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温室大棚茄子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经验总结

作者: 高健

提升温室大棚茄子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经验总结0

茄子是我国较为常见的蔬菜之一,也是现阶段大部分地区主要种植的蔬菜种类,其质量与产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经济效益。在温室种植的茄子,可能会因温度、湿度不平衡,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虫害,若不能及时防治,会大幅度降低种植效益。因此,为能满足市场对茄子质量与数量的高需求,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深入分析各类病虫害的成因与症状,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为茄子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促进茄子种植行业的长久发展。

一、温室大棚茄子病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1、白粉病

病害诱因:白粉病发病由单丝壳的白粉病菌感染引起,病菌易发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通常发病温度为16-30℃,湿度为50%-90%。病菌通常会潜藏在病株或土壤中越冬,当温室内温度与湿度达到适宜程度,会产生病菌孢子,通过空气、流水等介质传播,从茄子植株的表皮伤口或气孔侵入,引发感染。并且会在侵染部位短时间内生成新生孢子,对植株进行多次侵染,加重病情。白粉病的盛行时间大概在每年的5-9月,此时降雨量较大,温度较高,若温室内通风排水系统不完善,较易大面积引发此类病害,降低茄子的生长质量。

病害症状:此类病害主要针对茄子叶片的危害较大,对果实和茎的危害较小,且白粉病可在茄子生长过程中随时发生,具有较高传染性。在发病初期,茄子叶片上会出现白色形状不规则的退绿黄斑,随时间逐渐扩大成大小不一的白粉状霉斑,病斑的边缘较为模糊。随着病情加重,叶片上白粉状霉斑的数量逐渐增加,面积也逐渐扩大,粉斑连结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茄子叶片的正反两面均被粉状物覆盖。将粉状物抹除,可在叶片上观察到患病处出现退绿、发黄干枯等情况,严重时叶片可能会畸形、枯死,影响茄子植株的整体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在种植前期,工作人员可结合当地气候环境,选择适合生长且具备较强抗病能力的茄子品种。种植时需注意,茄类作物若在同一种植区连作3年以上,可能会增加土壤中病菌数量,较易感染病害,需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可降低患病概率。播种时,合理规划种植间距,需保障茄子生长过程中具备充足的光照与通风性,避免在温室内出现低温高湿环境,滋生病菌。当病害蔓延较快时,可采取化学药剂治疗,发病初期可使用15%三唑酮乳油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等药剂喷施,可根据病情调整药剂喷施间隔,通常每7天用药1次,连续喷施3次左右即可。

2、黄萎病

病害诱因:黄萎病又称黑心病、凋萎病,由大丽花轮枝孢病菌引起,主要危害茄子的根茎、分枝以及叶柄,是温室茄子种植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此类病菌的适应力较强,气温在5-30℃皆可存活,温度在20-25℃之间较为适合病菌发育。通常病菌会以菌丝、厚垣孢子等形态,随病株在土壤中越冬,部分病菌会附着在种子表面,若不能及时防治,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7年左右。此类病菌会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多雨季高发,病菌随风雨、农作等传播,由植株表皮、根毛部位侵入,之后病菌会在茄子的维管束内生长并繁殖,逐渐扩散至茎叶、果实,但此类病菌每年只病发1次,当年不会重复感染。

病害症状:黄萎病对幼苗期的茄子作物危害较小,通常高发于开花期之后,病菌会自下往上蔓延,向全株扩展。发病初期,可在茄子叶片的叶缘与叶脉之间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发展至半片或整片叶片发黄,通常叶片在高温环境下会呈现出枯萎状,但早晚温度较低时可恢复原状。在发病后期,患病叶片颜色由黄转为褐色,导致叶片枯萎下垂直至脱落,严重时会出现整株茄子的叶片脱光,仅剩植株茎秆。当病菌蔓延至其他部位时,可观察到茄子维管束呈褐色,并伴有水状浑浊液体渗出,若大面积蔓延,会导致茄子减产30%-40%,降低种植的经济效益。

防治措施:可观察茄子植株的生长情况,通常叶片长圆形且叶面上的茸毛较密,颜色呈浓绿或淡紫色的品种抗病能力较强。在育苗期可将挑选好的种子,经过温水、药剂浸泡,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降低患病概率。在种植时,可使用嫁接技术防病,选用野生茄科植物作为嫁接砧木,可有效提升茄子的抗病能力,预防土传病害。在茄子定植后,可使用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3000倍液进行灌根,通常5-7天灌根1次,2-3次即可。若病情较重,也可使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施治疗,随病情实际情况调整药剂用量与次数。

