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剖析及采取的综合防治具体策略
作者: 廖育睿
玉米是我国重要农作物,玉米高产栽培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均有重要作用。玉米容易感染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受害植株叶片枯萎,茎秆异常,生长发育水平低,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和减产。针对玉米病虫害严重危害玉米栽培的问题,剖析病虫害发生原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包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具体策略。本文研究为玉米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根据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保障玉米植株健康生长,提高玉米栽培水平。
玉米营养价值高,种植面积大。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玉米栽培产业稳步发展,配套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但病虫害频发仍是玉米栽培的常见问题,影响玉米植株生长,降低经济效益。因此,研究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种措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促进玉米栽培产业良好发展。
一、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
1、不同玉米品种存在差异
不同玉米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率存在差异。优质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强,抵御病菌和害虫的危害。若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差或无法适应栽培环境,生长发育不良,容易引起大规模病虫害。
2、南北气候存在差异
中国南北地区气候条件存在差异,病虫害发病与流行特点不同,具有区域特征。以我国北方地区为例,气候干燥,适宜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接连的春季降雨少、回温天气尤其容易发生病害,病害传播速度快,危害玉米生长。
3、玉米栽培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玉米栽培效果与种植人员栽培技术水平有关,部分种植人员未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应用栽培技术,缺乏管理,田间杂草丛生,田间滋生病原菌和害虫,玉米水分和养分供给不合理,玉米植株长势差,抗病虫害能力弱。
4、土壤肥力不足及土壤墒情差
土壤肥力不足,玉米无法从土壤中汲取充足营养。例如,缺乏氮肥和钾肥,营养不均衡的玉米植株长势差,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低。种植人员未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了解土壤养分类型及占比,施肥计划不合理,营养元素供给不足或过量,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土壤墒情差,种植人员未根据实际墒情采取灌溉或排水措施。诸如以上土壤因素均会影响植株生长潜力,抵抗性差的植株容易感染病虫害。
5、耕作方式存在差异
连片栽种玉米的耕作方式便于栽培和管理,但田间玉米通风条件和透光条件较差,容易产生病菌和害虫,病虫害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发病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玉米收获后,直接将未经处理的玉米秸秆丢弃至田间,秸秆携带的病菌和害虫在田间越冬,来年栽培时侵害玉米植株,提高病虫害发生率。
6、化学药剂使用因素
部分种植人员防治玉米病虫害时滥用化学药剂,土壤化学污染严重,对玉米植株生长不利,不符合玉米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长期采用一种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病原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变差,病虫害猖獗。
二、玉米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
1、精选优质品种
①优先选择经过当地农业部门认定与推广的品种,原因在于此类品种经过实践验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具有抗病性,能够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对稳产增产有保障。
②根据当地玉米种植期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品种,保证玉米在全生育周期有效抵抗当地高发病虫害。
③玉米品种抗病虫害能力与生育期、株高等生长特性有关。例如,生育期短的玉米品种易感染病虫害,株高较低时对病虫害抵抗性较强。因此,选种时要考虑玉米的生长特性。
④尽可能实行轮作,改善田间土壤条件,减少土壤病原菌。
⑤严格检验玉米种子质量,剔除瘪粒和病粒。规范采购种子,做好防护。
2、玉米种子处理方式
①玉米种子晒种处理
晒种过程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孢子被紫外线杀死,减少病害。晒种场地通风向阳、地表干燥,晒种时间春末夏初,种子堆积厚度5~10cm。降雨可能导致种子烂芽,因此在晒种场地设置防雨设施,避免种子遭雨淋。白天晒种,定期翻种,避免部分种子过度暴晒或晒种不足。白天晒种后,地面温度升高,可能灼伤位于底部的种子,以铺设纸袋的方式隔热,避免高温灼伤种子。
