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分析及全面防治对策
作者: 李端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肉鸡养殖业的传染病。该病不仅能导致肉鸡生长速度减缓,产蛋量下降,而且还会严重影响鸡肉和蛋的品质,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该病的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一旦爆发,将对整个养鸡场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确保肉鸡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促进肉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急性、高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致。症状为气短,咳嗽,打喷嚏。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是危害我国养鸡业的一种重大疾病。本文从病原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和控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对策。为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特征
冠状病毒,作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的一种,具有特定的病毒结构。其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SV)的结构蛋白由膜蛋白(Separentin, M, N, E)组成。在这些蛋白中,S蛋白是冠状病毒最外层的关键组成部分,形成了病毒的纤维结构,并在病毒突变中起到重要作用。S蛋白作为抗原决定簇,具有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受体的能力,并能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
M蛋白(Min)是一种跨膜蛋白,具有与N蛋白结合的功能。它在病毒的出芽、组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促进α-干扰素的分泌,对病毒的生命周期产生重要影响。
N蛋白是一种核衣壳蛋白,具有与DNA结合的能力,同时也能特异性地与MRNA结合。在病毒的转录、翻译和合成等过程中,N蛋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蛋白是一种小膜蛋白,具有激活黏膜免疫的功能。在病毒侵染的细胞内,E蛋白的含量丰富,但在病毒自身中的含量却相对较低。因此,E蛋白可能参与了被感染的病毒细胞的凋亡过程,对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宿主的免疫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分析
1、病毒感染
病毒性感染的主要病因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此病毒主要通过鸡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途径进行传播,同时,空气中的飞沫或与受感染者粪便的直接接触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2、病毒变异性高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特性。各毒株间的变异程度较大,突变率亦高。这种情况给疫苗的研发和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显著的挑战。
3、鸡群多重感染的概率大
不同毒株间的免疫抗原性存在显著差异。一种病毒侵染后并不能为其他毒株提供足够的保护,从而增加了鸡群对多重感染的脆弱性。
4、鸡舍高密度的养殖
环境因子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密度的鸡群、通风不良、不良的卫生条件等因素都可能提高病毒的传播概率。同时,不干净的生活环境、污染的饲料和水源也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5、雏鸡的免疫抗体水平低
雏鸡的免疫状况对该病的发病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幼龄鸡的免疫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外,雏鸡免疫抗体水平的降低、免疫反应能力的下降或免疫操作的失误都可能增加鸡群感染的风险。
6、病毒传播途径广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这些飞沫来源于受感染鸡的呼吸道分泌物。因此,其他鸡群有可能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病毒粒子而被感染。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危害
1、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损
由于肉鸡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禽蛋产量及蛋壳质量降低,农民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疫病爆发后,鸡只的生长潜能受到严重影响,迫使养殖户增加饲料投入,进而推高了饲养成本。
2、鸡群抵抗力下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咳嗽、喘息、打喷嚏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鸡只死亡。禽流感疫情暴发后,雏鸡生长受限,免疫功能减弱,对其他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其他疾病。
3、防控难度大
鸡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粪便和饮水等多种途径迅速传播。一旦爆发,病毒极易在鸡群中迅速扩散,造成大规模感染。冠状病毒的高变异率使得各毒株间差异显著,增加了防控难度。
4、 养殖管理难度加大
雏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后,可能污染鸡舍内的排泄物及虫卵,增加了清洁和消毒工作的负担。发病期间,需加强鸡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降低病毒的扩散和积累。此外,由于鸡传染病的高传染性,需采取严格的隔离和生物安全措施(如限制人员出入、对车辆及设施进行消毒等),导致养殖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
