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应用及构建病虫害综合性防治方案
作者: 马海霞
当前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增加,直接推动了有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有机种植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稻产品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能够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水稻在栽培过程中有机技术的应用是指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和化学生长调节剂,也不能够使用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和相关产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利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发展技术,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的一类水稻生产技术。有机水稻相较于传统水稻栽培对种植地土壤环境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以此来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质量,确保水稻达到有机栽培要求。
一、有机水稻选地与整地
根据《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和认证管理办法》,有机水稻种植产地的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5.5~7.0、全氮≥0.1%、全磷≥0.05%、全钾≥0.1%、有效硼≥0.5mg/kg、有效铁≥20mg/kg、有效锰≥2mg/kg、有效锌≥2mg/kg、重金属限量值为镉(Cd)0.3mg/kg、铬(Cr)50mg/kg、汞(Hg)0.1mg/kg、铅(Pb)50mg/kg、砷(As)2mg/kg。种植地空气质量标准为二氧化硫≤0.05mg/m3、一氧化碳≤10ppm、臭氧≤0.1ppm、苯≤10μg/m3、甲醛≤0.1mg/m3、氨≤0.5ppm。秋季收获后,进行深耕,深度为25~30cm,深耕后耙地整平,去除杂草和碎石,有机肥可选择商品有机肥、畜禽粪肥、绿肥等,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000~6000kg/667m2,在翻耕整地前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施肥管理期间禁止使用任何化肥。
二、有机水稻品种选择
有机水稻栽培过程中应该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旱、耐涝、抗倒伏、适应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米粒大、饱满、色泽好、口感佳、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品种,并且要经过有机认证、不含有转基因、农药和化肥残留。
三、有机水稻播种育苗技术
1、育苗地的选择与处理
播种前选择符合有机认证要求的地块作为育苗地,避免邻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区域,清除地块中的杂草和残留物,进行深翻和细耙,建立田埂,防止水田水土流失。播种前30d提前翻耕土地,使土壤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消灭病虫害和杂草,翻耕深度为15~20cm,结合深翻要施入充足的底肥,以腐熟的有机肥或者商品有机肥为主,坚持使用化肥,通常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kg/667m2,或者商品有机肥300~500kg/667m2,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翻耕到土层以下。整地结束之后制作苗床苗床宽度一般为1.2~1.5m,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床面要求平整,苗床高出地面15~20cm,便于灌溉和排水。
2、种子处理技术
在晴朗的天气下,将水稻种子均匀地摊放在晒垫上,厚度大约5~7cm,每间隔2~3h勤翻动种子一次,确保干燥度一致,晒种时间一般为1~2d。晒种后通过人工挑选,去除草籽、杂质、秕粒和病粒。为了进一步筛选,可以使用食盐水选种,按比例配制食盐水(例如10kg水加2~2.1kg食盐),将种子放入食盐水中,漂洗去除上浮的秕粒和杂质,然后用清水冲洗3次。将选好的种子用温清水(水温约40℃)浸种12h,接着用300倍石灰水浸种消毒12h,或用0.3%硫酸铜液浸种48h,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进行催芽处理。在浸种后将稻谷放捞出之后放置在湿润的纱布上进行催芽处理,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保持在70%~80%,催芽过程中要注意通风,每天用清水对种子进行1~2次淘洗,避免种子出现发霉变质,当有60%~70%的种子发芽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3、育苗基质配比方法
选择规格为32孔或50孔的育苗盘,并用0.1%的高锰酸钾进行浸润,消毒时间控制在15~20min捞出之后晾干等待播种。育苗基质的配比方案通常是腐熟有机肥:60%~70%、稻壳炭:20%~30%、草木灰:5%~10%,在制作过程中将腐熟有机肥、稻壳炭和草木灰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基质达到适宜的湿度,用手捏成团即可散开,然后将配制好的基质装入育苗盘或育苗箱中,压平整实,压实后高度约为盘高的2/3。
4、科学播种管理
将催芽后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育苗盘中,每个孔播1~2粒种子,播种深度约为1~2cm,并轻轻压实,播种后覆盖一层薄薄的有机基质,高度约为0.5cm。播种结束之后将苗盘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苗床上,确保苗盘之间能够紧密连接四周用土壤围堵紧实有条件的可以在上方覆盖农用地膜或者在苗床上覆盖稻草,厚度控制在5~8cm,起到增温保墒的效果。
5、水稻苗床管理
播种后保持苗床温度为25~30℃,出苗后逐渐降低至20~25℃,苗床湿度调控到75%~80%,不可积水,可采用喷雾或浸盆的方式浇水,出苗后给予充足的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12h。在育苗期间,根据苗情追施沼液,使用沼液150~300mL/m2将其配制成4%~5%的溶液,进行苗床喷洒并在施肥,30min之后使用清水对苗床秧苗进行冲洗,防止出现肥害。在移栽前10~15d开始炼苗,逐渐减少浇水量和光照时间,增强秧苗的抗逆性,当秧苗长至3~4叶龄,根系发达,株高15~20cm时,即可移栽。
四、有机水稻科学移栽时间
有机水稻移栽定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而定,早籼稻选择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晚籼稻控制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粳稻调控到6月上旬至6月中旬,确保在水稻定植过程中,气温持续5d以上稳定在15℃以上。移栽前一天将秧苗浇透水,然后按照行距25~30cm、株距15~20cm进行移栽定植,秧苗定植深度控制在2~3cm,采用单株穴插或双株穴插的方式定植,早籼稻2.5万~3.0万株/667m2,中晚籼稻2.0万~2.5万株/667m2,粳稻1.5万~2.0万株/667m2,定植后保持水层3~5cm,促进秧苗成活。
五、有机水稻栽培的水层管理
