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规模化种植下中低产田实现玉米稳产增收的提升途径
作者: 高景坤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作物,其生产数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供给的安全。在加工业与畜牧业加快了发展速度的时代背景下,玉米供不应求的问题越发突出。山东省无棣县多数耕地为中低产田,在所有耕地中占比超过6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限制。目前,山东省中低产田并未具备足够的生产性能,可通过规模化种植来实现玉米稳产增效的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山东省乃至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规模化种植下中低产田实现玉米稳产增效的重要性
中低产田一般指的是产量和土壤肥力均较差的种植农田,而利用规模化种植的方式和因地制宜选用各种种植策略,以实现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提高玉米质量产量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目标,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中低产田玉米稳产增效最为重要的点。规模化种植充分引进了最新研发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种植管理措施,提高了灌溉、用肥和病虫害防控等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土地资源的种植优势,有效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规模化种植模式不仅能减少种植所需的经济成本,还能加快生产的速度,提高玉米生产的产量,为逐渐增多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其次,利用规模化种植来提高中低产田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率的重点还在于提高种植户经济收益,改善其生活水平。农民在种植中低产田时,最为常见的问题有收入有高有低和产量低等问题,引入规模化种植在减少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收入稳定能使农民生活品质大幅度上升,提高其对于农业种植的热情,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实现发家创收的目标。最后,在这一种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中低产田玉米的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稳定对农民经济水平与粮食安全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规模化种植可有效提高中低产田的玉米生产数量,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规模化种植还有助于保障玉米安全与增加产量,使人民吃得放心,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利用规模化种植来提高中低产田的玉米种植效率和生产数量对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若想实现中低产田玉米增产高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可通过选择高效的、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策略来实现。有鉴于此,政府、农民和有关单位需通力合作,在各处种地产田中大力宣传和应用规模化种植,加快我国乡村振兴的速度。
二、玉米的生理特征
在追肥时,玉米通常具有极高的叶面积、群体光合势能和叶向参数。叶片生长态势和叶向参数成正比例关系,叶片长势越为旺盛,其叶向参数就越高,便可在合适范围内负责更多的绿叶面积,在此基础上提高群体的光合势能,叶面参数通常会比平展型追肥高。所以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重点在于具有足够大的光和面积,这样就能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产值,使其高出平展性。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叶面积大小是观察到光合面积的基础,可按照光合势能来显示出光合面积相关的时间效率。一般来说,光合势能与玉米用肥的产值为正比例关系。
三、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限制因素
各种各样限制因素会对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土壤的肥力不足、盐渍化、水分含量低、土层浅薄和保肥保水能力弱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产数量和生长态势,对提高中低产田玉米生产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限制。
首先,中低产田最大的限制因素为土层浅薄。这一问题致使玉米根系难以正常发育,使其摄取水分与养分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此外,土壤肥力较差也限制了玉米产量和质量,营养不足直接影响到玉米的正常发育,使其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土壤盐渍化在某些种植区域特别突出。这一限制因素会使土块内沉淀太多的盐分,抑制玉米正常发育,影响产量。同时,保肥保水能力太弱也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严重不足,在气候较为干旱时尤为明显,直接影响到玉米产量和正常发育。此外,在中低产田中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干旱与渍涝。前者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使玉米水分不足而无法正常发育。后者则会使土壤水分含量过多,抑制根部的呼吸作用,最终导致产量降低。以上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中低产田的玉米产量,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山东省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种植地不集中、社会经济差异化发展和未配备先进的农田基础设施等因素阻碍了中低产田的增产进程。有鉴于此,应始终坚持有针对性、科学性、高标准性、典型性的改造原则,将中低产田改造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为了将上述限制中低产田生产能力的各项因素完全解决,应加快对山东省中低产田标准化改造与规模化改造的速度。在推广和运用更具科学性的改造方案和实践方案后,能确保玉米生产效率与土地质量大幅度上升,为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规模化种植下中低产田生产潜力提升途径
改、用、养相结合综合治理,是提高生产能力和改造中低产田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改造与升级中低产田的同时,将其与养地和用地结合起来,可通过下述有效措施来实现:
1、开展全省中低产田耕地质量数字化长期监测和作物生产信息化管理
在确定山东省各中低产田种植区域的生产能力限制因素后,打造以玉米产量、耕地品质(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和地力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实况和气候条件等)为评价核心的中低产田耕地质量评价模式,并引入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来构建全新的数据管理模式,长时间监测和管理山东省对中低产田的种植与改造实况。按照各地区实际种植区域的天气温度、土壤墒情和养分情况等生态因素与玉米实际生长态势的监测实况,编制出更具精准性和科学性管理技术方案,其中包括了精确灌溉、逆境防治和养分高效使用等内容,为粮食稳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中低产田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设施是否完善对灌溉效果与排涝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提高中低产田的玉米产量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灌溉用水是否充足对玉米正常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建造水利基础设施是中低产田玉米种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时,最为重要的特点在于建造好水利工程。水利是玉米种植的命脉所在,建造高效科学的排涝体系与灌溉体系能有效提高使用土地的效率,为玉米成长提供足够的肥料和灌溉用水,进而实现稳产增效。但目前中低产田并未具备适宜的用水管理策略和利用策略,影响了正常的灌溉和排水工作,使玉米生产严重受限。
