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应用和病虫害强化防治措施分析

作者: 陈卫东

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应用和病虫害强化防治措施分析0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很多人都比较喜欢。从经济层面来说种植马铃薯也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收益,因此,应重视对马铃薯的种植管理,并且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这样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整体效益。具体可以从合理选种、浇水以及施肥等方面展开管理,应确保各个管理环节符合规范要求,在病虫害防治时应加强研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应注重对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同时也应注重对这各个管理环节的控制,确保整个种植过程符合马铃薯的生长特点。同时也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很多病虫害不但会侵害马铃薯植株,同时也会造成马铃薯减产,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植株死亡。在具体病虫害防治时可以结合植株的患病情况展开,这样可以使病虫害防治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植株的良好生长。

一、马铃薯种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要点

1、种植技术有待优化

在当前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果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理念,那么种植人员很难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马铃薯的种植生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但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种植人员首先需要提升技术意识,并不断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研发创新,才能让马铃薯的种植效果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因此在种植过程中,从业人员需要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种植模式,让马铃薯种植应用过程中的技术得到更全面的完善。

2、化肥选择不够科学

有些农户在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会使用化肥来为马铃薯提供养分。但如果化肥使用不科学,那么就很容易使得一些化肥残留在马铃薯表面,这会直接影响到马铃薯的种植品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方式施肥。但有部分种植人员缺乏对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土壤肥力情况的了解,对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在肥料需求方面的差异也不甚了解,因此其所选择的化肥与马铃薯当前的生长需求并不一定吻合,这很容易使得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还有一些种植人员虽然选择了适宜的化肥种类,但未能对化肥配比方面的工作引起重视,这也很容易使得马铃薯种植工作出现问题。基于以上问题,需要加强对种植人员的培训,促使其充分了解肥料的使用,以便合理施肥,保证马铃薯不同生长阶段能够有充足的养分供给。

3、种性退化问题严重

在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种性退化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马铃薯在种植生长阶段,并不一定能遗传继承优良的种性。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马铃薯的种植工作,不难发现大部分马铃薯在经过了多代的种植后,都会出现种性退化现象。在这一问题完全显现出来后,马铃薯的高度会逐步变矮,颜色也会加深,有些植株的死亡率甚至会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马铃薯的生产质量很容易受到影响,其本身的产量也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定期进行种薯更新,使用优良的原种块茎或组织培养种薯,及时淘汰退化的品种,还要积极推广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利用无菌条件快速扩繁优良品种,提高种薯质量。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种性退化,保证种薯质量,提高产量和抗性,实现马铃薯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铃薯种植管理要点

1、完善土壤条件

如何选择种植区域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应当考虑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农作物来说,马铃薯最适宜在轻质土壤中种植生长,这是由于轻质土壤的结构较大,因此其水肥性能会更加优异一些。在所有种类的轻质土壤中,沙性土壤与马铃薯种植最为匹配,将马铃薯种植在沙性土壤中,能够让马铃薯的根系得到完整的发育。此外,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也是马铃薯生长的重要条件。通常情况下,最佳pH值应控制在5.0~5.5之间。如果pH值高于7.0,马铃薯产量会显著下降,如果低于4.8,马铃薯生长受阻,叶片含水量难以维持,最终影响产量。因此,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测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节措施,为马铃薯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2、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马铃薯种植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选种时,需要全面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情况,并结合品种的抗旱性、抗病虫害能力等特点进行综合评估。要优先选择经国家或地方审定的、具有较强抗逆性和抗病性的优良品种,其可有效减少气候和病虫害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应注重品种的高产潜力和耐密性。高产性可确保单位面积产量充足,耐密性则有利于提高种植密度,实现面积产量的最大化。此外,部分地区还需要选择早熟或晚熟品种,与当地生长期相匹配。

