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 熊静

深化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与应用0

水稻作为全球粮食的基石,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要确保水稻的高产与优质,仍需依托先进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为确保这一重要粮食作物的稳定与高产,必须继续深化对水稻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

一、水稻种植中的高产栽培技术

1、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

水稻种植品种的选择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首要环节,对产量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种植户在挑选品种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抗病力好、产量稳定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的抵抗多种水稻病害,确保稻谷的健康与丰收。

2、水稻栽培中的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水稻栽培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关乎种子的发芽率与幼苗的健康,首先要进行晒种,在浸种之前,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将稻种铺成约6cm的厚度,晾晒1~2天,其间需要每隔3~4小时翻动一次,确保种子均匀受热,大约需要准备3.8kg/667m2的种子,接着进行选种,使用密度为1.08g/mL的泥水或盐水溶液进行选种,将浮在水面上的秕谷捞出,保留饱满的种子。然后是消毒环节,将挑选好的稻种用23%的使百克2200倍液,在10~13℃的水温下浸泡3d,或者也可以选择使用包衣种子,它们已经过特殊处理,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之后是浸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换入清水,在同样10~13℃的水温条件下浸泡4~5d,如果具备车间芽种生产条件的话,在种子浸泡过程中可以采用微喷设备进行微淋增氧,帮助种子更好地吸收水分。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排去浸泡水,随后进行破胸处理,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或排出浸泡水,然后在种子上微淋热水,温度控制在30~33℃之间,使种子破胸露出白色的胚芽点,最后是催芽阶段,催芽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4~29℃之间,继续微淋以保持湿度和增加氧气供应,经过17~21h的催芽后,降温晾芽待播,此时的芽长应控制在2mm以内以确保播种质量。

3、水稻的高产培育壮秧

培育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旱地育秧技术则是一种有效地促进稻秧生长和提高产量的方法,该技术能够促使稻秧早生快发,加快其生长速度,并提高水稻的分蘖率和结实率,从而增强稻秧的抗逆性,在育秧过程中控制苗床温度至关重要,将苗床温度维持在约30℃左右是最佳的选择,这有助于确保稻秧出苗整齐一致,当稻秧生长出第一片叶子时可以降低苗床温度,但不应超过26℃,使用敌克松650倍液喷洒苗床,可以有效预防稻秧感染立枯病。随着稻秧的生长,当第二片叶子出现时,应进一步将苗床温度降低到20℃以下,并可以考虑移除苗床上的塑料膜,以增加通风量,促进稻秧健康生长,当稻秧生长出三片叶子并出现叶心时,需要施加尿素,施用量约为28kg/hm2,在移栽秧苗之前,还应再次施加送嫁肥,以确保稻秧在移栽后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并继续健壮生长,施肥量应控制在约23kg/hm2左右,这些细致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稻秧的素质,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4、水稻苗床处理与播种

在播种前的2~3天内,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以破碎较大的土块,并整理成高度约为0.14m、宽度约为1.5m的苗厢,苗厢之间的沟深应控制在0.28m左右,具体长度则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来定,在苗厢的四周需挖掘出排水沟,以确保排水畅通,对于采用机械抛秧或机械插秧的田块,适宜在每年3月10日至3月20日之间,当温度条件适宜时进行播种。而直播田块则建议在4月5日前后,即清明时节的晴天进行播种,在播种前必须确保苗床的平整度和土壤颗粒度均达到要求标准。播种前需充分浇透苗床,并在土壤中加入敌克松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用细土覆盖种子,覆盖厚度应控制在6~9mm之间,完成这些步骤后,再次浇足水分,并按照约3∶4的比例调配水与禾草丹的混合溶液进行喷洒,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杂草的生长,最后覆盖上一层薄塑料膜,以起到保温和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

5、水稻秧苗移栽技术

在进行秧苗移栽时,田地需要深耕处理,同时要精确控制移栽的深度,确保田面相对平整,并且水面不应完全覆盖秧苗,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可以灵活调整秧苗的移栽密度,若土壤肥力较低,每公顷基本苗的数量可维持在约58万丛;而如果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则可增加插秧的密度。移栽后的秧苗施肥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重点在于恰当地补充土壤中的有机成分,可以选择使用经过发酵的动物粪便作为基肥,并配合使用有机肥、尿素和过磷酸钙等肥料,具体的施肥量可分别为有机肥23000kg/hm2、尿素700kg/hm2和过磷酸钙85 kg/hm2,这样有助于促进根系的壮大,利用根系和茎秆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水稻的生长势态,最终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在施肥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施肥的频次,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负担。

6、水稻种植中的田间管理

①水稻的排水灌溉

水稻作为一种需水量较高的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为了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种植户在制定灌溉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水稻的需水特性,在水稻插秧阶段,田间应保持浅水状态,水深控制在2~3cm,这样有利于促进秧苗的分蘖和活棵,当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至幼穗初分化时,应进行排水晒田操作,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田间的通风性和透光性,从而有助于水稻根系的良好发育,并增强其抗倒伏能力。此外,当外界温度降至17℃左右时,为了避免水稻遭受冻害,田间应灌溉深水层,但灌溉深度应控制在15cm以内,而在孕穗开花期间,采用间歇性灌溉方式即可,每次灌溉保持3~6cm的浅水层,这样既可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又能避免过度灌溉带来的不利影响。

