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日喀则黄牛品质与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深入分析

作者: 云旦次仁

提高日喀则黄牛品质与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深入分析0

本研究针对提升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黄牛养殖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包括地理环境、饲养技术以及市场经济政策等,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提高养殖效益。这些措施包括黄牛品种改良、母牛发情监测、冷冻精液技术应用、人工配种技术以及疫病防控技术的相关操作指导。通过采用这些科学方法,旨在解决日喀则黄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提升日喀则黄牛养殖产业竞争力和养殖户收入的目标。

一、研究地概况

日喀则市,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7°13′~31°49′,东经82°1′~90°20′,全市面积17.924万平方千米,气候宜人,水源较充足。近年来,日喀则市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优化一产”前期工作推进顺利,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日喀则市在“专家+示范基地+科技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模式下,在2022年共完成牲畜存栏541.6万头,新生仔畜134.5万头,仔畜成活125.9万头;出栏20.37万头,黄牛改良配种1.14万余头,这一系列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日喀则市在农业发展和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二、影响日喀则黄牛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

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黄牛养殖作为当地重要的畜牧业形式,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而影响日喀则黄牛养殖效益的因素众多,本文在此将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环境因素、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市场与经济政策因素。首先,地理环境对日喀则黄牛养殖效益的影响显著。日喀则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稀薄,气候寒冷,这些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速度,进而影响牲畜的饲料来源。高海拔地区的温差大,冬季极寒,对牛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构成挑战。此外,土壤含水量低,草场营养成分不足,影响黄牛的营养摄入和体质,从而影响养殖的生产效率和黄牛的品质。因此,改善饲料质量、选择适应高寒环境的牛种,增强牛只的抗寒能力,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方向。其次,饲养管理技术是决定黄牛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饲养管理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比、疾病预防控制,以及良好的繁殖管理。日喀则地区特有的高原气候要求养殖户采取特殊的饲养策略,比如提供能量更高的饲料以适应低氧环境,实施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以防控高原疾病。最后,市场与经济政策对日喀则黄牛养殖效益有着直接影响。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黄牛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渠道可能会发生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户的收入。政府的支持政策,如补贴、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和养殖效益。例如,通过政策引导建立黄牛养殖合作社,可以整合资源,提高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三、提高日喀则黄牛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

1、黄牛品种提纯复壮以及杂交改良

首先,进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这一过程涉及对本土黄牛的遗传资源进行系统评估和选择,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良种质,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准繁育,保护和利用这些优良基因,防止因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退化。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本地黄牛遗传资源数据库及借助第三次全国畜禽种质资源普查,对不同地区黄牛的遗传特性和表型性状进行详细记录,为选择优良种质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实施杂交改良计划。选用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快、疾病抗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外来黄牛品种(细管冻精)作为杂交亲本,与筛选出的本地优良黄牛进行科学杂交。此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异种杂交优势(异种杂交后代在生长速率、生存能力和产量等方面均表现优于父母亲本的现象),显著提高后代的经济性状,如肉质提升和生长效率增加等。杂交改良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型分析和辅助选择技术,以确保杂交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最后,注重后代的性能评估与选择,确保杂交改良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肉质、繁殖性能和抗病性等关键经济性状进行系统评价,精选出优秀个体用于下一代繁育,同时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纳入遗传改良计划,不断优化和提高日喀则地区黄牛的整体品质和养殖效益。

(1)母牛发情分析

①发情规律

在牛类动物中,黄牛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动情种群,其发情周期通常为21天,发情期持续1~3天。在优良的饲养环境中,发情周期可以在产后20~60天内再次发情,而在冬季和春季,此周期可能延长至产后60~90天。需注意的是,青壮年母牛的发情期较成年母牛会略显短暂。然而,黄牛母牛的发情特征通常并不显著,部分母牛的发情期可能仅持续18~24小时。为了提升配种效率和质量,必要时需对母牛的发情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并基于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配种策略。这种策略不仅需要考虑母牛的生理状态,还应综合环境因素及其对动情周期的潜在影响,以确保配种的最佳时机和效果。

