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与效果分析
作者: 宁喜娥
在小麦的种植方面,高产增产是农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选育高产、抗逆品种,并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小麦及其制品的需求。种植管理的科学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土壤调理、适应性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措施。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种植潜力,实现高效的产出。
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和病虫防治方面有一些优势。首先,合理的品种选择是高产增产的基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病虫害抗性好、产量高的优质小麦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其次,科学的耕作管理是关键。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对小麦高产增产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小麦生长期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施肥,以保证小麦获得足够的养分供应。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定期巡查、预防性喷药和合理使用农药等,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并保障作物的产量。此外,合理的灌溉管理也能提高小麦的产量,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因地制宜选好小麦品种
种子选择是种植小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最适合的种子。在选择种子时,应优先考虑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抗病性强的种子能够抵抗常见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适应性广的种子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小麦都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优质的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生长出的麦苗更健壮,能更好地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
2、做好播前处理工作
在种植前,做好播前处理工作。首先,对小麦的种子进行筛选,选择大小均匀,外部没有损坏的饱满种子播种,将空壳种子、虫害虫子等不健康的种子剔除掉,全面提高种子的萌芽率和存活率。然后,进行药剂拌种工作,可以有效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增加种子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为小麦的丰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3、精细整地
种植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基石。为了给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必须开展精细化整地作业。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轮作种植,均衡土壤里的营养成分,提高土壤肥力,避免在同一种植地连续种植小麦的情况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出现植株杆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小麦植株出现早衰以及倒伏现象。在种植前要及时开展深耕深松作业,确保种植地的土壤松散,平整,有效灭除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提高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最大程度地降低小麦在生长发育阶段被病虫害侵害的概率。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播种期的选择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播种期,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使小麦在冬季来临前成长为壮苗,提高其抗寒、抗旱的抗逆能力,使小麦能顺利安全地度过寒冷的冬季。另外,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增收,要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不能以种植者的经验为主,要仔细计算,避免小麦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地不能为小麦植株的后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阻碍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5、田间管理
在小麦的生长发育阶段,最重要的田间管理工作之一就是清除杂草。杂草会同麦苗争夺阳光、争夺土壤里的水肥养分、争夺生存空间,是影响小麦健康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小麦成苗后,要马上开展除草工作。种植人员要根据杂草的类型以及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在选择除草剂时,要避免单一长期使用某一种药剂的情况,避免杂草产生抗药性。小麦的高质、高产种植离不开水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纵观传统灌溉手段的应用,不仅灌溉效果较差,且在种植阶段极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现象。鉴于此,需以提升小麦抗旱能力为目标,借助以下技术来优化水分管理:首先,利用精准灌溉技术。以往灌溉方法的应用,无法做到精确控制水分供应,导致水分过剩或不足,并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鉴于此,可在合理应用精确灌溉技术的前提下,依托于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小麦的水分需求,精确测量和调控灌溉水量。以避免过度灌溉和水分不足,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其次,覆盖保墒技术应用。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该技术应用主要是在小麦种植区域覆盖保墒材料,如秸秆、塑料薄膜等,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表面径流的损失,并实现对土壤湿润的有效保持,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再次,合理排水技术应用。种植期间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根系发育。对此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排水系统来排除积水,保持土壤通气性,提高小麦对水分的吸收能力。最后,科学灌溉技术。要求农户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确保小麦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做好小麦的冬前灌溉工作至关重要,在入冬前对小麦进行一次彻底的浇灌,可以使种植地的土壤温度平稳,为小麦安稳度过寒冷的冬天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后,每月1次对小麦进行浇灌,能有效避免种植地的土壤变硬,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种植人员在浇灌时要注意,如果麦田的小麦没有分蘖,是不能冬天浇灌的。
6、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白粉病、纹枯病、锈病、赤霉病都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病害,蚜虫、地老虎、麦蜘蛛、吸浆虫、金针虫等都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的虫害。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防治理念,详细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特征以及发生规律,在病虫害发生时做到精准判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技术进行防治。防治措施具体分为:农业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四个关键时期,做好提前预防及防治工作。四个关键时期分别是:小麦播种期、小麦返青期、小麦扬花期、小麦灌浆成熟期。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1、合理轮作和土壤消毒
一方面,将小麦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如玉米、大豆、红薯等。避免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相同作物,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与小麦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例如,在小麦收割后种植绿肥作物或蔬菜作物,以改善土壤质量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在同一地块上混合种植不同作物,如小麦与菜豆、大白菜等混合种植,可以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 削弱病虫害的蔓延能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温热处理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常见的方法包括蒸汽消毒、太阳照射和夜间封闭等。使用化学农药或化学物质消除土壤中的病原体和虫害。利用有益微生物,可以施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有机肥料或生物制剂(如放线菌、真菌等)抑制土壤中的病原体和害虫。
