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小麦科学栽培方法及病虫绿色防控针对性分析研究
作者: 贾培俊
安徽省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东与江苏省接壤,地处淮河生态经济腹地,紧邻长三角经济圈,位于“南京—合肥—徐州”两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中心。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南京市约180km,距合肥市约230km,距徐州市约220km。该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12d,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96.3mL,主要集中在夏季,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06.7h左右。五河县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小麦栽培产业不断向前推进背景下,需要种植户转变传统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加快现代化小麦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要从种植地的科学选择处理、品种的选择、合理播种、大田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几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满足小麦高产稳产需求,最终为推动小麦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麦高产栽培要点分析
1、小麦种植地的选择
在选择种植地时,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但仍建议选择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肥沃土地,最好是地势平整、适合灌溉的土地。同时,建议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确保土壤中有足够的有机物质、速效氮、磷和钾等养分,土壤中所含有机物质最少为14g/kg,速效氮含量最少为100mg/kg、含磷量最少为25mg/kg、含钾量最少为120mg/kg。保证种植地地势平整,灌溉水源充足,以满足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需求。
2、小麦种植地的整地施肥
五河县以黏质土、壤土为主,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微碱,耕性好,具有松软、深厚、肥沃的爽水耕作层,因此在翻耕整地时,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深翻耕或浅旋耕。深翻耕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根系生长,浅旋耕则可以减少土壤的扰动,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建议翻耕深度在20~30cm左右。翻耕整地之前还需要做好底肥的施入工作,以有机肥为主,推荐使用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同时配合施用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建议施用有机肥2000~3000kg/667m2,复合肥10~15kg/667m2,过磷酸钙30~4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均匀之后撒施在地面上,然后翻入土壤。
3、小麦种子品种的选择
五河县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区域,在小麦品种选择上需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保障品种对当地温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有稳定的产量潜力,品种特性优良,生育期适中。当前在当地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涵盖了皖垦麦66、谷神麦19、安农188、安农1687、安科19072等。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市场变化,更新推荐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并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农民掌握良种良法的配套应用,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小麦生产。
4、小麦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建议在播种前10~15d进行晒种,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避免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高温烫伤种子的地方进行晒种,推荐使用苇席或防水布作为晒种平台。将小麦种子均匀地摊铺在晒种平台上,厚度以10~15cm为宜,晒种过程中每间隔2~3h翻动一次种子,以便种子均匀地接受阳光照射和晾干,连续晒2~3d,直到种子表面呈现出干燥、发亮的状态,含水率低于13%。结束晒种之后要做好种子精选工作,可以使用精选机对小麦种子进行精选,以去除破碎、瘪粒和杂质等不合格的种子,或者通过筛选和风扬的方法对种子进行清理,将种子过筛,去除碎粒、瘪粒和杂物,然后通过风扬,将轻杂质和尘埃去除。对于商品化的小麦种子,因为进行了包衣处理,通常不需要进行包衣,对于没有进行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播种之前还需要做好包衣处理工作。在进行包衣处理过程中,常用的种衣剂主要包括了戊唑醇悬浮剂使用量为10g加水0.2~0.3kg,拌种10~15kg,或者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g,拌种10kg,先将麦种用清水喷湿,然后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匀地混拌在种子上,随后立即播种或阴干后播种。也可以选择使用3%的苯醚甲环唑20~30g,兑水100mL,拌麦种10kg,均匀拌种,堆闷3h后播种。推荐使用2.5%咯菌腈15~20g,兑水100mL,拌麦种10kg,堆闷3h后播种。对于地下害虫还可以应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mL,拌麦种50kg,先将辛硫磷乳油用水500mL稀释,然后与麦种拌匀,覆盖堆闷3h后播种。