3、灰霉病

病害诱因:茄子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病菌感染而成,主要对叶片、茎秆、果实造成危害。此类病菌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通常在2-4月为高发季,通常早春的温度较低、降雨超过3天以上,若温室内湿度过高,排水通风性较差的环境下,较易发病。病菌的菌核会潜藏在土壤中,在次年温度适宜时经7天左右发育,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传播蔓延,通常会在茄子开花期,通过孢子侵染花瓣,从果蒂侵入,引发果实病害,降低果实质量,严重影响种植产量。

病害症状:茄子在生长过程中,从幼苗期至成熟期皆可染病,并且可对植株大部分器官造成伤害。当在茄子幼苗期发病时,幼苗的茎秆会较健康幼苗纤细,在顶芽处出现水渍状,造成幼苗茎叶腐烂,降低其种植成活率。在成熟期时,若花器染病,初期病症会体现在花朵柱头或花瓣边缘,出现黄色或褐色病斑,随时间推移逐渐蔓延至花托处,严重时可导致花朵枯萎,并在表面出现大面积灰色霉菌。当叶片染病时,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内扩展,生成椭圆形。圆形褐色轮纹状病斑,若温室内湿度过大,发病部位可能会生成灰色霉层,导致叶片枯死脱落。果实期发病时,初期会从花瓣脐部侵入,逐渐蔓延至果实表面或果柄处,使幼果软瘪腐烂,严重时果实会出现失水僵化或脱落情况。

防治措施:现阶段部分温室内的排水性能较差,在灌溉后不能及时将积水排出,促使温室内部的湿度过高,对于病菌来说环境适宜,便于生长蔓延。在种植期间,工作人员需结合茄子的生长规律,合理规划种植间距,动态调控温室内温度与湿度,保证充足日光照射与通风性,避免与草莓、芹菜、生菜等蔬菜作物接茬种植,会增加灰霉病的患病概率。在茄子生长过程中,需做好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并集中销毁,防止病害大面积蔓延。若病害严重时,可选用高效低残留的药剂,例如,啶酰菌胺、嘧霉胺等喷雾。也可在温室内利用烟熏方法,将温室紧闭,在烟熏防治后需及时开棚通风,防止对茄子产生药害。

4、早疫病

病害诱因:早疫病通常高发于温度25-30℃,环境湿度85%以上的高温高湿环境,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通常病菌丝会藏在病残体中或种子上越冬,导致第二年茄子幼苗期便会显露出病症,在成长过程中,病菌随农事操作、空气、水流等传播,从茄子的植株伤口、表皮气孔等部位侵入。

病害症状:茄子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时,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椭圆形病斑,边缘呈现褐色中间部位灰白色,并且具有轮纹,直径大概在3-10毫米。在温室内湿度过大时,可能会在患病处生成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导致叶片卷缩枯萎,从中间断裂,导致患病叶片脱落,影响茄子的正常生长。

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早疫病会以预防为主,种植期前期,需对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翻耕,结合土地pH值,施加合适的肥料用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茄子的抵抗力,促进其根部的正常发育。温室内可在移栽前,进行高温焖室、火烧土壤等方式,消除温室内残留的病菌,在移植时候,可将温室封闭管理,避免外来病菌入侵,影响茄子生长,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温室大棚茄子虫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1、茶黄螨

发生规律:在温室环境中,此类虫害可全年发生,通常会在茄子叶片背部或杂草根部越冬,繁衍速度极快,能够做到孤雌生殖,在温度较高的环境,通常每5天即可繁殖一代,一只雌虫1次最多能产卵100粒左右,会将虫卵产至叶片背部、幼芽、幼果处,若不能及时发现阻断传播,则蔓延速度较快。此类虫害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连续降雨,有积水处高发,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7-25℃,湿度为85%-95%,可随风力传播,具有爬行危害,以茄子植茎、叶片等为食,严重制约茄子的生长,降低其果实质量。

防治方法:针对茶黄螨,通常会使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两种方式。

农业防治旨在做好种植期间,温室内的田间管理工作,在种植前期规划好种植间距,防止茄子植株徒长,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做好定期田间施肥灌溉工作,选择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再根据土壤结构,追加适量的氮、磷、钾肥,在完善田间的排水系统,避免灌溉或降雨过后,产生大面积积水,使温室内湿度较高,较易引发虫害蔓延。定期将杂草清除,保证茄子植株的营养供应,发现被虫害侵蚀的植株应及时拔出销毁,及时控制,避免虫害扩散。

化学防治是指在茶黄螨的高发期,使用低毒无残留的药剂喷施,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使用1.8%齐螨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喷施在茄子的嫩茎、嫩叶。花器、幼果等部位,间隔7-10天用药1次。也可使用20%复方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73%克螨特乳油2500倍液喷雾等,间隔7天左右用药1次,由此可有效杀死病虫,并防止虫害大面积扩散,提升茄子果实的生长质量。

