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综合分析
作者: 贾硕
我国小麦主产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省份,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在种植时间、种植技术的选择上有较为显著的不同。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小麦种植作业中,同样需要做好对自然环境和生长特征的重视,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生长特征的分析,选择合适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从而实现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借此实现对农民经济收入稳定性的维护。结合当前部分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来看,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应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做好对现有问题的合理化调整,需要结合对应地区的基础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小麦种植,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能够达到预期。
一、农业现代化小麦种植技术
为做好对当地小麦种植情况的全面优化,需要围绕农民种植的意愿和具体的种植情况进行调查。以2022~2023年鲁西南地区农民冬小麦种植意愿及产量预计变化情况调查为例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从该区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来看,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长态势,粮食作物特别是冬小麦播种面积较去年有所下降,粮经比重由去年的67.7:32.3下降至今年的66.39:33.61,即粮食作物下降1.31%。在种植意愿调查报告中,年龄较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冬小麦,年轻农户则更倾向于种植新兴经济作物。基于对上述现实情况的思考,需要结合农业现代化背景做好对小麦种植技术的分析和应用,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常用的农业现代化小麦种植技术如下:
1、小麦品种选择
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上需要明确不同种植基础条件适用的小麦品种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农户对小麦质量、产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保证小麦种植能够达到农户的预期目标,需要做好对小麦品种选择的重视。就目前我国小麦的种植情况来看,小麦品种选择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重视当地的自然条件
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生态环境的特点长期稳定,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调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麦品种选择必须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当做好对水资源供应的重视,明确“有收无收在于水”,正确认识水资源对小麦生长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②严格按照农户的生产水平选择小麦品种
虽然当前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产量较高的小麦种子类型,但是这部分类型的小麦种子在栽培过程中对生产水平和生产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农业生产专业性突出。通常情况下,普通农民往往难以发挥出这部分类型小麦种子的潜力,甚至可能出现成本投入与产出差距过大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③尊重当地的耕作条件
受到温度、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为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根据当地的耕种制度选择小麦品种。复种指数高的地块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上,需要保证其具有适宜晚播、植株矮小、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重要特点,从而做好对耕作制度的适应和合理利用,保证小麦光照充分。
④按照播种时间选择小麦品种
由于我国小麦生产区跨多个温度带,不同温度带的小麦种植时间不同,为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性,确保年度农业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需要按照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保证播种时间与其他配套农作物的契合度。在确保土壤肥力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保证小麦与其他作物种植时间的有效衔接。
⑤发展订单农业,严格按照订单要求完成小麦品种的选择
订单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活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按照经营主体需求做好对小麦品种的选择,确保最终的产量和质量能够达到双方商定的预期目标。订单农业是小麦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对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⑥重视农民在小麦种植方面的需求
针对不同的地块,需要选择不同的小麦品种,借此充分发挥出地块和小麦品种的价值。高产地块,应选用穗大、粒多、抗倒伏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济麦22号、泰农18、鲁原502、良星77等;中高产地块选用济麦22、鲁原502、良星77等,种植强筋麦选用济麦20号、蒿优9415、济南17等;晚茬麦可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良星77、矮抗58等品种。
2、农田灌溉技术
①冬小麦需水规律
在农田灌溉技术的应用上,需要以鄄城县阎什镇主要种植的冬小麦作为范例进行分析,借此明确冬小麦的需水规律,从而做好对小麦生长过程水资源供应情况的把控,通过合理的水资源供应实现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在水资源供应的调整上,主要针对播种期、幼苗期、返青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进行全面分析。第一,播种期。在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需要进行灌水,将灌水量控制在每亩30~40m3。第二,幼苗期。在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时需要进行灌水,应当重点做好对冬季温度变化的重视,如果冬季温度过高旺苗一般不进行冬灌。针对瘦弱苗则需要通过追肥与提前冬灌相互结合的形式,保证小麦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第三,返青期。需要将麦田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通常情况下可不灌返青水,借此做好对土壤湿度的控制。如果发现天气持续干旱且小麦长势不佳,则考虑采用追肥结合适量灌溉的方式进行调整。第四,拔节孕穗期。该阶段的耗水量最大,应当将麦田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85%,在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需要进行灌水。第五,抽穗扬花期。该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小,具有耐寒、怕涝渍的特征,通常将麦田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85%,在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需要进行灌水。尤其注意,必须做好对灌水量的控制,将其调整到相对较小的水平,以免影响到小麦的生长。第六,灌浆成熟期。将麦田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80%,在麦田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时需要进行灌水。应当明确灌浆成熟期小麦的生长情况对产量影响较大,合理的水资源供应能够保障小麦的千粒重。
②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优化措施
