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栽培科学管理技术论述

作者: 张立雄

鄂尔多斯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栽培科学管理技术论述0

在盐分、pH值含量高、保水保肥性差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由于土壤质地的原因,在管理期间常会出现偏施、多施化肥、农药用量超标、植株个体生长发育不均、群体不足现象,造成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种植收益水平。基于此,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市地区盐碱地改良基本原则、水稻栽培技术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提供生产建议。

鄂尔多斯市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鄂尔多斯为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当地冬夏寒暑气候变化较大。受地质条件、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逐年加重。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政府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对此类盐碱地进行改良,包含建设高标准农田、设置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通过实施土壤改良、挖渠排碱、自然农耕等方式,将盐碱化的耕地转变为可用于耕作生产的良田。为加速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及粮食生产良好发展,鄂尔多斯市政府积极开发盐碱地单季水稻种植生产,但是受限于土壤盐碱性重、土壤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性差等因素的限制,水稻种植后常出现群体长势不均、个体小、病虫草害严重等现象,水稻单产低,种植效益差。为改善此现象,本文以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改良基本原则为核心,对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以期能够实现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

一、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改良基本原则

鄂尔多斯市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措施、途径较多,但是在实际应用期间,采取单一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达到盐碱地土壤生态改良的效果,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多种途径着手,促使盐碱耕地转变为基本耕地。目前,在鄂尔多斯市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期间,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远近结合,合理规划

想要彻底完成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改良需消耗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制定改良计划时,可坚持远近结合的特征,在近期内有盐碱地改良的可行计划、措施、方案及细则。同时,从长远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入手,先对当地轻度盐碱地进行改良,促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农作物种植基本要求,创造一定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后,再逐步改良中度、重度盐碱地。除此之外,在进行盐碱地改良期间,除了近期的改良计划,还需有长远的方向及改良目标,且长期坚持实施,避免盐碱地出现再度次生盐渍化、弃耕等现象。将远期、近期改良计划相互结合应用,从而确保鄂尔多斯市地区盐碱耕地改良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具有地下水位低、透水透气性差、地表易积水、植被稀少、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想要改良鄂尔多斯盐碱化耕地首先需要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勘探,通常来说,土壤中水分的运动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支配,在盐碱化耕地改良设计上,可依照盐碱地的地形地貌、水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区域内水稻种植地块中的水盐运动有所了解,从而综合设计水源走向、科学布局农事操作路线,并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可长期实施的灌溉水、排盐及输导系统。

3、优化水利,合理布局

在对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改良期间,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方式进行科学布局。水作为土壤中盐分积累及碱化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土壤摆脱盐碱化的重要动力,因此,在盐碱化耕地改良期间,合理排灌淡水是重要改良措施之一。在实施期间,技术人员可在盐碱化耕地周边建立其完善的水利条件,通过排灌系统控制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促使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土壤中的下行水含量大于上行水,促使土壤脱盐、脱碱,为盐碱化耕地农作物种植奠定优质基础。

4、培肥土壤,保护耕作层

针对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含量较高的现象,在土壤改良期间可通过使用含腐殖酸的土壤肥料进行调节,借助腐植酸肥料的水解及离子交换作用,将土壤中的钠离子溶解置换。随后通过淡水洗田,将置换出的钠离子排出,从而降低土壤pH值及盐碱化程度。除此之外,增施腐殖酸有机肥还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维护耕作层基本肥力水平,为后续的农作物种植打造优质的土壤基础。

5、科学施肥,综合调控

盐碱地土壤中的养分溶解度有所差异,在水稻种植期间易造成植株缺乏各种中微量元素,表现出生理性病症,例如缺钙、缺锌等。当在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时,除了供应充足的有机肥、腐植酸肥料等,还需依照植株生长发育需求提供充足的大中微量元素等,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促进水稻植株的良好生长。或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盐碱化土壤定期检测,结合检测结果诊断施肥,栽培效果表现更佳。

二、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栽培管理技术

1、种植前土壤准备

①种植土壤灌水洗盐

对于首年开发用于水稻种植的盐碱化耕地,应当保障其灌溉水源为淡水或盐分含量低于1g/kg以下的优质水源,并且水源在灌溉至田间后排出的盐水可直接流入排水河道。在田间做好排灌沟渠管理,采取“三沟”配套措施,即腰沟、厢沟、边沟,确保条件排灌畅通,便于耕作层的土壤快速排出盐分。在水稻播种前10d左右,每间隔3d进行1次田间水分的排灌,直至土壤中盐分含量下降至2.5g/kg以下、pH值为7.5以下为宜。此后依据当地每年的土壤情况持续灌水、洗盐,促使土壤盐分含量不断下降,直至土壤盐分保持在2g/kg以下、pH值7.0左右为宜。

