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石蛙生态习性与科学养殖管理中病害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 杨金烨

了解石蛙生态习性与科学养殖管理中病害防治措施分析0

石蛙生态习性的探究对于研究创新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了解石蛙的生态习性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其生长、繁殖和活动的规律,从而为其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生长的环境,增加养殖的成活率,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同时,通过深入研究石蛙的摄食习性,我们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饲料,满足其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生长。而对于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可以帮助养殖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病害对石蛙的威胁,提高石蛙的存活率和产量。此外,通过掌握病害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可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为石蛙的养殖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基于此,下文对石蛙生态习性与养殖常见病害防治进行探究。

一、石蛙的相关概述

石蛙属水陆两栖动物,大小相差悬殊,其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各种氨基酸,具有较为广阔的医药临床应用前景,然而,受人类大规模捕杀和生境缩减等因素影响,野生石蛙数量逐年减少。石蛙多生活在南方河流地带,喜欢流水,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与区域整体的生态条件相适应,且因为石蛙的饲养投入小,市场前景广阔,所以在南方各地也逐渐形成了一条石蛙养殖产业链,在南方各地普遍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目前我国的石蛙养殖集中于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省份,此类区域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建设石蛙生态养殖基地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建设适宜石蛙的生存与繁衍的养殖场所所需成本较低,促使石蛙繁育的规模与产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中国已有近6667hm2亩养殖规模,近十万养殖户,而石蛙的生产,也在不断地增加,每年有上万吨。

二、石蛙的生态习性

1、石蛙生活特征

①石蛙畏惧声音且害怕阳光

石蛙通常生活在中国南方山区,栖息在海拔600~1500m森林覆盖的山溪中,喜欢在水面上寻找食物。石蛙害怕强光,白天躲在石头缝里或草地里,到了夜晚才会从洞里钻出来,变得格外的活跃,但其分布区域较小,主要在洞口附近20m内活动。石蛙对光线和声响很敏感,一旦发现异常,或者有灯光闪烁,它们会立刻缩回洞穴或者逃跑,而水声是石蛙繁衍的信号,在3~8月份,由于流水声的刺激下,石蛙会进行自然繁衍。但是光照则会影响石蛙蝌蚪的繁育,根据研究表明,在每天2000~3500lx的光照条件下,蝌蚪的存活率和变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

②石蛙畏惧严寒切惧怕酷热

石蛙的最佳生存温度为18~22℃,在室外温度低于10℃时,它们会停止进食,开始休眠。长江以南地区石蛙的冬眠期为1~4月龄,这段时间不需要喂食,只需要保证水质的清洁。成年的石蛙类和幼体具有更高的抗寒能力,冬季0℃以下的低温环境能使其安全度过冬季,但在30℃以上则进入夏眠阶段,高温对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不利作用。此外,异常的休眠对雌性石蛙来年的产仔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人工繁育条件下应予以关注。

2、石蛙的栖息及生存环境

①石蛙的栖息环境

石蛙多栖息于沟谷、河流等地,水流方向、坡度和水流的流速对石蛙的种群和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日照时间不长、流速比较快的地方,石蛙会比较多。石蛙对水温也有一些需求,溪水的水温不得超过30℃,最小的水温不得小于2℃,与真实温度之差不得超过5℃。

②石蛙的主要天敌

石蛙的主要天敌对象为蛇、鸟类和各种体型较小的肉食性昆虫。因此,在石蛙的人工养育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注意石蛙的栖息环境,关注其天敌的侵袭情况,同时在养殖场的建设中增加注意保护措施,防止捕食的动物入侵,以免石蛙的生存受到危害,造成损失。

3、石蛙的生活习性

①石娃的生活方式

石蛙在地面上生活的次数比较短,一般喜欢在石头和石缝里出没,而在水里生活的次数比较多,其大多生活在茂密的草地和洞穴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很强。如果有风吹草动,石蛙则会迅速沉到水里去。石蛙通常会在晚上出现活动,而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小蛙会在白天外出寻找食物。

