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苗温室养殖中的人工繁育重点技术研究
作者: 林立峰
在我国渔业中,鲤鱼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性鱼类。鲤鱼体形偏细长、鳞片大多为黄色,尾巴为红色。其脊背略微凸起,肉质较为鲜美,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鲤鱼生长周期较短,食性较宽,饲料的系数相对不高,同时适应性较强,非常适合作为人工养殖的鱼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鱼类市场对鲤鱼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为满足消费者对鲤鱼的需求,解决鲤鱼苗繁育存在的问题,下文详细阐述了人工繁育鲤鱼苗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可以推动鲤鱼养殖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对鲤鱼苗进行温室培育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养殖过程中掌握专业的养殖方法和养殖技术。如果在对鲤鱼苗培育时,培育技术出现问题,将导致鲤鱼苗发生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对当地鲤鱼养殖业产生不利影响。除了上述因素外,养殖地区的温度、气候条件等,也会导致鲤鱼患病,对鱼塘的正常生产造成障碍。因此,为了提高鲤鱼苗的免疫力,降低鲤鱼苗受疾病侵害的概率,确保鲤鱼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养殖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措施,同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疾病的防治工作,以保障鲤鱼养殖效益,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一、鱼苗孵化池的准备工作
1、鲤鱼池塘的建设与选择
对于鲤鱼鱼塘的选择,应当在避风且向阳处进行建设。一般规划鲤鱼苗孵化培育池为3个,每个孵化池面积控制为2000m2。在每年2月,应当进行一次干塘处理。并于晒底后,10天前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彻底地清理。
2、大棚搭建
采用规格为直径在3.5~5.0cm之间,长度在6~8m之间的竹杆作为骨架,并用这骨架在每个池塘向阳面建造一个宽度为6m、长度为12m、高度为2m的拱形棚。拱形棚的面积一般设定为70~80m2。在鲤鱼即将产卵的前1天或2天内,养殖管理人员应搭建塑料棚,以确保鲤鱼顺利产卵。同时将预先搭建在孵化池内的竹杆大棚骨架,采用厚度为8丝的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在其四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达到压紧的效果。随后用拉线进行固定,以防止孵化池进水后导致竹架浮起。在背风的地方可留出一个可供管理人员进出的活动口,以便向棚内放置鱼巢,同时也方便管理员在检查操作时的行动。
3、水源选择及调节
在确认大棚稳固的安全性后,即可开始向孵化池内注水。在通常情况下,优先选择水库水作为孵化水源,水库水的水质较好,适合鲤鱼苗的孵化。如果孵化水源采用井水,则应当添加养殖鱼塘的一部分老水来对井水水质进行调节,确保鱼苗在孵化后,可获得更丰富的自然饵料。为了避免杂质如小鱼虾等进入孵化池而影响鲤鱼苗顺利孵化,养殖管理者应当在进水口使用40~60目的尼龙纱绢进行过滤。在孵化鱼苗前的7~10天内,应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清理,同时再处理施肥作业,以为池塘提供孵化鱼苗良好条件。在春季时期,由于天气情况变化大,且风力较强,孵化池水温易下降,因此需将水位调节至较高的水平,一般保持在80~100cm左右即可。
