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包虫病流行病学致病特点及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作者: 曲尼拉姆

羊包虫病流行病学致病特点及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0

羊包虫病又称为棘球蚴病,是由刺球绦虫寄生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等特点,在畜牧养殖区较为常见。刺球绦虫寄生动物种类较多,牛、羊、猪等哺乳类动物皆可成为宿主。刺球绦虫寄生在羊体内,主要对肝脏、肺部及周围组织造成损害,导致羊出现消瘦、厌食、生长迟缓等病症。其包囊存在毒素会使羊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体温上升、腹部隆起等症状,加重羊只病情。羊包虫病的防治措施涉及环节较多,主要以加强宣传、建立防控责任制、加强养殖管理办法等为主,以此促使羊只染病初期获得有效治疗,提升免疫能力。同时,对于羊包虫病的治疗,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愈,养殖户应根据病情程度及羊只状况合理选择,使羊包虫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羊包虫病的流行病学

1、感染渠道

羊饮用或食用含有刺球绦虫的水源或食物,即会感染羊包虫病。刺球绦虫感染羊体后,会一直寄生于其体内,其生命周期与羊生理状态关系密切,当其通过吸收羊体内的营养物质发育为成虫后,会通过粪便排出羊体。刺球绦虫卵通过羊粪便的掉落,会通过风力、雨水等途径传播,蔓延至草场、水源等区域,致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刺球绦虫卵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具有较强的活跃度,当健康羊只接触受其感染的环境,便会感染羊包虫病。刺球绦虫主要对羊的肠胃产生影响并繁育,在时间推移下逐渐弱化羊只消化能力,使其出现瘦弱、营养不良的状况,进而降低羊只免疫能力,易被其他疾病感染,严重时会导致羊只死亡。当人体触摸病羊接触物或受污染的水源、食物,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感染羊包虫病,致使出现发热、腹痛、黄疸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会随病情加重生命衰竭。

2、地理分布

羊包虫病流行范围广,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历史。由于其主要寄生宿主为羊只,因此在畜牧业发达地区较为常见。现阶段,我国羊包虫病主要分布于西部牧区。西部牧区人烟稀少、草原辽阔,羊只养殖数量较多,且气候环境适宜,为刺球绦虫的发育、繁衍提供了适宜条件,因而在西部牧区羊包虫病较为常见。此外,部分养殖羊数量众多地区同样有羊包虫病的产生。河流湖泊、草原牧场的存在为刺球绦虫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其对羊只感染程度加剧。

二、羊包虫病致病特点

1、致病部位广

刺球绦虫在羊只体内可寄生于不同器官,并会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其对羊只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①寄生于肝脏

刺球绦虫寄生于羊只肝脏部位时,会因为虫体挤压造成肝脏组织压迫变形,进而促使羊肝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吸收、转化食用的饲料及其他营养物质,降低代谢功能,致使羊体瘦弱、抵抗力下降。同时,肝脏功能受损对羊消化功能正常运转造成阻碍,使羊消化能力逐渐减退、食欲下降,继而加重病情。刺球绦虫若不能获得及时治疗,伴随其发育,对羊肝脏附近组织产生压迫,导致羊腹部呈现出隆起状况。刺球绦虫的成长会逐渐加剧羊只病症,使其出现黄疸病症,眼角膜呈现黄染。

②寄生于肺部

肺主要与呼吸相关,当羊肺部寄生刺球绦虫,会因其发展影响呼吸功能,出现呼吸困难、衰竭等状况。同时,在刺球绦虫的影响下,病羊会呈现出咳嗽现象,并长久持续。在对病羊肺部检查时,能够清晰听到局限性浊音,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由刺球绦虫在病羊肺部形成包块有关。当羊病情加重时,对其进行听诊时,可明显感觉呼吸音转弱或无,此时即表示刺球绦虫已成长至成虫。

2、影响生理功能

刺球绦虫在羊只体内寄生时,会通过吸取羊体内营养持续发育,进而对其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导致病羊各部位组织逐渐萎缩,影响正常功能运转,加重病羊病症。刺球绦虫分泌物质会伴随虫体成长而增加,当其包囊出现破裂时,内部含有的毒液以及分泌物会在羊只身体内快速蔓延,进而引发强烈的过敏反应,促使羊只出现呼吸困难、体温骤升、皮肤红肿等状况出现,加重羊的不适程度,使其躁动不安、身体萎靡,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管控,会导致羊只因无法抵抗毒素干扰死亡。此外,包囊含有的毒素会影响羊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在后续治疗中常常难以根治,致使羊养殖效益受到严重威胁。

