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鱼虾混养技术实施及常见病害针对性防治分析
作者: 吴利敏
对虾作为滨州市重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具有“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白对虾种都”等美誉。近年来,随着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滨州市大力推广鱼虾混合养殖模式,对比传统对虾养殖模式,鱼虾混养模式的应用更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减少鱼虾病害的发生,显著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鱼虾产量及养殖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鱼虾混合养殖技术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鱼虾养殖模式概述
鱼虾养殖模式是指将对虾与鲢鱼、草鱼等鱼类混合养殖在同一池塘内,目前在滨州市属于较为常见的水产生产模式。在此种养殖生产模式下,可以有效减少单独饲养对虾时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同时具有改善水质条件、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效果。
在开展鱼虾混合养殖生产期间,混养方案的调整对养殖效益影响重大。滨州市鱼虾混养期间,主要以对虾生产为主,搭配少量鱼类。对虾生长期间鱼类天敌较多,常见的有鲫鱼、鲶鱼、乌鳢等具有较强攻击性的鱼类,此类鱼类混合养殖时,会对对虾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在混养时,建议选择攻击性相对较弱的鱼类。例如,鲤鱼、鳙鱼、草鱼、鲤鱼等,控制鱼类放养密度,实现对病虾的合理处理并将虾群数量控制在有效增长的范围内。
二、鱼虾混合养殖技术分析
1、鱼虾养殖池塘选择
为便于鱼虾混合养殖管理模式的实施,应选择水源充足、便利、环境无污染、交通顺畅的池塘区域,单个池塘养殖面积以2600~4000m2为宜。池塘走向建议南北走向,且具有完善、便捷的进排水系统,并在进排水口装置水源过滤设施。每个池塘内配置1.5kW的增氧机1~2台。鱼虾投放前,将池塘底部清理平坦、夯实,以泥沙底最佳,底部淤泥不可超15cm。池塘内水深1.5~2m以上,水深低于1m不宜开展鱼虾混养管理模式。
2、鱼虾幼苗放养前准备
①清理池塘及消毒
每年池塘内鱼虾捕捞结束后,将池塘内的水分全部排干,并对池塘内进行修补漏处、清理池底多余淤泥,并确保淤泥得到充分的晾晒消毒。在投放鱼虾幼苗前半个月左右,撒施药物进行消毒,可选用漂白粉10%或生石灰100~150kg/667m2均匀抛洒或稀释800倍液后泼洒池底消毒。
②肥水、培养基础饵料
通常在向池塘内注水50~80cm左右可进行肥水、培养饵料。一般在施有机肥6~10d后,池塘内的基础饵料繁殖速度进入高峰期,施肥时间应在鱼虾幼苗投放前的7~10d为宜,当此过程中水温相对较低时,可提前2~3d进行施肥。肥水的主要方式为施入有机肥最佳,可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100kg/667m2,撒施至水中,促使池塘中水质外观为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适中最佳。
③鱼虾的苗种选择
虾苗要求个大品质优,使用烧杯倒入清水后随机装入少量虾苗对光检查,当虾苗躯体透明度大、全身无带病、跳跃有力、尾扇开张角度大、触须并拢、偶有张开等状态时较佳。同时对其进行抗离水试验,从虾苗池中取少数虾苗使用拧干的毛巾将其完全包裹,静置10min后取出虾苗并放入观察容器中,促使其逐渐恢复。试验结束后观察参与试验虾苗的存活率,当存活率在95%以上时,证实该虾苗活力强,为优质虾苗。
鱼苗要求规格整齐一致、体色一致、鱼体洁净有光泽、体表略带微红或稍红,具有该品种的独特特征;机体健壮,外表光滑不拖泥。搅动装置鱼苗的容器,促使水面产生漩涡,观察鱼苗运动轨迹,当其可以沿容器边缘逆水运动时,则证实该鱼苗为优质苗。
3、适期投放鱼虾幼苗
对虾在水温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摄食能力小、体虚、长势缓慢、易感病。而滨州市部分对虾养殖户会在大棚内或温室内将虾苗暂时寄养,当进入5月中旬后水温上升至22℃以上时即可投放虾苗。此阶段虾苗在入水后,摄食量较大、生长速度快、机体健壮、抗病性强。投放虾苗时间以晴天上午10时或下午4时左右最佳,午间高温、阴雨天不可投放虾苗。投放虾苗前1h将池塘内的增氧机打开,在投放前2~3min关掉增氧机。投放虾苗时,测定池塘内的水温及盐度。