5、小麦的科学播种
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气候特征,小麦的最佳播种日期一般在10月的上中旬最晚不能够超过11月上旬,在播种处理过程中,每晚播种2~3d就需要增加小麦播种量0.5~1.0kg。在小麦播种过程中推荐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案,选择相对应的小麦精量播种机在播种之前根据播种深度、株距、播量等要求对播种机进行调试,播种深度为3~5cm,播种行距控制在15~20cm,播种量控制在12~15kg/667m2。机械设备在行进过程中播种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4~6km/h,以确保播种均匀,播种后及时覆土,深度约2~3cm并及时镇压,以利于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发芽。
6、小麦种植期间的田间管理
①小麦查苗补种方案
小麦播种5~7d之后会陆续进入到出苗阶段,此时要做好大田的查苗工作,检查小麦苗情,观察苗的数量、高度、叶色等指标,记录缺苗、断垄的地块。针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可采取补种和移栽两种方法,补种时选用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子。一般情况下,多种补种方法适用于断垄较为严重的小麦田,为提高种子发芽率,补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在缺苗地块开浅沟,深度控制在3~5cm,将浸好的种子均匀撒在沟内,播种后及时覆土,厚度约为1.5~2.0cm,补种后要及时浇水,确保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对于缺苗不严重的,可以从稠密地区移栽小麦苗进行补种,移栽之前在缺苗地区开挖定植沟,采用开沟条栽或按土墩栽,栽植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从稠密地区选择生长旺盛、健壮的小麦苗进行移栽,将选好的小麦苗放入沟内,注意保持苗的直立,移栽后要及时浇水,确保苗木成活。
②小麦入冬前的科学冬灌
入冬之前当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30%,单株分蘖在1~2个以上就可以进行冬灌处理了,一般夜冻昼消冬灌正好,即在夜间气温下降至0℃以下,白天回升至5℃以上的时段进行冬灌。小麦田冬灌水量不宜过大,通常控制在20~30m3/667m2。对于秋季降雨量较为严重,小麦田间墒情充足的,一般不需要进行冬灌处理。在进行冬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过早会导致麦苗过旺生长,不抗冻,过晚则不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安全越冬,冬灌后要及时划锄松土,弥合裂缝,以利保墒增温,防止透风伤根造成死苗,同时,要注意防寒保温,避免寒流导致冻害。对于弱苗特别是晚播的单根独苗,可以将冬水改为分蘖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促使麦苗由弱转壮,此阶段结合灌溉追施尿素3~5kg/667m2,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为越冬奠定坚实基础。
③小麦返青期的中耕划锄
小麦返青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期的管理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耕划除是小麦返青期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保证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小麦心叶长出部分达到1~2cm时开始中耕,返青期至拔节期结束,此阶段共进行2~3次中耕,苗多易倒伏的麦田应在起身前后进行一次深中耕。首次中耕应较浅,深度控制在3~5cm,以后逐渐加深,以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划锄时要尽量减少对麦苗的损伤,避免破坏麦苗的根系,操作完成之后保证土壤表面尽量平整,无明显土块和杂草。
④小麦种植关键期的水肥管理
小麦拔节期、孕穗灌浆期是养分供给的关键阶段,需要结合植株生长情况和教育情况,做到科学追肥和合理灌溉,确保大田土壤墒情能够满足植株的生长养分供给充足。拔节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拔节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开花期浇水,灌溉量控制在25~30m3/667m2,在这个阶段追施尿素8~10kg/667m2左右,施肥后及时浇水。挑旗期(孕穗期)是小麦需水的另一个关键期,此时灌溉有利于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提高产量,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开花期浇水,灌溉量一般控制在30~40m3/667m2,并在这个阶段追施尿素10~12kg,硫酸钾3~5kg。灌浆期是小麦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灌溉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籽粒饱满度和产量,在灌浆期可根据土壤湿度和小麦生长情况适时浇水,灌水量在30~40m3/667m2左右,同时在这个时期可以选择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者1%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洒,肥液使用量控制在8~10kg/667m2,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低空喷洒,提高效率间隔7~10d使用一次,必要时连续使用1~2次。
二、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1、杀虫灯的使用
