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实践应用分析

作者: 姚志娟 高志伟 郭春梅

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实践应用分析0

提升谷子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户种植活动的核心关注点。为了优化经济效益并符合市场变化,种植人员需要持续调整谷子的栽培策略,特别是关注大规模种植的技术。然而,谷子种植常遭遇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若不得当处理,将严重影响谷子的产量。故而,确立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谷子农业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人们对谷子的生产效率期望值不断提高。因此,种植人员亟需提升对高效栽培方法的认识,既要确保谷子品质的优越性,又要提升产量,补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1、谷子地块选择与处理

(1)谷子种植地块选择方法

通常情况下,谷子种植的选址灵活性较高,由于谷子作物具备一定的生态适应性,然而为了提升产量,科学的地块选择是关键。在谷子种植策略中,优先考虑的是创建优质的生态条件,理想的地块应具备缓坡且地形平坦的特点,同时强调增加地块的空气流通空间,以优化生长环境。种植人员需深入理解并处理地块内的潜在杂草种类,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这些杂草过度汲取土壤中的养分。

(2)谷子种植地块处理方法

谷子生长的关键基石在于土地的准备工作,耕作策略对于谷子的种植成效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在前茬作物收割后,应对土地实施精细管理。优先考虑在秋季实施深度翻土,这一举措不仅能显著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还能重塑土壤的微观结构,加深耕作层,对谷子根系的繁茂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加速谷子植株的整体生长进程,从而有望提升整体的谷子种植产出效率。理想的耕作深度应保持在20cm左右,而肥料施用的最佳深度则为18cm,确保耕作后的土地平整,为谷子的顺利种植铺平道路。

2、谷子选种与种子处理

(1)谷子选种方法

谷子种植策略的关键在于精准品种选择,这要求紧密契合本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特性。优先考虑选用具有早熟特性和耐瘠薄优势的谷子品种。同时,品种的选择还需兼顾其潜在的应用领域,确保其在实际种植中的效益最大化。对于种子的多样性研究,可以尝试引入跨地域的种植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谷子的生长进程,有效降低病虫害的风险,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的种植产量。这种方法不仅注重品种的适应性,还注重生态策略的实施,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2)谷子种子处理技术

①种植人员应严谨选种,剔除带有病虫害的种子及发育不足的小型颗粒,确保选取生命力旺盛、籽粒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以此保障萌芽速度和质量。②播种时,采取均匀分布的方式,最大化地让种子暴露在阳光下,经过2天的自然晾晒后再进行浸种,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种子的活性恢复,还能起到天然的消毒效果。

(3)谷子施肥管理

谷子的生长过程最适宜依赖自然有机肥,特别是羊粪和鸡粪,能显著增强谷子产量并提升其营养价值。在实施有机肥料时,推荐的施用量范围在每公顷内施用1500—2000kg,但实际用量应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灵活调整。谷子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施肥步骤包括基肥、种肥和追肥。而速效氮素作为种肥的主要成分,有助于在贫瘠土地上提高谷子的产量。至于追肥,应根据谷子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准供给,特别是在孕穗和抽穗的关键生长期,此时对营养的需求尤为迫切,所以需要适时补充。

(4)谷子科学播种方法

①谷子播种前准备

首先,采用激活程序预处理种子,通过适度的晾晒激发其内在生命力,为萌芽创造最佳条件,从而显著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其次,实施深度渗透技术,利用干净的清水对种子进行浸泡,促使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从而加速萌发进程。在确保种子卫生方面,应采取消毒处理,即将其置于浓度适宜的石灰水中进行短时间浸泡,以消除潜在的病菌隐患。为了优化种子的初始生长状态,实施特定的肥料强化步骤,具体操作是将种子沉浸在5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中,让其充分吸收养分,以提高谷子的发芽速度。同时,为了预防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病虫害,可将防病防虫的农药和有益微生物菌肥与种子混合,形成一种天然的保护屏障,确保植物健康茁壮成长。

②谷子播种环节

在谷子种植阶段,首要步骤是精确设定播种的数量,这取决于种子的品质和采用的播种策略。目标不仅是确保全苗,更是实现幼苗分布的均衡性。适宜的播种量建议控制在每公顷11.25kg,以兼顾效率和生长潜力。播种深度与幼苗的初始生命力息息相关,因此,精细调控这一参数至最佳状态是关键。播种完成后,将土地压实能增强种子与土壤的紧密接触,从而增强保苗效果。在面对干燥环境时,频繁的压实有助于减薄表层硬土,确保种子能够充分汲取水分,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有利条件。