②种植土壤增施有机肥

盐碱化耕地在水稻种植期间,除了采取秸秆还田的基本措施,还需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次数及使用量。增施商品有机肥150kg/667m2以上,可以减少当季水稻化学肥料施入量的5kg/667m2左右。采取增施有机肥的措施下,既能够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节约种植成本,还可减少土壤中盐离子的来源,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阻止土壤中新盐分的形成,从而提升土壤保肥保水性、改良效果。

③水稻秸秆还田

水稻在收获后稻草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秸秆还田时,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禁止焚烧还田,在水稻收割时,经由机械全部粉碎抛撒还田,再借助旋耕机深翻入土,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同时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量。 并且,秸秆还田还可阻隔土壤底层盐分的向上运动,从而达到高效的压盐目的。

2、水稻品种选择

盐碱化耕地水稻种植品种建议以高产、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伏、根系发达、耐盐碱较强的优质品种,适宜在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以金黄香三号、兴梗17、兴梗6号、龙稻185等。

3、水稻精细整地

除首年开发盐碱化耕地水稻种植的情况下,在水稻播种前需确保土壤中的杂草、前茬作物根茬、秸秆充分腐烂,在水稻播种或插秧前7d进行土壤翻耕、灌水。使用旋耕机深松土壤,翻耕深度20cm为宜,翻耕次数2次为宜,切忌耕耙次数过多,造成土壤过于松软。深松整地后做好田间“沟系配套”,依照地势条件进行开沟,确保田间排水通畅。其中厢沟沟深约20~25cm为宜、腰沟沟深约30cm为宜、边沟沟深以40cm为宜。播种或移栽前3d平田,并保持3~5cm持水层。播种或移栽前1d将田间水分排干,便于翌日农事操作。

4、播种管理方式

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需早播,早播气温相对较为平稳,可提升出苗及成苗效果,增加单株分蘖数。同时,早播还可有效规避由于6~7月期间高温影响盐碱地反盐的影响,避免水稻秧苗由于盐害而影响长势。在6~7月期间,为避免秧苗受到盐害的影响,需在水田中保持一定的持水层,从而起到压盐的效果,此时秧苗的生长高度高于持水层5cm以上,否则会出现淹苗致死。

目前,水稻直播技术在我国应用面积广泛,且技术成熟度高,对比传统的人工移栽技术,可显著降低水稻种植人工消耗,节约人力成本。在鄂尔多斯市地区水稻种植期间,建议采取水稻种子直播管理方式。水稻种子在播种前催芽至露白或芽长度为半个谷粒大小时,使用机动喷雾器播种机械进行播种,操作简便、效率高。机插秧则建议在5月中旬进行播种,6月上中旬插秧结束,秧龄最长不超20d,以达到壮秧标准。水稻机插秧壮苗标准为;根系盘结、外观为毯状秧块、不缺边角、秧龄不超20d、叶龄3~4.5叶,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叶色浓绿、盘根带土厚度2~2.5cm,苗高13~18cm为宜。

由于鄂尔多斯市盐碱化耕地含盐量高、pH值高、土壤肥力水平低,并不适宜水稻的种植与生长,植株分蘖受到影响。因此,在选择水稻种子播种量时,需依照土壤的改良程度、土壤盐分含量综合确定,通常来说,常规水稻平均亩播种量在12~18kg之间,对比正常稻田种子用量增加1~2kg/667m2;机插秧常规稻每盘种子用量约120g,盐碱化耕地水稻种植田块通常需要20~30盘/667m2。在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可通过增加亩种子用量可以确保田间基本苗及有效穗数,满足稳产需求。

5、水稻田间水分管理

盐碱化耕地水稻播种前,需结合土壤情况做好播前准备,在部分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高的田块,为促进盐碱地盐分含量的降低,最好能够做到每日漫灌排水,盐碱化耕地土壤含盐量降低至2.5g/kg以下最佳。

