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患病原因及常见疾病种类和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 曹建国 周建楼

淡水养殖鱼类患病原因及常见疾病种类和有效治疗措施0

淡水鱼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它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淡水养殖鱼类的出现,虽然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但淡水养殖鱼类普遍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害,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与健康。对该病的防治应采取抗菌、消毒和杀虫等综合措施。治疗时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及次数,以达到理想的疗效。此外,为了促进鱼体健康成长,还应给予鱼体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营养供应。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防治措施是淡水养殖业的重要课题。只有对这些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才有可能提高鱼类的生存质量,促进鱼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淡水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防治措施,并对其防治进行了探讨。

一、导致鱼类患疾病的因素

1、水体环境

主要是指水体中的溶氧量、硬度、pH值和有机质含量,它们对鱼类的生长有直接的影响。在水质恶化的情况下,鱼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染病。如果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导致鱼类中毒而死。淡水养殖鱼类对酸碱度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最适应范围为7-8.5,pH值低于5或超过9.5时都易引起鱼类死亡。另外,由于酸碱度的改变,也会诱发其它疾病。如果透明度太低,鱼的生长就会变慢甚至停止;但如果透明度太高,就会造成鱼中毒而死。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水质,投放鱼苗,投放鱼种。氨氮浓度过高,以及亚硝酸盐含量过高,都可能诱发其他疾病。氨氮过高会引起鱼体不适,甚至中毒而死;如果氨氮浓度过低,将导致鱼类生长缓慢甚至完全停止。

2、水温

水温对鱼类生长及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鱼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温有不同的需求,水温变化会引起鱼体不适,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及抵抗力。当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会导致鱼出现应激反应,引起发病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水深、水质和季节的变化,适时调整池塘的水位,确保池塘水的温度。提前观察天气情况,如果水温波动过大,提前泼洒渔有福福肽或渔安,抗应激提活力,促进体质恢复。

3、池塘消毒不彻底或未消毒

鱼塘养殖中常常会存在病菌和寄生虫,鱼类整天在不良环境中生长,鱼体质差,免疫力低下,很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4、密度过大

池塘放养搭配不当,放养密度过大,非常容易造成缺氧、饵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会导致鱼体生长不均匀、大小悬殊、体质虚弱、抗病力差。在池塘养殖时应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和养殖品种,选择优质的鱼苗。

5、投喂不当

投喂不均匀、饲料营养不全面、饲料变质、腐败或品种单一,影响鱼类生长,导致肝脏发生病变。定期在饲料内拌喂渔有福百草益甘旦,可以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以及糖原生成,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

6、 鱼塘施肥不当

农家粪肥没有经过高温发酵,会存有很多病菌。如在短时间内大量施粪肥,不仅会导致水体变质,而且损耗水中溶氧,同时滋生病菌,对鱼生长不利。

7、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拉网筛鱼、捕鱼以及鱼种、亲鱼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操作粗暴、管理粗放,则往往会使鱼体受到惊吓和伤害,这样就给细菌侵入鱼体创造了便利条件,导致鱼类感染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此外,饲养密度过大、放养比例不当,也是导致鱼类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二、鱼类常见疾病

鱼类病害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1、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病毒的入侵而导致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一般情况患病毒病的鱼类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例如口腔充血、腹部膨胀、眼球突出、鳃部出血等。

(1)草鱼出血病

通常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主要危害草鱼,从2.5厘米-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大草鱼也会患有该病。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在8月,死亡率高,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更为严重,常发生全塘覆没,对提高淡水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5℃-30℃。

(2)鲤鱼春季病毒病

发生在春季水温上升时期,主要症状包括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肛门处拖有线状粪便等,死亡率较高。

(3)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由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PNV)引起,主要影响鲑科鱼类,特别是14-70日龄的幼鱼,死亡率可达80%-100%。

(4)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由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NV)引起,主要影响鲑科鱼类的鱼苗和当年鱼种,死亡率较高。

(5)病毒性出血败血病

由弹状病毒引起,可感染多种鱼类,症状包括出血、贫血、肝脏和脾脏损伤等。

2、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作为水产养殖行业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养殖动物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应当引起养殖者的足够重视。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大多数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常态下,这类细菌可长期潜伏在鱼体内并不引起疾病,但当生态环境突变或水体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并大量繁殖,则可迅速导致疾病发生或流行。

(1)细菌败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急性传染病,鱼类一旦感染细菌性败血症,轻者影响鱼类的生长与品质,重者导致鱼类死亡。病原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以及鲁氏耶尔森菌等。病情较轻时病鱼身体会轻度充血,这时肠内还有一些食物。病情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甚至出血。病鱼眼球向外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或者呈现红色浑浊腹水。有的鱼鳞片竖起,肌肉呈现充血,鱼鳔壁也充血,鳃丝末端腐烂。有时发现少数病鱼死亡,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严重的病鱼厌食、不摄食,病鱼在水体中静止不动或阵发性乱窜乱游,还有的病鱼在池边摩擦,直至鱼体衰竭死亡。

(2) 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病是淡水鱼养殖中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鱼病,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摄食含菌的不洁食物、吃食不均等情况下,鱼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诱发肠炎病。秋季水环境变化大,加上投喂高峰期消化系统的高负荷。病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初期解剖可以看到肠壁充血发炎、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严重时内黏膜严重脱落肠道内没有食物、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处流出。有的会出现脓的白便或者拖粪便的症状。