二、鲤鱼亲鱼选择来源及体重要求
1、鲤鱼亲鱼的选择来源
在冬季时期,可从水库沿线捕捞具有繁育能力的鲤鱼亲鱼。也可从定向培育的后备亲鱼池塘中挑选鲤鱼亲鱼。
2、鲤鱼亲鱼的选择体重
亲鱼的体重一般需选择在2kg左右的。同时应确保亲鱼体形较好,体色正常,鱼体健壮。同时应当确保亲鱼鱼鳞完整无病无伤。对于鱼龄相同的,应当尽量选择怀卵量较大的。通常体重为2kg的雌鱼,其怀卵量一般为25万粒。在挑选亲鱼时,应当密切关注血缘层面的关注,以防止亲鱼发生近亲配种。一般雌鱼与雄鱼的比例控制为1∶1.2。
三、鲤鱼亲鱼的运输要求
在对亲鱼进行运输时,可选择氧气包进行充氧运输,也可选择氧气车运输的方式。在开始运输工作前,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以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运输密度应控制在35~50kg/m3水体之间。在对亲鱼进行装卸过程中,应当叮嘱工作人员轻拿轻放,以免对鱼体造成损害。同时,还应确保运输的水温与暂养箱的水温之间的温差不超过±3℃,以保持鱼类的健康和舒适程度。
四、鲤鱼亲鱼的培育
1、鲤鱼亲鱼培育池条件
亲鱼池的建设应当选择背风向阳面,确保池塘内没有渗漏。其池底的平整度应当合适,同时将池内淤泥清理干净。此外,还应当为亲鱼池设计合理的注水与排水管道,以及时更新水质,为亲鱼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应根据相关标准将水池深度控制在1.5m以上。
2、鲤鱼亲鱼池消毒
在放养鲤鱼之前的一个月,应当将池塘的水全部排空,以便清除剩余的淤泥,同时整理池底,确保池底的平整度。在放养鲤鱼前一周前,应当开始对池塘进行注水,水位控制15cm。池塘内,通常应当投放150kg/667m2的生石灰,并等待其溶解后,均匀撒布于整个池塘,以达到杀灭有害生物的效果。等待药物效果消失后一段时间,即可注水并放入鱼类。
3、鲤鱼亲鱼放养
在放养亲鱼之前,应当对鱼体采取消毒措施,以除去亲鱼表面的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亲鱼的放养密度常为150尾/667m2,换算重量则为300kg/667m2左右。
4、鲤亲鱼的饲料投喂
鲤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其经常摄入的饲料为豆饼、麸皮、米糠、酒糟等。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适量在池塘中加入一些猪粪或者人粪,以达到尿培肥水质的效果。此外,为确保亲鱼的营养,还应增加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进行投喂,如豆饼。对亲鱼的每日投喂量需按照水温和鱼的进食状况来适当调整。每日投喂量通常为鱼体重的2%~4%。当温室池塘的水温在15℃以上时,应当在每日上午进行一次投喂,同时确保亲鱼在1~2小时内将饲料吃完。而当池塘水温低于10℃时,则应降低饲料的投喂频率,改成每2~3天投喂一次。
5、鲤鱼雌雄亲鱼的检查与分池暂养
一般于立春之后,可将鲤鱼进行分池临时养殖,同时检查每只鲤鱼性腺的成熟度。将雌性鲤鱼和雄性鲤鱼分别分到不同的池中进行暂时饲养,可避免在催产前雌鱼提前产卵以及雄鱼发生早泄的状况。此举可以增加鲤鱼的催产率和孵化率。倘若没有额外的鱼塘作为分池养殖的空间,还可以在同一个鱼塘中,采用双层网片进行隔离分养,但是应确保隔离的间距至少保持在1m以上。在进行分池和拉网检查时,应注意小心操作,以免对鱼类造成划伤,进而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鲤鱼的催产技术
1、鲤鱼催产前的准备
①鲤鱼产卵池的选择与消毒处理
对于鲤鱼产卵池的选择,通常选择对象为水泥池或土池。同时应当确保土池是避风向阳,以便于后续的注排水工作。土池的池底应确保一定的平整度,同时应将污泥清理干净。水泥池的面积则应控制在100~300m2/667m2,池壁应光滑整洁。在鲤亲鱼催产之前,应彻底对产卵池进行消毒处理。消毒物质可选用生石灰、漂白粉或高锰酸钾进行。距离催产前3天,应当向产卵池注水,水深控制为1m。
②鲤鱼鱼巢选择与准备
