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创新及病虫害防控实施方案
作者: 陈伟
玉米适应能力强、种植范围广且用途广泛,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也是畜牧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而对玉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随着对玉米产业重视度的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玉米栽培技术进步明显,实现了高产优质玉米栽培技术的创新,加大推广力度,可以为确保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研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玉米种植很容易受到人为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导致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增加,不仅阻碍了玉米植株健康生长,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一、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
在长期种植的过程中,玉米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则需要科学选种、合理施肥、优化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好玉米种植管理,保证玉米生长良好环境,要不断进行创新,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等条件,促使玉米种植达到理想效果。
1、种植因素。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包括种子选择、土壤处理、施肥管理以及灌溉方法等。为此,应该结合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自然因素。玉米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外界自然影响,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对外界的温度和湿度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旦遇到低温冰雹等天气会出现冻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
3、土壤环境因素。玉米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土壤环境和肥力的影响。土壤能够为玉米提供长期的营养供给,一旦过度施用化肥或者缺少有机肥会导致土壤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问题
1、选种不科学。在玉米选种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是高产的关键,但是有些种植户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玉米高产,造成种植效果不佳。
2、田间管理不合理。在当前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多数农户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知识,而是凭经验种植,尤其是一些农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经常出现肥料施用不足和过度施肥的问题,也会影响玉米产量。
3、玉米栽培技术不合理。栽培技术不合理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土壤翻耕问题。玉米根系分布广泛,需要保证土壤的翻耕质量,但是当前存在严重的土壤翻耕不彻底问题,深度达不到20cm。②种植密度不科学。有些农户没有按照说明书标准种植玉米,随意调整植株密度,影响玉米产量。
三、优化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方式
1、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①结合土壤温度和地势选择品种。在选种前要调查土壤温度情况,如果种植地区光照充足,可以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玉米品种,促进玉米高产和稳产,激发玉米生长潜力。地势相对较高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或者晚熟的品种。地势较为平坦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的玉米品种。地势相对较低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早熟品种。②根据品质选择玉米品种。应到正规厂家购买玉米品种,挑选纯正的品种,纯度>90%、净度>98%、发芽率>90%,同时要选择性能好、外界适应能力强、色泽鲜亮、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含水量在14%以下的玉米种子。
2、种子处理
①发芽率测定。在玉米播种前要测定种子发芽率,可用部分玉米种子,在温度为26℃—30℃的水中浸泡8h,然后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播种深度为2cm左右,放在温度为18℃的环境下计算发芽率,发芽率达到标准可处理种子,如果未达到标准要换种。②晾晒种子。选择晴朗天气的10:00—16:00将种子均匀摊铺在干燥通风处晾晒2—3d,16:00后光照减弱应该放在室内,防止种子受潮。另外,通过晾晒种子能够消灭种子表面病菌,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种子受热均匀,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③浸泡种子催芽。种子浸泡催芽方式包括冷水浸泡和温水浸泡。若采用冷水浸泡,可以将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12—24h。浸泡后晾干,干燥后播种。若采用温水浸泡,水温控制在45℃—50℃,浸泡8—10h后捞出。捞出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处干燥,种子表面没有水分后可以播种。通过该种方式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病菌,可以防治黑粉病和炭疽病,能够降低玉米病害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种子浸泡时间,浸泡时间太长会增加种子发霉的概率,浸泡时间太短会导致种子没有汲取充足的水分而影响出芽率。在催芽过程中需要每隔2h翻动1次种子,确保种子受热均匀。
