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生姜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技术优化改进策略
作者: 耿娜
生姜作为重要农作物,其用途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饮食,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因如此,生姜市场始终稳定,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选择种植生姜。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与手段,在保证生姜种植质量的同时,提高其种植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与种植效益,已成为生姜种植户在种植生姜时的首要目标。
一、明确特点,适季适期播种培育
想要有效提高生姜种植质量与效率,必须加强对生姜本身及其种植各个环节的了解,明确生姜种植特点,选择合适的季节与时期进行播种培育,同时以其特点为基础,及时创新并灵活选择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以确保生姜种植质量与效率可以满足预期种植需求。
生姜原产自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对温度高的气候格外适应,耐寒、耐霜及抗旱能力相对偏弱。根据其特点可以得知,因其耐霜能力较弱,因此在种植时应选择合适时间进行播种,以将生姜生长培育整个流程控制在无霜季之内,保证在初霜之前可以完成种植任务,进行收获。一般来说,大部分地区断霜之后地面温度都可以达到15℃以上,对生姜种植来说是黄金播种期,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播种,生姜生长过程中根茎光照温度最为适宜,是其高质生长、高效收获的基础。
二、严格选种,确保姜芽茁壮成长
1、选地
生姜种植时,必须严格确认种植地及周边环境是否满足种植标准,对周边土壤情况、水质环境及气候条件进行全方面勘察。肥沃的土壤对生姜种植栽培来说至关重要,其在生姜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大部分的营养。在选择土壤时,除了要勘察土壤肥力与受污染情况,还要格外重视其在排水与透气方面的表现。一般情况下,生姜种植多选用沙壤土和壤土,生姜喜水且耐旱能力较弱,因此其种植生长所用的土壤环境必须时刻保持湿润,而透气、排水效能好的土壤环境,不仅可以保证生姜栽培过程中水分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还能为种植后续排水灌溉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保障,对确保生姜种植栽培工作平稳展开,并保障其收获质量与效率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另外,结合以往生姜种植栽培经验来看,大多数病虫害均以土壤为载体进行潜伏与爆发扩散,因此,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生姜种植质量。为保证种植土壤质量满足种植标准,可以适当以近年没有种植过生姜的土壤为首要目标种植地,通过实施轮作制度,在确保土壤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生姜种植质量,使其符合有关部门及市场标准与需求。
2、选种
种子的挑选是生姜种植栽培关键环节,其与生姜成苗与收获质量密不可分。在挑选生姜种子时,首要标准是选取健壮、规格统一且无病虫害的姜块,然后进行精细的种子处理流程。
在种植步骤开始前,需提前取出姜种,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进行细致清洗并晾晒,确保每个姜块充分接触阳光,以利于后期生长。晾晒结束后,便正式进入室内种植阶段。在种植时,需在姜种下方铺设一层干草垫底,顶部则用草帘遮盖,精确调控环境温度,以利于种子萌发。为确保生姜种子健康,除了清洁和晾晒,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消毒,以防止潜在病虫害,同时要确保每个姜块都有一个主芽,对无顶芽的部分,应预留侧芽待用。
在催芽阶段,选用透气性好的沙土作为种植土壤,将其放置在避风且光线充足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对沙床湿度的管理至关重要,既要保持适宜的湿润,又不能过于湿润。姜种被平铺在沙床上,芽眼朝上,沙土厚度应在12厘米左右。同时,在沙床上方,还应搭建小型拱架并覆盖透明薄膜,确保密封但留有通风口。需要注意的是,姜种耐寒能力偏弱,如遇低温,还需进行额外保暖,需要在上面覆盖额外的草帘。当姜芽长至5厘米时,标志着催芽阶段结束,接下来进行炼芽,可以准备将它们移植到适合的环境中,让其能顺利适应新环境。
3、整地
生姜的理想种植环境应具备较高有机质含量、排水良好等特性,多数地区普遍将沙质土壤或土壤作为主要种植土壤。在选定种植土壤后,需对土壤进行深耕20至30厘米,并合理规划田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灵活选择种植模式。如当地如果降雨频繁,则建议采用高畦设计,挖掘深沟,以南北走向为宜。畦宽设定普遍为120厘米,沟宽35至40厘米,沟深12至15厘米,同时还需配备相应排水系统。种植沟间距保持在55厘米,沟深10至13厘米,沟内需充分施用腐熟有机肥料,旨在为生姜后期高产积累充足营养。