鱼虾混养时使用的鱼苗品种通常为白鲢、鳙鱼、草鱼、鲤鱼等,其中白鲢、鳙鱼可在虾苗入池前进行投放养殖,而草鱼、鲤鱼需在虾苗投放后的20~30d或虾苗生长至提成2cm以上时投放。滨州市对虾养殖时间通常为5月中旬~9月上中旬,春节前池塘内的鱼清理完后干塘消毒处理。
投放鱼虾幼苗时,养殖户可依据池塘内的基础设备设施、自身管理水平条件确定适宜的养殖密度。通常来说,对虾养殖密度以3~5万尾/667m2;花白鲢规格5尾/kg,放养密度为50尾/667m2;鲤鱼规格10尾/kg,放养密度为100尾/667m2;草鱼规格10尾/kg,放养密度为50尾/667m2为宜。合理控制鱼虾放养密度不仅可以减少鱼虾混合养殖期间的相互争食现象,还可促使池塘内的物种更为丰富、食物链组成更加完整。
4、养殖池的水质调控
对虾养殖期间对环境水质要求较高,养殖前期池塘内水质营养需高,后期适当降低,日常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应当随时观察池塘内水质的情况,灵活确定追肥时间及追肥量。在对虾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通常通过使用无机肥来调节水质,例如氮肥、磷酸二氢钾等,施肥后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40cm之间、pH值在7.5~8.5左右,水中溶解氧不低于5mg/L、氨氮小于0.2mg/L、亚硝酸盐小于0.1mg/L即可。此外,为保障池塘中水质基础,需定期往池塘内撒施有益生物菌,对虾养殖过程中,每间隔半个月左右使用1次生物制剂。在5~6月中旬,使用微生物制剂以光合细菌为主,施用量为1.5~2kg/667m2;6月中旬~7月底,使用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制剂及EM菌,施用量为1~2kg/667m2;8月至对虾收获期,微生物制剂以复合菌剂最佳,施用量为1.5~2.5kg/667m2。通过定期追施无机肥、微生物菌剂可以确保池塘内的微生态平衡。
鱼虾混养期间,养殖池塘内应当保持有规律的注水、换水,以确保水质的健康性。在鱼虾投放前2个月左右,每周进行1次注水、换水,单次换水高度以10~15cm为宜。后期随着鱼虾生长速度提升、个体增大、饲料投喂量的增加,注水换水次数提升至每周2~3次,可以促进鱼虾生长,并增加池塘水质中的溶氧量。
在养殖期间,为避免鱼虾感染病害,每间隔15~20d使用生石灰15kg/667m2,稀释800倍液全池泼洒,以确保水中有充足的钙离子,并杀死池中的有害致病源。
5、鱼虾混合养殖科学投喂
鱼虾混合养殖池塘内的投饵饲喂量及饲料种类通常依据对虾饵料量的需求进行投喂,观察投喂饵料后的摄食情况,当出现鱼虾争食较为严重的现象,可在投喂虾饵料前1h依据池塘内鱼体重的3%~5%投放鱼类饵料。
虾苗放养后一周左右,开始对其进行投喂基础性饵料,可从正规鱼饲料厂家购买饵料,依据池塘内对虾养殖密度、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饵料品种及营养搭配。对虾为短直肠,单次摄食量少,易消化、吸收及排泄动物,在单次饱食后4~5h左右会出现空胃的情况。对虾的饵料日投喂量需依据虾群的摄食习惯、生长特征、水质基础、天气情况等进行确定,通常每天投喂4次,分别为6时、11时、18时、23时,每个时间点的投喂饵料量有一定的差异,6时投喂量占日总投喂量的30%、11时占比10%、18时占比40%、23时占比20%。投喂时依照少次多量、投喂均匀基本原则进行管理,提升鱼虾对饵料的吸收与利用率、提升鱼虾健康,减少感病。
6、对虾适时收获
对虾通常在经过80~130d的养殖生产即可达到收获标准60~100尾/kg的规格,此时可以采取分批收获的方式,捕大留小。前期收获可依据市场售价,采取地笼诱捕的方式随时捕获上市。至秋冬季水温下降至12℃以前将对虾全部起捕,避免水温过低造成对虾死亡。鱼类起捕时间通常为对虾收获后一次性全部捕出售卖。
三、鱼虾混养的常见病害防治分析
鱼虾混养管理期间,病害的发生对鱼虾养殖经济效益影响较大。防治期间,可结合鱼虾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施药,从而提升鱼虾病害防治效果,减轻对鱼虾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
1、虾病害防治分析
对虾在生产期间常见病害有软壳病、红腿病、烂鳃病等。
①软壳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发病特征:软壳病通常是由于池塘内藻类死亡、动物粪便的排放,致使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提升。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超过0.3mg/L时,对虾较易出现软壳病的症状。发病对虾壳较薄质地软,壳与肌肉之间出现分离,虾壳表现为壳下积水、粗糙、有附着物等。发病对虾生长发育较为缓慢,自身的活力水平显著降低,采食量少且困难。发病严重的情况下,此类病虾会被同池内的鱼类作为食物摄食。
