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套作马铃薯高效栽培及常见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探讨
作者: 乔海燕 丰宗洋
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我国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利用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关系,积极发展农作物套作种植产业,切实提升农田利用率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玉米套作马铃薯最大程度的发挥两种农作物的生长优势,既减少了生产时间,同时也利用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化肥资源,提高了两种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增加了农田的生产效益。
一、玉米套作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1、玉米套作马铃薯种植地的选择
选择适合玉米和马铃薯生长的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灌溉条件的种植地,以壤土和砂壤土为宜。通常在春季进行翻耕整地,翻耕深度为15~20cm,翻耕前可以使用20%草铵膦水剂100~120mL/667m2兑水15kg喷洒控制杂草,翻耕结束之后确保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以便于后续播种和灌溉。
结合土壤翻耕,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施入工作,玉米套作马铃薯种植模式下要适当增加基肥的使用量,通常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kg/667m2,复合肥(15:15:15)30~50kg/667m2,过磷酸钙30~5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到地表翻耕到土壤层以下。
2、玉米套作马铃薯种植模式的确定
玉米套作马铃薯主要有“先马后玉”和“先玉后马”两种模式,前者是指先种植马铃薯,然后在马铃薯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在行间种植玉米,后者则相反,先种植玉米,然后在玉米行间种植马铃薯。
种植带宽根据具体的套作模式而定。在山西省古交市一般采用先播种马铃薯,后播种玉米的种植方式,马铃薯和玉米的带幅可以是65cm和145cm的组合即1垄玉米搭配4行马铃薯。马铃薯的行距一般为35cm,株距为25cm,保苗量控制在2000株/667m2。玉米的行距一般为50~60cm,根据玉米品种的不同,株距也有所差异。茎叶夹角小、叶片上冲的耐密型品种,株距可适当减小,一般为33~40cm,保苗量控制在4000~4500株/667m2;而茎叶夹角大、叶片平展的大穗品种,行距可适当增大,株距为25~33cm,保苗量控制在3000~3500株/667m2。
3、马铃薯、玉米的品种选择
结合山西省古交市的气候特征,在马铃薯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耐储存、耐旱、抗病虫害、薯块大、品质好、商品性高、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马铃薯,常见的主要有冀张薯8号、12号、晋薯16号、青薯9号、京张薯1号、珑薯7号等。
玉米品种在选择过程中应该从抗倒伏、抗病虫害、产量高、品质好、耐旱、耐涝、适应性广等几方面入手,在当地推广应用玉米品种主要有DF899、GF677、潞玉1525、太育9号
4、玉米,马铃薯播种前种子处理
①玉米种子处理
播种前1周将玉米种子摊开在干净的晒场上,厚度不超过5cm,每天上午9点后至下午4点前进行晒种,连续晒种2~3天,每天翻动种子2~3次,确保种子受光均匀。晒种后,将玉米种子倒入选种机或风选机中,去除瘪粒、虫粒、碎粒和其他杂质,也可采用盐水选种法,将玉米种子浸泡在10~15%的盐水中,瘪粒和虫粒会浮在水面,将其撇除。
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拌种,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拌种时,按药剂说明书的用量,将药剂与玉米种子充分混合均匀,一般为种子用量的6.1%~6.3%,拌种后将种子摊开阴干,避免种子发热霉变。
②马铃薯种薯处理
对于大个头的种薯在播种之前要做好切块处理,切种时间一般在播种前2~3天左右,不宜过早切种,以防止水分流失影响出苗,如果因各种因素需要提前切种,最多不要超过15天。在操作过程中,首先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种薯,薯皮光滑,无损伤,无病斑。准备好两把切刀,0.1%~0.5%的高锰酸钾溶液,在切块处理之前,要对切刀进行浸润消毒处理,每切一个种薯就需要更换一把切刀,当遇到病害种薯之后应该更换切刀,并对接触过的切刀进行浸润消毒,通常每块种薯重约25~50g,含2~3个芽眼。切块完成之后要注重做好药剂拌种,可以选择使用70%甲基托布津100g、3%中生菌素20g、滑石粉5~7.5kg,混匀后拌150kg马铃薯芽块,或者使用30%吡唑酯·噻虫嗪·中生素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60~90g,拌100kg种薯,或者应用18%精甲霜·嘧菌酯·噻呋种子处理悬浮剂200~300mL,拌100kg种薯,或者使用30%吡醚·咯·噻虫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20~140g,拌100kg种薯。药剂用120~130mL清水稀释后与薯块混合,充分搅拌均匀,摊开置于通风处阴干后播种。
5、马铃薯和玉米的科学播种
马铃薯和玉米的播种时间大约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采用“先马后玉”的种植模式,进行马铃薯和玉米播种,马铃薯在播种过程中,每个定植穴播种1粒种薯,使芽眼朝上,播种深度控制在5~8cm,覆土厚度控制在3~5cm。玉米在播种过程中,每穴播种2~3粒种子。
二、玉米套作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1、玉米和马铃薯的苗期管理
在玉米和马铃薯出苗后进行查苗,检查玉米和马铃薯苗的出苗率、均匀度和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缺苗、弱苗和病虫害苗。对于缺苗较多的地块,需要及时补种,通常选择在出苗后10~15天内进行,补种时选择与原品种相同的品种,马铃薯的补种深度控制在5~8cm,玉米的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覆土厚度通常控制在2~3cm。玉米生长到3~4叶期,及时进行间苗去,每穴剩余玉米植株1~2株,生长到5~6片叶子之后进行定苗处理,确保每穴剩余1株健壮幼苗。
2、马铃薯和玉米的水肥管理
马铃薯出全苗之后田间持水率不低于35%通常不需要进行灌溉,灌溉时最好沿着垄沟进行灌溉,并在苗期阶段进行1~2次中耕培土,尤其是在封垄之前进行1次大培土,培土高度控制在5~8cm,避免马铃薯薯块外露变绿。
马铃薯现蕾期遇到干旱要及时进行灌溉,确保这个阶段田间持水量能够达到65%~70%,并追施尿素10kg/667m2,结薯期可以选择使用0.5%的尿素溶液和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0~20kg/667m2进行叶面喷洒。
玉米在穗期主要以促进果穗生长为主,通常每亩追施尿素30kg并及时进行灌溉,保证田间持水量达到70%~80%。
在花粒期可以追施尿素5kg/667m2或者碳酸氢氨10~15kg/667m2进行打穴施肥,深度控制在5~8cm,位于玉米行10~15cm处。