生姜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幼苗期之后,对养分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对钾肥的需求尤为显著,其次便是氮肥和磷肥。因此,在施肥策略上,关键在于理解生姜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独特需求,结合土壤养分状况来选择肥料类型,灵活运用无机肥、基肥和追肥,来确保土壤时刻肥力均衡,为生姜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鉴于生姜根系发育不充分且集中在浅层土壤,因此基肥的施用量至关重要。在整地过程中,可将有机肥与草木灰或过磷酸钙混合作为基础肥料,施用后务必细致整地,以便生姜能充分利用这些养分,避免出现肥料停留在土壤表层,无法实际为生姜提供营养,耽误其栽培质量与效率的情况
三、强化管理,创造良好种植环境
小麦种植田间管理,首要任务是妥善执行松土除草措施。由于生姜根系分布偏向表层,为保护其根系不受损害,应适当降低中耕频率。在幼苗破土后,可适宜进行1至2轮中耕,并配以灌溉,确保农田杂草得以清除。在生姜生长阶段,推荐采用手工方法来管理杂草。对生姜栽培来说,应竭力避免依赖除草剂,以防止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对此,覆膜技术是一种有效选择,能有效控制杂草滋生,同时保持土壤纯净。
其次,确保灌溉适度同样至关重要,既要防止生姜因缺水引起干旱,还要避免过量浇水,减少对生姜根部的潜在损害。在生姜幼苗阶段,其根系吸收能力较弱,每次灌溉量应适量减少,但灌溉频率应随之增加。夏季时,为降低地表温度,宜选择清晨或黄昏时分浇水,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种植土壤表面存在积水,必须迅速排水。在生姜生长高峰期,其对水分需求增大,需保持频繁灌溉,以维持土壤湿润度。在生姜萌芽阶段,当出苗率达到约七成时,应及时浇水,随后进行浅耕以保持土壤湿度,以促进姜苗生长。
春季是生姜幼苗初期,需水量较小,可适当少量浇水。浇水后进行浅耕松土,有助于保温保湿。进入夏季的幼苗中后期,需水量增加,需保持土壤相对湿度在70%左右,并避免在高温的中午时段浇水。在生姜生长期,土壤相对湿度应维持在80%左右,大约每5天进行1次充分灌溉。雨季来临前,务必清理生姜田地沟渠,确保降雨后能迅速排水,避免积水。
同时,生姜种植生长不仅依赖于初始深厚基肥,还需要定期进行追肥以保持营养供应。在幼苗阶段,推荐施用经过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如农家肥和尿素,以确保幼苗强壮发育。根据生姜不同生长阶段需求,选择相应肥料进行补充,以促进其高效生长。
此外,生姜生长对于光照环境的需求较为严苛。在生姜苗长至约15厘米时,建议设置一个高度约1米的遮阳棚架,其间散布些杂草,以削弱直射光对生姜的影响,为其创造适宜生长的光照环境。生姜生长光照需求随季节变化调整,秋季日照减弱时,遮阳棚可以适时撤除,以提高其根茎光合作用的效果。为有效优化种植条件,还可以选择在山坡地带进行生姜种植,可以为其生长提供良好的排水和通风,特别适合那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防止水分积聚导致生姜根部受损。当气温超过25℃时,应及时搭建2米左右的遮阳网,确保遮阳率达到50%以上,以防止过热。反之,当气温低于此值,应及时撤去遮阳设施,增加光照,以刺激生姜苗正常生长。
四、病虫防治,提升生姜种植质量
1、常见病虫害
①姜瘟病
现阶段来说,我国生姜种植中普遍遭遇的主要病害为姜瘟病,也被称作青枯病,其具有传染性强、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度大等特点,对生姜的健康生长构成严重威胁。此病害源于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细菌,种植期间一旦爆发,极有可能导致高达三成的生姜植株直接受到感染,进而引发茎块腐烂,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整片种植区的毁灭。被姜瘟病侵袭的姜块不可储存或放置,其高传染性能以最快速度传染给相邻的健康姜块,加速姜田腐烂扩散速度,直接影响当地生姜种植体系。
因此,其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想要有效防止姜瘟病,必须先对其特点进行了解,也就是识别其发病症状。姜瘟病主要侵害生姜的地下根茎,并逐渐扩散至其他部分。患病生姜的内部组织会变得异常松软,严重时会造成腐烂,表皮颜色转深,呈黑褐色。轻轻按压病姜,可能会有白色液体流出,或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另外,患病叶片会出现卷曲现象,最终导致生姜枯黄死亡。分析其病程,姜瘟病是由内而外发展的,仅凭外部观察难以判断病情,因为姜块内部可能已腐烂形成大量白色菌脓,破坏其内部结构。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春夏季节湿度较大,这使得该病菌易于通过灌溉水源传播给生姜,且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不仅感染生姜,还可能波及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连片发病。
②叶枯病
生姜叶枯病主要源于真菌侵害,其主要侵袭对象是植物叶片。起始病症表现为叶片上浮现淡黄色斑驳,随后出现大片黑点,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凋零。在防治策略上,首要措施是实施科学轮作,推荐与禾本科或非茄科作物进行至少3年的交替种植,同时施肥时应优先选用已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以提升土壤质量。若疾病已经显现,可以使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洒治疗。
③炭疽病