防治措施:首先,定期对鱼虾混养池塘进行排水,将水位控制在40~50cm为宜,随后往池塘内泼洒枯草芽孢杆菌5~8kg/667m2,促进水质净化,减少病害发生。其次,可在水体内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避免池塘内的水质污染造成的对虾感病,可每间隔1个月左右,往水体内泼洒光合细菌3~5kg/667m2,改良水质,降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最后,当池塘内有虾群发病时,可在其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水产用)2~5g/kg,拌匀后随饲料投喂频率供鱼虾自由取食,连续使用4~7d即可。
②红腿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发病特征:对虾红腿病通常是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侵染致病,此类病菌侵染后能在短期内造成病虾死亡,在滨州市每年的6~10月为该病发生盛期。对虾在发生红腿病后,自身的活力水平降低,对外界应激反应较为迟钝,有时会出现旋转、垂直游动。摄食量减少或废绝、体色转变为红色。将发病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附肢红色素细胞扩张、血淋巴液凝固性较差。对虾在感染红腿病后,致死率高达90%左右,对虾养殖经济影响较大。
防治措施:首先,在每年换季时,需对池塘内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50~70kg/667m2泼洒全池。其次,当发现池塘内有对虾出现红腿病初期,可在其日粮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10~20g/kg,均匀混合后随饵料投喂,供由鱼虾自由取食,连续使用4~7d即可。
③烂鳃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发病特征:对虾烂鳃病通常是由柱状曲桡杆菌侵染所引发的一种病害,多发生在水质条件差、池塘内水体溶氧量较低、池底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下,同时,在部分水体缺乏维生素、铜离子含量较高、水体偏酸的池塘内也易发生该病。对虾在发生烂鳃病后,体质变差、活力水平下降、不采食或采食停止,同时伴随鳃丝灰色、肿胀、溃烂等一系列的情况。将发病对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鳃丝残缺、溃疡破损等现象。
防治措施:首先,虾苗在下塘前,使用3%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15min,避免虾苗带病下池。其次,在养殖期间,保持良好的池塘水质,定期清理池塘内的死亡藻类、污染物等,避免水质恶化。同时,做好水体含氧量的调控,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控制在4mg/L以上,避免水体缺氧造成虾群烂鳃病。
④白斑病的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发病特征:白斑病是由虾感染白斑病病毒所引发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养殖期间,当投喂饵料不洁时,饵料中会携带白斑病病毒病原体,虾摄食带病原体饵料后出现感病。同时,养殖池塘内水质恶化、底质差时,也会引发虾群白斑病毒侵染致病。白斑病发生后,通常会继发虾弧菌病,加重病情,增加致死率。虾在发生白斑病后,在其虾甲壳内侧、附肢等部位出现白色病斑,病虾摄食量下降或废绝、活力水平下降,出现游塘,直至死亡。
防治措施:首先,选放健康优质虾苗,购买不带病毒、健康亲虾培育出的优质虾苗,部分有技术条件的养殖区,在购买虾苗前,采取PCR检测技术对虾苗质量检测。其次,定期使用石灰水50~70kg/667m2或溴氯海因复合剂10kg/667m2,对池塘水质进行消毒,每间隔20~30d一次,提升池塘水质。最后,当池塘内有虾表现出白斑病的症状时,及时使用氟苯尼考粉10~20g,拌饵料100kg;或使用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5~10g,拌饵料100kg,均匀混合后随饵料投喂,供由鱼虾自由取食,连续使用4~7d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