5、养殖企业形象受损
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将严重损害养殖企业的形象。消费者对鸡肉及鸡肉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产生疑虑,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同时,疫情对养殖行业的整体信任度造成打击,进一步影响养殖企业的声誉。
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该病症的自然传染潜伏期通常在2~3d之间,而人为感染的时间则限于18~36h。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常以突发性的呼吸困难为标志,并迅速波及整个鸡群。病鸡会表现出打喷嚏、流鼻涕、伸长脖子、摇头晃脑、张口发出异常“咕噜”声等行为,尤其在夜晚,这种“咕噜”声尤为明显,传播距离较远。此外,病鸡还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眼面部浮肿、鸡冠脱落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嗜睡和畏寒现象,导致鸡只逐渐消瘦。除呼吸系统症状外,部分菌株感染还会引发肾炎、肠炎等并发症。对于不同类型的鸡只,其肾病变异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
雏鸡:初期表现为流鼻水、流泪、鼻窦肿胀、咳嗽、打喷嚏、伸长脖子、张口呼吸等症状。夜晚可听到明显的沙哑声音。随着病情发展,雏鸡会出现闭眼缩颈、翅膀下垂、食欲下降、饮水增多等症状。若未经有效治疗,雏鸡的死亡率可达25%。
产卵鸡:产卵后,产蛋数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减少至原来的一半。部分鸡只可能维持20~30d的生产期,通常为1~2个星期。症状包括轻度呼吸困难、咳嗽、发出“咕噜”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大便稀黄色等。发病第二日,蛋鸡的产蛋率即会降低,并出现软壳、变形等现象,蛋白变得稀薄,甚至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在产蛋高峰期,若饲养管理得当,鸡只可在两个月内完全康复。然而,老年鸡一旦感染此病,其产蛋量将急剧下降,难以恢复至以往水平,建议尽早淘汰。成熟小鸡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五、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发病鸡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咳嗽,打喷嚏,气管铃音。雏鸡出现清鼻涕,成鸡产蛋率下降,下软壳或畸形蛋。排出稀白色的粪便。
2、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只在鸡中传播,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发病时间为6~8d,发病时间不超过4周,发病迅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3、剖检诊断
病鸡或病死鸡在剖检时,在气管、鼻及窦部可见浆状、卡他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质。
4、实验室诊断
用鸡胚接种9~11d的鸡胚,再用鸡胚液进行气管接种,在感染雏鸡后18~36h出现支气管杂音。
5、鉴别诊断
在鉴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支原体病,鸡巴氏杆菌病,鸡曲霉菌病等疾病时要注意鉴别。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以呼吸困难、咳嗽、咳出血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病理检查显示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和糜烂。鸡支原体病是由鸡败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咳嗽,窦部肿胀,流鼻液。病程较长。
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
双黄连口服液,一种采用大熊座或呼毒清制备的药物,建议持续使用5~7d。每次使用,将100mL的药物加入100kg的水中混合饮用。这种药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为了改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应激状况,建议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每袋100g,可加入200kg的水中,连续使用5~7d。对于肉鸡雏鸡,如果在白天使用抗生素,晚上可以通过饮水来补充电解质。建议每日饮水10~12h,持续7d。在选择药物时,可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易美强或小熊座中的任意一种。如果选择易美强,每袋100g可加入100kg的水中。如果选择小熊星座,每瓶100g可加入100~120kg的水中。无论选择哪种药物,服用方式均为每日2次,每次3~4h,连续使用4~5d。
七、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措施
1、加大卫生管理力度,切断传播途径
为了确保鸡舍的卫生状况达到最佳状态,必须严格加强其消毒管理。对鸡舍进行定期、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工作至关重要,以创造一个干净、卫生、舒适且无毒的饲养环境。所有进入鸡舍的车辆和人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确保病毒无法侵入。此外,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鸡场应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每2~3d还需进行带鸡消毒。带鸡消毒时,通常使用气雾法,并选择对鸡呼吸道黏膜刺激较小的药物,如戊二醛、碘制剂等。为避免耐药性,应定期更换消毒药物种类。对于病鸡活动过的鸡舍及其用具,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在一个月后复查。常用的消毒药物包括癸甲溴铵溶液、聚维酮碘等。同时,为了确保饮水的清洁,应经常使用0.01%~0.02%的高锰酸钾进行饮水消毒。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舍内的病毒传播,保障鸡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在育雏管理方面,育雏室在启用前必须彻底清扫、冲洗和消毒,同时确保室内温湿度适宜。育雏初期,室内湿度应维持在60%~65%,并需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随着鸡群的成长,应根据其年龄、体重、体型等条件进行科学分组,确保鸡只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此外,鸡场应实施“全进全出”策略,即在每批肉鸡饲养结束后,应留出一段时间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对鸡舍内外进行消毒。
