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大力推广绿色优质化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探讨

作者: 任保方

郓城大力推广绿色优质化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探讨0

山东省郓城县地理位置属亚热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冷、干、湿三个季节均有显著特征,春天干旱少雨多沙,夏天热、雨多涝,秋凉多秋且旱,冬寒干且雨少。年平均温度约14.3℃,年降雨量约为410.1mm,日照时数2240.1h。郓城县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其中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郓城县以“绿色、优质、高效”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绿色高产技术,力争实现地方小麦品牌化,优质化。

一、小麦优良品种的选用

小麦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先决条件,优良的籽粒品质是保证小麦产量的关键。因此在选用小麦品种时,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情况具体分析,优选符合条件且满足经济指标的种类。在选择种子时应尽量选用品质好,单株产量高,抗旱,抗病虫害,抗风能力强的种子。另外,在购买种子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颗粒饱满、色泽明亮、没有病虫害且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根据该县的气候特点,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经济系数高、不早衰的小麦品种,目前,以太麦198,山农24,济麦22,鲁原502,山农32号,山农27号,山农40号等为主要品种。

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对占用区域和土壤进行科学地规划。一般来说,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都要轮换栽种的,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选择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田地为宜。若上茬为小麦,则需在播种前用秸秆还田机械压碎,保证秸秆的碎长小于5cm。当秸秆破碎作业完成后,可将其撒在表土上,在翻耕时,秸秆通过不停地翻耕,让秸秆和土壤融为一体,变成优质的化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物质含量。

按照规则土地选定后,要做整体整地工作。耕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深松。在进行小麦田的深耕和整地时,通常要把耕地深度控制在30cm以内,翻耕后立即进行压制。针对耕层浅,小麦后期容易倒的情况,必须采用深松机进行深松,每隔2~3年进行一次深松,以破除犁底层核心。在深松结束之后,接着进行旋耕。用旋耕机翻耕2次,深约15cm。旋耕结束后,也要对土壤进行压制,同时要打碎大土块,保证土层上紧下松,为播种做好准备。

二、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

小麦是一种多穗作物,苗期半直,抗寒能力强,分蘖能力强,有效穗多。小麦生育期包括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郓城县冬小麦的种植时间为10月3日开始,大约历时7天,播后应适时压实。若土壤是沙质,则播后马上进行压制,若有潮湿或黏性的土壤,可在2天后再进行压制。压实一般分3次,除了播种、压制以外,还应在冬前、返青期间进行压实,要注意施工要点:压实干的部分,不压湿的部分,盐碱地不能压实。

三、小麦种植密度的注意事项

在小麦生产种植中,除了要注意科学选种,确定播种的时间以外,还应该对小麦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的设定,以防止为了追求产量而盲目地提高种植密度,反而造成产量降低、病虫害增加。种植密度太大,会使小麦的营养竞争加剧,从而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确定种植密度时,首先要科学地计算种植面积,得到总体的产量指数,使产量最大化,同时又能保证品质。根据当年的气温和土壤墒情,郓城县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十月初,10月15号,播量10~11kg/667m2;以11.5~12.5kg/667m2为宜。若遇特殊条件造成播种延误,可按延期时间适当提高播种量,通常以2天为一单位,增加每一单位增重0.5kg/667m2,播种深度3~4cm。

四、科学使用栽培技术

目前郓城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宽幅精量播种技术。本发明是一种具有宽幅、均匀、株壮、增产等优点的科学种植技术。将传统的15~20cm的行距密度条播改为22~26cm宽的行距密度宽幅播种。宽幅播种能使小麦籽粒分布均匀,增大单位养分面积,利于根系发达,使根茎分蘖强,个体品质高,群体品质好,抗冷、抗逆能力强。将传统的稠密条播改成一条宽8cm的密度宽幅播种,可以使种子均匀地分布,不会出现缺苗断垄,也不会出现起苗的情况。它可以解决传统的集中撒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养分,苗弱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田都是采用旋耕耕作,耕作层较薄,土层养分较弱。浅播易导致小麦苗弱,失墒缺苗。宽幅精播具有个体壮、群体结构合理、边际效益好、成穗率高、生育期长、光能利用率高、不早衰、黄落色好、穗多、千粒重高、产量高等特点。播量的减少,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和合理的群体生长,减少无效分檗少。