②发情分析

在现代牛只饲养中,养殖户通常依据自身经验进行母牛的发情状态分析。为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配种效果,技术人员应采取综合性评估方法确定母牛的具体发情阶段。首先,与日常看护人员进行详细的沟通,以获取关于母牛行为和生理反应的一手资料,这有助于初步判定母牛的发情周期和所处的发情阶段。其次,实地观察母牛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对精确识别发情阶段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在发情初期,母牛分泌的阴道黏液比较清澈透明,而进入发情后期,这种分泌物的量会逐渐减少,颜色也可能转变为乳白色。最后,通过实施触摸检查法(一种在动物生殖管理中常用的诊断技术)可以进一步确认母牛的发情状况。此方法不仅能帮助确认发情周期的具体时段,还能评估母牛的生殖器官健康状态,为后续的配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合这些方法,技术人员能够更全面、更精确地了解并处理母牛的发情周期,以确保配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③明确配种时间

为优化母牛的配种效率,管理者需精准识别母牛的最佳授精时机,充分利用其发情周期,提升繁殖成功率。综合当前地域内特定母牛品种的特性及从业者的丰富经验,可有效执行繁殖程序。通常,若观察到母牛在上午展现发情迹象,建议于当晚或隔日清晨进行人工授精;若发情迹象于下午出现,则应在次日下午或晚间进行授精。为增加受精概率,繁殖技术人员可在首次授精后8~12小时内进行1次再授精操作。

(2)冷冻精液的选择

为推进冷冻精液品质的提升,并充分发挥种质改良技术的潜力,家畜繁殖员在执行配种操作时,必须选用具备卓越性状的优选种公牛冷冻精液。同时,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坚决禁止采用质量不达标或质量不明的黄牛冷冻精液。区市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应按照统一采购的有关规定,每年采购细管冷冻精液应确保从达标冻精供应商采购高质量冷冻精液,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以保障原料的优良性。种牛的品种资质认定工作,应由家畜遗传资源管理部门与技术审定机构共同承担,并依据种畜禽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种牛养殖与审核任务。对于未能满足品种改良要求的混血种公牛,应及时予以淘汰,以防止低质冷冻精液流入市场。相关机构需落实严格的品质管理措施,以满足黄牛繁殖的品质标准。

①精液保存

在执行人工授精过程中,高质量冷冻精液的保存至关重要,通常需要借助液氮罐进行保存。为维持精液的活性,技术人员需定期检测罐内液氮的存量,并确保及时添加,以便液氮层能完全覆盖冷冻精液容器。取出冷冻精液后应严格按照人工授精操作流程迅速进行,以防液氮罐内的冷却介质蒸发,影响精液的质量与效果。

②冷精解冻

在精液解冻中,技术人员需精确掌握和执行解冻流程,以保证精子活力。首先,应从液氮罐中迅速取出所需精液样本,并将其置于38~40℃的恒温水中进行解冻,控制解冻时间在10~20秒之内,以避免精子活力降低。解冻后立即进行精液活力检测,确保精子活性指数达到或超过0.3。此外,解冻后的精液应在1~2小时内全部使用完毕,以减少环境温度变化对精液质量的影响。整个过程中,高效率和时效性是确保精液使用成功的关键。

(3)人工配种技术

①配种准备

在进行人工授精工作前,相关技术人员需彻底进行手臂消毒,确保手臂和手部的清洁,并且保证指甲修剪整齐,以防在操作过程中划伤牛只或带入不必要的细菌。此外,需穿戴适当的专用防护装备,如一次性手套和工作服,以保持操作过程的无菌状态。

②输精作业流程

在执行人工授精前,先将发情母牛固定至配种架,然后由家畜繁殖员采取直肠操作技术确保受精过程的准确性。具体来说,操作者首先须将其手部伸入牛只的直肠,手掌朝下,通过轻压和抚摸定位子宫颈并稳定,而后用另一手操纵输精枪,从斜上方进入阴道,并缓缓旋转,沿水平方向推进。当输精枪抵达子宫口时,需仔细穿过子宫颈,使精液精确注入。完成精液注入后,应缓慢且谨慎地将输精枪取出,以维护子宫健康。在此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精液注入技术对于提升受孕率至关重要。若观察到牛只体内残留精液量不足,应迅速进行二次注入,以减少授精失败的风险。同时,若牛只表现出不配合行为,操作人员需要灵活调整输精枪的位置,顺应牛只的动作,以防对其生殖器官造成伤害,确保整个人工授精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2、黄牛疫病的主要防控措施