在鲤鱼即将催产之前,应准备好鱼巢,以便鲤鱼鱼卵的粘附。常用的鱼巢材料包括柳絮、棕片等。在使用棕片和柳絮之前,应当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一般采用煮沸法进行消毒。随后进行晾晒处理。如果采用小网片进行鱼巢的制作,则应使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以此来避免发生水霉。
2、鲤鱼催产时间的确定与雌雄配组
影响鲤鱼催产的时机,主要包括天气状况、水温以及亲鱼的性腺发育成熟度等方面。当池塘水温上升至18℃以上时,处于该环境的大部分亲鱼已经达到了性成熟,此时即可考虑进行鲤鱼配组催产。在性成熟后的鲤亲鱼,其进食量会有所下降。鲫亲鱼常常喜欢在清晨和黄昏时在池边进行活动,时不时会露出尾鳍,同时发出“叭叭”的声音。此外,雌鲤的腹部会逐渐膨大,其卵巢轮廓度较为明显,同时可发现生殖孔周围变得红润且饱满、柔软有弹性。而雄鲤体态较为健壮,在轻轻压过腹部后,可以发现有乳白色的精液流出,在遇水后即可散开。催产前应当进行鲤鱼雌雄配组,配组比例常控制在1∶1.3~1∶1.5之间即可。
3、鲤鱼鱼巢的布置与产卵
在对雌雄亲鱼注射完催产药物后,应当进行一次流水刺激,随后将准备好的鱼巢放置到产卵池中。放置鱼巢时,应确保留存一定的间距,以避免影响亲鱼的产卵。待催产药物产生效果之后,在亲鱼开始发情产卵的过程中,饲养者应当定期检查亲鱼的产卵情况以及鱼巢中的卵密度情况。当鱼巢中的卵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应当立刻更换鱼巢,以为亲鱼提供更好的产卵环境,提高产卵质量。
六、鲤鱼的鱼卵孵化
鲤鱼受精卵的孵化方式主要包括水泥池、孵化槽以及孵化环道微流水孵化。在将粘附鱼卵的鱼巢移入孵化池之前,应当先用5%的食盐溶液,对鱼巢进行浸泡处理,浸泡时间控制为5~8min即可,此举可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在放置鱼巢时,应当将土池静水孵化的密度控制为100万~120万粒/667m2。而水泥池、孵化槽和孵化环道微流水孵化的密度需控制30万~80万粒/667m2。在孵化期间,养殖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水温的变化,同时确保水温在16~23℃之间。一般在经过3~5天的孵化后,鲤鱼苗会破膜而出。初出膜的鱼苗游泳能力较弱,通常会附着在鱼巢上,进行短暂的发育。待其游泳能力增强且消化道通畅后,即可取出鱼巢并向孵化池内投喂鸡蛋黄。
在孵化槽、孵化环道和水泥池中的鱼苗准备出苗时,养殖人员应当打开40目左右的网绢制成的收苗箱的排苗孔,使鱼苗随着水流缓缓流入苗箱,以确保顺利收集。而土池孵化出的鱼苗则需要在原池中进行培育,培育时间一般为10天。当其长成乌仔时,可进行拉网出池的操作。在鱼苗即将出池后,养殖人员应当密切关注鱼苗的身体娇弱性,确保排水的流速缓慢,同时不断地向孵化池中加注新水,以防止鱼苗在出池过程中发生贴壁或集堆的现象。
七、鲤鱼鱼苗培育要求与管理
1、鲤鱼鱼苗培育池的条件与准备
鱼苗培育池的合理面积通常应控制在2000~3000m2之间,同时应确保育苗池拥有合理的进排水系统、平坦的池底、少量淤泥、无污染的水质以及1~1.2m的适宜水深。在准备鱼苗下池前的7~10天内,池塘都需要使用100~120kg/667m2的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处理。在鱼苗下池前,应当将池水深度控制为60cm。
2、日常管理
①在养鱼过程中,应当进行适当的注水处理,此举可维持池塘的水温、扩大鱼苗的活动空间、增加水中的溶氧含量、促进鱼苗体质的锻炼等。在通常情况下,鱼苗下塘时,水深一般在50~70cm之间,养殖人员应当每隔4~5天进行一次注水,每次注水量约为10~15cm,以增加水体空间。随着鱼苗不断生长发育,注水频率也应当逐渐增加,可提升至每隔3~5天进行一次,以调节和改善水质。在注水过程中,应当注意一些细节,例如选择晴天的上午进行注水,避免过长的注水时间,以及在注水口加装过滤纱网以防止敌害进入鱼苗池中。同时,控制好注水量,每次注水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鱼苗正常生长发育。
