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小麦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策略与综合治理实践应用

作者: 唐国民

东台小麦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策略与综合治理实践应用0

在21世纪农业发展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影响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业科技界积极寻求有效控制病虫害,维护生态平衡新型农业防治方法。生物防治以生态为基础、环境友好病虫害防治策略,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受到广泛关注应用。东台市位于我国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以小麦种植为主。小麦作为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质量关系到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然小麦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病虫害侵扰,严重影响小麦健康生长。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多以化学农药为主,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长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聚焦于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综合运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生物技术手段,探索环保高效、可持续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对环境危害,提高小麦品质,促进东台市农业绿色发展。

一、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现状剖析

1、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

①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东台市小麦生产常见害虫,以小麦汁液为食,大量聚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导致叶片枯黄卷曲。小麦蚜虫还是病毒病传播媒介,引发小麦黄矮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小麦减产。

②小麦条锈病

由真菌引起病害,在东台市小麦田中普遍发生。条锈病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黄色至橙黄色条斑,严重时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光合作用下降,影响小麦产量品质。若不及时防治,条锈病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小麦减产。

③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病害,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季节。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导致小麦穗枯黄、籽粒干瘪,严重时整穗腐烂。赤霉病降低小麦产量,使小麦籽粒中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④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是另一种严重危害小麦害虫,在小麦灌浆期钻入麦粒中吸食浆液,导致麦粒干瘪、品质下降。吸浆虫危害难以直观发现,但其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容忽视。

2、现有防治措施及其局限性

①小麦的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常用病虫害防治手段,农民喷洒农药杀灭害虫或病原菌。这种方法在短期内效果显著,能迅速控制病虫害蔓延。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降低。例如,化学农药对环境生态系统有破坏作用,杀死非目标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农药残留是重要问题,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②小麦的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利用温度、光照、声音等物理因素干扰病虫害。例如,利用紫外线或高温来消灭病原菌。物理防治方法需要特定设备支持,其效果因环境条件和病虫害种类有所差异。此外,物理防治方法成本较高,在大规模农田中应用难度较大。

③小麦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控制病虫害方法,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但生物防治方法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环境适应性等。生物防治方法研发需要较多实验数据支持,效果不如化学防治迅速。生物防治产品储存存在技术难题,对于存放环境要求较高。

二、生物防治理论与实践

1、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生物防治理论基础建立在生态学、生物学原理上,反映生物间复杂精细相互关系。其中,食物链理论是生物防治核心理论基础,揭示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关系,构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基础。在食物链中,每个生物占据特定位置,扮演特定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生物防治基于这种食物链关系,引入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等,能有效减少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害虫对农作物危害。利用生物间自然调节机制,安全环保。生物防治涉及生物多样性,为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物种资源,使得生态系统具有更强抵抗力。生态平衡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之间平衡协调,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等有益生物,有助于维护平衡协调,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2、生物防治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天敌昆虫利用是生物防治技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麦蚜虫等害虫引入天敌,如瓢虫、草蛉和食蚜蝇等。这些天敌昆虫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对小麦危害。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可进一步增强对害虫控制效果。微生物农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有效防治小麦害虫。微生物农药对害虫具有高效杀虫活性,对环境友好,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与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除上述两种技术外,生物防治技术还利用信息素诱捕害虫、种植抗病虫害小麦品种等方法。通过释放害虫性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培育新小麦品种,提高小麦对病虫害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例如,在某小麦种植区引入赤眼蜂作为天敌昆虫。经过一个生长周期观察,发现赤眼蜂对小麦蚜虫控制效果显著。在释放赤眼蜂区域,蚜虫数量减少85%,未释放区域蚜虫数量减少30%。另一项研究使用瓢虫控制小麦蚜虫,在瓢虫释放区域蚜虫种群密度降低70%。利用苏云芽孢杆菌这种微生物农药进行小麦病害防治试验,发现其对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尤为显著。在喷洒苏云芽孢杆菌试验区,小麦条锈病发病率降低60%,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因此,在小麦产区采用综合生物防治策略,释放天敌昆虫和使用微生物农药,使小麦病虫害总体发生率降低75%,小麦产量提高20%。

三、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生物防治策略探讨

1、天敌昆虫的利用

天敌昆虫利用需要精确生态学知识,深入了解目标害虫及其天敌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例如,瓢虫是蚜虫天敌,而蚜虫危害小麦作物。引入适量瓢虫,可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保护小麦免受损害。为确保天敌昆虫有效控制害虫,需要在合适时间、地点释放适量天敌,涉及天敌昆虫人工繁殖技术,确保有足够数量用于释放。研究天敌昆虫扩散适应性,确保在释放后能在农田中生存,有效控制害虫。天敌昆虫利用与其他农业管理措施相结合。例如,合理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等,可创造有利于天敌昆虫生存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避免对天敌昆虫造成不必要伤害。在实际应用中,天敌昆虫利用取得显著成果。许多地区引入天敌昆虫,成功控制小麦等作物害虫数量,提高农作物产量。这种方法成功应用需要持续监测管理,确保天敌昆虫和害虫之间平衡得以维持。

