若种皮比较厚,则需将其浸于40-60℃水温内;若种皮比较薄,则需将其浸于20-30℃的水温中,一般可浸泡1-2天。沙藏促进种子发芽的方法,是将种子置于低温区,这样种子就可以在发芽的时候发芽了。脱蜡脱脂催芽就是把种子放在掺有草木灰的溶液里,一段时间后用水冲洗掉上面的油脂和蜡质,再进行催芽。

4、生长调控管理

(1)肥水管理

适当的施肥能使植株获得足够的养分,从而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在施肥上,要结合植株生长时期及土壤养分情况,合理施用肥料,防止因施用过多或过少而导致养分不平衡。水的管理也很重要,太多或太少都会对植株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要根据植株对水的要求以及土壤的排水状况,对其进行适当的灌溉,以推动植株的正常生长。

(2)健康管理

对植株进行定期修剪、除草、疏枝,加强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与采光,以避免病害蔓延及不良的生长条件。另外,还要密切注意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对植株的畸形、病害等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治疗,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现代林业造林技术要点

1、苗木挑选定植

(1)在正式进行造林之前,要对种苗的品质进行严格把关,对根系发达、形态端正的苗木进行科学选择,以降低病害的发病率。但因工程建设工作量大,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故需要人工补植。

①裸根系假植。即人工将裸根系幼苗置于人工种植的坑穴内,人工栽植穴的深度为40厘米左右,并定时浇水。

②采用带土球假植的方法。即用土盖住泥团,使泥团与泥团间的空隙充分蓄水,从而增加造林的成功率。

(2)为保持幼苗的水分,施工人员在种植前要对幼苗进行适当的修剪,将幼苗的根系放在坑内,保证坑与主干垂直,然后进行回填。为使幼苗的根系与土壤完全接触,作业时要轻轻抬起树干,并在作业结束后将幼苗扶正,并对根部进行一周的培土,以利于后期的灌溉。

2、造林管理

(1)整土除草

在土质好的地方,可以适当地减少松土的数量,而在比较干燥的地方,要加大杂草清除和翻耕力度。在进行杂草防治时,要尽可能采取机械化的方式,以减少对林木的伤害,如使用化学药剂,则要进行合理选用,确保其绿色环保。此外,对杂草的处理也要依据树木的种类进行科学选择,通常以15厘米为宜。如果林地的土质比较硬,可以加大杂草的厚度。

(2)灌溉施肥

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必须经常浇水,并以50厘米为基准,对幼树进行适当的灌水。同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合理选用沟灌模式,实现既能达到灌水目的,又能达到节水目的。在此基础上,要及时给树木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提高长效肥和速效肥的比例,适量施用有机肥。在造林之前,先在准备阶段施好足够的底肥,然后在造林作业结束后,在树木周围挖一条20厘米深的沟渠,并进行施肥。也可以把化肥直接撒在地面上,再盖上一层土,这样可以避免化肥的蒸发。

3、修剪间伐

有些树种根系萌蘖能力很强,根部萌条对主干生长不利。这个时候,管理人员要尽快进行除蘖工作,以保证树体的生长发育。幼林要注意观察,如有枝条过多,要进行修剪,保持树高的1/2。另外,由于通风和透光状况对树木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树木进行合理地疏伐。适时地进行疏伐,以达到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2-3年内发生2次死枝时,要按照留大冠轻修枝的原则,从枝基部入手,确保修剪切口光滑。修剪时要选择阳光充足的晴天,不要在多雨的季节进行,否则会延迟伤口的愈合,造成瘢痕。在确定修剪高度时,工作人员要根据树龄、营林目标等来确定,通常幼树的修剪高度要控制在1/3左右,中等年龄的树要控制在树高的1/2以内。

4、修复生态与保护植被

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在开展造林工作的过程中,要按照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尊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以及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植树造林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对原始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尽可能地保存和保护原始植物、动物。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构,通过合理的造林方式,加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种植即在造林工程中,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选用合适的树种及栽植方法,从而达到植被正常生长与修复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单木造林,“生态营造”更关注森林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功能,能够更好地模仿天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利用不同的树种及不同的分层植被,可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保土和蓄水能力,从而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品质,降低灾害风险。

5、防治病虫害

(1)物理防治

由于物理控制方法简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因而被普遍采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手工杀死带有大颗粒和蛹的青杨天牛等有害生物。在虫害发生的季节,由人工进行巡逻,以便能及时地找到虫害,并将其清除。也可采取阻断措施,如使用胶布等物加以隔绝,以防止松褐天牛等上树为害。还可以使用涂白的方式,这一种方式是在秋季和冬季进行害虫的防控,涂白材料包括食盐、石灰水、多菌灵等,能够在防止受冻的同时抑制害虫的繁殖。此外,还可以采取性诱、灯诱和信息素诱杀的方式。在昆虫到达生殖高峰的时候,使用性激素来引诱和杀死某些部位的昆虫;也可以在森林中设置黑光灯对其进行诱杀;或依据其行为特征,采用木棍、秸秆等材料,人为地建立繁殖地,进行集中捕杀。

(2)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好,见效快,不受地域、季节等因素的制约,但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要根据害虫种类,合理选用合适的药剂,准确地把握其种类、用量、施用时间等,保障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①运用天敌控制害虫,工作人员要对林区害虫的数量和分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据此确定引进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比如林区内有大量松毛虫,宜采用赤眼蜂防治。

②用益鸟控制害虫,充分利用山雀和啄木鸟等的优势,捕食大量的蛀干害虫。为提高益鸟的数量,保障防治效果,相关人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创造一个适合益鸟生存的环境。

③利用生物农药控制,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在应用生物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掌握好药剂用量和时间,才能更好地发挥生物防治的优势,保障林区的造林质量。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育苗与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育苗和造林技术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继续加强对现代林业育苗与造林技术的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挑战,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