②玉米种子拌种处理
拌种原理是在种子表面均匀沾农药或微肥,杀灭病菌,源头防治病虫害,并提供种肥促进种子生长。玉米生长期间的病害有立枯病、猝倒病等,虫害有灰飞虱、蚜虫等,根据病虫害类型,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35%甲霜灵悬浮剂、2.5%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拌种,以1kg玉米种子的拌种为例,3种药剂用量分别为5mL、1mL、0.6g,兑水30mL。拌种时,农药、微肥和种子混合均匀。
三、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1、玉米螟防治技术
诱杀雄虫,控制玉米螟繁殖,物理防治方法是在田间设置加入20μg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的水盆诱捕器,防治时间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
2、玉米黏虫防治技术
盆内装入由糖、醋、酒配制的诱液和敌百虫,置于距地面1m位置,诱捕玉米黏虫。诱液更换频率为每5d进行1次,无需使用诱液时为盆盖上盖子,避免有效成分挥发。在田间设置黑光灯,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诱杀。由于黄色枯草是玉米黏虫主要产卵场所,将稻草捆成捆,喷洒糖醋液,诱杀玉米黏虫。草捆高度比玉米植株高,直径约5cm,更换频率为每周1次。
3、草地贪夜蛾防治技术
性诱捕器、食诱剂等均具有防治效果,诱杀成虫,阻止交配,减少害虫数量。在成虫高峰期采用物理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良好,减少田间产卵量,控制虫害规模。
4、蓟马防治技术
浇水后高温闷棚,蓟马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存活率低,防治虫害。田间设置诱杀成虫的蓝色或黄色黏板,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达到防治效果,黏板与玉米植株同高时防治效果更佳。
四、玉米病虫害化学防治防治技术
1、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
中国东北及西北地区的玉米大斑病发生率高,田间湿度高、温度20~25℃时容易发病,叶片、叶鞘及苞叶等部位均可能受害。叶片受害,病斑沿叶脉分布,病菌侵害范围蔓延,病斑有逐步扩大迹象,玉米生长在高湿地块时,病症加重,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
种植人员根据所在地区以往玉米栽培期间大斑病的发生情况选择抗病性良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剔除病粒及其他不具备生长潜力的种子,采用晒种、拌种等方法处理种子。科学轮作,适当早播,改善玉米生长条件。田间高湿时易发生玉米大斑病,种植人员根据田间湿度及时摘除底部2~3片叶,改善通风条件,避免田间高湿。种植人员加强日常检查,及时清除感染圆斑病的玉米植株,转移至田块外指定区域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菌传播。玉米圆斑病的化学防治药剂选用50%的多菌灵、50%的甲基硫菌灵等,每隔10d喷施1次,连续2~3次。玉米圆斑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化学药剂,尽快控制病害。
2、枯叶病防治技术
玉米植株枯叶病通常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续病害危害范围蔓延至整株。叶片受害初期,存在水滴状灰色斑块,若病害持续加重,斑块沿叶脉方向延伸与扩散,面积扩大,颜色呈暗色且由于叶片脱水进一步转为棕色,枯叶病严重时,叶片病斑融合,产生纵裂,病害发生期间遇到降雨天气后可见黑色霉点。抗病性差的玉米植株感染枯叶病后,叶片脉络周边有小斑点,部分植株直接表现为病害后期症状,由于发病迅速且前期不易察觉,可能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植株严重受害。
种植人员挑选抗病玉米品种是预防枯叶病的重要途径,依靠品种抗病性降低栽培期间病害发生率,要求玉米品种适应田间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茁壮生长,抵抗病害。结合种植条件和玉米植株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在日常栽培期间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植株抗病性,破坏发病条件。玉米栽培期间做好田间管理,摘除植株下部2~3片叶,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使植株根部正常通风和透光,避免因田间湿度过高导致叶枯病高发。测土配方施肥,动态管理田间水分,通过肥水管理措施提升玉米植株抗病性。玉米枯叶病的防治药剂选择600倍液的甲基硫菌灵或500倍液的多菌灵等,每隔10d喷雾防治1次,连续3次,具体根据玉米枯叶病严重程度调整防治次数。秸秆携带病菌导致来年栽培时发病,因此玉米收获后集中处理秸秆。若田间有患病植株叶片及其他残留物,也要及时清理干净。
3、玉米圆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感染圆斑病后的症状各异,但均会危害玉米植株生长,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叶片感染病害,初期有水浸状病斑,病害发展至后期存在带有同心轮纹的圆形或卵圆形病斑,病斑由发病初期淡绿色或浅黄色发展为后期淡褐色或褐色。苞叶感染病害,病斑面积增加,危害范围扩大,病害后期可见病斑表面有密生黑色霉层。果穗感染病害,变形弯曲,病害部位饱满性差、呈黑色,籽粒干秕,品质差。