在水稻秧苗阶段对盐碱耐力最低,此时需改变传统的水稻田管理方法,在水稻秧苗3叶期之前,常规管理以不灌水为主,促进秧苗生长,而盐碱化耕地水稻秧苗管理则建议以水育、活水勤灌管理方式,在夜间或阴天排水晾田。在水稻生长至3叶期后,建议采取早间灌水、夜间排水的方式,勤灌勤排、轻搁田。当田间水稻幼苗数达到14万~22万苗/667m2时,可进行1次搁田处理,排干田间水分,搁田处理5~7d,可以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数,促进植株茎秆健壮,减少倒伏。

水稻生长进入抽穗期时,此时环境温度上升,土壤中盐分易受高温影响上移,因此,田间需保持一定的持水层。采取间歇式灌溉管理,通常3d左右灌一次浅水,持水层保持在3~5cm,待水分自然落干后,再进行一次灌水,如此重复、干湿交替,以湿润为主,可避免土壤盐分含量的上移。

盐碱地种植水稻时,断水时间对比常规水稻断水时间较延后,以免过早断水造成田间土壤返盐,水稻植株出现早衰。盐碱地水稻断水时间以收获前7~10d为宜,可以显著提升水稻的籽粒重量,增产增收。

6、水稻田间施肥管理

由于盐碱化耕地的土壤保肥能力较差,且土壤养分含量低,并且水稻管理期间为避免返盐会多次排灌水分,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因此,施肥时应当采取少量多次基本原则。常规水稻种植期间施肥多为底肥、分蘖肥、穗肥,而在盐碱化耕地水稻种植期间,施肥应当转变为底肥、苗肥、分蘖肥2次、穗肥1~2次为宜。特别是在盐碱化耕地上进行水稻旱播地块,要求在土壤翻耕前施入底肥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1250kg/667m2、45%氮磷钾(15-15-15)配方肥20kg/667m2;水稻苗期(2叶1心)追施尿素8kg/667m2;分蘖5叶期、6叶期各追施1次氮肥5kg/667m2;水稻倒4叶露尖时,追施尿素8kg/667m2;水稻倒2叶露尖时,采取叶面追肥的方式,对出现有植株早衰的水稻田块使用磷酸二氢钾500倍液、硼肥800倍液茎叶喷雾追肥,可显著提升水稻的籽粒充实效果。在盐碱化耕地施肥时,尽量避免使用含“氯”肥料,选用含“硫”肥料较好,可起到中和土壤盐分的效果。

7、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期间,应当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行病虫害防治管理,做到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方式做好盐碱化耕地水稻各时期病虫害防控管理。盐碱化耕地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在病害防治时,可采取选用优质抗病品种、田间湿润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排灌等农业防治措施,提升水稻植株长势,增强抗病性,最终减少病害的发生。当田间出现病害问题时,则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当田间出现纹枯病时,可使用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4%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7~10d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为宜。虫害防治时,可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采取灯光诱杀的方式,借助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悬挂诱虫灯,诱杀成虫,从而减少田间害虫基数;对稻飞虱防治时,可借助其趋黄性,在田间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捕害虫。当田间害虫数量较多时,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例如二化螟暴发危害,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10~15d施药1次,连续使用2~3次为宜。

8、水稻田间化学除草方式

盐碱化耕地中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杂草较多,例如常见的稗草、莎草等,对水稻植株的生长影响较大。因此,在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期间,应当结合地块的杂草种类,选择适宜的除草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通常在土壤翻耕前5~7d,使用10%草甘膦水剂2000倍液全田喷雾除草;在水稻播种后1~2d内使用40%芐咪·丙草胺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兑水全田喷雾除草,施药后,田间保持3~5cm持水层2~3d后排干水分,间隔1~2d后灌水即可。

9、适时收获

当盐碱化耕地中全田水稻85%~90%的谷粒基本进入黄熟期后,使用一体化联合收割机对水稻籽粒进行收获,水稻秸秆经由收割机全部粉碎后均匀抛撒还田。

综上所述,在鄂尔多斯市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广阔,为改善盐碱化耕地,当地政府部门积极采取各种改良方案,以改善当地盐碱化耕地的现状。在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期间,技术人员应当秉承远近结合,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优化水利,合理布局、培肥土壤,保护耕作层、科学施肥,综合调控等基本原则,对盐碱化耕地进行改良优化,使其成为能够承载多种农作物种植的优质地块。在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期间,种植户可采取种植前土壤准备、品种选择、精细整地、播种管理、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适时收获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提升水稻植株健壮性、抗逆性,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种植效果。

(作者单位:017418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人民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