3、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病(水霉病、黑鳃病、鳃霉病)都是由原生动物和细菌等病原引起的疾病,病鱼体表充血发红,且充血发炎并向外翻出,腹腔积水、肝脏肿大变黑、肛门红肿发炎并向外翻出,腹腔内有大量泡沫状液体。这些寄生虫主要有线虫、绦虫、钩虫等。

(1) 线虫病

线虫病是一种由线虫寄生于鱼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病害。线虫是一种微小的昆虫,它寄生于鱼的肠道中,吸收营养和破坏鱼的细胞,造成鱼的死亡。线虫的种类很多,如鞭毛虫和孢子虫等。

(2) 绦虫病

鱼绦虫病是寄生虫病中的一种,感染最多的为草鱼、鲫鱼和鳊鱼,每年的9-10月为流行季节。绦虫病不仅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播速度快,加大控制难度,严重损害鱼塘效益。病鱼上浮、腹部膨大,用手轻压病鱼腹部有坚硬实体的感觉。严重时病鱼失去平衡,侧游上浮或腹部朝上,病鱼吃食量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摄食,鱼体变黑、消瘦,整池鱼种逐渐死亡。

(3) 钩虫病

钩虫病又被称为棘球蚴,是一种具有致命性的寄生虫病,主要包括日本棘球蚴、小棘球蚴等。病鱼脑部充血,嘴圈发白,肉眼可见嘴部、鳍、鳃上有米色小点状钩介幼虫,病鱼体瘦,色淡或呈灰白色,离群独游。

(4)车轮虫

车轮虫侵袭鱼体和鳃,吸取组织细胞作营养,使幼鱼的皮肤和鳃组织遭到严重损伤。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

(5) 锚头鳋病

由扁形吸虫等寄生引起。病鱼体表有大量灰白色斑点,鳃丝肿胀腐烂,鳃丝基部肿胀充血,鳃瓣充血发炎并向外翻出。

三、鱼类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1、水环境的调节

水环境对鱼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调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内容。要保证鱼的健康,就必须保证鱼生活在合适的水环境里。如果水环境不好,鱼很容易生病。对常见鱼类病害进行水环境调控时,应注意温度、pH、溶氧、藻类、透明度及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定期监测水质状况,采取适当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状况,是保证鱼类健康成长,顺利养殖的必要条件。

(1)水温

对大部分鱼类而言,适宜的水温为16-28℃。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鱼生病。所以,要保证水的温度在这一范围之内,并且要经常调节水的温度,使它处于最好的工作状态。

(2)pH的调节

pH是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它决定着水体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含量。因此,应定期监测 pH值,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3)溶解氧调控

水体中的溶解氧对鱼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溶氧不足,则会造成鱼缺氧而死亡。因此,应定期测定水体中的溶氧,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水体中的溶氧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4)水藻规则

水藻是能净化水环境的单细胞植物。因此,应定期监测藻体数量及密度,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藻量与密度。

(5)透明度的调节

透明度是衡量水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6)微生物调控

在水环境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养殖池中经常施放有益微生态制剂,能及时降解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如动物尸体、残饵等,减少有机耗氧,稳定pH值。

2、科学的喂养方式

科学的喂食方法是治疗鱼类疾病的关键,有助于保持健康和提高存活率。科学的饲养方法,不但能改善鱼体的健康状况及存活率,而且能增加养殖效益及保护生态环境。以下为科学饲养应遵循的原则:

(1)保持水质清洁

保持水质清洁是鱼类生存环境卫生与健康的保障,因此,在养鱼时应定期消毒,以减少病原的滋生。

(2)饲料的选择

人工饲料的合理应用,既能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又能降低污染物对鱼体的危害。因此,养殖时应选用纯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的饲料,鲜食为宜。

(3)保持适当的喂食时间

喂食时间对鱼来说也很重要。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季节,制定科学的投喂时间。例如,春、秋两季,鱼生长繁殖所需食物较多,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及投喂时间。

(4)适当控制进食量

对大型鱼类,如草鱼、鲤鱼等可适当控制进食量;但是对于像鲫鱼这样的小鱼,可以适当的增加摄食量。不过在喂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量喂食,否则会导致营养不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针对特殊疾病的治疗方法

(1)烂鳃病

俗称开天窗。多由鞭毛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鱼因吃食不当,或受到惊吓,引起鱼体表面受伤感染而发病。病情严重时,病鱼腹部膨胀、鳞片脱落,鳃丝腐烂发黑、流黏液,甚至出现气泡。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②在鱼苗阶段,用茶麸等进行药浴;③在鱼种阶段,可用十氯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2) 赤皮病

又称“烂皮”或“烂鳍病”。常由原生动物和细菌等病原引起。鱼体受伤后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或寄生虫,使皮肤、鳍或尾部腐烂脱落。主要症状:体表出现大块红斑、斑点、溃疡或坏死灶;鳃丝肿胀,鳃腔内充满黏液;腹腔积水,腹腔内有大量脂肪及其他液体;肛门红肿发炎并向外翻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