生姜炭疽病主要侵袭生姜植株的叶鞘、根茎和叶片部位。病菌普遍在湿热环境中潜伏生长,尤其是在夏季,当气温处于26至36℃时,生姜特别容易遭受炭疽病侵害。患病叶片初期表现为格外湿润,出现的病斑会逐渐融合成大片区域,最终导致叶片完全枯萎。此外,病斑有时会形成黑点状小颗粒,受影响的叶子会慢慢垂落,尽管外观颜色变化不大,但内部损伤已相当严重。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两种病原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可通过灌溉水、昆虫等多途径传播,是一种普遍的农作物疾病。
2、常见病虫害防治
对于生姜种植病虫害防治来说,交替轮换种植策略可以起到较好效果,分析以往种植之间数据可以得知,生姜种植理想轮作作物,如豆科、水稻等,均能有效抑制病害。若单片土壤连续种植生姜超过2季,其土壤环境病虫害疾病指数会显著上升,多年连作会使病虫害逐渐适应土壤环境,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影响生姜种植效益。对此,明智的种植模式是实行按年轮作,以此来保持土壤健康。在选择姜田和姜块时,务必挑选无病且色泽饱满的姜块,确保其新鲜度,避免使用干瘪姜块,影响种植效果。同时,科学的土壤处理是病虫害防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生姜种植首选沙质土壤,因其良好的排水性能,可以为病虫害防治提供较大帮助;在春季生姜种植前,需精细整地,消除土壤中的硬块,确保土壤疏松。种植时,优先选择高坡地带,并同步增设排水设施,以保证生姜种植过程中具备良好排水条件。
此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消毒步骤不容忽视。可以使用卞那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溶液浸泡生姜48至72小时,然后切开姜块,施以清洁草木灰后种植,以预防病菌侵袭。在这个过程中,种植管理起到关键作用。生姜种植应积极使用自然水源,如山泉或流动河水来进行灌溉,不可使用病田水或水质不明的水源,同时应减少田间操作次数,以降低人为损伤生姜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姜瘟病迹象,应立即停止灌溉,防止病菌扩散导致更多生姜感染和腐烂。之后,针对病害植物,需彻底清理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作物与土壤,在病株周边2米范围内进行石灰粉和漂白粉覆盖,采用无菌掩埋法消灭潜在病菌。
在防治姜叶枯病的过程中,所有姜种在播种前均需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若发现病株,可采用农用链霉素对其根部进行灌溉隔离治疗,并对隔离区域进行10至15天的轮作观察,以防疾病扩散。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的作物轮作策略,选择非茄科和禾本科作物交替种植,以增强抗枯叶病能力。在施肥时,优先选用已充分腐熟的有机农家肥,确保病害一旦发生,能立即使用波尔多液进行紧急防治,从而将生姜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大化体现。由于种姜根系发育有限,种植深度宜浅,同时要考虑生姜生长周期较长的特性,应保证其具备充足的基肥供应。在整地过程中,有机肥与草木灰或磷酸钙混合施用,以优化土壤条件。当种姜芽长至5厘米以上,需及时进行催芽处理,通过催芽步骤后方能进行种植,以适应并促进其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
五、生姜收获
生姜收获可分为三种,不同阶段、不同品种生姜收获时应采取的技术与注意事项均不相同。首先是新姜,当生姜植株高度达到20至30厘米左右时,拥有6至7片叶片的新姜开始形成,此时是其收获的最佳时机。在收获操作中,需谨慎使用小铲挖取,避免对姜株造成晃动。挖取时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收获后应及时回填并压实土壤。而嫩姜的收获,一般是在初秋气候转凉时,此时生姜根茎繁茂,姜丛分枝,是其品质黄金时期。由于其水分充足,普遍被选择用于腌制食品。过早收获会导致产量较低,但品质优良;反之,延迟收获虽然产量提升,但品质会有所下降。因此,嫩姜收获,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控收获时机,保证种植收益最大化。至于老姜收获,当初霜降临时,姜株茎叶会变黄,则表明其根茎已成熟。在晴朗天气下,先浇1次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且松软。收获时,可连根拔起或挖掘,然后抖掉泥土,剪除多余茎叶,保留约2至3厘米的残茎,去除根部,无需晾晒,直接进行储存。
总而言之,生姜种植具有一定复杂性,其各个种植环节皆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其生长特性与种植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在生姜选种、育苗、整地、施肥、病虫防治及收获等环节均需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每一个种植步骤,以确保生姜可以按照种植计划健康生长。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与策略,从根本上提高生姜种植质量与效率,为生姜种植户提升种植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同时为推动我国生姜种植与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125200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