2、紧抓季节管理,减少鸡群应激
鸡类动物天生胆小,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为了确保鸡群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合理管理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鸡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高,或是气温波动过大,都可能引起鸡的应激反应,对其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饲养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季节变化,根据季节特点调整管理措施,以降低鸡的应激风险,为鸡群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鸡群才能健康生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夏季,管理重点在于温度调控。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制定合理的温度调节方案。当舍温超过28℃时,鸡的饮水量会大幅增加,食欲减弱,对生长不利。此时,应利用制冷设备降低温度,优化自然通风条件,扩大通气孔,并采取遮光措施。此外,为保持鸡舍内安静,防止突然发出声响刺激鸡群,产生应激反应,可在早上5点开始投喂,或在饲料中添加具有降暑作用的中草药。
冬季则需注意防寒保暖。若鸡舍温度过低,不仅会使鸡群感到不适,还可能导致它们拥挤取暖,增加踩踏致死风险。
春季气温多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冷热交替可能导致鸡病发病率上升,因此需维持鸡舍内温度稳定,并观察鸡群状态。为预防应激,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维电解和维生素C150mg/kg。
秋季空气较为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急性传染性支气管炎。此时应重点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湿润,为鸡群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并使用预防药品进行预防疾病发生。
总之,为确保鸡群健康,饲养人员需根据季节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优化饲养环境,确保饲料多样性和营养均衡。
3、基于鸡场养殖实际,及时进行疫苗接种
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实践验证,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在于疫苗免疫。因此,鸡场必须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制定一套全面、针对性的免疫计划。此外,我还需要设计一套更为精细、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并严格遵守执行,不容任何随意变动。
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弱毒苗为H120和H52。鉴于H120的毒性较低,它通常作为鸡的首次免疫选择;而H52由于毒性较强,通常在鸡龄达到2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免疫。H120的免疫时间点分别设定为2个月和6个月。
关于疫苗的选择,鉴于常规Mass和LDT3-A疫苗与当前流行的QX毒株在基因型和血清型上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实现理想的交叉保护效果。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免疫效果。在选择疫苗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其与经典毒株的组合使用,以达到更理想的交叉保护效果。
对于种鸡而言,选择质量可靠的灭活疫苗是最佳策略,因为它能为种鸡提供更强的循环抗体保护,从而既保护种鸡又保护雏鸡。
在免疫次数方面,我们需要根据鸡群的品种和当地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免疫策略。对于商业蛋鸡,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产蛋期疾病的发生,我们必须加强生产期间和产蛋高峰期的免疫管理,并定期通过饮水或喷雾方式进行免疫。对于肉鸡,每个饲养周期应确保进行1~2次活苗免疫,首次免疫应尽早进行,最好从孵化室开始;第二次免疫通常选择在7~10日龄,对于疫情频发、危害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此外,还要配备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日常养殖中要加大对鸡群的监测力度。对于鸡的身体情况要开展动态化、实时性的监测,强化对此病的严密监控,一旦发现异常鸡立刻加以隔离、观察、诊治。要及早就医,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防控,致力于生物安全防护的升级,就发病的具体原因展开细致、全面排查,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导致病原扩散的因素及管理上的缺陷。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养殖户必须强化饲养管理、提升生物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疫苗免疫、实施严格隔离、加强病毒监测及早期预警,并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只有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方能最大程度降低鸡群感染率,确保鸡群健康,推动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510800广州市花都区动物卫生监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