针对玉米圆斑病的防治,需要优先选择对种植环境适应性良好的抗病品种,禁止从病区调种。加强检疫,确保种子不携带病菌。玉米圆斑病防治药剂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100g药剂兑水50~75kg/667m2,着重喷施果穗。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2次防效较好。吐丝盛期属于玉米圆斑病最佳防治时期,喷施药剂能够及时防治病害。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感染粗缩病的概率高,病症严重,其他生长阶段也可能患病,病症相对轻微。玉米生长至5~6片叶即可显现粗缩病症状,存在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病害范围从心叶基部和叶脉两侧向周边扩散,最终导致整个叶片感染病害。受害植株心叶舒展异常,叶片僵直,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有蜡白色条状突起,分布位置主要集中在叶背、叶鞘及叶脉。玉米植株生长至9~10片叶后,感染粗缩病的植株明显矮化,高度不及健康植株1/2,影响抽穗结实。
拌种能够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内吸杀虫剂应用效果较好,虽然无法直接防治粗缩病,但可以通过控制苗期灰飞虱的方式减少病害传播途径,通过间接方式达到防治效果。5%蚜虱净乳油是常用拌种药剂,用量为种子量的2%,防效超过60%。玉米全生育期加强田间检查和病害防治。例如,出苗至三叶期前连续喷洒2次5%蚜虱净乳油2500倍液,两次喷洒间隔时间约10d,喷洒范围全面。拌种和田间喷雾防治两项措施配合进行,经过多阶段防治保障玉米粗缩病防治效果。
5、红蜘蛛防治技术
玉米抽穗后易发生红蜘蛛虫害,为害方式是刺吸叶片养分,影响叶片生长甚至导致叶片枯死。虫害初期,叶片有黄白色斑点,随着斑点范围持续扩大,叶片无法正常生长,最终黄枯死亡。玉米植株遭红蜘蛛危害后,籽粒秕瘦。田间干旱时,红蜘蛛数量多,虫害影响范围扩大,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大幅减产。
优选玉米品种,种植对环境适应性良好的抗虫性玉米品种,对选取的玉米种子包衣处理。田间生产时,深耕灭茬,减少越冬害虫。玉米全生育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杂草,破坏红蜘蛛生存和繁殖场所。除草范围全面,包括田间、田埂、沟渠的杂草。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措施,以绿色、无污染的方式防治红蜘蛛,符合无公害玉米栽培理念。悬挂约25张/667m2黄板、蓝板,利用红蜘蛛趋色性进行防治。化学药剂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隔7d喷施1次,连续2~3次,田间红蜘蛛数量多时喷施药剂能够及时防控虫害,根据实际防治情况与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避免因害虫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6、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是一种可能危害玉米植株各部位的高发虫害,幼虫蛀穿心叶导致叶片存在大量小孔,若防治不及时,虫害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变得愈发严重,例如抽出雄穗后继续侵害植株,雄花内部遭受虫害,雄花无法保持正常生长状态,主要表现为雄花基部折断。幼虫活动能力强,转移至雌穗继续侵害,后续还可能侵害穗轴,玉米植株多个部位受害,生长异常。经过多个阶段的侵害,玉米生长发育异常,质量和产量均下降。
玉米螟防治药剂、浓度及用量:辛硫磷乳油、丙环唑、三唑酮可湿粉,浓度分别为40%、25%、15%,用量分别为50mL、8g、50g,兑水45kg(以667m2计)。田间发生玉米螟虫害后及时防治,每隔10d喷施1次,连续2次。药剂搅拌均匀,全面喷洒,保证玉米螟防治效果。
7、玉米黏虫防治技术
玉米黏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玉米全生育期发生率高,以成群结队方式为害农作物,由于害虫具有迁移性,防治不善容易扩大危害范围,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田间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玉米黏虫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玉米黏虫对高温敏感,温度达到30℃以上时不利于虫卵生长,减轻虫害;温度10~25℃时虫卵生长迅速,增加害虫数量。玉米栽培地块为多雨、潮湿天气时,虫卵孵化速度快,虫害严重。
在田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谷草把诱杀成虫,谷草把对玉米黏虫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差,通常每5d更换1次谷草把,通过烧毁的方式处理更换下来的谷草把,避免害虫继续传播。玉米黏虫的化学防治药剂可以采用40%毒死蜱乳油,用法用量为喷雾防治,75~100g药剂兑水40kg,每隔10d进行1次,经过2次喷雾即可有效防治玉米黏虫。
综上所述,玉米病虫害类型多,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导致玉米质量和产量下降。种植人员应重视病虫害对玉米栽培的危害,了解种植地区常见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原因,科学选种,规范栽培,加强田间管理,根据田间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促进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实现提质增产栽培目标。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后续玉米栽培工作中,相关人员应重视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结合实际栽培条件,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技术,推动玉米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550100 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