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林业育苗技术手段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作者: 张超 韩雨丝 毕鹏程
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我国目前正大力推动林业发展,其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也很有帮助。现阶段,人们也开始重视环保工作,国家提出了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和自然间建立和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林业也开始研发许多先进的育苗与造林技术,同时也愈发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力求提高林业发展水平。本文通过阐述林业育苗技术的应用要点,进一步分析了林业造林中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
一、林业育苗造林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林业是不可或缺的一类产业,其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也利于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林业育苗造林技术的经验做法较多,该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适宜的造林结果可以调节周围气候,对土壤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保持水源,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为人们打造出适宜生活和生产的优质环境。林业育苗造林所生产的林木还会用于木质产品加工,成为许多产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使产业链的发展更为成熟,推动林业的转型发展。此外,林业育苗造林也能推动旅游业发展,使区域间加强文化交流,为地区打造出生态名片并增强其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林业育苗技术的应用要点
1、择优育苗树种
林业育苗执行过程中,对于树种的选择十分重要,选择优质育苗树种保证日后苗木生长的质量能够达到要求,也利于促进其高产。具体选择育苗树种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树木品种与种植地条件相互适应,包括降雨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保证树苗日后能有较高的成活率。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其具有丰富的育苗栽植经验,也会提高成活率,许多外来树种在抗旱或抗寒特性方面往往比乡土树种要差,其抗逆性有待加强。在树种选择时需要进行科学分析,主要判断树种是否具有抗沙埋、抗风蚀等特性。目前许多风蚀较强的林场中经常会种植沙柳、柠条、杨柴、合作杨、灌木等树种,其种植后基本可以保证成活率在80%以上。其中柠条、扬柴以及沙柳等树种在育苗栽植之后,即使被沙土掩埋深度超过1/2,也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生长状态,生命力极为顽强,但具体选择时还要基于实际条件,以保证育苗种植的可靠性。
2、科学开展育苗
①容器育苗法
容器育苗法是林业育苗的一项常用技术手段,其优势在于利用温室来进行苗木栽培,可以保证温度、湿度以及营养物质都比较适宜,使苗木生长的速度加快,缩短苗期,还能确保苗木的质量,在管理时,经常会利用各种先进设备调节苗木生长环境,比方说对苗木附近进行喷灌,以避免出现失水问题。容器育苗过程中的土壤还要经过灭菌处理,并搭配施加适合苗木生长的肥料,以保证其基质达到最佳状态。土壤配置过程中需根据其品种生长规律来控制各物质配比,实施育苗时还要结合市场对苗木的需求来选择播种栽培时间,通常分为春播和秋播2个时间段,前者在3月上旬播种,后者则是在9月中旬,播种前做好容器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还要适当浇水以保证种子能有较高的发芽率,播种的树苗种子需保证2/3都处于裂开状态,播种后使用细土进行覆盖处理,厚度在1cm左右,再将整个基底浇透水,整个容器育苗的过程中都要保证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若外界气温较高,为降低温度可以适当通风,若外部气温高达35℃,则需要对温室做好遮阴处理,以避免树苗受到暴晒,这时也可适当增加浇水的频次,以保证苗木正常生长。
②苗床育苗法
苗床育苗法在林木育苗工作中的使用也比较多,该项技术可分为两种实践形式,其一是利用高床进行育苗,其二是利用矮床进行育苗。对于一些需水量较大的苗木品种,建议采用高床育苗手段,像是阔叶林、针叶林等,其对于水分需求较大,在高床基底中能够保证其充分吸收水资源,而水分需求较小的苗木品种则可选择矮床育苗。高床育苗操作中需先进行整畦,将其基地土壤处理平整,再构筑出底部宽度约为30cm、长度约为150cm,高度约为15cm的苗床,然后进行播种即可。对于苗床附近还应根据具体需求修筑出沟渠,实际规格在30cm×10cm×5cm(长、宽、高),方便日后的灌排工作,播种后在表面覆盖上一层厚度约0.5cm的土壤,并做好施肥处理,待到出苗之后平均2天进行1次浇水,生长到后期可降低浇水频率。
③田间育苗法
