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免套袋栽培管理关键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作者: 吴传华 袁国辉 薛世昌

在现代苹果栽培实践中,尽管传统套袋法曾被广泛采用,以提升果实的表面光洁度,抵御食心虫、炭疽病和轮纹病等病害,降低农药残留,防范冰雹侵袭及鸟害,确保果实的优质安全。然而,套袋技术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其繁重的手工操作过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还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无袋环境下,果实内部品质可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苦痘病和黑点病等生理性病害的加重。此外,大量废弃果袋处理不当,对果园环境构成潜在污染。因此,寻求免套袋栽培方法的研发与优化,对于果树育种、种植管理和生态保护来说,预示着苹果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尽管套袋技术促进了苹果产业的繁荣,凸显了其无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专业人士持续探索,深化研究,寻求突破传统,推动苹果生产步入免套袋时代的新阶段。此举旨在提升果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苹果免套袋技术概述

相较于传统的苹果套袋方法,免套袋技术展现出独特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质量提升优势。首先,显著减少了环境负担。在果树种植和果实生长过程中,免套袋技术消除了对一次性苹果袋的需求,避免了在材料获取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正契合了我国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次,从经济角度看,免套袋技术大幅度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免套袋技术对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免套袋栽培的苹果色泽浓厚,风味醇正,具备有袋栽培所不能达到的品质,不套袋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7.7%—21.2%;果肉硬度提高5%左右;糖酸比提高4%以上,还可提高芳香物质含量,增加果实风味。此外,免套袋技术对果实品质的提升效果显著。

二、苹果免套袋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1、苹果品种选择

在品种选择阶段,技术人员需全面考量外观特征、疾病抵抗力及生长特性等因素,以确立优化的品种选择策略。可选择品质优、上色快、着色度和光洁度均高,抗病(果实轮纹病、炭疽病等)、抗逆性强的中、晚熟优良新品种,优先选用烟富3、烟富10、元富红、秦脆、瑞雪、美味、明月、寒富等优良新品种进行示范。如代表性的:澳洲青苹果的清新口感、瑞香红的艳丽色泽、俄勒冈2号的高效生长,以及秦脆信浓甜等各具特色的品种。例如,对生长节奏有极高要求,追求苹果爽脆口感的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烟富系列中如3号、7号或10号等,其中烟富10号堪称典范。它在每年10月尾迎来成熟期,以其卓越的品质脱颖而出,鲜艳的红色表皮映衬着15%左右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口感极佳。此外,烟富10号还展现出显著的抗病能力,能有效抵御苦痘病和枝干轮纹病等困扰,为种植者带来丰收的保障。

2、苹果树整形修剪方法

首先,在矮化密植苹果园的管理中,工作人员应以疏剪为主要修剪技术,坚持适当地回缩与疏放相结合,根据树木的具体状况灵活运用疏剪、开张角度及回缩等多种修剪方法。对于幼龄的苹果树,主要任务是去除中心干的竞争枝、重叠密集枝和过粗枝,并在中心干上选择生长健壮、角度适宜的主枝,按照特定布局保留。进入盛果期的苹果树,修剪重点在于疏除过于密集的枝条、中心干上的粗大枝和快速生长的枝条,同时对超长的主枝和虚弱的结果枝进行回缩处理。其次,在传统乔木型成年苹果园,工作重点转向回缩、提升主干和疏剪,目标是确保树冠顶部的光照充足和底部的良好通风。通常,落头修剪需分阶段进行,落头高度设定在行距的65%—75%之间。过低的主枝应提升至预定的高度,延长枝则回缩至预备分支点。

3、高光效树形管理策略

为了优化苹果树的光能利用效率,推动果实发育、花芽分化并提升果实质量,科研人员提出了两种有效的树形管理策略:一是矮砧密集种植法,二是乔木成年形态塑造法。矮砧密集模式中,行距被精细设定在1.5m—2.0m,果园的覆盖密度保持在60%,每亩果树修剪留枝数量控制在3万—4万条,旨在塑造出高效率的纺锤形或细长型树冠结构。这种模式强调树冠的透光性,要求至少达到35%的光线穿透度。通过这种方式,每亩的产量有望达到4000kg,且优质果实的比例超过80%。相比之下,乔木成年形态模式则注重空间利用,行距维持在1.0m—1.5m,果园覆盖率为70%—80%。每亩果树修剪留枝量在5万—6万条之间,树形倾向于小冠开心形、大冠开心形或者改良纺锤形。

