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应用大田红薯高产种植管理方案及病虫害科学防范策略

作者: 任效宝

推广应用大田红薯高产种植管理方案及病虫害科学防范策略 0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红薯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凸显。红薯作为我国农业结构中的常见农作物,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的特征,容易栽培。为了更好地保障红薯的优质高产,就需要不断加强种植技术方案的有效调整,积极推广应用科学种植技术和合理的管理措施,并将关注重点放置在大田病虫害的科学防范方面,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病虫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切实保证红薯的产量和品质。红薯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从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入手,要选择优良的品种,注重做好科学育苗工作,保障育苗管理的科学规范,确保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优质的红薯秧苗,在此基础上要严格落实大田管理方案,营造一个有利于红薯生长发育的环境,充分发挥高产红薯品种的生产特征,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红薯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红薯播种育苗要点

①优良红薯品种选择

选择单产潜力高、抗逆性强、抗旱、耐涝、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薯块品质好、淀粉含量高、口感佳、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的品种。目前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良红薯品种中薯18号、徐薯18号、徐薯26号、淮薯3号、淮薯10号、红蜜薯、紫薯等几种。

②红薯育苗苗床的选择与制作

红薯育苗苗床通常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避免低洼积水的地区,要确保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前茬作物不是茄科蔬菜,避免病害传播,并保证周边有灌溉条件,方便浇水。播种育苗之前应该进行翻耕种地,深翻地块20-30cm,耙碎整平,在整地前施入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667m2,磷肥50-75kg/667m2,钾肥25-30kg/667m2。苗床地不宜连作,每3-4年轮作1次,基肥要充分腐熟,避免烧苗。征地结束之后,按照南北方向1.6m开墒,墒面宽1.3m,高度5-8cm,并在四周开挖排水沟,排水沟宽度30cm,深度30cm,根据地形和移栽面积确定苗床长度方便后期阶段的苗床管理。

③红薯育苗时间的确定

红薯选择最佳的育苗时间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通常情况下应该在大田移栽前的45-60d做好育苗工作,一般情况下,红薯的移栽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所以应该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开展育苗。如果选择在秋季进行种植育苗,时间可以适当延迟,要确保在育苗过程中最低温度不能够低于16℃,如果温度低于13℃,应该采用地膜覆盖保温育苗模式。

④红薯种薯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红薯种薯,最好选择从认证的种薯繁殖基地或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处购买。确保种薯的形状端正、薯形长匀、无棱沟、皮光滑的中型种薯,重量在400-600g左右。在育苗之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精选,种薯无冻害、无病斑、无虫蛀。育苗前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10min等,用于防治红薯黑斑病、软腐病等。拌种后,将种薯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阳光直射,以防止药剂挥发和种薯腐烂,并做到尽快使用,不宜长时间存放,以免药效降低或失效。

⑤红薯排薯育苗管理

红薯在育苗操作过程中,排薯管理非常关键,应该坚持大薯稀排和小薯密排的原则,保证上下整齐,完成上述工作之后,上方覆盖土壤,厚度控制在3-5cm。红薯排薯育苗方法主要包括了直排、平排和斜排三种,不同的排除方法有着不同的适用规范,要结合种植情况科学选择,如此才能够保证红薯苗的质量如果选择斜排方法,应该将红薯头向下保证薯块1/3部位露出苗床,确保薯块分布均匀,完成排薯之后用稀土将种薯之间的缝隙填满,然后覆盖土壤及时进行灌溉,提高出苗率,并注重做好苗床的排灌工作,避免积水防止腐烂。

⑥红薯苗床管理要点

前期高温催芽(1-10d)加温育苗,床温应提高到30℃左右,排种后使床温上升到35℃,保持3-4d,然后降至32-35℃。中期平温长苗,苗齐后逐渐通风降温,床温降至25-28℃,棚温前阶段的温度不低于30℃,一周后逐渐降低到25℃左右。后期苗高长到20cm左右时,栽苗前5-7d,逐渐揭开薄膜晒苗,使床温接近大气温度。排种后盖土前要浇透水,浇水量约为薯重的1.5倍,采过一茬苗后立即浇水。掌握高温期水不缺,低温炼苗时水不多,酿热温床浇水量少次数多。幼苗全部出齐,新叶开始展开后,选晴朗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适当打开薄膜通风,剪苗前3-4d,采取白天晾晒、晚上盖,达到通风透光炼苗的目的。每剪采一次苗结合浇水追一次肥,选择苗叶上没有露水的时候,追肥尿素。追肥后立即浇水,迅速发挥肥效。薯苗长到25cm高度时应及时采苗,否则薯苗拥挤,下面和小苗难以正常生长,会减少下一茬出苗数。红薯苗床的采苗时间一般在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采苗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红薯苗进行采剪。采苗剪口要离地面3-5cm,以避免薯苗带菌。采苗后,对剩余的红薯苗进行炼苗使其生长更加健壮。炼苗期间适当控制水分和肥料,促进红薯苗的根系发育。

2、红薯移栽定植关键技术

①种植地翻耕整地及施肥处理

在种植红薯前,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整地,翻耕深度应在30-40cm左右,翻耕过程中应将土壤中的大石块、杂草根等杂物清理干净,以保证红薯的生长环境。结合翻耕,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施入工作,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猪粪、牛粪、堆肥等。在翻耕整地过程中,将基肥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使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此外结合土壤的酸碱度,还需要做好调整工作,红薯适宜在pH值6.0-7.0的土壤中生长,若土壤酸碱度不适宜,需要进行调整。酸性土壤可施入适量的熟石灰或钙镁磷肥,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以提高土壤pH值,碱性土壤可施入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酸性肥料,使用量控制在20-30kg/667m2,以降低土壤pH值。翻耕整地后,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使土壤表面平整、排水良好。对于地势较低的地方,可以开挖排水沟,以保证红薯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