林木育苗也可采用田间育苗法,其是指直接利用室外田地来进行育苗,需保证种植地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土壤不能出现板结情况,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与透气性。播种之前还要进行深耕处理,翻地的深度控制在30cm左右,将田间土壤内部的各种病菌、虫卵以及杂草根都翻出地表,再通过紫外线照射杀死。播种育苗前还要在土壤中施加复合肥、有机肥等。田间育苗播种开始前,种子还要进行浸泡处理,以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树种,浸泡时间约为24小时,为确保树苗有较高的成活率,还要控制好播种密度,进行精细计算,在出苗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缺苗问题则要及时补苗,确保最终整体造林培育获得良好效果。此外,在出苗后也要定期进行田间的除草、追肥以及松土等工作。
3、做好整地移栽工作
对于容器或苗床育苗的树种,待到苗木长至一定程度就要进行移栽造林,针对林场树木栽植的区域需做好整地工作。目前许多林业生产中会采用鱼鳞坑整地处理技术,该项技术措施具有明显优势,相比于传统整地方法,其不会对地表植物过多破坏,也能满足苗木移栽需求,使土壤实现科学改良。具体整地作业时,先是基于林场的设计,在造林区域内挖出坑穴,穴的形状类似于半月,排列形状则与品字较为相近,具体挖穴的大小需依据苗木树根规格、树种类型以及种植区的地形来确定,挖穴过程将生土堆放到下方,而表土则堆放到上方,等到穴的大小达到标准后将部分熟土回填到种植穴内,整个作业过程中种植穴下方都要利用生土围成一个半圆埂,种植穴的上方位置从两侧开出小沟渠,在移栽苗木后能够方便引流雨水。此外,在一些降水较少地区,育苗造林时要考虑到抗旱要求,因此也常会采用水平沟整地的技术,其具体做法是在土地上沿着等高线挖出梯形沟,有利于保存水分,挖沟时使用底土进行围埂。整体完成后按要求开展移栽工作,将树苗放入穴内或沟内,覆盖上表土并适当压实即可。
4、规范实施保墒
在一些干旱或半干旱的林区,育苗后的造林也要规范开展保墒工作,以确保苗木后续生长过程减少水分流失、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保证苗木健康生长。林木保墒技术的应用积累了较多经验,也开发出不少新技术。比方说有些林区是沙质土壤,为保持树苗生长时具有较充足的水分,可以在树根位置使用麦草或薄膜进行覆盖,也能尽量减少水分的蒸发。高质量造林过程中也经常会使用保水剂来达到保墒效果,其也利于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或者也可以采用镇压保墒的处理手段。在诸多保墒技术当中,最为简便有效的还是树根覆盖方法,因此其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不过具体采用哪种保墒方法还要结合造林地的气候情况、地形条件、树苗种类以及日照强度等因素来合理选择,以确保充分发挥保墒作用,提高营林质量。
三、林业育苗造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林业育苗造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①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在大多数林区其病虫害发生都与自然环境的生物因素有关,许多区域内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在遇到适宜的天气时,这类微生物也会滋生出病毒或带病细菌,侵害到栽植的树苗,甚至会不断传染给周围树木,且致病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病菌一旦扩散后就会暴发严重的树木疾病,给林业生产造成损失。树苗生长过程中也可能遇到具有侵蚀危害的昆虫,这些害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能快速繁殖,从而引发虫害问题,给树木生长造成一定威胁。
②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林业育苗造林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之一,其具体可概况为几点:第一,不少地方的林区树木采伐不合理,未按照规划要求来进行砍伐,导致林木资源迅速下滑,也造成当地自然生态遭受破坏,在乱砍滥伐后,林区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会变差,因其栽植的树种本就单一,若短期内出现病虫害问题,可能会导致树木大量死亡,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第二,在育苗造林时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其生长状态不佳,容易感染病害或虫害,还有部分林业人员更关注林木的覆盖率,一味地增加林区密度,导致树木间的空气无法顺利流通,再加上光照条件不充分,最终产生病虫害问题。第三,育苗造林过程中错误使用了化肥或药物,致使林间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比如一些药剂不适合用在苗木期树木上,从而造成了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带来严重损失。
2、通过物理技术实施防治
针对育苗造林的病虫害问题,在实施防治时可以采用物理技术手段,这类技术是借助光、温度以及电能等物理措施开展无公害防治,也可直接使用工具捕捉害虫。物理防治树木的病虫害问题也可采用涂白技术,其是指在树木下半部分涂抹上一层白色石灰,可以减少病菌侵入到树苗上部,保证树木更好地生长。在防治时以干扰害虫的生理活动为目标,比如说许多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灯光和捕虫装置,将害虫集中在一处再进行灭杀。物理防治的优点在于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且成本较低,具有保守的特征,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的蔓延,但其实际操作效率较低,同时会耗费大量人工劳动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见效,故而实际采用该手段时也会与其他防治技术结合,比如说搭配使用药剂进行病虫害治理。
