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应用实践的深入探讨
作者: 刘峰吉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且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玉米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提升贡献巨大。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日益突出。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融合,此举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旨在提升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逐渐转型升级。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与实践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将从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意义、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意义
1、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作业,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人力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效率较低。而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便捷、高效,有利于吸引更多劳动力投身农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2、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农田水利设施等手段,实现对土地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原本荒废或者利用率低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还能够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闲置期,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提高玉米产量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对于玉米产量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通过采用机械化播种、精准施肥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玉米播种深度及施肥剂量的精确控制,从而有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与生长。此外,自动化灌溉系统有助于农田水分管理的精细化,有效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的不利影响。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还能提升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水平,降低损耗,确保玉米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因此,普及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无疑是提高我国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4、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农业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此项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高效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对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还能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抗旱性、保水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
1、玉米播种技术
播种技术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套卓越的播种技术能够确保玉米种子的均匀分布,提升出苗率,为后续生长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在播种环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体现在精量播种、深度控制、覆土均匀等方面。精量播种,作为现代农业的显著趋势,借助尖端播种设备,确保玉米种子的精确投放。此举不仅大幅减少种子浪费,提升播种速度,且为每粒种子提供恰当的生长空间,进而奠定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精量播种策略不仅推动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投入成本,还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深度控制作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准调控播种深度,为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创造最佳环境。若播种深度不适,可能导致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生长状况受到影响。因此,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控并调整播种深度,确保种子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生长,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此外,深度控制技术还有助于减少土壤对水肥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均匀覆土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合理的覆土分布可以维持土壤湿度,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有利条件。均匀的覆土还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维护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此外,均匀的覆土还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玉米的抗逆性。
2、玉米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地搭配肥料施用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为我国玉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肥料施用量方面,先进的施肥设备能够根据土壤肥力、玉米品种及生长阶段,精确控制肥料施用量。这种精准的施肥方式既避免了过量施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确保了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充足供应。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也提升了玉米品质,为市场提供了更高品质的农产品。此外,在施肥时间方面,合理安排基肥、追肥、穗肥等施肥时间,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料的效益。基肥应在播种前施用,以确保玉米种子发芽生长所需的养分;追肥应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及时施用,满足作物快速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穗肥则在玉米穗部形成期施用,以确保玉米穗大粒饱。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及方式,有助于提升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利用率,进一步促进作物茁壮成长。在施肥技术方面,引入侧深施肥等方法,能有效降低肥料挥发和流失,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侧深施肥技术是将肥料施入土壤,使其与作物根系紧密接触,进而提高肥料的吸收利用率。这种施肥方式既减少了肥料的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又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3、玉米灌溉技术
水分对玉米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为其基本需求之一。合理安排灌溉不仅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水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从而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因此,研究并应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于农业生产,已成为当前农业领域关注的焦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灌溉领域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主要涉及水量调控、灌溉方式及灌溉时机的优化。首先,借助精确灌溉设备,根据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及土壤湿度实现在线调整灌溉量。这种水量调控方式既保障了供水充足,又有效防止了过度灌溉引发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动灌溉精准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高灌溉效率。其次,在灌溉形式上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与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相比,滴灌和喷灌能更精确地控制水分供应,使水分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提高水分利用率。最后,在灌溉时间方面,合理安排灌溉时间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发育生长。过早或过晚的灌溉都可能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根据玉米生长周期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确保水分供应与玉米生长需求相匹配。
4、病虫害防治策略
病虫害对我国玉米产业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农业科技人员致力于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的应用,涵盖监测预警、防治措施、施药方法等方面。首先,在监测预警方面,通过现代化监测能够实时监测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及发展状况,为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病虫害的严重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其次,在防治措施方面,需根据病虫种类及特点,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例如,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病原菌等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需合理使用农药,确保防治效果,同时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物理防治则包括利用昆虫光源、热处理等技术手段消灭或控制病虫害。在农药应用手段方面,无人机、喷雾器等高效设备已大规模投入使用。这些设备有助于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减少农药浪费,降低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精确施药技术可以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5、玉米收获方法
在玉米栽培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收获环节,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涉及诸多方面,如精准把握收获时机、科学选择收获方式以及提高收获质量,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首先,收获时机的合理安排对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起着关键作用。根据玉米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精准掌握收割时期十分重要。若收获过早或过晚,皆可能导致玉米成熟度不足或过度成熟,进而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结合玉米生长状况、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来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确保适度的成熟度,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机械化收获方式的普及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玉米收获效率。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玉米割晒机、收获机等机械化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这些设备的投入不仅显著提升了玉米收获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有助于降低人为因素对玉米收获的影响,进一步保障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最后,提升收获质量亦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收获环节的重要体现。收获过程中,需关注破损率、损失率等指标,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破损和损失,确保玉米的丰产。例如,通过改良收割设备、优化收割流程等手段,降低收割过程中玉米的破损率,提高收割质量。
三、推进玉米栽培中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促进玉米种植领域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通过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科技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发农民及农业企业引进先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积极性。其次,设立专项基金,以推动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而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对于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强化农技推广队伍为首要任务,这是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发展的核心环节。首先,通过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为农民及农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其次,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构建农技推广体系十分重要。先进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至农民和农业企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和实践指导。同时,通过科技示范、现场观摩等形式,农民和农业企业能更直观地了解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效果,推动农户在生产一线主动尝试和应用。
3、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是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农民,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教学等途径,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机和农艺融合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同时,举办农民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关注农民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规划等手段,使他们能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4、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应加大,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途径不仅包括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还包括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以此提升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在此背景下,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创新同样值得重视。此举不仅能够提升农机装备的性能和效率,同时也能推动农机装备朝着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5、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乃是关键途径,旨在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进步。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优化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着重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交融。例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的培育,不仅扩展了农业的功能和领域,还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助力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通过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玉米栽培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实践价值。通过实施一系列策略,如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培育专业农民、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玉米栽培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创新,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水平与成效,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在未来发展中,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271029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