3、进行催芽

在完成选种工作之后,技术人员需要对马铃薯进行催芽,只有经过了催芽处理的马铃薯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此同时也会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经过催芽工序的马铃薯成熟时间会更早一些,在种植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情况也会更为优良。在催芽阶段,技术人员需要对马铃薯进行散射光照处理,确保马铃薯有更长的光照时间,这样种子的催发才会变得更加迅速。在催芽时,种植人员要先铺上一层细沙,再放上种薯,铺设层数不得超过4层,还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让种薯的湿润度达到理想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种薯历经10天就会成功发芽。如果想要缩短种薯发芽的周期,还可使用赤霉素或高锰酸钾等药物浸泡种薯。

4、控制好密度

控制适当的种植密度是马铃薯种植管理的重要一环,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为马铃薯单株营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来说,马铃薯的理想种植密度会因品种、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密度过大会导致营养竞争加剧,影响单株产量;密度过小又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种植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既要避免过密或过疏,又要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等因素。

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对肥料需求较高,尤其在分蘖期、营养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更为旺盛。因此,应根据马铃薯生育周期和长势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一般来说,可在种植前施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待苗期后,再配以速效无机肥作为追肥,补充营养。在关键生育期如分蘖期、块茎膨大期等,要重点增施氮肥,促进分蘖和块茎发育。同时,还需注意观察马铃薯长势,如发现营养不良、缺素症状,应及时采取叶面喷施等措施,快速补充缺失元素。施肥时,要注意平衡养分比例,避免单一元素过量或缺乏,影响马铃薯生长。

6、合理灌溉

在种植马铃薯之前,技术人员需要喷洒和施用硫酸钾,并通过在土壤中喷洒尿素的方式,保证土壤的含水量可控制在5%左右。与此同时,马铃薯灌溉浇水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其出现腐烂现象的概率,栽培浇水阶段,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并使用喷灌、喷雾、喷淋等方法完成浇灌任务。马铃薯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存在差异,合理的灌溉管理对实现高产至关重要。在育苗和幼苗期,马铃薯对水分需求较小,应适当控制灌水量,避免造成田间过湿。待到分蘖期和营养生长期,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逐渐增加,需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适时补充水分,保证植株正常生长。进入块茎膨大和成熟期后,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应加大灌溉强度和频次,确保块茎充分膨大,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导致块茎发生生理性病害。

7、除草与杀青

杂草的存在容易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因此要清除种植区内的杂草。从以往经验来看,当初苗长到23天左右的时候就需要给田地除草,在除草时应确保不伤害到马铃薯的幼苗。在果实成熟半个月左右时需要对马铃薯进行杀青处理,以确保马铃薯更好地成熟与发育,同时也可以降低腐烂率。杀青方式有有机杀青和化学杀青,具体选择哪一种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来定,具体操作时应确保温度符合要求,否则不利于实现杀青效果。

8、进行科学储藏

在一般情况下,马铃薯生长到9月份之后就会进入到成熟期,种植人员需要在这一阶段,以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贮藏马铃薯。传统的贮藏模式很容易使马铃薯发生损坏,最终影响到马铃薯的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种植人员需要探索更科学合理的贮存方式,为马铃薯构建更完善的外部贮存环境。就目前而言,马铃薯贮存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有冷藏、堆藏、药物储藏以及沟藏。如果选择使用堆藏方式,那么种植人员就需要确保堆藏场所的通风条件达到既定要求,种植人员需要尽可能选择干燥的仓库,完成堆藏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在对仓库进行必要的消毒后,需要在仓库内放置排气筒,并将马铃薯堆积在排气筒周边,借此来提升仓库内的空气流通率。如果种植人员选择使用冷藏方式来进行马铃薯的贮存,就需要将马铃薯冷藏在0~5℃左右的温度区间内,并将湿度控制在90%左右,只有如此才能够降低温度和湿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质量的影响。如果技术人员想使用沟藏方式来贮存马铃薯,那么就需要在每年10月份左右,将马铃薯贮存在深度为1m,宽度为1.2m的沟渠内,通过盖土封沟的方式,为马铃薯的贮藏提供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当然,药物贮存方式也十分常见。在大部分情况下,种植人员都会选择新鲜素来与土壤进行科学配比混合,并泼洒在马铃薯上,通过设置2层纸板的方式,为马铃薯提供更优良的药物贮存环境。