③谷子播种方式

在谷子的播种策略中,有三种主要方法:耧播、沟播和机械播种。首先,耧播要求精细操作,确保每粒种子的覆盖深度均匀一致,其行距范围通常设定在21—40cm,虽然简洁高效,但在保持土壤湿度和全苗生长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其次,沟播方法应设定稍宽的行距约50—67cm,小麦沟播由于沟内覆盖较好,明显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降雨时,雨水易向沟内集中,沟内蓄水能力较强。最后,机械播种则以高效率著称,能确保种子播撒的均匀性,从而催生出整齐划一的幼苗,是提升整体种植效果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方式,其选择都需根据特定的土壤条件、气候因素以及种植人员需求来进行权衡和优化。

3、谷子简化间苗除草技术

谷子简化栽培技术被视为农业领域的一项创新突破,使得大规模、高效种植谷子成为现实,推动了杂粮产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整合了间苗和除草的过程,通过引进抗除草的谷子品种,成功缓解谷子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实现了栽培方式的简化。核心的技术实施策略包括:基于抗除草剂品种的特性和深入试验,推荐每亩使用抗除草剂品种种子0.32kg,总体播种量控制在0.75kg。对于山区地带,建议采用更为精确的播种量,即每亩0.27kg。

4、谷子水分管理措施

在谷子的生命周期中,分蘖阶段堪称核心转折点,这一阶段的水分供给对谷子的发育非常重要。确保充足的水分供应能驱动其旺盛生长。因此,精确掌控灌溉时机,避免干旱缺水的困扰,是维持谷子健康生长的关键。另外,适时施加肥料,以强化其营养吸收。在灌浆阶段,水分的需求虽然稍逊于分蘖期,但对谷子的稳定发育也至关重要。水分短缺可能导致花序发育受阻,甚至产生大量空壳,直接影响收获时的品质和产量。因此,种植人员需灵活调整灌溉策略,依据地域气候特点,满足这两个关键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灌溉后,务必留意根部区域,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过多的水分实际上会阻碍谷子的正常生长,所以务必及时排除多余的水分,以确保最佳生长环境。

5、适时收获保证全穗充分成熟

谷子的收成判断依据在于穗中部及以下籽粒的外壳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同时籽粒背面的壳变为灰白,即所谓的“挂灰”现象,此时籽粒硬度适中,茎节显现收缩并显现出成熟的迹象,标志着整穗已达完全成熟阶段,此时应立即进行收割,以免延误时机。鉴于谷子后熟过程中的潜在价值,收割后的谷穗通常会被暂时留在田间,保持在地面上3—5天左右。这个时间段内,关键是要确保种子得到充分的熟化。在此期间,务必防范可能出现的鼠害和鸟类啄食,同时也要防止水分过多导致的霉变问题,以保护谷子的质量和完整度。

二、谷子高产高效栽培中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方法

1、谷子病害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手段

(1)谷子白发病防治策略

①谷子白发病症状。谷子在受感染后,从萌芽到收获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各种病症。若幼芽重度受害,未出地面就会干枯,这被称为芽枯。一旦幼苗破土,其叶子会出现黄色斑纹,背面则覆盖灰白色的霉层,此现象被称为灰背。在抽穗阶段,患病植株顶部叶片变为黄白色,心叶不再舒展,直挺于田间,形似枪杆或白尖状;在抽穗期间,这些黄白色的叶片会逐渐转为红褐色,叶肉腐烂,叶片沿纵向撕裂成细丝,故称为白发病。穗部被病菌侵袭后,颖片可能过度生长,形成类似刺猬的外观,也被称为看谷老。谷子白发病的理想温度区间是17℃—23℃。病原体以卵孢子的形式在土壤、肥料以及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白发病在多雨的苗期尤为严重,连作田地中病情往往更重。土壤湿度不足、出苗慢、播种过深或土壤温度低的情况会加剧病害的发生。②防治策略。首要措施是选择抗病性强的谷子品种。化学防治可使用35%的阿普隆进行拌种,用药量占种子总量的0.1%—0.2%。此外,也可使用50%萎锈灵、50%地茂松或50%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7%。对于已发病的谷田,应拔除病株并远离田地深埋或焚烧,并采取3年以上的轮作制度来控制病害。