2、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微生物农药具有多种优势,其选择性强,能针对性防治特定病虫害,对人、畜、农作物和自然环境相对安全。微生物农药不易产生抗性,意味长期使用不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抵抗力,保证防治效果持久性。微生物农药使用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依赖,降低农产品和环境农药残留,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农药通过多种方式施用,如喷雾、灌溉、拌种等。例如,在小麦种植中,使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农药防治小麦病害。这种农药能在小麦叶片和根系周围形成保护层,阻止病原菌侵入繁殖,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传播。微生物农药与其他生物防治方法相结合,如天敌昆虫利用等形成综合防治体系。这种综合防治策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但微生物农药应用面临挑战,例如微生物农药效果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微生物农药研发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更多投入支持。为充分发挥微生物农药优势,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3、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具有环保安全优点,但起效较慢,且防治效果受到环境条件和生物因子影响。而化学防治通过喷洒化学农药迅速杀灭病虫害,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等特点。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可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这种结合策略可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使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预防控制,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使用微生物农药抑制病原菌生长。当生物防治方法无法完全控制病虫害时,再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补救,确保农作物安全产量。这种结合策略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搭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人体危害。在病虫害严重或生物防治效果不佳时,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需要合理选择化学农药,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并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发生传播。

四、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实践

1、现有生物防治技术的改进与优化

针对生物防治技术存在长效性差问题,研究者致力寻找开发新生物农药。新农药需要更长有效期和稳定性能,减少喷洒频率,降低农民劳动成本。为提高生物农药稳定性,科研人员研究如何通过添加剂或特殊制剂技术,增强其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生物防治技术优化体现在对天敌昆虫有效利用。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天敌昆虫性能,提高其捕食或寄生害虫效率。开展精确生态学研究和田间试验,确定最佳天敌昆虫释放策略,最大化其防治效果。为了提升赤眼蜂对棉铃虫控制效果,科研人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赤眼蜂进行改良。向赤眼蜂体内转入特定基因,使其具有更强搜索和寄生棉铃虫能力。提高赤眼蜂在田间生存能力,对其进行耐逆性基因转入。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基因工程改良赤眼蜂对棉铃虫寄生率达到85%,高于未经改良赤眼蜂(60%)。在田间试验中,科研人员按照每公顷释放15万只改良赤眼蜂密度进行试验。释放后一个月内,棉铃虫数量下降70%,未进行释放对照区域棉铃虫数量下降30%。对改良赤眼蜂田间生存能力进行评估,其田间存活率达到60%,高于未经改良赤眼蜂(40%)。

在微生物农药方面,除继续筛选开发新高效菌株外,还研究如何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发酵工艺,提高产量,减少生产过程能耗和物耗等措施。为方便农民提高防治效果,科研人员需要致力于开发新微生物农药剂型。信息技术引入为生物防治技术优化提供新可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病虫害发生进行精确预测,指导农民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对农田环境实时监测调控,为生物防治技术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某大型农场为提升生物防治效果,农场主引入一套先进智能农业系统。该系统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农场病虫害防治带来新解决方案。农场在各关键区域安装传感器,设备能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多种数据。系统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挖掘,找出病虫害发生趋势。例如,系统发现某种病虫害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爆发,当这种气候条件再次出现时,系统可提前预警。人工智能算法用于预测病虫害发生,训练大量历史数据,AI模型能准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害发生概率。当预测到病虫害有爆发风险时,系统自动向农场主发送警报,指导其采取相应生物防治措施。通过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设备对农田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调控,当系统检测到某区域湿度过高,导致病虫害滋生时,可自动控制灌溉系统减少水量,启动通风设备降低湿度。

2、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综合治理模式,明确治理目标原则。治理目标聚焦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遵循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原则,确保治理模式有效性。综合治理模式核心在于多元共治,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健全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主体权责利关系。评估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确保各主体之间有效配合,构建监督评估机制,对社会治理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反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社会问题精准识别、快速响应。综合治理模式构建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支撑,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加强专业培训,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例如,当地成立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农业部门组成。政府提供政策、资金保障,农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监督。制定《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规划》,明确各主体职责协作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病虫害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确保政府、农业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引进病虫害监测设备技术,提高病虫害监测时效性。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开展科研攻关,研发新型环保农药。经过综合治理模式构建实施,东台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得到明显提升。

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愈加广泛。东台市作为小麦重要产区,近年来在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本研究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东台市小麦病虫害进行深入综合治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生物资源。通过科学施用策略,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发生蔓延。积极探索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有机结合,保证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人体危害。信息技术引入为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新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当地实现对病虫害精确预测,提高防治针对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综上所述,基于生物防治东台市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地区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但当地农业部门需清醒认识到,病虫害防治是长期而复杂过程,需要持续研究创新。未来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高效、环保防治方法,为东台市乃至更广泛地区农业生产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单位:224200江苏省东台市黄海林业种苗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