三、玉米套作马铃薯中病虫害的防治
1、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①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大斑凸脐蠕孢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有时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病害传播主要通过气流传播,病菌孢子随气流扩散,落在玉米叶片上,引发病害。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病斑较小,边缘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中央坏死,呈灰白色。病斑可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死,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严重时病菌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导致苞叶腐烂,影响玉米果实的正常发育。在玉米生长期间当病害发生初期使用1%波尔多液,或者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药物使用间隔为10~14天,连续使用2~3次。
②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瘤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玉米瘤黑粉病的病菌的越冬方式与玉米丝黑穗病相同,可以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幼嫩部位并形成黑粉瘤,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厚垣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或植株。玉米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如果生长季雨水多、湿度大,发病就重,偏施氮肥、灌大水、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以及连作重茬、螟虫为害、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菌的侵入适温为26~35℃,在20~26℃时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萌发。玉米瘤黑粉病防控主要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预防推荐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0.5%进行拌种,或者使用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也可以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生长阶段如果发现患病植株应该立即拔除。
③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螟在1年中可以有多个世代,具体数目取决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温暖的地区,玉米螟可发生3~4代甚至更多。成虫通常在傍晚至夜间活动,白天较少活动,玉米孕穗期正是幼虫需要大量食物的时候,开始较为频繁地出现,成虫通过飞行来传播,交配后雌虫在玉米叶片背面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植物。初孵化的幼虫首先在玉米叶片上取食,造成叶片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小孔或者线状损伤,这种受伤的叶片经常展示为“窗户纸”状。随着幼虫的长大,会钻入茎秆,尤其是穗梗部位,从而影响营养输送,甚至导致植株倒伏。较大的幼虫可能进入玉米穗内,损害籽粒,这会直接减少产量,并且感染玉米穗的穗部可能容易感染其他的真菌,增加玉米畸形和霉变的风险。玉米螟使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mL/667m2,兑水30kg进行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7~10天,连续使用1~2次。
④玉米叶螨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叶螨又称玉米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螨,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玉米叶螨不仅可以危害玉米,还可以危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多种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严重。玉米叶螨繁殖速度快,世代周期短,容易造成大爆发,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叶螨的繁殖和危害,如干旱、少雨、温度适中等。危害后玉米叶螨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甚至整株死亡。受害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叶螨还能传播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病、玉米黄矮病毒病等多种病毒病,加重玉米的病害发生。防治玉米叶螨可以应用25%丙环唑乳油20mL/667m2,兑水30kg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7~10天,连续使用1~2次。
2、马铃薯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丝状菌门的卵菌纲水霉菌属的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马铃薯和番茄等茄科植物,是马铃薯产业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通常在温暖(气温在10~25℃),湿润的环境中爆发严重,高湿度或连续雨天是其爆发和传播的主要条件。病原体可以通过风带的雨滴、土壤、被污染的种植材料以及机械操作工具传播,通常在马铃薯生长季节中后期更为常见,尤其是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暖湿润时。病原体可以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存活,通过孢子的形式在下一个种植季节重新感染植物。叶片受害后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暗绿色到黑色斑点,边缘可能带有水渍状,斑点迅速扩大,变为褐色或黑色,并可能覆盖整个叶片,在湿润环境中,叶片下表面可能看到白色霉状物,这是病原体产生的孢子。随后茎基部和茎蔓上可出现相似的褐色或黑色病斑,病斑通常沿着茎蔓展开,最终导致整个茎蔓枯死。块茎收到危害后开始出现暗棕色至红棕色的凹陷性病斑,内部组织软化,并散发出特殊腐烂味。对于马铃薯晚疫病推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667m2,或者使用70%的代森锰锌60g/667m2,兑水30kg喷雾防治,药物使用间隔为7~14天,连续使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