4、果树土肥水管理措施

在土地改良策略上,种植人员首先应实施创新的耕作技术,即在果树区域构建土垄结构,其形状类似于弓背,上部宽45cm,下部宽110cm,高约20cm。这些土垄顶部覆盖有地膜或无纺布,旨在为幼苗创造一个稳定且有利于生长的生态环境。其次,推行行间植被管理,种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等草种丰富果园生态。这种生草种植不仅有利于增强果树根系的发育,还能够抵御病虫害,提升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果实的质量。在草丛管理上,严格规定草丛的高度,一旦其顶部超过0.5m,要进行适时的修剪,确保留下的草茬高度保持在0.1m左右,以维持果园的适宜条件。在养分和水分管理上,种植人员应采取精细调控的方式。施加基础肥料和花期补充肥料。例如,基础肥料倾向于使用有机与无机复合肥,每棵苹果树的施肥量通常控制在5kg—10kg,具体取决于树木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肥沃程度。新植株种植后即刻进行灌溉,而在生长关键期如发芽和幼果阶段,分多次进行适度灌溉,以满足果树的生长需求。

5、霜冻的预防及救治措施

在规划果园时,应避免在低洼区域如地坑等易受霜冻影响的地方建立,同时,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地区,应远离风口、寒冷且温差显著的地区。在高原的水果产区,霜冻通常发生在4月初至5月中旬,此时应密切关注种植地区的天气预报。当出现强风、气温骤降时,需要提前采取防冻应对措施。首先,可在霜冻发生前进行春季灌溉或喷水。据实验,从萌芽到开花期间持续定时喷水能使花期延迟7—10天。其次,建立燃烧堆,将易燃的稻草、杂草与湿润的落叶、草根和木屑交替堆积,外部覆盖土壤,并在堆中置入木棍以便点燃产生烟雾。燃烧堆应均匀分布在果园周围和内部,高度不超过1m,每公顷土地需设置5—6堆。然后,依据天气预报,在霜冻预期到来的凌晨1点左右点燃。此外,使用防霜烟雾剂也是一种方法。将20%的硝酸铵、60%的锯末、10%的废弃柴油和10%的煤粉混合后放入铁桶内点燃,每公顷地放置6堆。果园内的烟熏可以提升温度1℃—2℃,但若气温低于花朵和果实的耐寒临界值1℃—2℃,效果有限。国内的防霜设备通过风扇驱动的空气混合技术,将高空的热气和地面的冷气混合,以防霜冻。一台设备能保护2—4公顷的果园,每隔100m安装一台,对辐射型霜冻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而国外的防霜机配备了液化气加热系统,当园内温度下降至零下1℃—2℃时,设备会自动启动,风扇生成的暖风流能使园内温度升高2℃,其防霜效果极其显著。最后,主干和主枝进行涂白处理,可以使得果树的发芽开花时间推迟3—5天。另外,喷洒7%—10%的石灰液于树冠也能有效延缓开花。研究显示,通过提前1—3天在植物上施用特定的抗寒营养剂,能够显著减轻霜害的影响。以下是几种推荐策略:混合使用海之宝1000倍溶液与肽神1000倍液,再加入绿贝500倍液,同时添加0.3%的磷酸二氢钾、0.5%的蔗糖和10%的多抗霉素1200倍溶液。这种配方旨在强化果树对低温的抵抗力,刺激花芽或嫩叶的成长,并确保花朵和果实免受冷害。另一种方案是采用富万钾800倍液,或者将0.5%的磷酸二氢钾、0.5%的蔗糖与多氧清1000倍溶液混合。这两种方法都能提升果树的耐寒特性,促进花芽和新梢的发育,确保花朵和果实安全度过严寒期。佳上钾800倍液、益微2000倍液,或者混合0.3%的磷酸二氢钾、0.5%的蔗糖和3%的多氧清1000倍溶液,这些选择同样有助于增强果树的抗冻性能,促使花芽发育,并防止冻伤,维护花果的健康。维果天然生长调节剂800倍溶液与绿贝500倍液和0.3%的硼肥混用,这一组合能有效提升果树的抗寒适应力,确保花朵和果实免受霜冻影响。每种方法的具体效果可能因作物类型和环境条件而异,实践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三、免套袋苹果病虫害防控措施

1、苹果主要虫害防控策略

(1)桃小食心虫防治方法

①果园保育技术。针对桃小食心虫,采取预防措施始于冬季。在成虫冬眠前,确保在树干基部1m范围内铺设防虫地膜,阻隔其出没产卵路径。在幼虫尚未离土或脱离果实阶段,务必清理树下的落叶和杂物,整平土壤环境。对于初代幼虫的侵害,一旦发现受害果实,需立即摘除并移出园外,统一处理。②生物防治手段。运用生态战术,利用性引诱策略,通过精准预测,配置性诱芯于水盆型诱捕器中心,置于树荫下1.5m—2m的枝头,分布于果园5个方位。每日清晨,监测诱捕器内的蛾群数量,以掌握成虫活动高峰期。同时,采用三角形诱捕器配备桃小食心虫雌性诱饵,吸引并捕杀雄虫,粘性板上的诱芯每2个月更换1次,高度保持在2m—2.5m。③化学防治方法。叶面喷施4.5%的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1500倍液,或25%的甲维盐-灭幼脲1000倍液等,以上药物需要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性。