②红薯移栽定植技术

一般来说,红薯的移栽定植时间在春末夏初,当地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较为适宜。在五河县通常在4月底至5月中旬进行移栽,这个时期有利于红薯生根发芽,提高成活率。在移栽前,将红薯苗从育苗床中起出,尽量保留根系完整。按照行距0.8-1.0m、株距0.3-0.4m进行定植,将红薯苗栽入土中,深度以苗心露出地面为宜。移栽后及时浇透水,以利于红薯苗生根,在移栽后10-15d,结合浇水施入一次薄肥,追施尿素3-5kg/667m2,促进红薯苗生长。在红薯生长期间,根据土壤肥力和红薯生长状况,适量追肥。

③红薯移栽后的补苗工作

移栽后5-7d应进行首次查苗,之后根据田间情况适时进行检查,观察红薯苗的生长情况,是否均匀一致,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土壤水分和营养是否满足,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水分或肥料。查苗后,对于发现缺失的植株应及时补苗,最好在移栽后的2周内完成。补苗时应选择一级壮苗,确保补一棵活一棵,最好在下午或傍晚进行,避免烈日暴晒。带土连根一起挖出,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将备用苗(在田头事先栽好的苗)带土移栽到缺失的位置,然后浇透水待水渗下后覆土,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3、红薯田间管理工作分析

①红薯的中耕培土工作

红薯的中耕培土工作通常在移栽后植株长到15-20cm高时开始,根据土壤情况和植株生长情况,大约每隔20-30d进行一次中耕培土,直到红薯植株封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应浅一些,以避免损伤红薯的根系,随着植株的生长,中耕的深度可以逐渐加深,最后一次中耕培土应在红薯植株封行前进行,深度可达10-15cm。采用“Z”字形或“S”字形路线进行中耕,避免直线往返,减少对植株的损伤,推荐使用耘锄或中耕机进行,注意不要伤到红薯的主根和块茎。通过中耕培土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的松软度,促进根系扩展和块茎膨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红薯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红薯的植株调整工作

大田红薯打顶、控旺以及翻蔓是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旨在调整植株生长,促进地下块茎的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第一次打顶在主蔓藤生长到10-12个茎节时进行,以促进侧枝生成,第二次打顶在二级侧枝生长到10-12个茎节时进行,以促进三级侧枝生成。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使用干净、锋利的工具染。大田底肥摄入过于多生长充足的,要注重做好控旺操作工作,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生长,避免养分过度消耗在植株生长上,确保营养供应向块茎转移。时使用如烯效唑、多效唑、甲哌鎓等控旺剂,使用量控制在2-3g/667m2,兑水20-30kg进行叶面喷洒,一般在在红薯秧长到60-70cm时进行第一遍控旺,80-90cm时进行第二遍控旺,控旺时可配合使用磷酸二氢钾,使用100-150g/667m2,兑水30kg进行叶面喷洒,以促进植株营养平衡。

③红薯的追肥灌溉工作

红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会存在较大差异,要结合其生长情况,科学追肥,满足红薯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整个生育期一般需要进行2-3次进行追肥。第1次追肥选择的红薯茎蔓生长旺盛期,追施氮肥为主,第2次追肥在红薯块茎膨大期,追施磷钾肥为主的复合肥,第3次追肥(可选)在红薯块茎后期膨大期,追施钾肥。根据红薯品种、土壤肥力、生长状况等因素确定追肥量,一般情况下追施尿素10-15kg/667m2或者复合肥20-30kg/667m2,并在第2次第3次追肥时搭配使用硫酸钾10-12kg/667m2,采用穴施和沟施的方法,可以在植株周围挖穴,将肥料施入穴中,覆土压实,或者在植株行间开沟,将肥料施入沟中,覆土压实。结合追肥还需要进行灌溉处理,通常需要灌溉2-3次,每次灌溉量控制在50-75m,确保灌溉之后,田间持水量能够达到70%以上。另外进入雨季之后,要注重做好大田的排灌工作,避免连续积水导致薯块腐烂。

二、红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防治

1、枯萎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红薯枯萎病主要以菌丝、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通过种子、肥料、土壤、浇水进行传播。该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病菌生长温度为5-35℃,土壤湿度较大时易发生,连作种植会增加土壤中可侵染菌量,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发病之后典型的症状是植株出现萎蔫,初期表现为部分叶片萎蔫,后期整株植物都会出现萎蔫现象,患病植株的维管束会变褐色,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会逐渐枯死。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可以使用41%聚砹·嘧霉胺按600-800倍液稀释进行浇灌,以预防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红薯植株出现枯萎症状,可以使用41%聚砹·嘧霉胺按600-800倍液稀释进行叶面喷施,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对病株可以选择使用上述药剂600-800倍进行逐一灌根处理,美学灌溉量控制在15-20mL,同时地上部分进行喷雾,每7d左右用药1次。

2、黑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黑斑病是红薯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长喙壳菌引起,属于真菌性病原,在红薯的生长周期中各个阶段包括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都可能发生,病原主要通过带病种薯、病残体、土壤和农业工具等传播。高温、高湿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苗期幼芽基部出现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病苗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严重时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病苗移栽后,病重的不能正常扎根,轻者在接近地面处长出侧根,但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落,干旱时易枯死。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至薯块,形成黑色斑块,病斑下层组织变为墨绿色,病薯味道变苦。贮藏期间,薯块上的机械伤口或根眼处出现黑斑,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稍凹陷,形成膏药状。

3、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