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及有效推广策略的科学探讨
作者: 石俊刚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如何在有限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种植产量与质量,已经成为广大种植户的主要目标。在河北省玉田县的小麦种植环节中,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并采用有效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小麦种植效益。基于此,本文就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对策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当地小麦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玉田县小麦种植现状
玉田县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最西端,该地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冀东粮仓”之称,小麦是当地主要种植的粮食经济作物,玉田县也是河北省的小麦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48万亩,在促进当地种植户的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小麦的种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适量减量施肥技术、节水灌溉、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也不断普及,小麦种植效益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地区的种植户对相关种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落实,许多种植户缺乏对新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依然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小麦种植水平不断下降,而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在相关技术的推广环节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推广的渠道不畅,导致信息传递的效率低下,使得种植户难以及时获得有关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二是,技术培训不足,虽然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技术培训活动,但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很多种植户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而且一些偏远地区的种植户很难享受到足够的技术培训服务,导致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低。三是,病虫害是一个较大的威胁,玉田县的农业生产受病虫害困扰已久,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有效,但存在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虽然一些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管理措施逐渐被引入,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际防治中效果不佳,导致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严重,进而影响产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在当地的小麦种植过程中还需要科研机构和广大种植户共同努力,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技术推广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小麦种植技术的进步,提升玉田县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1、小麦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的核心是加强对小麦全生育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便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性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一是要科学选地与整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可以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选地时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避免长期种植同一作物,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在整地过程中,需要进行深翻和耕作,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并通过翻耕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残留,一般整地深度在25cm左右,整地的同时还需要施加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即可;二是要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小麦品种,目前当地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邢麦6号、邯麦19、冀麦765、邢麦13、冀麦323多个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三是要做好种子处理,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和虫卵,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应在播种前7d晒种,在防水布上铺上一层厚度为5—7cm的小麦种子,及时翻动,保证晾晒均匀,然后采用药剂拌种,一般每0.1kg辛硫磷兑水2—3L,可拌种50kg,或者应用48%毒死蜱,按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并堆闷6h左右;四是要控制好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和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过密的种植会导致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高,容易形成病害和虫害的适宜环境。因此,应根据小麦品种、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来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五是要做到科学施肥与灌溉,科学施肥能够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同时,减少因肥料过量或不足导致的病害发生,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的需求进行合理配比,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应避免施用过量的化肥,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小麦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灌溉应根据气候变化和土壤湿度进行调整,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和喷灌,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六是要加强田间的巡视工作,如果发现叶片病斑、虫害痕迹等要立即清除田间病株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2、小麦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病虫害控制手段,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和微生物来控制小麦病虫害,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一是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一些害虫的天敌来控制种群数量,比如捕食性天敌瓢虫对抗小麦蚜虫,赤小蜂、丽蚜小蜂等天敌昆虫可以防治田间的蚜虫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瓢虫时应避免使用对其有害的化学农药,以保证生物防治效果的持久性;二是利用真菌性病原如白僵菌进行防治,白僵菌是一种土壤中的真菌病原,对多种昆虫具有致病性,包括小麦生产中的一些害虫,白僵菌通过感染昆虫体内,导致其死亡,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使用白僵菌作为生物防治剂,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持效性,可以有效防止害虫的发生和危害,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施用时间和方法,以提高白僵菌的感染率和防治效果。而且生物防治技术可以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病虫害控制的效果。
3、小麦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采用一些物理工具来捕杀害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光学诱捕法,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捕杀害虫,具体方法是在小麦田中安装振频式灭虫灯,这些灯具能够发出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光,吸引飞行性害虫,如小麦上的一些蚜虫和飞虱等,一般每3.3hm2配备1台,将灭虫灯悬挂于支架上,悬挂高度为地面以上1.5m,在实施光学诱捕法时,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灯具,确保其正常运作,还要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和光源的光谱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的灯具类型和频率,以达到最佳的诱捕效果;二是性诱剂诱杀,性诱剂是模拟害虫的性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能够吸引同种害虫进行交配,从而使其陷入诱捕装置中,将诱捕装置悬挂在小麦田中,悬挂高度控制在约1m,每1—2个月更换1次诱芯,以确保诱剂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性诱剂诱杀法对特定害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和繁殖,尤其是在小麦切根虫、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的防控中起着较好的效果;三色板诱捕法,许多小麦害虫对颜色有明显的趋向性,如趋黄或趋蓝,利用这种特性可以设置相应颜色的黏性诱捕板来吸引害虫,在小麦田中悬挂黄色或蓝色粘板时,应略高于小麦植株顶部,每667m2放置约30块粘板,当粘板表面粘满害虫时,可涂抹机油以复用粘板,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降低防治成本。
