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牛巴氏杆菌病临床试验和效果的探讨分析

作者: 朱晓峰

中西药结合治疗牛巴氏杆菌病临床试验和效果的探讨分析0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甘德县确诊患有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28头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严格筛选诊断的基础上将患病牛划分成两个组别,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的患病牛主要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手段,试验组的患病牛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手段基础上选择使用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对两个组别患病牛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对患病牛进行针对性治疗之后,总有效率占1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在70%以上,试验组患病牛在用药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左右,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达到35%以上。结合上述,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可以得知在进行牛巴氏杆菌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能够取得更加安全的治疗成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促进牛快速恢复健康,值得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有效地推广和应用。

一、牛巴氏杆菌病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选取与分组

在本次试验处理过程中,研究对象主要来自青海省甘德县确诊患有牛巴氏杆菌病的患病牛,共28头。按照随机原则将28头患病牛进行分组处理,每组各14头,其中对照组共有公牛5头、母牛4头、阉割牛5头,发病时间在1~5d左右,其中肺炎型患病牛有6头,败血型患病牛有4头,水肿型患病牛有2头,混合型患病牛有2头,对照组的患病牛公牛共有4头、母牛4头、阉割牛6头,发病时间在2~4d,其中肺炎型患病牛有4头、败血型患病牛有4头、水肿型患病牛2头、混合型患病牛4头。本次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病牛的性别发病时间和疾病类型等资料具有可比性,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牛巴氏杆菌病的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操作方案,对照组患病牛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手段,根据患病牛的临床严重程度推荐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33mL/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3d,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将其与生理盐水300~500mL混合之后缓慢进行静脉注射,在利用磺胺类药物对患病牛进行抗菌治疗的同时,搭配使用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预防尿酸盐沉积每头牛使用剂量300~500mL,缓慢静脉注射,临床用药3d之后,更换使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0.05mL/kg·bw,每天2次,连续使用3d。试验组的患病牛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中药进行治疗。进行临床用药前首先进行进一步的辨证分型,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对应的药物对患病牛进行治疗。中医将牛巴氏杆菌病归于“肺热”“肺燥”或“肺萎”的范畴,辨证分型主要将其划分成热毒阻肺证(发热、咳嗽、流涕、呼吸困难,舌红苔黄)、湿热蕴肺证(发热、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脾胃虚弱证(食欲不振、消瘦、腹泻,舌淡苔白),对于热毒阻肺证推荐使用清肺解毒汤,该中药处方是由麻黄9g,杏仁9g,石膏30g,知母15g,黄芩15g,连翘15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生甘草6g组成;湿热蕴肺证推荐使用清肺化湿汤,中药组方是由苍耳子15g,桑白皮15g,苦杏仁9g,石膏30g,知母15g,黄芩15g,连翘15g,金银花15g,大青叶15g,生甘草6g构成;脾胃虚弱证推荐有用健脾益气汤,组方是由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芡实15g,薏苡仁15g,莲子15g,大枣10枚,生甘草6g,加水300~500mL,浸泡30~60min,然后用五火煎开文火煎煮30~40min剩余药液200~300mL,温度适宜之后直接灌注每天1剂,连续使用6d。

3、牛巴氏杆菌病试验指标观察

根据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病牛的临床恢复情况来进一步判定治疗效果,在连续用药6d之后患病牛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喘和流血症状消退,食欲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判定为治愈。用药之后患病牛的体温显著下降,并且咳嗽气喘和流血症状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有一定的采食欲望,表示临床治疗有效。用药之后患病牛的各项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呈现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的现象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数+改善数)/总数×100%。同时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病牛腹泻、便血、采食不良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牛巴氏杆菌病试验数据统计

本次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选择使用Excel2003进行收集制作表格,然后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材料选择使用表示,进行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是显著。

二、牛巴氏杆菌病试验结果

1、试验组对照组患病牛治疗效果分析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病牛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进行抗生素治疗基础上,通过加入中成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成效,连续5d的用药周期内患病牛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其中有11头患病牛治愈,3头患病牛好转,没有出现无效现象,对照组患病牛整体有效率在78%左右,其中治愈患病牛5头,好转患病牛6头治疗无效患病牛有3头,其中有1头在用药5d之后因为病情加重死亡。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试验组对照组患病牛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病牛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持续性的腹泻,排出的腹泻物当中夹杂有少量的血块和没有消化的饲料,有些患病牛在临床用药好转之后,采食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好转,采食欲望相对较低,其中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总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了35%以上,试验组患病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7%左右,结合上述临床治疗效果,可以看出在进行巴氏杆菌病防控过程中,通过联合使用中成药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抗生素单一使用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缓和患病牛的临床症状。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三、 牛巴氏杆菌病试验讨论

