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梭菌肠炎的系统分析和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作者: 史尊

急性猪梭菌肠炎的系统分析和综合防治措施建议0

在现代畜牧养殖领域中,生猪养殖行业作为成武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猪的健康生长将会直接关系到生猪食品的稳定供应以及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只面临的疾病风险也日益增加。其中,猪梭菌性肠炎作为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肠道传染病尤为引人关注。猪梭菌性肠炎又被称之为仔猪红痢或魏氏梭菌病,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初生仔猪的疾病,该病具备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征,一旦发病将会导致整窝仔猪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成武县养猪业对疾病防控重视程度的提高,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由于该病的病原复杂、传播途径多样、防控难度大,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系统综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与建议,以供参考。

一、猪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病学

1、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学

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在微生物学分类上隶属于梭菌属,常被称为魏氏梭菌,是一种具有显著生物学特性的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当宿主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或受到应激刺激时,魏氏梭菌便会从无害的共生状态转变为条件性致病菌,最终使得宿主引发疾病。菌体呈杆状,能够形成芽孢,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呈卵圆形,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时,魏氏梭菌能够形成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颜色通常为灰白色。魏氏梭菌在致病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α毒素,具有强烈的坏死作用,能够破坏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出血性肠炎和全身性感染。由于魏氏梭菌的广泛存在和强大生存能力,以及其在致病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毒素,使得猪梭菌性肠炎成为养猪业中一种难以彻底根除的顽固性疾病。

2、猪梭菌性肠炎流行情况

猪梭菌性肠炎主要会对日龄为1~3d的初生仔猪造成感染,尤其是出生后数小时至2d内的仔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此阶段的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最容易感染猪梭菌性肠炎。相比较而言,7日龄以上的仔猪对于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变化,成武县大日龄猪和成年猪发病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由于魏氏梭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强大生存能力,加之初生仔猪的高易感性,使得该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整个猪群。一旦发病往往整窝仔猪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严重的腹泻、脱水、出血等症状,最终导致高比例的死亡。猪梭菌性肠炎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在气温骤变、温度较高的季节时,是猪梭菌性肠炎的高发季节,如果此时受到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饲料质量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加猪只感染魏氏梭菌的风险。

3、猪梭菌性肠炎传播途径

猪梭菌性肠炎的传播途径多样,但是主要是通过猪只的消化道进行传播,患病猪是该病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患病猪所排出的粪便携带大量的病原菌,从而对饲养环境接种的饲料、饮水等进行污染与疾病的传播。第一,消化道传播是猪梭菌性肠炎最为主要和直接的传播途径,当病猪感染魏氏梭菌后,其肠道内会迅速繁殖大量病原菌,并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含有病原菌的粪便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清理和处理,就会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健康猪在觅食、饮水或接触被粪便污染的环境时,很容易通过口腔摄入病原菌,进而引发感染。第二,猪舍环境是猪只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场所。病猪排出的粪便不仅会直接污染地面、墙壁等接触面,还会通过空气传播、昆虫媒介等方式进一步扩散。健康猪在猪舍内活动时,很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而引发感染。第三,当母猪携带魏氏梭菌时,其体内的病原菌可能通过胎盘或初乳传播给仔猪,这种传播方式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将会对仔猪带来极大的威胁。

二、猪梭菌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

最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的临床症状通常出现在仔猪出生后数小时至1d内,病猪会突然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腹泻,即血痢,其粪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伴有大量血液,后躯迅速被血样稀粪污染;病猪在发病初期即表现出极度的虚弱无力,精神极度沉郁,不愿活动,走路摇晃,甚至无法站立。随着病情的迅速恶化,病猪会迅速进入濒死状态,部分仔猪甚至在未出现血痢的情况下就因衰竭而死亡。病猪的皮肤、耳尖、四肢末梢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发绀现象,即呈现青紫色或暗红色,且病猪常伴随有呼吸困难和抽搐等神经症状。