4、小麦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利用化学药剂的特定作用机理,针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高效的防治,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从而保护小麦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在具体实施中应结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类型采用针对性的化学药剂,以便可以保障防治效果。比如,在小麦拔节前后,每667m2用24%噻呋酰胺30mL、25%吡唑醚菌酯20g、10%联苯菊酯30mL兑水40kg喷雾,以此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红蜘蛛等病虫害;抽穗扬花灌浆期进行“一喷三防”,每间隔5—7d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每667m2用30%氰戊·辛硫磷80mL、25%粉唑醇50mL、30%戊唑福美双180g、磷酸二氢钾100g兑水50kg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害。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如土壤和水体的药物残留问题。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严格按照推荐的用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施用,避免过量使用,并选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的药剂,并采取措施减少药剂的漂移和泄漏。
三、小麦种植技术有效推广策略
1、构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为了确保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一是要组织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培训和指导的方式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专家团队通常由农业科学家、农技专家、土壤专家、植物保护专家等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专家团队的组织,可以确保技术推广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专家团队不仅需要制定技术推广方案,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与农业公司、农业技术合作社和种植户协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业公司和农业技术合作社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还能够协助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加快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比如,农业公司可以通过与种植户签订合作协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技术的有效实施,而农业技术合作社作为连接专家团队和种植户的重要桥梁,能够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指导活动,提升种植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三是增加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站点的设置,应在每个乡镇建立小麦种植技术推广站点并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推广站点的主要职能包括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技术服务等,将技术服务延伸到生产一线,确保技术推广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专业技术人员的驻守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和优化,提高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小麦种植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展示和验证新技术,还能为种植户提供实地学习的机会,从而加速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一是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通常设立在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以便技术的推广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二是要采用最新的小麦种植技术,包括优质品种的选择、精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灌溉等,通过在示范基地中进行技术应用,可以验证技术的适用性,并为后续的推广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经验支持;三是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可以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让种植户能够直接看到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网络平台等方式扩大示范基地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效果。
3、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宣传
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更高效地传递技术信息、展示技术应用效果,并与种植户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一是可以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微博,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可以定期发布关于小麦种植的最新动态、科学种植方法、技术更新等信息,而且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信息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发布详细的种植技术指南,配以高清图片和图示,帮助种植户直观地了解品种特性、种植流程及效果,且官方账号还可以定期发布技术应用实例和成功案例,展示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二是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小麦种植教学视频,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因其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特点,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这些平台上制作的小麦种植教学视频,可以涵盖土壤处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通过视频的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技术操作步骤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种植户,使他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每一个操作细节,而且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性还允许种植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进行评论和提问,这为技术推广提供了及时的反馈渠道;三是可以举办线上培训班或直播讲座,邀请小麦种植专家在线解答种植户的疑问,分享种植经验和成功案例,专家通过直播讲解和在线问答,能够针对种植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且线上培训班通常支持录播功能,种植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回看培训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4、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政策保障可以为小麦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有效促进小麦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一是要统筹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可以用于多个方面,包括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等,资金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推动小麦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二是要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生产管理等,旨在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服务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可以鼓励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组织,可以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管理建议和生产支持,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基层种植户树立科学的种植意识,真正立足小麦的实际生长特性开展种植工作,有助于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提高种植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另外,针对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应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对小麦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064100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