①严格消毒管理牛舍

在黄牛养殖中,为降低疫病发生概率,要高度重视消毒工作,对牛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及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消毒程序,以确保通过消灭病原体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根据疾病发生风险,集中养殖场建议圈舍和食槽每周执行2~3次消毒;在疾病高发季节,提升至每日1次以提高防疫效果。可选用如氢氧化钙(生石灰)或次氯酸钠(苟性钠)、复合粉等消毒剂,以确保消毒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对圈舍内粪便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更换铺垫材料,是保障环境卫生的重要措施。此外,在圈舍入口及养殖场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消毒槽,并定期更换消毒溶液,是制定综合防疫策略的重要环节。出入圈舍时应穿戴指定工作服,并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病原体的引入,这对维护黄牛种群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②强化定期驱虫管理

实施定期的驱虫方案对于降低黄牛体内寄生虫的发病率至关重要。可以选择在每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驱虫处理。春季,建议采用阿维菌素或左旋咪唑作为口服药物,按照每公斤体重8mg的剂量进行喂药。秋季,则建议使用阿维菌素进行口服治疗,剂量调整为每公斤体重0.2 mL。此外,每年的9月~10月间,使用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进行全身药浴,可以显著增强驱虫效果,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通过这一系列精准的药物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黄牛养殖的健康水平,减少寄生虫引发的疾病。

③强化疫苗接种

为确保黄牛健康,应根据黄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时进行疫苗接种。以口蹄疫为例,建议在每年春秋两季对黄牛进行口蹄疫疫苗的接种。对于12~24月龄的黄牛,接种剂量为1mL(具体按照疫苗说明书);对于超过24月龄的黄牛,接种剂量应增至2mL(具体按照疫苗说明书)。此外,在防控破伤风方面,对于产后母牛和初生牛犊,应及时进行1mL(具体按照疫苗说明书)的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有效降低破伤风的发病风险。

④改进黄牛养殖品种和优化饲养管理

提升养殖效益的核心在于强化黄牛品种改良。这要求积极创新养殖技术,同时优化饲养管理策略,确保饲养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在育成牛的销售方面,必须遵循生物学的最优时间,即在约18个月龄时及时出栏。此外,具备条件的养殖单位应积极探索牧草的自给自足,以更精准地满足黄牛的营养需求,从而推动整体销售出栏率的提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⑤加大疾病防控力度

在黄牛养殖过程中,养殖管理、环境卫生等多重因素易引发动物疾病,从而妨碍牛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监测牛只健康状态,对异常迹象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与治疗,显得至关重要。其中,瘤胃鼓气和瘤胃积食为典型且常见的疾病状况,需予以重点关注。瘤胃鼓气,常由牛只短时期内摄入大量易发酵饲料所致,造成瘤胃内气体过量积聚,无法有效排出,进而急剧扩大瘤胃及腹部体积,干扰正常的消化功能。此状况亦称为肚胀病(瘤胃鼓气)。治疗上,首要目标为阻止瘤胃内的进一步发酵,及时排出积聚气体,并采取输液治疗以缓解症状。针对轻度症状牛只,可通过按摩促进气体排出;对于重症牛只,则需立即执行瘤胃穿刺术放气。另一方面,瘤胃积食,主要原因是牛只摄入大量难以消化的饲料,导致瘤胃内饲料量超出正常范围,迅速扩张胃壁,影响瘤胃功能。治疗策略包括短暂断食(1~2天),其间保持正常饮水,随症状消退,逐渐给予柔软饲草,并通过按摩促进瘤胃运动。在必要时,可采用泻药以加速积聚物排出,以减轻病情。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黄牛品种改良、母牛发情监测、应用冷冻精液技术、采用先进的人工配种技术以及强化疫病防控措施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日喀则地区黄牛养殖的效益和品质。这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政策引导。将科学技术与传统养殖相结合,对提高日喀则黄牛养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养殖户的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持续关注技术创新,加强市场研究,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将是提升日喀则地区黄牛养殖效益的关键。

(作者单位:857000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