2、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

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往往较为突然,病猪在感染后的短时间内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症状包含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至40℃以上等全身性反应。与最急性型相似,急性型病猪同样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但不同的是,急性型病猪的粪便可能不仅仅是血样稀粪,还可能呈现出灰色或黄绿色的水样便,其中混杂有未消化的乳块或饲料残渣,粪便通常带有恶臭,且由于频繁腹泻,病猪的后躯及周围环境会被严重污染。由于持续的腹泻和食欲不振,急性型病猪会迅速出现脱水和消瘦的症状,患病猪皮肤失去弹性,眼窝凹陷,口腔黏膜干燥,甚至部分病例会出现眼球下陷等严重脱水的体征。除此以外,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还会引起病猪出现明显的腹痛症状,病猪常表现出不安、呻吟、弓背等疼痛表现,并可能频繁回顾腹部或尝试用后肢踢腹以缓解不适,且由于肠道内充满气体和液体,病猪的腹部会出现鼓胀的现象,触诊时能感受到肠管内的液体波动感。

3、亚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

亚急性型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过程相对隐匿,患病猪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显现出临床症状,并不是突然发病。持续性腹泻是亚急性型病猪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之一,相比较于急性型症状而言,亚急性型病例的腹泻持续时间更长,粪便的性状最初的黄色水样便逐渐转变为灰色或绿色,并带有黏液或少量血液。由于长期腹泻病猪的后躯和周围环境常被污染,增加了患病猪在健康之后继发感染的风险。

4、慢性型猪梭菌性肠炎

慢性型猪梭菌性肠炎通常发生在5~7日龄的仔猪中,这一时期的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与急性型和最急性型相比,慢性型的病程较长,但症状同样明显且持续,同样会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从腹泻症状来看,慢性型猪梭菌性肠炎的仔猪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排出的粪便呈黄色、稀软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从脱水症状来看,由于长期腹泻和食欲不振,慢性型病猪会逐渐消瘦,随着腹泻的加剧,病猪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性降低、尿量减少等;从精神症状来看,慢性型病猪的精神状态普遍较差,表现为嗜睡、不愿活动、反应迟钝等。部分病猪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抽搐等神经症状;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慢性型猪梭菌性肠炎还可能伴随有皮肤、耳尖、四肢末梢发绀等缺氧症状,部分患病猪还会出现腹腔、胸腔、心包腔内有大量樱桃红色积液等病理变化。

三、猪梭菌性肠炎的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猪尸体进行剖检后发现,最为显著的病理变化为肠道,受感染的肠道可能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与周围健康组织形成鲜明对比。肠道内部尤其是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层出现了严重的损伤,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灰黄色或灰绿色的伪膜,是由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细菌毒素混合而成,伪膜与黏膜紧密相连,难以剥离,剥离后可见黏膜下组织呈出血性坏死,暴露出粗糙不平的溃疡面;肠壁增厚并变得僵硬,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和光泽,肠腔内充满了暗红色或黄褐色的液体和气体,其中混杂有大量的气泡和未消化的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常出现肿大、充血和出血等症状,部分病例中肝脏出现了肿大、质地变脆和颜色暗淡等病理变化,肾脏也存在充血、水肿或出血等症状。

四、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方法

首先进行初步诊断,初步诊断主要依赖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病理变化的解析,在无法确诊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措施,如细菌性态的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与药敏试验等。在实验室诊断的过程中,首先取病变明显的肠内容物作为样本,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这些细菌单个、两个或短链排列,部分细菌还呈现出芽孢形态。将小肠内容物样本接种于普通肉汤平板上,置于37℃厌氧条件下培养24h,观察可见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且呈灰白色。挑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进一步确认其为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有荚膜和芽孢的大杆菌,这是产气荚膜梭菌的典型特征。为了更准确地鉴定细菌种类并筛选敏感药物,需进行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从而进一步验证细菌种类,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滥用带来的问题。