2、病虫害监测
定期巡查田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叶片状况和病虫害的迹象。农民可以结合经验和专业知识判断是否存在病虫害,并进行记录。在田间设置黄色粘虫板,吸引并捕获飞行的害虫,以评估害虫的种类和数量。通过监测黄板上的害虫数量,农民可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利用无人机或卫星图像技术,对大面积农田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农田的信息,包括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分布等,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放置特定的诱虫器材,如黄板、诱虫灯等吸引和捕获害虫,同时判断害虫的种类、数量和活动程度。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将收集到的病虫害样本送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或实验室进一步鉴 定,了解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制订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方案。通过监测病虫害情况,农民可以更好地掌握田间的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保护作物的健康生长,有效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3、喷药作业
在使用植保无人机执行喷药作业时,我们必须根据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可能遭受的病虫害、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植保无人机的种类,来决定最适合的飞行参数。小麦从返青期一直到拔节期这一时段,为了有效防治蚜虫和小麦锈病,通常需将作业高度限制在 1~2米范围内,并且飞行速度也要限制在 3~6 米/秒这个范围内。在小麦穗期赤霉病和蚜虫的防治过程中,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普遍保持在1.0~2.5米的范围内,而飞行速度普遍维持在3~5米/秒。在植保无人机实施对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作业前,务必严格遵循相关条例和要求,并仔细填写好植保无人机防控的作业记录表。选择相对平坦开阔,无人穿越的地段作为植保无人机的起飞和降落位置。基于小麦种植地的复杂地理条件、卫星信号的影响强度以及相关设备的设置,选择采用人工干预、半自主操作或完全智能的操作模式。鉴于山区丘陵地带信号表现不佳,应采用人工干预方式来操作;而在平原区域,应选用完全自主的智能操控模式。在植保无人机喷药作业时,务必确保规定的飞行高度,并关注侧风的调整,同时需要确保喷雾器开关的开启是适时且适度的。在作业过程中当风速超出设定的界限时,操作员应当立刻暂停操作,并迅速把植保无人机带回起降点,只要风速达到预定标准,可以再度启动喷药作业。植保无人机喷洒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检查喷洒效果,记录飞行模式和流速等数据。重喷的地区应定期观察药效,避免小麦生长过程中出现药害。同时,无人机完成药物喷洒作业之后,需要全面清洗,检查无人机各个零部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观察是否需要添加润滑剂,保证内部零件不会出现腐蚀现象。
4、病虫害防控间隔期
在施用农药后,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再次喷洒农药或采取其他防治措施。设置间隔期的目的是确保农药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减少残留物对作物和环境的 危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一方面,不同农药具有不同的残留期,即在作物或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农药的使用说明书上会标明其残留期,农民应该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等待间隔。相关规定明确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安全标准或临界值。农民需要确保在收获前或食用前,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另一方面,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因此对同一病虫害防控措施有不同的间隔期要求。农民需要了解小麦的生长周期,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药施用时间。例如,某些农药在高温、低温或其他环境条件下可能对小麦造成胁迫。因此,为了避免对小麦的不良影响,需要将农药施用间隔期与环境条件结合考虑。 此外,农民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应仔细阅读并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法规要求,确保在安全的间隔期内合理施用农药,以保护作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三、小麦种植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
1、现代育种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在小麦种植中,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使小麦种植得到创新。其中,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科技,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高产、抗病虫害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小麦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精准农业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效果
①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的实践。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在小麦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综合分析土壤水分和营养状况,科学家制订了水肥一体化管理方案,不仅充分考虑了小麦生长的需水需肥特性,还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调整,确保了水分和营养物质能够均衡供应。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施肥导致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②节水灌溉技术的效果评估。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有效减少灌溉用水量的技术。在小麦种植中,通过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减少了水分流失。同时,结合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数据,调整灌溉时间和灌溉量,使得小麦水分供应量适宜。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避免了土壤过湿引起根系窒息,进一步提高了小麦产量。
四、现代农业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推广
1、改进推广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沿用传统技术推广措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推广方式,转变以往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的思想,使用先进的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效率。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对相关现代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综合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宣传工作更加直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小麦种植技术的价值和应用方式,提高应用效果。
2、打造示范基地
小麦种植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的方式,以点带面,提高推广效果。可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小麦种植技术示范区,在示范区应用各项 新技术、新设备,并做好新品种种植试验工作,记录好各项数据,为后期技术推广起到参考作用。在示范区获得成效后,可对外开放示范区,组织广大种植户进入示范区参观学习,直观感受现代农业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优势。在开展参观活动时,可组织专家对种植技术进行讲解,组织广大种植户边参观、边学习,强化宣传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定期入户走访,帮助种植户掌握相关管理技术,强化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仅是实现小麦种植高质高产目标的重要支撑,亦可助力农户增加经济收益。鉴于此,需结合对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种植技术加以创新和改进,并结合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落实,以促进小麦种植产量的有效提升,继而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