②石娃的摄食方式

石蛙是具有代表性的两栖类动物,根据其发育时期可分为蝌蚪、幼蛙和成年蛙三个时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所需要的食品有很大的差别:在蝌蚪阶段,以鱼类、蚯蚓、浮游生物、腐殖物质为主;幼蛙阶段,以幼虫、蚊子、蚯蚓、蜈蚣为食,鱼类、螺类、蛇类、草木类能吃;成蛙阶段:主要是以杂食性和食草性为主,成年阶段主要是以杂食性和动物性食物为主。在野外,石蛙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物,其进食的方法很特别,多食用活物,而非死物,此为研究石蛙类各时期的食物组成,可为其饲料的开发奠定基础。此外,营养的配置情况和石蛙营养摄取能力对于其自身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若是营养成分与石蛙自身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异,则会造成其自身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畸形的情况,如,在饲料配比中,其中的营养物质较少,则会造成幼蛙的变态期延长,若是饲料配比中的营养物质较多,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进而造成畸形的情况发生。鉴于我国石蛙的饲养现状,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批量饲养上,对石蛙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贫乏,但是石蛙生态习性却直接影响人工养殖效率以及养殖中的收益。

③石娃的繁殖习惯

野外雌蛙可在河流中产卵,以垂直撞击的方法,使其卵落入水中的大树根部,选择合适的位置,对卵的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石蛙卵比较大,所以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如果将这些蛋放在有清新空气的浅水区,那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在孵化池的建设中可以进行增氧设施的配备。在饲养过程中,可以看出,石蛙在繁殖的过程中,对周边的环境有很高的需求,需要水流的刺激,因此在亲蛙产卵池的建设中添加可控制水流的设施。在养殖的过程中,温度影响蛙卵的孵化,当水温在18℃以下时,孵化时间为15~18d,而在水温达到25℃时,孵化率可下降到3d。

④石娃的冬眠习性

石蛙没有明显的冬眠性,随着季节的推移,随着水温和温度的降低,其活跃度也越来越低。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石蛙基本进入休眠状态,小蛙会在环境温度高于10℃时进行摄食,成蛙在水温低于15℃就会进入休眠,此时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介入。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温度变化,注意石蛙进入休眠的时间,以及休眠结束的时间,合理规划饲料等所需物资的采购。

三、 石娃养殖场的建设

1、 石娃养殖场选址

因石蛙对声响敏感,声响对石蛙的产卵率、孵化率等均有影响,因此在建设石蛙养殖场的过程中,首先在选址上,需选择远离居民区以及嘈杂的主干道,安静偏远的山区为宜,同时为了方便运输要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同时需要有充足且无污染的水源,其中山溪水、冷泉水等温度适中的水源为宜。在光照上,要有一定的光照强度,并且根据当地的光照条件进行相应的遮阳设施。

①石娃产卵池的建设

产卵池是石蛙进行繁殖的重要场所,因此其建设尤为重要。产卵池的面积一般控制在4~10m2,池高0.8m,池内水深0.1~0.15m,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石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确保了水的深度适宜;产卵池的水陆面积比应为3∶1,可以为石蛙提供充足的水域和陆地环境,同时种植一定量的菖蒲等水生植物。而在产卵池内,还应设有栖息的洞穴,水流控制的设施,以模拟石蛙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石蛙的繁殖,以提供一个理想的产卵环境。

②石娃孵化池的建设

孵化池主要用于孵化石蛙卵,因此其水质和氧气含量是关键因素。孵化池的面积通常为1m2,池高0.5m,水深控制在15~20cm;水质应保持清新,pH值在6~8之间,同时要有增氧设施,以确保石蛙卵的正常孵化;孵化池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但同样需要保证水质和氧气含量。