五、猪梭菌性肠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中药治疗措施

中医认为,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病机理多与湿热毒邪侵袭肠道,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治疗原则应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活血化瘀、调理脾胃为主。选用就10g柴胡、20g黄芩、20g金银花、20g藿香、20g炙甘草、20g白头翁、20g白术、20g韭菜籽,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煎熬成汤,待温度降低至40℃左右时,为患病猪灌服,每日灌服2次,连续灌服3d。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猪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等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西药治疗措施

首先,采取环丙沙星药物治疗措施,药物用量为5~15mg/kg体重,每日服用2次,连续服用3d;也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环丙沙星,药物用量为2.5mg/kg体重,连续注射3d。若同群没有出现症状可以适当地减少药物用量,以此来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的情况。其次,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酒石酸泰乐菌素,药物用量为 10mg/kg体重,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3d;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每千克猪群饲料中加入0.2g的泰乐菌素和0.5g的电解多维,与饲料均匀混合后进行饲喂,连续饲喂一周,间隔5d之后再次连续饲喂一周。最后,在患病后期,必须做好止脱工作和止泻任务。取重量均为5g的小苏打、磺胺脒和碱式硝酸铋,将其磨粉兑水灌用,3次/d,持续3~5d;同时在1000mL水中加入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3.5g氯化钠和20g葡萄糖,避免脱水;在已出现脱水现象时,立刻利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10mL+0.9%生理盐水30mL+20%安钠咖1mL+VB1注射液2mL+VC注射液2mL+肌苷注射液2mL,1次/7d。

3、加强养殖环境的调控

首先,对于生猪养殖场的消毒工作而言,应该始终处于高度重视的状态,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猪舍、饮水设备、饲料槽等重要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有效地杀灭和防止寄生虫的滋生,在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具体的寄生虫病情况和养殖场的条件,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方法进行使用。可以使用强碱消毒法,使用0.5~1.5kg的烧碱,加入热水配制成1%-3%浓度的水溶液,用于猪舍、运输工具以及用具的消毒。若消毒效果不佳,可以将5%的生石灰加入烧碱水内。其次,养殖人员应保持养殖场的卫生,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和废弃物,避免积存和滋生寄生虫的场所,尤其是养殖场的周围环境也要加强整治,应避免野生动物和传染源的侵入,以此来有效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最后,建立科学的饲养制度,通过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来有效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降低疾病传播的机会,以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维护猪只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强化猪只自身的免疫力,减少猪梭菌性肠炎对猪只造成感染的概率。

4、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生物安全措施在畜牧业中是预防疾病传播、保障动物健康、维护食品安全及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首先,从外部引进种猪前,必须充分了解并评估其来源地的疫情状况,确保来自无疫区或疫情稳定控制区。在引种的过程中需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种猪进行全面、细致的检疫,检疫合格的种猪还需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其间再次进行多次检测,确认无病原携带后方可混群饲养。其次,对于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执行严格的“更衣换鞋+消毒”流程,确保不携带外界病原进入,人员需先在更衣室内换上养殖场专用的工作服、工作帽和鞋靴,且工作专用的物品需定期清洗消毒,而对于运输饲料、生猪等物资的车辆而言,需在进入养殖场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必要时还需设置专门的车辆消毒区域,并配备专业的清洗消毒设备和药剂。最后,病死猪及其排泄物、污染物是养殖场内潜在的重大生物安全隐患,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而引发疫情。为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化制、深埋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确保处理过程安全、环保且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对于病死猪产生的排泄物、污染物等,也应进行收集、消毒和妥善处理,防止病原体的二次扩散;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病死猪报告和追溯制度,及时上报病死猪情况并追溯其来源和去向,以便于疫情监测和防控。

综上所述,为减少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生概率,猪只饲养人员应全面了解该病对猪只带来的危害,并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做好防治工作,尽量降低生猪死亡率和经济损失,从而推动成武县养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4200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文亭街道办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