3、病理变化

对感染刺球绦虫羊只进行解剖观察,可在其器官中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刺球绦虫会对羊只不同器官造成损伤,对其寄生部位检查,可显著观察到刺球绦虫在其脏器内爬行时留下的通道,并且在通道周围伴有血丝存在。由此可见,刺球绦虫在羊体内活动时会对血管造成损伤。肝脏部位是刺球绦虫寄生的主要部位,其病理变化尤为显著。对肝脏部位临床观察,发现其呈现出肿大现象,与正常肝脏形状及颜色明显不同,外表由光滑表面转变为凹凸不平,其凸起部位有刺球绦虫包囊存在,且包囊大小不一,如黄豆或鸡蛋大小。肝脏包囊的存在,对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使其负担加重,致使饮食逐渐下降。同时,肝脏部位由刺球绦虫引发包囊的出现,对周围组织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促使组织在包囊的增大逐渐出现萎缩状况,继而导致肝脏功能减退,加重羊只病情。同时,由于肝脏组织受到长期压迫,其内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颜色逐渐转为苍白。

4、症状转变

由于刺球绦虫卵在羊只体内繁育初期数量较少,对羊影响较小或无影响,且健康羊具备一定的病虫抵抗能力。因此,羊包虫病发病初期症状较为微弱或无症状,日常表现与正常羊只基本无异,也无特殊的病症出现。伴随刺球绦虫寄生数量增多,羊逐渐显示出部分明显病症,主要表现为羊毛光泽度、顺滑度降低,呈现逆立状态。同时,在刺球绦虫对羊肝脏的影响下,羊脱毛现象逐渐加剧,会伴随时间推移导致皮肤外露,羊精神状态下降、不喜走动。除表面病症呈现外,羊发育速率也会受到影响。刺球绦虫主要以吸取羊体内养分繁殖,羊在食用饲料量虽不会急剧下降,但会呈现久吃不胖的状况,并且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体重下降情况,促使羊健康程度直线下滑。

三、羊包虫病防治措施

1、羊包虫病预防措施

羊包虫病的预防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养殖户了解包虫病的发病原理及发病症状,明晰刺球绦虫的生存、繁衍途径,以此保证羊只生命健康,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促进羊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养殖户真正了解羊包虫病的严重性,才会积极、主动加强防控措施,防止刺球绦虫传播、蔓延。加大对羊包虫病病原宣传力度。羊包虫病的产生由刺球绦虫引起,进而寄生于羊肝脏及肺部,使其出现一系列病症。需通过宣传刺羊包虫病发病原理,促使养殖户了解刺球绦虫寄生于羊体内的方式、途径,以及繁衍时长,从而使其开展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羊感染刺球绦虫。了解临床症状。羊产生包虫病,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久吃不胖、腹部肿胀、脱毛等病症,不仅影响羊正常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死亡现象。通过宣传羊包虫病致病机理,可促使养殖户切实了解羊发病表现,进而在羊出现类似症状时,能够及时引起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以防羊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①加强养殖管理,保证水源健康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是预防羊包虫病产生的重要举措,可切实阻断刺球绦虫的传播途径,避免羊、人染病。第一,做好养殖区域的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为羊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可有效避免疾病的产生,防止刺球绦虫卵的传播。可使用工具清理养殖区域存在的垃圾及粪便,再使用高效消毒剂喷施在各个角落以及饲养槽、养殖工具、地面、墙面等部位,以此消杀羊圈存在的有害物质、病菌及虫卵。第二,科学处理羊只粪便。粪便是刺球绦虫卵传播的主要途径,需对其采取合理的清理措施,以避免虫卵散播。可定期将羊只粪便集中在固定位置进行处理,或使用生物发酵技术,分解粪便,能够有效消除病菌、虫卵等物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第三,水源消毒。水源同样是刺球绦虫卵传播的途径之一,在其内部加入一定浓度的环保杀虫剂,能够灭杀水源中存在的虫卵,阻断羊包虫的传播。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具有国家检测认证的环保杀虫剂,不仅能够灭杀各类虫卵及病菌,且不会对羊只产生危害。同时,为加强水源水质管理,可定期对其开展检测,以确保水源符合饮用标准。

②有效隔离及免疫接种

可通过制定羊包虫病防治制度,提升羊包虫病治疗时效,加强防控工作的开展。防治制度中应明确诊断方式、治疗流程、治疗办法,以使羊出现疑似症状时能够获得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控制羊包虫病的传播、蔓延。同时,对于病情尚不明确或确诊的病羊,应采取隔离处理,以防对其他健康羊只产生危害,避免加大养殖经济损失。为提升羊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及时效,可组织建立专业的兽医队伍。兽医人员应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通过培训、教育,不断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及知识储量,以此加强羊包虫病的诊断、治疗效果,促使防控工作的开展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还需开展免疫疫苗接种工作,可有效提升羊只免疫力,加强疾病抵抗能力。疫苗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开展接种工作,并根据免疫时间、羊只生长阶段,建立免疫档案,以此及时补充疫苗,使其保持免疫能力处于正常水平。