3、掌握合理的栽培方法
①常规种植。常规种植的行距和株距分别为50cm—60cm和33cm—40cm,通风透光效果差,光能利用率低,很容易发生倒伏。但是在播种、定苗、除草、施肥等环节能够实现机械化操作。常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大,会影响光照,不利于高产。②通透密植栽培。选择高产、抗逆性强和耐密植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应用大垄宽窄行栽培方式,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实现增产,种植密度由原来的33000—37500株/hm2调整为48000—52500株/hm2,而种植方式改为宽窄行种植,由原来的垄距60—70cm转变为大行距90—100cm、小行距35—40cm,或者选择比空和间作等种植方式,能够有效调节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③大垄双行种植。原垄宽为60cm,可以将其合并成1条垄,变为120cm的大垄,种植2行玉米,2行玉米之间的行距和株距分别在35cm—40cm和30cm左右,可增加通风透光性,更好地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调查研究显示,在土壤肥力同等水平条件下,和常规栽培相比,大垄双行栽培能够增产7%—8%,如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增产幅度更大。总之,大垄双行栽培的垄面宽大,有利于保肥和蓄水,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提高玉米的抗旱耐涝能力,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抗倒伏能力。
4、把控播种时间及密度
①播种方式。可选择机械设备播种,提高种植效率。通常情况下,土壤的温度稳定在10℃—12℃,经过3—5d后可以播种,同时土壤中的含水量应在70%—75%。如果土壤墒情比较差,可推迟播种时间。选择半机械化等距点播或者机械化播种。在播种过程中,可以利用玉米播种设备自带的设备功能施入肥料,可以施入钾肥225kg/hm2、磷肥285kg/hm2、氮肥263kg/hm2。②播种密度。选择条播或者穴播,播种深度为4cm—6cm,植株距离控制在25cm,避免漏压和拖推。播种量为37.5kg/hm2左右,保苗数为67500株/hm2。③播后除草。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播种后应封闭除草,可以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除草剂,比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等,二者的用量分别为2.25kg/hm2和3.75kg/hm2,兑水300kg/hm2,均匀喷洒垄面。
5、合理开展中耕除草工作
中耕除草是保证地区玉米高产稳产,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中耕保持在2—3次最为适宜,第一次中耕应当在幼苗的定苗期,用小犁完成深耕工作不需要进行培土处理。当玉米的幼苗生长高度达到30cm后,可以开展第二次中耕工作,适当地增加耕作深度,此时要少量地进行培土。第三次中耕工作设定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拔节期,耕深不能小于10cm,遵循高培土起大垄的基本方针。中耕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疏松土壤,使土壤的透气性能更加优越,地表温度有所提升,降低杂草出现的概率。对于玉米田间的除草工作要及时高效,应在杂草刚刚出现或处于幼苗状态时,将其全面清除,可以适当地应用喷施封闭除草药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和操作流程来使用药剂,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影响玉米的生长品质。
6、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实现全苗是提高产量的基础和关键。大豆在播种时结合土壤墒情适时播种,一般在雨后趁土壤潮湿抢播,确保一次出苗。为提高种子破土能力,保证全苗,播种过程中覆土不宜过厚,每穴中种子分布相对集中,与底肥稍隔开,防止烧苗。间苗定苗是高产的前提,大豆出苗后视苗情、墒情及时进行查苗、间苗、补苗(一般在大豆出土至2叶期进行间苗和补苗)定苗(可在3—4叶期时进行)。补苗后及时补水并少量施肥,缩短缓苗期,促进幼苗尽快恢复生长,尽可能使幼苗整齐度一致。
②结合大豆各生育期合理灌溉。大豆苗期需水量较少,约占整个生长周期需水总量的20%。花期和结荚期需水量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鼓粒期需水量较少,约占总量的30%左右。品种类型不同需水量也不同,早熟品种对水分反应较为敏感,水分条件好,利于增产,而干旱条件下减产相对比较显著;中、晚熟品种对水分的敏感度没有早熟品种明显。大豆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应结合降水情况合理灌溉,水分不宜过多,防止造成大豆腐烂。
③施肥方法。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占大豆总肥量的60%,可以施用农家肥,配合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配合施用过磷酸钙375—600kg/hm2、尿素75kg/hm2作基肥,整地前施入耕层中。种肥是集中施肥的一种方式,基肥中如果只使用了有机肥,可施用过磷酸钙150—225kg/hm2作种肥,薄地可加施少量氮、磷肥,施肥时与种子分开,避免烧伤种子和幼苗。生育期间追施尿素150—225kg/hm2,分2次施用,其中苗肥占60%。苗期应施氯化钾375—450kg/hm2;始花期占40%,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期,根系的根瘤菌释放的氮素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在初花期追施氮素可促进花和幼荚的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