小麦大田安装与使用杀虫灯是一项有效的物理防治措施,对降低害虫密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期间应该选择适合小麦大田的杀虫灯,选择杀虫灯时应考虑灯具的诱虫效果、安装和使用方便性、智能化程度等因素,常见的有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安装在距离小麦植株较远的地方,以避免灯光对小麦生长产生影响,一般杀虫灯安装在田间地头,安装高度为2m左右,每盏杀虫灯可以控制30~50/667m2的大田,因此该种防治方法适合于集中连片的小麦田,安装位置应避免靠近水源、电线等导电体,确保安全。在使用太阳能杀虫灯防治小麦虫害时要确保太阳能板应朝向南方,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注意稳固太阳能板支架,防止太阳能板脱落。安装杀虫灯后,应检查蓄电池和太阳能板的接线是否稳固,确保太阳能板和蓄电池接线正确,避免出现短路、漏电等安全隐患。杀虫灯在应用过程中一般推荐在傍晚开启,清晨4~5点关闭,并做到每间隔2~3周清理灯具,保持灯具清洁,提高诱虫效果。
2、粘虫板的防治技术
粘虫板防治小麦虫害同样属于物理防治技术,能够利用害虫对颜色的曲线吸引害虫到粘虫板粘附,然后杀死降低大田害虫数量。应用期限应该根据小麦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粘虫板类型,其中黄色粘虫板主要用于诱杀蚜虫、粉虱、飞蛾等害虫,蓝色粘虫板用于诱杀蓟马、叶蝉等害虫。粘虫板悬挂高度一般距离小麦植株顶部10~20cm,悬挂15~25块/667m2规格为20cm×30cm的粘虫板,根据虫害发生情况调整密度,从小麦拔节期开始,持续到收获前。当粘虫板表面粘满害虫或灰尘时,需要及时更换,每间隔2~3周更换一次,摘除旧粘虫板,悬挂新的粘虫板。在应用粘虫板防治虫害时,要注意粘虫板应悬挂在小麦植株周围通风、光照良好的位置,避免粘虫板沾水或受潮,否则会降低粘虫效果,定期检查粘虫板,及时更换,以保持诱杀效果。
3、小麦寄生蜂防治小麦蚜虫
寄生虫防治小麦蚜虫是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它能够利用寄生蜂的寄生性杀灭蚜虫,降低大田蚜虫数量,生态环保。在小麦蚜虫防控过程中常用的寄生虫主要有赤眼蜂、斜纹小蜂,这两种寄生蜂对麦蚜、棉蚜等蚜虫有较强的寄生能力。通常选择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蚜虫发生初期释放寄生蜂,当蚜虫密度达到每株10~20头时,立即释放寄生蜂。释放赤眼蜂1000~2000头/667m2,或斜纹小蜂500~1000头/667m2,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可以分批释放寄生蜂,一般设置两个批次的释放方案,间隔5~7d释放一次。小麦田设置 2~3 个/667m2释放点,将商品化的寄生蜂蜂卡悬挂到小麦叶子背面,将小麦叶子卷成桶状,风卡是放置在桶状叶片当中,释放期间避开高温、强光时段释放,选择傍晚或阴天释放效果较好。释放后一周内,避免喷洒农药,以免杀伤寄生蜂,结合大田害虫数量定期检查寄生蜂寄生情况,及时补充释放。释放寄生蜂后,定期检查蚜虫密度和寄生蜂寄生率,当蚜虫密度下降到每株5头以下,且寄生率达到50%以上时,表明防治效果良好。
4、小麦化学药物的防治措施
在小麦病虫害化学药物防治过程中,应该依据大田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情况,科学选择药物进行防范,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荐应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保证用药的针对合理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缓和患病症状,避免病虫发生流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小麦蚜虫主要选择在小麦分蘖期至拔节期进行防治,推荐使用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50%抗蚜威1500倍液,或者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对于小麦吸浆虫,可在蛹期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kg/667m2,或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667m2,顺麦垄均匀撒施,以杀死上升至地表的幼虫和蛹,成虫期则可用4.5%氯氰菊酯乳油40mL,兑水40kg喷施。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大田喷雾防治。小麦锈病在危害初期推荐使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等,均匀喷雾防治,覆盖到小麦的茎、叶等部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使用12.5%烯唑醇25~30g/667m2或25%戊唑醇15~20g/667m2或用50%多菌灵胶悬剂100~150mL/667m2兑水25~30kg进行田间喷洒。上述病虫害防控过程中,虫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病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d,连续使用1~2次和2~3次,药液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
综上所述,在小麦栽培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就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和分析,尤其是在小麦种植之前,应该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的日趋完善,在小麦种植环节也需要加强对土壤肥力、播种管理、小麦生长发育情况的针对性分析研究,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充分发挥优质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最终促进小麦的高产稳产。
(作者单位:233323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头铺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