(2)梨小食心虫防治措施

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关键策略是结合使用性信息素干扰和常规化学药剂的广泛管理。①预测监控系统。利用性诱剂来捕捉雄性成虫,采用的诱捕器为装有水的盆状装置,其中央设置一个性信息素诱芯。诱捕器应安装在树冠阴凉处,高度约1.5m—2m的树枝上,每个果园的四周和中央5个方向各设置1个。每天早晨检查诱捕到的蛾子数量,以此推断成虫活动高峰期。②性信息素干扰技术。基于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捕获数据,在第一代成虫(5月上旬至中旬)和第二代(6月中旬至下旬)出现前的羽化峰值期间,部署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如迷向丝(每条0.24g)或迷向胶条(每条0.2g),每667m2区域挂置20—35条。将这些信息素制品悬挂在树体距离地面2/3高度的位置。化学控制措施。参照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捕获情况,在第三和第四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应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苏云金杆菌悬浮剂以及1%甲维盐水剂等农药进行喷洒。

2、苹果主要病害防控技术

(1)苹果轮纹病防治方法

初期感染源头的管理至关重要。冬季,建议对树木实施全面的表面处理,剥去表皮后集中处理,同时采用高浓度90%的硫酸铜溶液,稀释至100倍后均匀涂抹,确保彻底消毒。春季果树开始生长前,施加1—2度的石硫合剂,能有效消除过冬病菌对树体的威胁。化学防治策略涉及全年,从苹果花期结束至9月,每间隔约3周要进行1次药物喷洒,同时注重对各类可能的病害进行预先防范。推荐使用的防治制剂包括:1:2:240比例的波尔多液,50%的多菌灵悬浮剂以800倍稀释,70%的甲基硫菌灵悬浮剂以700倍浓度,以及25%的戊唑醇水乳剂,需稀释至1500倍。特别提醒,在幼果发育阶段,如遇到低温高湿的环境,应避免使用含铜杀菌剂,以防止产生锈果问题。

(2)苹果炭疽病防治要点

实施果园卫生管理,遏制病害滋生。在冬季,需彻底清理落果,并配合修剪作业,剔除枯黄、病虫害严重的枝条,同时细心刮除病斑,以削减潜在的病害源头。一旦察觉病果,务必迅速摘除,以防病害扩散。药物防治方法。自果实幼体阶段起,直至9月,应遵循每15天1次的喷洒频率。常规使用的防治剂包括1:2:200比例的波尔多液,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2000倍浓度施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至700倍,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溶液,以及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以900倍剂量喷洒。这些药物组合旨在全面保护果园免受病害侵袭。

(3)苹果白粉病防治手段

苹果遭受白粉病的困扰,这种源于白粉菌的疾病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带尤为频繁。这种病害常常青睐于果园中密集且通风不良的角落,首先侵袭新生枝条,随后蔓延至果实,对果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构成威胁。早期症状表现为叶片表面呈现出灰白或淡灰色的霉层,有时伴有黄色斑点,叶背细小绒毛明显,病斑扩展至果实时,令其失去原有的光泽。针对这一问题,首先,病害高发期采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1500—2000倍浓度喷洒,或者使用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2000—2500倍液,以及25%己唑醇悬浮剂,以2000倍比例进行防治。其次,可以引入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接增强果树抵抗力,从而抑制白粉病的滋生。

四、果实着色优化提升技术

首先,有效地使用叶面肥料。推荐施用含有硅钙的多元复合肥,喷洒比例为500—800倍液。首次喷施在落花后进行(通常在果实初形后)之后每隔20—30天喷1次。每棵树的用量应为2.5kg—3.0kg,每亩使用165kg—200kg药液。其次,夏季修剪管理。在生长季节(7—8月),要及时剪除背上的旺盛生长枝、过密枝以及重叠枝,以增强树冠内部的光照状况。再次,果实处理。在采收前的1个月,分2—3次适当地去除果实周围遮挡光线的叶子。第一次摘叶后立即开始转动果实,约9—10天后再进行第二次转动。使用胶贴来保护果实接触树枝的部分,避免摩擦损伤。最后,铺设反光膜。在预计采收前1个月左右,在树冠下方铺设反光膜,以促进果实底部的着色。同时,建议选择好的苹果免套袋膜剂使用推广。苹果免套袋膜剂对苹果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果实的外观,优化果形,使得果实质地更松脆,果肉含水量更高,果皮延伸性更好,在保证果实安全的情况下,对果实质量进行提升。

总结分析,免套袋栽培模式的过渡是苹果产业的必经之路。种植人员必须强化对这一技术的理解,深刻理解其核心优势与潜在限制,熟练掌握品种筛选、树形塑造与修剪、高效光照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技巧。同时,实施一套全面的策略,如构建高质量种植园区、优化通风透光的树冠结构,以及利用多种防治手段来对抗病虫害,是推动免套袋苹果技术广泛应用不可或缺的步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