为做好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应当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化,将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对灌溉有效性的保障。基于对上述需求、特点的考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节水灌溉技术:第一,加大灌排工程检修力度。灌排工程作为保障小麦水资源供应的关键所在,需要重视对灌排工程的检修工作,通过全面检修的方式,分析当前灌排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灌排工程中常见的渠道堵塞、淤泥堆积和部分工程结构失稳等问题做好处理,进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稳定性。第二,严格执行灌溉管理制度。在灌溉方面,应当做好对灌溉管理制度的重视,围绕当地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和具体的水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具有较强指导价值的灌溉计划,确保小麦及其他农作物的水资源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第三,加强节水灌溉的宣传和推广。我国水资源具有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在使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节约意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满足农作物的水资源需求。在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推广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农民的特征,明确中老年人数量占比较高,因此在宣传推广方式的选择上应当采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直接上门,以此确保宣传推广效果。第四,协调水资源供应,保证耕地应灌尽灌。在小麦种植活动中,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资源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保证当地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应当做好对周边地区水资源供应情况的全面调查。明确灌区水库是当地水资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沟通协调的方式,保证耕地应灌尽灌,避免因为水资源供应问题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
3、小麦配方施肥技术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量较高,但是结合不同地区小麦的生长情况和具体差异来看,由于小麦品种、气候变化、生产条件、土壤资源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小麦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应用小麦配方施肥技术保障小麦生长状态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小麦的生长规律,并结合具体的目标产量需求,保证小麦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规范性。通常情况下,小麦的基肥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使用化肥共同施用,严格按照化肥配比和使用要求进行用量控制。针对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需要做好对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的调整,以免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①播种期。播种期可以少量施用种肥,需要注意应当将种子、化肥分开播施,避免小麦种子的生长状态出现问题。②返青期。该阶段的追肥主要针对土壤肥力较小且基肥不足的地块,并且需要做好对小麦生长情况的观察,注重对肥料施用深度的把控,将其控制在5cm以上,进而实现对弱苗的肥力支持。③拔节期。可采用追肥结合浇水的形式做好对小麦生长情况的有力支持。④孕穗期。该阶段的追肥主要针对高产麦田,一般选择尿素作为追肥的主要肥料。⑤后期追肥。后期追肥一般使用根外追肥法完成,在施肥过程中需要结合防病、治虫,从而实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在保障肥力充足的基础上做好对病虫害的防治。
二、农业现代化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措施
为做好对小麦生长状况的有效保障,需要做好对病虫害的全面防治,明确虫害包括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等)、麦蜘蛛、麦蚜等类型,病害包括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类型。基于对农业现代化背景的考虑,需要进一步做好对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采用多项防治措施并行的方式,做好对病虫害问题的处理,从而为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1、选择抗性良种
小麦种子本身的质量对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选择抗性良种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为此,应当进一步做好对小麦种子检疫工作的重视,确保能够做好对健康良种的选择,避免出现自留种。此外,在选择抗性良种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选择才能进一步提高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结合抗性良种的重要价值,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抗性良种的宣传推广,针对抗逆性强、丰产性状好的小麦品种进行重点推广,考虑使用多抗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在正常生长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对多种病虫害问题的抗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生长状态。
2、深翻灭茬
深翻灭茬主要通过对土壤表层结构的改变,做好对土壤中土传病菌的处理,有效减少土传病菌的数量,进而达到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概率。在深翻灭茬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深耕翻土深度的控制,应当将深度保持在30cm以上,进而确保深翻灭茬措施应用效果,通过机械杀伤的形式完成对病虫害的处理,将病虫害基数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相对而言,深翻灭茬需要投入的成本较高,一般控制在2~3年1次,深翻灭茬的效果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将深翻灭茬纳入耕种计划中,保证该项工作定期进行,从而实现对病虫害机械杀伤效果的保障。
3、采用农药拌种
在小麦种植前,可以通过农药拌种的形式,将杀虫剂与小麦种子拌合在一起,保证二者的拌合效果,借助杀虫剂的作用完成对病虫害的控制,以免病虫害对小麦种子造成影响。采用农药拌种完成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当重点做好对用药剂量的控制,保证种子重量与用药剂量相匹配,在确保不会影响小麦种子正常出芽的前提下,确保农药能够发挥出其杀死害虫的作用。此外,在农药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择副作用较小的农药,以免对小麦种子造成损伤。结合当前农民在农药拌种中选择的具体药物来看,乳油类杀虫剂的应用频率较高,此类农药具有较强病虫害防治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副作用较轻这一特征。
4、精细整地和除草
精细整地、除草与深耕灭茬不同,精细整地和除草可以在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多次进行。但是精细整地、除草与深耕灭茬具有相同的作用,能够通过机械杀虫的形式做好对病虫害问题的处理。精细整地能够处理土壤板结问题,有效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同时在整地过程中也能对杂草的生长环境和病虫害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除草能够避免杂草与小麦植株争夺养分,并且杂草过多也会给病虫害提供生存环境,病菌、虫卵将会在杂草中生长,进而成为病虫害问题的源头,导致小麦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问题影响的概率显著上升。因此,需要定期安排精细整地和除草计划,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5、改进防治措施
仅采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会增加小麦农药残留,并且如果在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未能做好对用量的合理控制,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基于对化学农药病虫害防治手段后续影响的考虑,应当做好对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改进,从而更好地顺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需要农户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农户的学习实践,进一步推动当地小麦种植水平的提升。确保农户能够认识到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观察小麦生长情况的重要性,保证农户能够定期做好对小麦生长情况的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小麦生长中的各类病虫害问题。同时,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应当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小麦种植技术指导,进而实现对小麦产量、质量的保障,稳步提升农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阎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