1、播种前防治病虫害
①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为了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要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选择抗逆性强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玉米品种。②药剂拌种。在玉米播种前,采取药剂拌种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选择40%甲基异硫磷乳油1500mL/hm2,兑水37.5kg/hm2后均匀拌种;也可以选择70%吡虫啉拌种,堆闷4—6h,晾干后播种即可,能够有效预防一些地下害虫以及玉米粗缩病。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250g/hm2,兑水后拌种50kg,能够有效地预防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当玉米种植地发生病虫害时,选择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③土壤封闭除草。播种后和出苗前可以选择采取封闭除草方式,能够有效灭杀杂草。出现杂草后选择药剂防治,选择20%乙草胺,可以有效防治杂草。
2、玉米螟绿色防治方法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内均可产生危害。作为一种喜温喜湿的害虫,在雨水较多的夏季,玉米螟会大量繁殖,危害严重。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茎秆,幼虫钻食植株茎秆导致养分无法从根部运输到叶,从而造成叶片枯黄、大幅减产。在风力较强时,玉米茎秆有可能折断。对于玉米螟,可采取以下绿色防治技术:①玉米螟主要在田间杂草或玉米秸秆上产卵。每年秋收以后或是来年春季开播以前,可将农田杂草、秸秆等收集起来,运输到指定场所进行集中处理,可以消灭田间越冬幼虫的数量,降低害虫基数。②在田间放养生物天敌。赤眼蜂以玉米螟的卵和幼虫作为宿主,在玉米螟产卵期间,可分2—3次释放1万头/667m2的赤眼蜂。赤眼蜂可以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幼虫体内,卵孵化后杀死玉米螟幼虫,达到灭虫效果。③玉米螟的成虫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有趋光性。可以在玉米田间摆放数盏黑光灯、高压汞灯,在夜间诱杀成虫。④使用苏云金杆菌杀灭害虫。苏云金杆菌对玉米螟有较强的致病、致畸能力。将苏云金杆菌与炉渣混合,制成1g混合物含孢子1.5亿—2.0亿的颗粒剂,撒施到玉米田中,可以取得理想的灭虫效果。
3、玉米红蜘蛛绿色防治策略
玉米红蜘蛛又称玉米叶螨,该虫喜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干旱少雨年份发生较重。以雌成螨在作物、杂草根际或土缝里越冬,抗寒力强。若螨刺吸玉米叶片组织汁液,先危害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转移,被害处先呈现失绿斑点,之后斑点逐渐变大、退绿变黄,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在虫害严重时,导致玉米植株出现空穗率明显升高、籽粒瘦小的情况,造成减产,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于玉米红蜘蛛,可采取以下绿色防治技术:①利用玉米红蜘蛛可以越冬的习性,在玉米秋收后及时浅耕灭茬,使土壤中准备越冬的虫卵窒息而死。②玉米播种至收获前,要做好玉米田内与周边田埂的杂草清除工作,通过清理杂草消除玉米红蜘蛛生长、繁殖的环境,也是一种控制害虫数量的有效方法。③选择抗螨品种,或是将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套种,可以起到减少害虫数量的效果。④玉米红蜘蛛对蓝色、黄色有趋向性,可以将长50cm、宽30cm的蓝色、黄色粘板悬挂在玉米田间,利用有色粘板表面的胶水将玉米红蜘蛛的成虫粘住,实现诱杀。⑤在玉米大田中放养玉米红蜘蛛的生物天敌,如七星瓢虫、赤眼蜂等,控制玉米田内害虫的数量。⑥如果田间害虫数量较多,还可以选择绿色低毒的生物试剂杀灭玉米红蜘蛛,效果较好的生物试剂有苦参碱、苦皮藤素等。
综上分析,实现玉米高产栽培,应落实好精益化管理。前期,做好整地与选种工作,尤其是做好种子的播前处理,通过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等形式,从源头上降低种子被害虫蛀食或遭遇病害的概率。中期,加强水肥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排灌,根据玉米生长需要定期施肥。结合本地往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前做好浅耕灭茬、合理密植等预防措施,避免严重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于玉米田内已经出现的病害、虫害,要优先考虑采取绿色治理措施,如放养生物天敌、使用黑光灯或有色粘板等,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实现玉米优质、高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玉米栽培技术,合理把控玉米栽培技术的运用重点,分别从合理选地、整地质量,科学挑选栽培品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提高田间管理有效性以及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几方面来实现,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产量。
(作者单位:111300辽宁省灯塔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