在有机水稻栽培过程中,水层管理主要采用两保两控的原则,水稻返青期保持田间水层2~3cm,遇到低温天气应该加大水层调控到5~8cm,分蘖前中后期保持前面无水层,脚轻轻踏入不下陷为宜,进入分蘖后期之后可以保持大田有1cm左右的裂缝。孕穗期到灌浆期要恢复水层,水层深度控制在3~5cm,确保能够顺利生长。当进入抽穗开花期之后,将田间水层排干,采用干干湿湿交替灌溉的方式,保证水稻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水稻收获前7d断水。
六、有机水稻栽培的施肥管理
有机水稻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禁止使用化肥,推荐使用商品有机肥或者生物菌肥,或者选择使用沼液。一般在秧苗栽插7~10d之后,追施酵素菌有机肥(N、P2O5含量分别为2.5%和1.5%)80kg/667m2,促进秧苗返青,当水稻进入到分蘖期之后,追施酵素菌有机肥80kg/667m2,进入穗期可以追施酵素菌肥40kg/667m2。
七、有机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水稻常见的病虫害
①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水稻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极大的影响,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的有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栽培管理方式等,在适宜的条件下该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甚至可达40%~50%,个别田块可能完全绝收。稻瘟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再加上病菌在土壤、稻草和种子中可以存活多年,稻瘟病可以在连续种植水稻的区域中持续为害。高温、高湿和多雨、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很大、氮肥使用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不良等不当的栽培管理方式,都可能导致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稻瘟病可以侵染水稻的各个部位,包括苗期、叶部、节部、穗颈和谷粒。苗瘟发生在三叶期前的水稻苗,病苗基部会出现灰黑色斑点,随后上部叶片变褐并卷缩死亡,田间湿度大时病部会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分蘖至拔节期危害较重,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两面有灰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呈梭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白色,潮湿时背面有灰绿色霉。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节部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易横裂折断。穗颈瘟在穗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影响穗部枝梗、穗轴和小穗的健康。谷粒瘟发病早的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米粒变黑。
②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水稻的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可能危害稻穗和茎秆。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越冬,第二年春灌时,菌核会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会黏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在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气温在18~34℃之间,相对湿度在70%~96%之间,尤其是90%以上),菌丝会侵入叶鞘组织为害,并通过气生菌丝侵染邻近植株。长期深灌、偏施氮肥、水稻郁闭、徒长等都会促进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初期,叶鞘近水面处会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大斑。潮湿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严重时病斑会导致植株倒伏或整株枯死。叶片上的症状与叶鞘相似,最终也会呈现污绿色枯死,穗颈上的病斑也是污绿色的。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能出现白色蛛丝状的菌丝体,后期形成菌核,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
③稻纵卷叶螟防治措施
水稻稻纵卷叶螟雌成蛾体长8~9mm,翅展17mm,体色和翅面黄褐色,前翅前缘有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雄蛾体型稍小,色泽更鲜艳。卵长约1mm,椭圆形,扁平,初期白色,后变为浅黄色,表面有细网纹。幼虫大致在5~7龄,大多数为5龄,末龄幼虫体长14~19mm,头褐色,体色黄绿至绿色,老熟时可能变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有小黑点。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不同的代数,而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地区则发生5~6代。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成虫可以随风、雨迁飞传播,并且有很强的趋绿性,氮肥过多、生长茂密的稻田更容易受到侵害,稻纵卷叶螟主要在夜间活动,而成虫在晴朗的夜晚更为活跃。初孵幼虫通常在心叶、叶鞘内或叶片表面取食叶肉,2龄以后,幼虫会吐丝将叶片两边叶缘拉拢,纵卷叶片成筒状虫苞,藏身其中继续取食叶肉,只留下白色下表皮和叶脉,形成白色条斑。水稻苗期受害可能导致稻苗枯死,分蘖期受害会使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期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会影响开花结实,导致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④稻飞虱防治措施
稻飞虱是一类重要的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褐飞虱成虫体色呈暗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斑点;白背飞虱体色较浅,背部白色,翅上有两条明显的黑线。褐飞虱、白背飞虱主要在南方发生,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迅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受阻。雌虫产卵时会刺伤水稻茎叶,造成大量伤口,容易引发水分流失和菌核病,严重时,稻株基部变黑腐烂,整株瘫痪倒伏,甚至导致绝产。
2、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杀虫灯防治水稻害虫
在水稻虫害防控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紫外灯、振频式杀虫灯,以吸引不同种类的害虫。在水稻田周边设立杀虫灯,保证害虫容易接触到灯光,将杀虫灯安装在离地面1.5~2m的高度,避免人畜误触,每盏杀虫灯控制1~1.2hm2的水稻田。在害虫活动高峰期开启杀虫灯,一般为晚上19:00至次日早上7:00。杀虫灯在运行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个月清洁杀虫灯,去除积存的害虫尸体和灰尘,确保杀虫灯正常工作,同时检查杀虫灯的电线和接头,防止漏电和短路,观察杀虫灯的诱杀效果,评估防治虫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