在中低产田引入规模化种植时,可通过修建小型的喷灌工程、节灌集雨工程和排水设备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生产性能。选用最新研发的灌溉设施和技术,不仅能提高灌溉的精确性,还能解决水分含量不足或过多的问题,充分发挥用水优势。同时,排水设备完善也能将田内积水清理干净,使其具备更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加快根部发育的速度,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除提高排水和灌溉效率之外,还能通过优化农田环境的方式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利用好节水灌溉技术和降雨资源,可在有效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减小玉米种植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以便更好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自然环境。在修建水利工程期间,应确保工程具备长时间效益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大相关技术的管理力度与培训力度,使种植者能更好地管理与养护相关的基础设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修建好水利工程,并为之配备配套的排水设备与灌溉设备,即可提高玉米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中低产田肥沃耕层的长期培育与土壤蓄水及保肥性提升
①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
有机肥取代化肥、生物修复和土层育肥加碳等是提高中低产田土层品质和生产性能的最为有效的方式。秸秆切碎后还田是种植玉米和小麦的耕地最为常见的育肥方式,但目前因为秸秆过量还田、土壤水分含量低和翻压效果差等因素,致使秸秆还田出现出芽率低、秸秆腐熟速度慢和病虫害发生率高等问题。有鉴于此,轮换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区域可选用单季还田的方式,如种植小麦时将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反之则将小麦秸秆还田,或隔一年之后再将玉米秸秆还田。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若将玉米秸秆切碎还田需提前追加尿素与腐熟剂等氮肥,就能加快秸秆腐熟的速度。此外,最为适宜的方式为生物高效堆肥还田,指的是将玉米和小麦等的秸秆从田块中运到另一较近区域,经过堆肥、发酵后再还田,能有效提高耕地中的有机质含量、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率。生物高效堆肥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堆肥前,应拌匀畜禽排泄物、秸秆和各种辅料,腐熟剂用量为秸秆总量的0.4%~0.5%,将堆肥的碳和氮的配比调整为,25∶1~35∶1,水分含量则在55%~65%。
第二,堆肥料拌匀之后,其底部的宽度保持在1.2~3.0m,最佳宽度约2.0m,堆肥高度保持在0.8~2.0m,最佳高度约1.5m。
第三,堆肥期间,每日需检测堆肥中心温度1遍。在升温、高温以及降温的过程中要立刻开展翻抛作业。高温发酵完毕后,为了使其更好地扶手,可将其从原来的区域转移到另外一个堆肥地,继续腐熟15~30d,这时堆肥水分含量保持在40%~50%,此时翻抛1~2次即可。
第四,在发酵之前和发酵期间可加入双歧杆菌、屎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等除臭菌株,减少臭气数量。
第五,在发酵完毕后,要确定堆肥物料是否完全腐熟,评价指标如下:水分含量、种子出芽率、堆肥外表、有机质占比、pH值、大肠杆菌数量和蛔虫虫卵死亡率。腐熟后可将其用作追肥或基肥,严禁混合杀菌农药使用,以免有机肥使用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②优化轮作和轮耕制度
在中低产田引入规模化种植模式后,还可通过绿肥和以粮油为重点种植作物等轮作制度来提高作物产量,如选用带肩套轮作制度,将中低产田改造、利用和养护相结合,使土壤肥力条件更为优良;为耕地种类和秸秆还田配备与之相匹配的松土、翻耕和旋耕等耕作方式,每年适当增加土地耕作的深度,使耕地构成更具科学性的“虚实并存”结构,便可提高土层透气能力、水稳性、微生物活性和保肥保水能力,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度,为玉米打造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
4、中低产田玉米规模化高效种植
在规模化种植期间,还可配合使用减灾抗灾技术、高效简便种植技术和水肥群体调控技术等,打造出改造耕地和种植玉米相互合作发展的技术系统。首先应做好选种工作,在考察各中低产田种植区域的特征后,重点选购产量高、耐盐渍化和节水抗旱类型的玉米种。其次中低产田土层较薄且土壤肥力不足,应确保追肥和灌溉的精确性,推荐选用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微灌技术,为玉米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生产时应注意:
第一,选择播种和施肥等集于一体的玉米播种机,播种行距分为80cm(大行距)60cm或40cm(小行距)三类,播种最佳深度在3~5cm,按照玉米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若选用等行距播种模式,可将滴灌管带敷设到苗带位置,和幼苗之间保持7~10cm的距离。若选择大小行播种模式,则将其敷设在小行中部位置。水压和滴灌带长度呈正比例关系,通常是60~85m。
第二,滴灌用水量和频次需按照降水实况、土层墒情和玉米用水情况等来决定,苗期-拔节土壤水分含量为60%,拔节-吐丝为70%,吐丝-灌浆中间时段为75%,灌浆到后续各时间段则为60%。
第三,根据养分平衡法来测算出用肥的数量,每生产100kg应用2kg钾、1kg磷和2.2kg氮。在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抽雄时期,钾肥、磷肥和氮肥的占比分别如下:75%∶25%∶0%;35%∶25%∶40%;40%∶20%∶40%。第 2 时期可加用锌肥 1.5kg/667m2。滴灌肥料完毕后,确保清水冲刷20~30min,直至冲刷干净剩余的肥液。
第四,玉米收获7d前利用回收设备来将滴灌带(管)收回。
5、提升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和增强中低产田的生产性能,是保障山东省玉米稳产增效和提高中低产田整体生产性能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品质产量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此期间,可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等的基础上打造最新型的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其产业结构也呈现出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在此期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带领农业生产模式走向现代化,还为周围的农户提高经济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需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各方力量一同参与,包含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内容。同时,加快农业发展关键还在于打造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培训、服务网络以及市场信息服务等。这可使农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改造中低产田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其参与的热情。此外,政府应重点关注政策、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等内容,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在改造中低产田期间,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以便更好地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加快升级农业结构的速度,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中低产田中引入规模化种植来实现玉米稳产增的目标,重点在于引用最新研发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良耕地土壤条件、规模化种植、玉米信息管理和长期监测土地质量等方式下,可更好地提高中低产田玉米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让我们同心协力,一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为玉米稳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5191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