五、小麦的施肥管理工作

小麦施肥主要是氮等复合肥,施氮时要结合当地具体条件。虽然同样是郓城县,但是每个农户都有自己的耕地,导致每个地块的养分含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可以通过当地农业部门的土壤养分含量检测结果,以及自己所在地区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确定土壤中缺少哪一种营养元素,从而进行针对性地施肥。

在施肥量及施肥种类上,以尿素10kg/667m2、磷酸二铵20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硼肥2kg/667m2、锌肥2kg/667m2,或含45%或更多的高磷复合肥料50kg/667m2或更多。要使小麦生长在适宜的土地条件下,就必须施足肥,化肥的种类也要满足要求。除了化肥的选用以外,还需要改善施肥的频次,不能集中在以此施肥全部的量,严重会导致苗对养分的吸收。农民为减轻劳力,往往一次施用足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小麦生长,甚至导致根茎烧苗。针对这一问题,可进行两次施肥,一次基肥总量的60%左右,另一次则是在小麦起身、拔节时期,将剩下的40%追施,使小麦对化肥的利用率最大化。

六、小麦的田间种植管理

在小麦高产的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是比较关键的一环。确保小麦在冬季前获得足够的生长积温与土壤含水量,是培育壮苗、确保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应适时足墒播种。在进入冬季之前,可以依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当的灌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春天的旱灾,同时还可以稳定低温,从而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从而保证小麦的安全过冬,使产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小麦发芽后要做的就是查苗,不能出芽的种子要进行补种,这也是小麦田间管理中比较关键的环节,补种后要及时浇水,观察补种是否成活。此外,如果小麦出苗后遇雨后土壤变硬,要及时进行划锄。如果土壤变硬了,那就不只是小麦的根部不能够吸收养分了,而且还会导致土壤的透气性变差,最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植株的根部腐烂。因此,必须尽快控制板结的现象,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增强小麦的养分吸收能力。在冬季之前,如果麦田出现了旺长现象,要及时进行压制防止养分争夺,一般是在返青后进行1~2次的压制,或者是在拔节之前,喷施麦巨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尽量防止小麦基部节间过分伸长,减少后期倒伏的发生。

七、小麦病虫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1、小麦的农业防控技术

以高产为目的的农业防治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农作物的病害,实现高产。从实现原则上讲,农业防治与高产栽培技术存在很多共性。这种技术比较简单,因此适用面很广,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目的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其方法是将旋耕改为深翻,深翻深度大于25cm。由于长期不翻耕,导致耕地耕层变浅,耕层变厚,耕地变硬,限制了粮食增产,土地的透气性和养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为了突破耕作层、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开展深松耕作是当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每两年进行一次深翻可以产生如下的效益。一是能有效地破开土壤表层,使耕层更深,有利于作物的健康成长。二是使该地区土壤的储水、保水、抗旱、耐涝性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经过翻耕后,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气体交换,提高了土壤中的氧气和矿物质的降解速度。四是能有效地减少杂草、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2、小麦的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技术,它不仅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消灭害虫,而且不会损害小麦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物理防治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害虫的习性,将害虫诱集到一起,然后集中杀死。在应用这一方法之前,应对栽培地区进行细致地调查,掌握其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根据不同种类的害虫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如果发生虫害主要是红蜘蛛和麦叶蜂,这种害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夜晚具有强烈的趋光性。晚上,利用频率振型灯将麦田内的害虫诱集到其周围,集中捕杀。一般一次捕杀,就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麦叶蜂、红蜘蛛的数量。

3、小麦的化学防治措施

(1)麦长管蚜的防治措施

麦长管蚜是一种小麦种植中常出现的害虫种类,其取食植株茎叶及嫩穗的汁液,造成籽粒变薄,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造成产量损失超过20%。防治措施:①25%克立宁水分散剂10g+25%丙环唑乳油20g+98%磷酸二氢钾100g;②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0g+30%醚菌酯30~50mL+98%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45kg喷雾,每7d喷1次,连喷2~3次。当发生虫害后,如果田间害虫的数量仍然超过控制指标,则要进行第二次控制。

(2)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小麦白粉病是发生在小麦植株上的一种真菌感染。当该病菌携带的孢子被风吹至敏感植物上时,主要危害叶片,表现在叶片前部顶尖处,同时也影响叶鞘、茎干及穗部。在受害的叶子上,最初会出现灰白色的小霉菌斑点,然后会慢慢地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霉菌斑点,最严重的时候,这些霉菌会将整个叶子都包裹起来。然后,这些霉菌就会变成灰色,最后变成灰褐色,上面还会有一些小的黑点。科学施肥、灌溉、田间管理是培育健壮秧苗的重要措施。当叶片发病率超过10%时,在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乳油50mL/667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兑水60~80kg/667m2喷雾,连续喷洒2~3次。