2、白粉虱

发生规律:此类虫害多发于日光温室环境,具有群集性与趋光性。在温室内白粉虱会在杂草中产卵越冬,1年大概可繁殖10余代,在温度25-30℃时较为活跃。繁殖温度在18-25℃,繁衍速度极快,虫卵多产于茄子植株叶片之上,在春季时大面积传播,危害作物,且白粉虱不只危害茄子,还会对其他蔬菜、水果造成影响,多发于茄科作物。通常,刚刚孵化的幼虫会在叶片背部爬行,当寻找到适合取食的部位,便会刺破植株表面吸食内部汁液,随茄子生长,植株上端长出新叶,害虫则会向嫩叶转移,呈现出由下至上的危害规律。被危害的植株、叶片的表面出现伤口,极易引起病害,被害虫吸食部位退绿变黄,甚至萎蔫枯死,严重影响茄子的正常发育。

防治方法:此类病害主要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三种手段。

第一,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可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可在种植之前,优选茄子品种,严格把控育苗环节,培育打造出无虫苗,将苗床与温室分开,将培育种植区域的杂草等清除,可在苗房运用烟熏方式,密闭高温的环境杀死部分残留在土壤中的害虫。移植时,需避免与番茄、菜豆、黄瓜等作物混合种植,可与油菜、甜椒等白粉虱不喜食的蔬菜一同种植,可有效降低虫害的蔓延速度,节约温室内的土地资源。

第二,可在温室的通风口、温室门处运用密度较小的纱网进行成虫拦截,避免外来虫害侵染温室内部环境,减少害虫数量。也可使用质地轻柔的纤维网覆盖在刚刚移植的茄子幼苗上,使成虫无法接近幼苗并产卵。同时,工作人员也可利用白粉虱的黄色趋光性,在温室内固定区域设置黄色粘虫板、黄色幼虫灯等设备,诱捕成虫,可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第三,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需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阻断传播,杀死害虫,起到防治作用。一方面,可使用熏蒸法,在温室内使用敌敌畏烟剂,按照每610平米使用350-400克的比例,将药剂均匀放置在温室的不同地段,运用麦秸堆点燃,将温室封闭8-12小时,1周左右熏蒸1次,连续3次左右即可。另一方面,可在虫害初期,使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低毒无公害化学药剂喷施,间隔8-10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可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3、红蜘蛛

发生规律:茄子红蜘蛛,还被称为红叶螨、朱砂叶螨等,幼虫附着在叶片背部,以叶片中汁液为食,并在背部集结成网,危害部位会出现退绿斑点,随时间变化为灰白色斑块。通常害虫会优先危害植株下端叶片,逐渐向上蔓延,使茄子植株的叶片卷曲、枯萎甚至脱落,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早衰,降低果实的产量与质量。红蜘蛛在每年的3-4月高发,喜欢干燥的环境,温度为25-30℃,湿度为30%-50%的环境适合生长繁殖,当温室内温度超过30℃,空气湿度大于75%时,则会抑制其生长。

防治方法:第一,需定时清理田间杂草、落叶等杂物,并在移植前期,将种植区域的土壤深翻,可适量添加生石灰等搅拌,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杀死土壤中红蜘蛛成虫,为茄子生长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第二,因红蜘蛛的习性喜爱干旱,工作人员可合理规划灌溉频率与灌溉量,高频率的浇水,提升温室内环境湿度,可延缓其生长与繁殖速度。第三,当红蜘蛛数量较多时,可使用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化学药剂合理用药,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

4、茄子蚜虫

发生规律:蚜虫是蔬菜、水果作物种植过程中主要害虫,又称蜜虫,主要分布在茄子的嫩叶、茎秆以及接近地面的叶背上,以植株内汁液为食,被危害的植株可能会出现弯曲、畸形、蜷缩等情况,影响茄子的正常发育。蚜虫较为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温度为19-25℃,湿度大于80%时生长繁殖的速度较快,高发于春秋两季。

防治方法:可在温室内饲养七星瓢虫、食蚜蝇等生物天敌来减少蚜虫数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捣毁其繁殖场所,发现感染虫害的植株及时拔出,可运用深埋或火烧等方式,防止虫害大面积蔓延。当蚜虫病害较为严重时,若在茄子的幼苗期,可使用48%乐斯本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药剂喷施灭虫。若在生长期发生蚜虫灾害,可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治疗,通常间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2-3次即可。

总而言之,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农作物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病虫害防治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人员通过不断总结防治经验,提升防治技术,结合各类病虫害的诱因与症状,能够做到精准识别与及时防控,从而提升温室茄子的产量与质量,促进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25200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