1、中西医结合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对比试验方法设置了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病牛主要选择使用常规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组患病牛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对患病牛进行进一步的辨证分型,将患病牛划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然后实施了三种不同的中药组方,两个组别的患病牛分别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了为期6天的临床治疗,抗生素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其中单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病牛整体的有效率在78.57%,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之下整体的有效率在100%,同时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之下,能够更好地降低患病牛不良反应的发生流行率,试验组患病牛在用药过程中仅有1头牛群在症状得到有效好转的基础上表现为采食欲望下降,而对照组患病牛表现为腹泻、便血和采食不良,同时,有一头混合型的牛因为病情较为严重,用药6d之后治疗无效死亡,通过进行进一步的解剖观察,掌握了脏器组织的病变情况,为更好地开展疾病的防治和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2、关于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①病原学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细小的球杆状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大小通常在0.5~1.0μm之间,呈多形性,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呈现球状或丝状形态,没有鞭毛,不能自由运动,并且不形成芽孢,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可能具有荚膜,增加了它们的侵袭力。巴氏杆菌在染色时特别是使用美蓝或姬姆萨染色时呈现特征性的两端浓染,中间着色浅,因此也被称为两极杆菌。巴氏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干燥条件下2~3d内死亡,在血液和粪便中可以生存10d,而在腐败的尸体中可以生存1~3个月,细菌对直射日光和高温非常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1%火碱或2%来苏儿溶液能在很短时间内杀死巴氏杆菌。

②流行病学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病畜和带菌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源,包括健康带菌和病愈后带菌动物,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外伤和昆虫叮咬感染。任何娘娘品种的牛都容易受到巴氏杆菌的入侵,水牛易感性更高,犊牛的易感性也很高。牛巴氏杆菌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热带地区比温带地区多发,天气变化、受凉、赶运、运输后常见散发病例,也可见较大范围的流行。在很多养殖场中病毒和霉形体等原发性病原体的持续感染也可成为巴氏杆菌继发感染的诱因。

③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牛巴氏杆菌病可分为败血型、肺炎型和水肿型。败血型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随后出现拉稀,粪便由糊状转为水样,有时带有血丝,体温迅速下降,病牛可能死亡。肺炎型最常见,表现为脖子、胸部浮肿,呼吸困难,皮肤发紫,流泪、流涎、干咳,鼻流出带血泡沫,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水肿型表现为胸前和头部水肿,严重时可能波及腹部,触诊有硬实感,并表现出疼痛感,呼吸困难,最后因窒息或拉稀虚脱而死亡。如果怀孕的母牛患病,很可能发生流产、产死胎等情况。

④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牛进行解剖观察能够发现咽部及胸下组织水肿,腹部皮下组织有黄色浆液性浸润,胸腔内有淡红色胶胨样物质,心外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心房、心室积有淡红色液体,血液呈暗红色,凝固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肺脏、肾脏、胃脏、脾脏均有出血。

3、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治疗探讨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对养牛业危害严重,在临床治疗期间抗生素用药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牛只的健康。治疗牛巴氏杆菌病时,通常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实际应用中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是较为常用的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此外,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从当前临床用药现状来看,抗生素用药问题这一凸显,部分养殖户在治疗过程中,盲目追求抗生素的广谱性,而忽视了药物的敏感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长期使用同一类抗生素,抗生素种类更换不及时,易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难度增加,还有不少养殖户在用药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进行,随意增减剂量或缩短疗程,影响了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畜牧养殖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以及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对中医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我国中医中药在治疗牛巴氏杆菌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发挥,凭借其天然、低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显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中药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些中药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用药过程中通过对患病牛进行辨证分析,然后选择相对应的中药组方进行有效的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成效。而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西医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的产生,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牛的生活质量。同时,中药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但我们仍需注意尽管中药治疗牛巴氏杆菌病具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药成分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深入,治疗效果和剂量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未来,应加强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规范中药制剂的生产和使用,提高中药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疗效。

4、关于牛巴氏杆菌病的预防探讨

为了更好防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流行就需要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保持牛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避免过度拥挤和受寒,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增强牛的体质和抵抗力。坚持每周对牛舍、用具等进行1次消毒,可使用5%漂白粉、10%石灰乳或3%的热克辽林溶液等消毒剂,并且在消毒完成之后勤换1次垫草,保持环境卫生。使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对牛群进行免疫接种100kg以下的牛每头牛使用4mL,100kg以上的牛每头牛使用6mL,肌肉注射。养殖场内发现病牛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病牛污染的圈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疫病高发期到来之后应该每间隔2~3周对牛进行健康检查,并在日常饲喂环节特别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对体温升高的牛只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巴氏杆菌病是牛生产过程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体内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致病源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类细菌在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但在环境当中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巴氏杆菌病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发生流行往往与养殖场的不当养殖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养殖管理不科学,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牛群受到应激刺激,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之后就会给外来病原入侵以及体内潜伏的巴氏杆菌产生内源性感染提供条件。当前牛巴氏杆菌病防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抗生素治疗为主的理念,但由于基层地区的很多养殖户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科学行为,导致病原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加快探索一种更加科学合理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案是现阶段很多畜牧兽医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中医中药在细菌性疾病防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巴氏杆菌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将中西药手段有效结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成效,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发病周期。

(作者单位:814199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