(2)谷子黑穗病防治方法

①谷子黑穗病又称为乌霉症、黑疸病或黑霉病变。病症主要出现在穗部,初期穗部呈现灰绿色,随后转为灰色,穗状物挺立,不垂落。受影响的谷粒大而卵形,内部充满深褐色的粉状物,外部包裹着一层灰色薄膜,该膜坚韧不易破裂。患病植株抽穗时间稍晚,株高稍微减短。当谷子穗部受到病害侵袭,种子形状会增大,形成卵圆状,内含深褐色粉末,这是病原体的厚壁孢子,被一层灰白坚韧的膜包裹。病穗通常抽穗延迟,直立不垂,穗长增加,植株高度略有缩短,颗粒则转变为灰白色。此病主要通过种子传播,通常情况下,土壤中的病菌不如种子携带的病菌引发的病情严重。高湿度和低温的田间环境会加重病情。春季播种的早播品种易发病,晚播的品种则相对较轻;向阳地段发病轻微,阴凉地段则严重;旱地病害较轻,湿润地块则重。②防治谷子黑穗病的首要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使用多菌灵、拌种双、拌种灵或20%氯消散、20%萎锈灵乳剂等进行种子处理;也可以应用生物农药如内疗素、农抗769等进行浸种或拌种;或者将种子在55℃的温水中浸泡10分钟,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杀死病菌。此外,轮作换茬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3)谷子锈病防治手段

①谷子锈病引发的灾害性影响不容忽视,其频繁爆发往往导致产量骤降超过三成,严重时甚至会使整个田地陷入病株倾覆、颗粒难收的境地。②该病原菌的夏孢子生存能力极强,能附着于谷子残体、稻草以及干燥的储存地点,或者在田间病株上过冬。对于防控策略,一是优先选择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品种;二是化学防治方面,可采用如粉锈宁、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高效药剂。在病症显现,当病叶率达到1%—5%的关键时期,应实施首次喷洒,之后间隔7—10天再次施药,以确保全面控制病情。

2、谷子虫害发病特征及防治策略

(1)谷子播种期害虫防治措施

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病虫害种类各异,对谷子的威胁各有侧重。初期,如蝼蛄、叩头虫和谷步甲等地下害虫,以及根蝽象,对幼苗扎根阶段构成威胁。随后,磷斑叶甲、网目拟地甲等成为苗期的常见病害,如黑绒金龟子、谷子负泥虫和粟凹胫跳甲,还有谷灰螟、玉米螟和瑞典秆蝇等也在此时活跃,叶螨亦不容忽视。步入成株期,粘虫、东亚飞蝗、稻包虫等大肆侵扰,稻纵卷叶螟和粟穗螟等进一步加剧了作物压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粟灰螟、粟芒蝇、粘虫和粟穗螟,这些频繁且广泛影响谷子产量的害虫,是防治策略中的关键对象。此外,粟凹胫跳甲和蚜虫也需引起高度关注,个体虽小,但对作物的危害不容轻视。

(2)粟灰螟防治手段

①该昆虫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别名二点螟、谷子蛀心虫等。越冬阶段,大部分幼虫隐藏于谷茬内部,少量则选择谷草和玉米秆作为避寒场所。5月初,当气温升至约18℃时开始化蛹,5月中旬至下旬是化蛹的高峰期。成虫活跃期和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至6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的繁盛期。7月中旬是第二代卵的大量孵化期,而第二代幼虫的高峰期则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其中一部分幼虫继续越冬,另一部分则进入第三代,以幼虫状态度过冬季。成虫习惯于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卵通常产在谷叶的背面,每只雌虫平均能产下约200颗卵。新孵化的幼虫会沿着植物攀爬至茎基部,通过叶鞘间的缝隙侵入茎内,导致谷苗心叶死亡。这个过程通常耗时1—3天。从第四龄起,幼虫开始出现转株危害的习性,每头幼虫可危害2—3株。幼虫成熟后会在茎内结茧。第二和第三代幼虫在茎内蛀洞后,容易引发谷穗折断,形成枯穗现象。②粟灰螟的危害程度受到越冬数量和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如果5月降雨量超过40mm,且降雨次数多,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爆发。7月上旬,当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上时,第二代的侵害尤为严重。③针对粟灰螟的防治策略主要依赖于化学药物和农业管理。一旦在谷田中发现每500株苗上有1块卵斑或每1000株苗累计超过5块卵斑,应立即进行防治,使用菊酯类农药按照常规剂量喷洒。农业防治手段包括:提前至4月底清除谷茬并粉碎谷草,以削减越冬虫源;根据地势调整播种时间,避免在螟蛾产卵高峰期播种,以规避幼虫侵害;种植早熟谷作为诱捕田,集中处理,减轻大面积受害;以及及时拔除枯心苗,以控制第二代螟蛾的数量。

总结分析,通过在谷子种植全程引入先进的种植策略,确实能显著增强其产量和品质。精确管理和执行各个阶段的技术措施,大规模普及高效优质的栽培法,不仅有利于谷子产业的长远、绿色增长,还能推动节水型生态农业的全面进步。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深化谷子高产优质种植技术的研究,为种植人员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南,从而大幅提高种植收益。

(作者单位:067600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