③蝌蚪池的建设

蝌蚪池主要用于养殖蝌蚪,其建设也需考虑到蝌蚪的生长习性。蝌蚪池的面积一般在3~4m2,池高0.8m,水深0.1m左右,水陆面积比2∶1,同时,由于蝌蚪的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及时分群,同规格的蝌蚪应饲养在一起。此外,蝌蚪池的水质管理也十分重要,需要勤换水,一般3~4h换一次。

④商品蛙养殖池的建设

商品蛙养殖池,建设规格以及水草的种植等可参考产卵池,不需要水流控制设施以及洞穴建设,但要有相当面积的躲避区。

四、优化生态养殖控制与管理。

1、确定专人饲养管理

为确保蛙池的稳定运营,必须指定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并保持其职位的相对稳定性。

2、优选健壮苗种

选择体质健壮的苗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高成活率以及快速的生长速度,在亲蛙选择中避免近亲繁殖。若采用体质瘦弱的种苗,其抗病力较弱,易受到各类病原生物的感染,进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3、严格执行“三消”与“四定”工作

“三消”即蛙池的消毒工作。蛙池不仅是蛙的活动场所,也是病原体滋生的地方。因此,做好蛙池的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由于种苗可能携带病菌或寄生虫,这些病原体在适宜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因此种苗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同时,食场周围常有残饵堆积,这些残饵腐败变质后会导致水质恶化,进而使病菌大量繁殖并引发蛙病。因此,除了及时清除残饵外,每月还需使用漂白粉对食场进行消毒。此外,对于发病蛙池使用过的工具,应在阳光下暴晒或使用漂白粉、石灰水浸泡后再使用。“四定”则指的是投饵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确保饲料的合理投放与利用。

4、改善水体环境

为了维护蛙池水质的良好状态,应定期换水。同时,可在蛙池内投放适量的假水仙、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覆盖水面的1/3面积,以增加蛙的栖息和隐蔽场所。

5、加强日常管理

为确保蛙池的正常运行和蛙的健康生长,必须坚持每天观察蛙池的情况,并及时杀灭池内的各种敌害生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五、石蛙养殖常见病害防治

1、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车轮虫病的典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车轮虫病发病根本性原因是车轮虫寄生虫。发病高峰在5~8月,主要集中在高密度的蝌蚪池塘。车轮虫病主要危害蝌蚪的皮肤、腮等器官,其典型特征是游泳缓慢或脱离群体单独游泳,漂浮在水上,身体表面有一些青灰色的小点,且其胃口越来越差,直至停止进食,最后虚弱死亡,并出现鳃丝膨胀,产生大量的黏液,使其不能正常呼吸,不能正常发育。

预防措施:第一用0.5mg/L的硫酸铜配合0.2mg/L的硫酸亚铁进行喷洒。第二将250g/667m2剁细的韭菜与黄豆浆拌匀,并在水体中均匀地撒施2~3次。③第三采取25g/m3的苦楝叶为材料,经煮沸后进行全塘喷洒。

②斜管虫病的发病特征及预防措施

斜管虫病是以蝌蚪为宿主的寄生虫病。发病的蝌蚪颜色从棕黑变成棕黄色,经常漂浮在水面或池塘边上,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很慢,用手去抓或用网去抓时也不躲避,失去食欲或停止进食,情况恶化,不久会死去。以冬季和春季为多,或者是水温在12~18℃时,发病率和流行率较高。

预防措施:与车轮虫病相同。

③舌杯虫病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舌杯虫病的病原体为舌杯,其在寄生的过程中以吸盘吸附在蛙尾上,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为养分。舌杯虫病对于寄生组织并无直接破坏作用,但是会影响蝌蚪正常的摄食量和生长效能,导致蝌蚪体重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蝌蚪死亡。7~8月份是舌杯虫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高密度的环境下,蝌蚪池中最容易出现。

预防措施:第一,0.5mg/L的硫酸铜,配合2mg/L硫酸亚铁或90%含量的0.2~0.4mg/L,泼洒全池塘。第二,在养殖之前要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同时要做好池塘的清洁工作,才能防止水肿病的产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