②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和实现高产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种植户在施肥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水稻的实际需求,盲目跟从潮流施加肥料,这不仅会阻碍水稻的生长,还可能增大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产,种植户必须注重合理施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施肥过程中种植户应加强对水稻生长状况的观察,特别是叶片的变化,以确定需要施加何种肥料,例如,当叶片生长速度较慢且难以分蘖时,应施加氮肥以促进生长;若叶片颜色暗淡且多呈直立状态,则应增施磷肥;当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时,需要增施钾肥;而叶片发黄或萎缩时,同样应增施钾肥以缓解症状,此外,水稻的分蘖期和灌浆期是需肥量最大的两个阶段,在分蘖期选择施加氮肥150kg/hm2、磷肥40kg/hm2和钾肥100kg/hm2。而在灌浆期,主要应施用钾肥,以确保谷粒饱满,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种植户在施肥时必须根据水稻的实际需求和生长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和施用,避免盲目跟风,以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③水稻生长期间的除草技术

在水稻的生长期间,优越的自然环境往往也为杂草的繁茂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杂草不仅数量众多,还会与水稻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其过高的生长甚至可能遮挡住阳光,影响田间的通风性,从而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除草工作成为种植户必须重视的环节。对于大面积的稻田,化学药剂除草是一种高效的方法,种植户应选择晴朗且无风的天气进行施药,以确保药剂能充分发挥作用且不会因风飘散而造成浪费或误伤。在选用化学药剂时,灭草松水剂和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是常见的选择,这些药剂需要与水充分混合后,均匀喷施在稻田中。喷施药剂的前一天,种植户应做好田间的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湿度,确保药剂能更好地附着在杂草上,而在喷施后的第二天,应及时进行复水操作,并保持田间水层一周左右,这样做既能保证药剂的有效性,又能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潜在伤害,通过这样的除草措施,种植户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的数量,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水稻螟虫的发生与生物防治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害虫的威胁,其中螟虫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螟虫的种类繁多,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部分地区还受到大螟的侵害,这些螟虫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们以幼虫形态钻蛀茎秆,导致水稻出现枯心和白穗的症状,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是二化螟,还会取食叶鞘,造成枯鞘现象,进一步加剧水稻的受害程度。为了有效防治螟虫,农业防治是基础,种植户可以通过合理轮作、深耕细作等方式,破坏螟虫的越冬环境,减少虫源基数,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茬,以减少螟虫的滋生地。生物防治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防治方法,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自然敌害来控制螟虫的数量,不仅安全环保,还能维持生态平衡,例如,可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来防治螟虫,它们会在螟虫卵内寄生并繁殖,从而有效控制螟虫的数量。化学防治是水稻害虫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使用50%杀螟松乳油进行喷洒,对于推荐使用0.15~0.2kg/667m2的杀螟松乳油,将其与50~60kg的水充分混合后均匀喷洒,根据虫害严重程度,可重复施药1~2次,但应确保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

2、水稻黏虫的危害与防治

黏虫,也称为“行军虫”,是一种具有迁飞性的水稻害虫,它以惊人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飞行20~40km,给广大稻田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当黏虫数量较少时,它们会将水稻叶片咬成缺口,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而当黏虫大量爆发时,它们会疯狂地吞噬叶片,甚至将整片稻田的叶片吃光,导致水稻减产10%~20%,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发生时期,这些贪婪的幼虫不仅会吃光所有叶片,还会咬断穗茎,使农民们颗粒无收,因此,黏虫也被农民们痛恨地称为“剃枝虫”。为了有效防治黏虫的危害,农民们采取了多种防治方法,其中,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水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推荐使用的化学药剂之一是50%辛硫磷乳油。在具体使用时,需要使用0.1~0.15kg/667m2的辛硫磷乳油,将药剂与50~60kg的水充分混合后,均匀喷洒在稻田中。这样的用药量可以确保药剂充分覆盖稻田,并有效地杀灭黏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环保、可持续的稻田生态系统。

3、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这一水稻田间的“隐形杀手”,以其微小的体型和快速的繁殖能力,成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种害虫以吸食水稻汁液为生,看似微小的伤害,实则对水稻的健康生长构成严重威胁,稻飞虱造成的伤口不仅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导致病菌侵入,进一步加剧水稻的受害程度。稻飞虱的体型虽小,但其繁殖速度极快,且常随风迁移,这使得防治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一旦爆发,它们会迅速扩散,对水稻造成大面积的伤害,受害的水稻叶片上会出现明显的黄白色斑点,这是稻飞虱吸食汁液后留下的痕迹,随着受害程度的加深,整株水稻可能会逐渐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防治稻飞虱,稻田可使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30g/667m2,或10%烯啶虫胺水剂30~50mL,兑水50kg进行喷雾,这些药剂能够迅速杀灭稻飞虱,保护水稻免受其害。在施药过程中,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稻株,特别注意喷施稻株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是稻飞虱的主要活动区域,同时,建议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进行施药,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4、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水稻,病害初期,叶片出现黄绿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枯斑,严重时整叶枯死,白叶枯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大,防治白叶枯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病力。化学防治方面,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150mL/667m2,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30g,兑水50kg喷雾,施药时间以病害初发期为宜,每隔7~10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

5、稻瘟病的危害与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危害水稻的各个部位,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等,受害水稻叶片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连片,导致叶片枯死,穗颈瘟则会造成白穗,严重影响产量,防治稻瘟病,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如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24h。在病害发生初期,可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667m2,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40g,兑水50kg喷雾,施药时应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稻株,重点喷施叶片背面。根据病情发展,每隔7~10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高水稻抗病力。

6、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亦被称为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其初期症状往往是在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色泽呈现暗绿色,若不及时加以控制,这些小斑点会逐渐扩散,进而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的细长条斑,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水稻的生长将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产量和品质的显著下降。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其中,化学防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雾处理,例如,地可使用20%的噻菌铜悬浮剂100~125mL/667m2,或者是20%的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45kg进行均匀喷雾,这些化学药剂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除了化学防治外,还应注重农业防治措施的配合,比如,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科学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来源等。

总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与精准施策,而病虫害防治则是保障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施肥、优化灌溉、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结合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654102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