3、通过化学技术实施防治
林业育苗造林通过化学技术实施病虫害防治也比较常见,这种做法的见效较快,可以减轻林业生产的损失。化学防治手段是借助药剂来防治林木病虫害问题,相较于物理技术,其防治效率大幅度提高,且人工操作也颇为简易,不会耗费较多劳动力,故而目前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但使用化学药剂防范病虫害也存在显著缺点,就是其杀灭病菌和害虫的同时也会污染树木周围的土壤或水源,致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因此,药剂使用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用量,以避免干扰到树木的生长,具体使用哪种药剂还要依据树苗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强化防治效果,要科学配制药剂,比如说许多林木育苗栽培过程中容易发生立枯病,对此可以使用五氯硝基苯与水混合配制成专用喷洒药剂,其每平方千米使用药剂量控制在19.5kg之内,再依据病情程度对苗木进行喷洒,每8小时喷洒1次,一般喷4~5次即能够发现病害得到显著缓解。
4、通过生物技术实施防治
林业育苗造林的病虫害问题也可借助生物技术有效防治,这种防治手段主要是依据生物的食物链原理,该方法的性价比较高且效果显著,是当前许多大规模育苗造林过程中常用的技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还可划分为鸟类防治、微生物防治等措施。比如说许多林业生产中会借助菌类物质来预防树木病虫害问题。像是马尾松可能会有毛虫侵蚀其树身,影响到苗木的正常生长,对此可以使用白僵菌预防这种虫害,一般在秋季或初春时期将白僵菌制作成孢粉试剂,再将其喷洒到树木上,平均每公顷种植区的使用量控制在150g左右,能够对毛虫侵害实现较好的防治,降低生产损失。鸟类防治则是指在林间投放有利于树木生长且能捕食多种害虫的鸟,像是杜鹃鸟、啄木鸟等,其能够进一步抑制树木的虫害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林间的物种的多样性,增强苗木抵抗力,保证苗木健康生长。天敌防治是最为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且可以在较大面积内开展防治工作,在病虫害治理方面具有速度快、有利于生态平衡等优点,像是林木遭受天牛侵害时可以向林区投放一些花绒坚甲虫,这类昆虫会捕食天牛,且不会给林木生长造成威胁。
四、林业育苗造林病虫害防治的优化策略
林业生产过程中,为保证育苗造林的质量有所提高,还要将重心放在病虫害防治的优化方面,否则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失,对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1、要运用综合治理方案,通过科学分析来划分清晰的林分结构,保证育苗造林的适宜性,同时结合使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使林分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抗病能力,避免病虫害大规模发生。
2、在用药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选用,可以先调查了解当地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特征,再选择高效、安全的药品,需注意不得使用毒害性强、残留程度高的药物,否则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用药还要把握好当下的流行性病虫害,像是可根据天气来预测可能会发生的病害,再使用药品开展预防。
3、做好病虫害监测,现阶段不少林区都建立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监测系统,其可以全面监控苗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还能划分不同的危害等级,从而有效控制药物使用的频率和范围。同时,病虫害监测也要结合具体苗木种类、生长习性以及季节变化情况,以保证充分掌握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的规律,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重视,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保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采用各种科学的育苗技术手段,其具体包括择优育苗树种、科学开展育苗、做好整地移栽工作以及规范实施保墒等几项技术要点,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则是可以综合利用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法以及物理防治法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也要强化病虫害的监测。进而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132000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