③品种改良

通过引进抗病能力强的种羊进行本地羊改良,可有效预防羊感染羊包虫病,提升羊群整体健康水平。品种改良的关键在于,引入具有遗传抗病性的种羊,与本地羊只进行杂交,从而达到改良目的。改良的首要步骤在于引种,在引进种羊前,需对当地疾病流行状况,羊只健康情况以及抗病能力进行检测,通过获得的检测数据确认种羊的遗传性质与健康度,以防无效引种。种羊引进后应隔离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其体内存在隐藏病菌,对羊群产生危害。同时,为保证品种改良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繁育计划,明确配种羊只数量、配种时间、方式、饲养位置等,确保抗病基因的稳定遗传。配种完成后,需对母羊体质、饮食及健康度进行观察监测,以此保证改良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实施科学的品种改良工作,选用抗病能力强的种羊进行配种、繁育,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羊包虫病发病概率,提升羊养殖生产性能,同时还可降低治疗付出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羊包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对其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不仅与养殖户经济效益相关,还可有效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对羊包虫病的预防,应从多方位出发,通过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推动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加强羊包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力度,需建立健全防控责任制度,促使防控工作落实到位,降低患病几率。防控制度内容应详细说明各部门实施责任、细化任务分工,保证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促使污染源、传播媒介等物质被完全消除。同时,应进行定期检查,对羊包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详细调查,并形成反馈报告,积极调整不足之处,优化防控方案,提升防控效率。

2、羊包虫病治疗措施

①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指的是给羊口服或注射特定抗寄生虫药物,来灭杀囊肿内的寄生虫减缓病情,比较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第一,吡喹酮是一种强力的驱虫药,将其通过口服输送至病羊体内,可有效干扰刺球绦虫肌肉收缩机制,使其发生强制性收缩,进而达到虫体灭杀目的。吡喹酮对刺球绦虫等脑囊类型寄生虫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病情症状,加快恢复健康的速度。第二,阿维菌素与丙硫苯咪唑,同样是抑制刺球绦虫繁殖的有效治疗药物。阿维菌素通过对虫体神经传导系统的干预,使其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弱化其行为及代谢能力,实现灭杀目的。而丙硫苯咪唑是通过降低虫体代谢能力,促使刺球绦虫正常吸收消化功能受损,生命体征逐渐恶化而死亡。第三,还可选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片和氯硝柳胺片等药物治疗羊包虫病,也可起到相应的防治效果,控制刺球绦虫在羊只体内蔓延、繁殖。羊包虫病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羊生长阶段、病情发展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严格按照说明控制用药剂量,避免加重羊只负担,影响病情。

②手术治疗

当羊病情过重,通过药物治疗无法达到治愈目的时,可通过手术摘除控制病情。手术治疗具有一定风险,需要兽医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高超的专业技能,养殖户应根据羊只疾病发展适当选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手术开始前,需要对开刀部位羊毛进行细致修剪,并做好消毒措施,防止羊只受到细菌感染,引发其他疾病。同时,应对手术工具进行消毒,手术区域需保持干燥、清洁,为手术治疗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准备工作完成后,兽医人员需在病羊骨质较软部位切开U字形刀口,切口部位的选取应充分考虑后续羊只恢复,便于兽医去除包囊,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兽医需找寻包囊位置,从而使用针管吸取囊泡。兽医应准确确认囊泡位置再行作业,且应迅速、高效开展,以防对养只造成伤害。手术治疗伴随风险,需要兽医一直保持高度专注,一旦出现失误会对羊只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养殖户应谨慎选择,对于病症较轻、病情发展缓慢羊只,优先以药物治疗为主。

刺球绦虫是羊包虫病的发病源,对其采取控制措施,可切实防止该病产生。养殖户应对羊包虫病引起重视,保持养殖场所的卫生清洁,定期开展消毒工作,消灭羊舍内存在的虫卵及病菌,以防疾病产生。同时,需加强水源管理、接种免疫疫苗,并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刺球绦虫抵抗力。对于羊包虫病的治疗,养殖户需根据病情发展及羊只状况,合理选用治疗方式,优先以药物治疗为主,防止对羊只造成危害。

(作者单位:851100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人民政府(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