(3)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又称麦秆枯、烂麦头、红麦头,是我国小麦生产种植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病害,特别是在湿热、多雨的温带地区。

从出苗至抽穗均可发生病害,以穗腐烂最为严重。杨花时,先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棕色斑点,然后逐渐扩展到全小穗,小穗变黄。当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会出现一层淡红色的胶状灰斑,到了后期,病斑上会出现蓝黑色小颗粒。摸起来有凸起的感觉,谷粒干枯,常伴有白或者粉红的霉菌。

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高的腐生能力。小麦收获后仍能在植株残茬内生存,以子囊壳、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植株残茬上越冬。苗枯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种子携带真菌,如果土壤中细菌数量过多,就会导致茎基部腐烂。该病菌是小麦抽穗至开花后期(此时正值病残体上子囊孢子形成高峰)的最佳时期;乳熟期后,如果不是遇到特殊的晴天,基本上不会受到感染。小穗受感染后,在适当的条件下3~5d就会出现发病症状。接着又向邻近小穗扩散,发病点之上发病穗凋萎。结果表明,病菌在开花初期的侵染量及持续的子囊孢子感染是导致穗枯萎的重要原因。晚熟型和较厚的颖壳和不耐肥的品种,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性大,氮肥偏多,种植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在花期早期,当田间出现零星病害时,以醚菌酯8g、甲基保利特10g兑水15kg进行喷雾,每隔7~15天进行1次喷洒。

(4)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措施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危害乳熟粒,吸取其汁液,造成瘪壳和空壳,造成产量下降,常使产量下降10%~30%,重时可达50%,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①在孕穗到抽穗之前的蛹期,用3%辛硫磷乳油1.5~2.5kg与细沙20kg配成药土,均匀地洒在土壤表面,但不能将其洒在麦叶上。施用时间宜选择上午10点之后,地面上没有露珠的时候。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喷洒后要浇透水。②成株期(抽穗至开花前)的防治。若在蛹期防治效果不佳或不作蛹期控制,则应在成虫期清除。每隔7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要在株都有药剂,喷洒均匀,彻底,还可以防治麦蚜、麦叶蜂等害虫。

(5)红蜘蛛的防治措施

红蜘蛛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多发生在小麦抽穗后,取食小麦叶中营养物质,造成黄白相间的斑点,后期叶片发黄、枯萎而死。在干旱条件下,小麦类害虫发生频次显著增加,造成种子秕粒变薄,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控制小麦红蜘蛛的技术措施有:在小麦收割后,要及时翻耕、清茬,及时清除虫害,降低田间越冬害虫的基数;在冬春节用碾、耙耱等方法,使红蜘蛛窒息而死;要注意除草,特别是沟渠和田垄上的杂草,要及时清除,以防红蜘蛛滋生繁殖;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抗虫品种,对小麦种子进行包衣,增强其抗虫能力;要注意适时、适度密植,搞好田间管理,保证小麦长势良好;利用其趋色的特点,在麦田内悬挂黄板纸和蓝板,通常可以挂25片/667m2也可以更多,对防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注重利用真菌、昆虫等生物防治技术,达到高效控制红蜘蛛的目的。当红蜘蛛发生严重的时候,可以在2~3个星期内,以2%阿维菌素3000倍液、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和73%克螨特2000倍液交替喷洒2~3次,间隔1个星期喷洒1次。通常用药2次后有明显改善。

八、联合收获,充分晾晒

在小麦成熟之后,要适时地进行收割工作,根据气象条件,合理地安排收割次序,尽量减少降雨对小麦的影响。在收割时,要优先选择具有大喂入量、高清洁率、高粉碎效果的横纵轴流组合的联合收割机,它可以迅速地完成收割、脱粒、清选、装袋等多个工序,并且收割的效率和品质都很令人满意。小麦收割后,要进行烘干,水分含量在14%以下才能入库储藏。

综上所述,与常规的小麦栽培技术相比,绿色、优质、高产的小麦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同时,提高的产量、品质也可以给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绿色、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对广大农民的技术要求也很高,而且很难适用和推广。为此,有关部门应继续研究、探讨新技术,持续改进新技术,在确保小麦品质与产量的前提下,大力推广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单位:274701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营街道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