三、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

1、早疫病防治

早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早疫病会影响到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茎叶。马铃薯一旦染病,种植人员可通过观察马铃薯的茎叶,了解马铃薯茎叶的斑块情况。通常来说,早疫病的发病过程是较为隐蔽的,种植人员很难在马铃薯发病初期发现其生长是否出现了异常情况。如果种植人员在马铃薯发病后,未能对病株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马铃薯的病情就会急剧恶化,最终影响到后续的生长发育。倘若病情太过严重,马铃薯植株还很容易死亡,这会极大影响到马铃薯的产量。实际上马铃薯之所以会患得早疫病,与种植人员使用的灌溉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有密切的关联。如果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土壤湿度不够科学,那么马铃薯患得早疫病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种植人员需要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对灌溉水分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及时调配马铃薯的生长温度,一旦确定马铃薯出现了早疫病情,需要及时对病情进行管控,以免其变得更加严重。

2、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主要发生在湿度和温度都比较高的情况下,应对这种病的具体措施是提高选种精度,如果是大量流行的话,可以在成熟前半个月割秧,尽量不要让薯块和病株有接触的机会。对于患病的植株要及时清除,并展开合理的药物治理。一般可以选择增威赢绿这种药剂,一般情况下15-20mL/667m2左右就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些其他药剂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3、环腐病的防治

环腐病具有很大的传播性,很容易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并且患上这种病后也不利于马铃薯的存贮,很容易出现腐烂的情况。一般患这种病的原因都是种薯携带病菌,因此为了避免马铃薯传染这种疾病,应注意淘汰携带病菌的块茎。在切块时应加强对刀具的消毒,一旦感染这种病菌可以使用链霉素这一药剂进行防治。

4、黑胫病的防治

患病马铃薯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较而言,个头会更矮一些,且叶子颜色会发黄,还有一些患病植株叶子颜色会发黑,并呈现出枯萎的症状,种植人员还会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大部分黑胫病的传染速度都很快,在极短时间内便会蔓延到整个植株群体。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及时完成育种方面的工作,只有尽可能挑选优质的马铃薯品种,并及时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提升种子的抗病害能力,才能让马铃薯种子远离该类疾病,降低其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菌感染现象的概率。在马铃薯种植期间,如果种植人员发现某一植株已经出现黑胫病,那么就需要及时清理患病植株,种植人员可通过连根拔除的方式来防止病菌的扩散,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二次感染现象的出现。在这一阶段,种植人员需要及时检查患病植株附近的马铃薯苗,一旦发现附近马铃薯苗也感染了病菌,要及时销毁。由于该类疾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对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尽可能降低该类疾病传播的影响。

5、病毒病防治

在蚜虫传播过程中容易使马铃薯患病毒病,因此可以加大对蚜虫的防治,这样就可以减少患病率。防治蚜虫的药剂可以选择抗蚜威可湿性粉剂,也可以选择灭扫利乳剂。如果感染了病毒并处于发生的初期阶段,可以选择盐酸马林胍可湿性粉剂这一药剂,需接连喷洒3次,一般来说都会起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6、瓢虫防治

马铃薯瓢虫作为一种常见的害虫,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会给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损失。因此,瓢虫防治工作应当抓住关键时期,从幼虫孵化阶段就开始重视和部署。在化学防治方面,奥氰菊酯和瓢甲敌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奥氰菊酯属于烷基脲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可以有效防治多种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而瓢甲敌则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来源于一种杆状真菌,对瓢虫幼虫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且对人畜基本无毒。不过,单纯依赖化学防治手段并不可取,应当与农业防治相结合。例如,可以在田间种植诱捕作物,利用瓢虫对特定植物的趋性将其吸引集中,或者人工捕杀成虫和卵块等。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残体和杂草,减少瓢虫的滋生场所。

总言之,随着人们对马铃薯需求量的增加,马铃薯的种植得到了人们更多关注。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植产量是种植户需要思考的问题,马铃薯的种植涉及多个要点,因此应注重对要点的掌握,针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加以重视,并采取合理措施解决。病虫害防治是马铃薯种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因此在进行管理时也要注重对病虫害的防治。

(作者单位:068350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