②养殖户在将鱼苗放入鱼塘后,要加强巡塘工作,做到每日巡塘,以密切观察鱼苗的活动、摄食、水质变化以及病害情况,力求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精细管理鱼苗是培育鱼苗的关键,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鱼苗的成活率,甚至使全池鱼苗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坚持早、晚巡塘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为确定鱼苗的喂养量,养殖户在巡塘过程中要仔细观察鱼苗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若在早巡塘时发现鱼苗轻浮头后立即沉下的情况,则说明此时的鱼苗数量和水肥度合适。但若早巡塘时出现的情况是鱼苗仍有浮头时,说明此时放养密度过高,鱼苗群体耗氧量过高,养殖人员需要立即加注新水以调节水质。同时,需密切关注是否有病鱼苗出现漫游或离群的异常表现,并及时捞出蛙卵,清除池中的杂草和水中杂物,以确保鱼苗的健康生长环境。
八、鲤鱼育苗期常见病防治
1、鱼苗细菌性肠炎的发生与防治
细菌性肠炎是鱼类尤其是在鱼苗培育阶段常见的一种病害,其致死率极高。因此,防治鱼苗细菌性肠炎是养殖人员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鱼苗在感染细菌性肠炎后,在初期会表现为呆滞、行动迟缓,厌食甚至失去食欲,鱼体发黑,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且有白色线状黏液排出或便秘,严重时,轻压腹部会有血黄色黏液流出。在5~15日龄的鱼苗中会表现出腹部有白色块状物,肛门处有黏性粪便。而15日龄后鱼苗的腹部则是有暗红色斑点出现,若对鱼苗进行解剖则会发现肠道发炎充血。防治措施主要是以每千克鱼0.1~0.2g诺氟沙星为标准混合于饲料,连续饲喂3~4天,用于预防每日饲喂1次,用于治疗也是每日饲喂2次。
2、鱼苗培育阶段白头白嘴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头白嘴病易发生于鱼苗的培育阶段,一般在鱼苗的12日龄时发病,在20日龄时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能达到80%以上,且致死率极高,在90%以上。此病持续时期在4天左右,被称为“死亡高峰期”。白头白嘴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头部颜色异常、皮肤坏死和溃烂,鱼嘴呈白色或浑浊状,嘴边缘有明显的白色结痂,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黏液样的斑点、斑块。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药剂治疗,养殖人员可每立方水体用2.0~4.0g五倍子泼洒,用药前先用水浸泡30min,或每立方水体用红霉素0.25~0.30g(每克含25万国际单位)全池泼洒,但此药物的价格较高。在初次发病时可选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药物浓度为0.025mg/L,3天1次,连续2~3次。当病况严重时,可将药物浓度改为0.5mg/L,每天1次,连用3~4d基本可以控制鱼苗持续死亡的现象。
综上所述,为确保鲤鱼苗的健康生长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对养殖业的影响,养殖户需要实施有效的鲤鱼苗繁育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在防治措施上,养殖户需要做到以预防为主,提高整体繁育管理水平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应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系统,结合实际情况预先做好病害应对措施,将病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提升鲤鱼综合养殖的效益,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