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科学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及其推广应用措施
作者: 套格套 关奎 张丽娟 于明 张树忠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限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产量低、效益不高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方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和种植户们积极探索高产栽培技术,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在提高水稻产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推广应用,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栽培技术,促进北方地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北方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
1、田间管理技术落后
部分地区的农民在水稻种植中常常盲目施肥,缺乏科学依据。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且部分农民对土壤管理不够重视,常常存在耕作方式不当、土壤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一些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常常采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药剂残留、抗药性增加等问题,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灌溉管理不科学的情况,包括灌溉方式不当、灌溉水质不佳等问题,造成水分过量或不足,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除此之外,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劳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下,成本较高,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2、选种播种不规范
部分种植户在选种时未选择正规的种子供应商或品种,导致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杂质、病菌等问题,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并且未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长周期合理确定播种时间,过早播种导致水稻幼苗受冻受害,或者过迟播种导致水稻生长期缩短,影响产量。同时,个别种植户在播种时未根据水稻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确定播种密度,导致种植密度过大,影响水稻生长和通风透光;或者种植密度过小,造成养分浪费和产量降低。在播种时未控制好播种深度,从而导致种子覆土太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或者种子覆土太深,影响种子发芽生长。此外,还缺乏科学的播种技术,造成种子不均匀、不整齐的分布,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3、产量稳定性差
北方地区气候多变,常常遭受干旱、水涝、倒伏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灾害会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大幅波动。部分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抗逆性较差,对干旱、病虫害等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一旦遇到不利环境,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产量难以保证。并且,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北方地区部分地块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不足,水稻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产量难以稳定。
二、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1、科学选种
在北方地区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粳稻品种至关重要。品种选择应综合考虑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因素。常见的北方粳稻品种包括晚粳稻、中粳稻等,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的品种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关键。科学的选种过程需要优质的种子作为基础,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选购种子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确保品质合格、无病无虫害的种子,并注意种子的保存条件,避免种子质量下降。在北方地区,粳稻的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一般而言,应选择气温适宜、降水充足的时期进行播种,以保证种子的顺利发芽和幼苗的正常生长。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遗传改良等,选育更加适应北方地区种植条件的粳稻品种,提高抗逆性和产量水平。
2、规范育种
在进行规范育种时,需要采集大量的遗传材料作为育种的基础。这些遗传材料可以是优良品种、野生近缘种、突变体等,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遴选和杂交,可以创造出更加优良的种质资源。通过人工控制杂交,将不同的遗传背景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有优良性状的粳稻品种。在杂交过程中,需要精准选择亲本,并采用适当的杂交技术,确保杂交后的种子具有优良的遗传特性。再通过遗传改良技术,可以针对粳稻的特定性状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良和优化。比如,通过选择高产、抗病、耐逆等性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杂交和选择,加速品种改良的进程,提高粳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精准地鉴定和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种质资源,加速育种进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有效降低育种周期,提高选育效率,为北方粳稻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另外,在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间试验,验证选育出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通过田间试验,可以及时发现种质资源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优化,最终选育出适应北方地区种植的优良粳稻品种。
3、正确插秧
在进行插秧前,需要选用适宜的水稻幼苗。幼苗应具有健康、生长旺盛的特征,根系发达、叶片绿色、无病无虫。一般选择3-4叶苗为宜,这样的幼苗生长活力强,抗逆能力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田间生长环境。插秧的深度是影响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插秧深度应控制在5-7cm左右,以保证幼苗的根系能够充分扎根,稳固生长。插秧过浅容易导致幼苗倒伏、生长不良,插秧过深则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和透气。对于北方地区的粳稻种植来说,通过适度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但密植也要注意不可过密,以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通风透光。在插秧过程中,应保证每株幼苗的插秧质量均匀一致,插秧方式要准确无误,保持插秧间距一致。同时,要注意保护幼苗根系,避免根系受损,影响幼苗的生长。插秧间距通常应控制在20-25cm左右,以保证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空间,避免相互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株幼苗的生长潜力。此外,还应选择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时期进行插秧,以保证幼苗的顺利生长和生长季节的充分利用。
4、水肥管理
在北方粳稻高产栽培中,耕种前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在田地里进行基肥施用。通常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肥方法,有机肥一般使用畜禽粪、腐熟堆肥等有机肥料,施用量约为1500-2000kg/667m2。无机肥,常用的有复合肥、氮、磷、钾肥等无机肥料。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要,施用复合肥约为30-40kg/667m2。在水稻分蘖期前后进行追肥,追施尿素或硫酸铵约为15-20kg/667m2。水稻生长中后期,对磷肥的需求增加,可适当追施磷肥,追施磷肥约为15-20kg/667m2。水稻抽穗期后,对钾肥的需求增加,可适当追施钾肥,追施硫酸钾或氯化钾约为10-15kg/667m2。
定时定量灌溉,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度适中。在灌溉方式上,可采用滴灌或喷灌技术,以减少水分的浪费和土壤侵蚀。这些技术能够将水分直接送达到作物根系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同时可以避免水分过量引起的水淹或缺水现象。在灌溉过程中,可以将水溶性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配合灌溉进行施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通过监测土壤水分、作物生长情况和营养需求,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的精准施肥灌溉,提高施肥利用率和产量水平。
5、通风和除草
在北方地区,科学的通风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田间气候环境,促进水稻生长发育。通风技术包括田间排水、通风透光和调控温湿度等方面。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适时开展通风透光,保证田间光照充足,有利于幼苗生长;调控温湿度,维持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常常受到杂草的干扰,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科学的除草技术尤为重要。除草技术包括化学除草、物理除草和生物除草等方面。化学除草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物理除草主要通过机械除草、人工拔草等方式,清除田间杂草,但要注意不要损伤水稻根系和幼苗;生物除草主要通过引入天敌或利用生物草料进行控制,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但要注意不要影响水稻生长。
6、病虫害防治
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可以引入特定病虫害的天敌或有捕食作用的昆虫或其他生物,如瓢虫、蚜虫寄生性天敌等,利用它们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通过喷施或浸种等方式,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水稻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在化学防治技术方面,应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防治。如选择对特定病虫害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农药进行定期喷施。利用化学调节剂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行调节,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如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调节水稻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物理防治技术方面,可以在水稻田间搭建隔离网或覆盖物,阻止病虫害的入侵和传播。如在水稻田间搭建昆虫网、遮阳网等,阻止害虫的飞入和病原菌的传播。或在水稻田间设置光控杀虫灯,通过光诱捕的方式吸引并杀死害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7、适时收获
在进行收获前,首先需要准确确定水稻的成熟期。成熟期的确定是根据水稻品种特性、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和田间管理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一般而言,水稻的成熟期主要根据籽粒颜色、籽粒饱满度、茎秆的黄熟程度等指标来判断,确保水稻达到最佳的收获时机。
在确定成熟期后,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农事安排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一般来说,应选择在天气晴朗、风力较小、地面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收获,以避免水稻秸秆倒伏、籽粒霉烂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雨季、大风天气或高温天气进行收获,以免影响收获效果和籽粒品质。
在北方地区,采用机械收获技术是提高收获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机械收获主要包括联合收割机、方向盘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等,这些机械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收割、脱粒和打捆,大大提高了收获效率,减少了人工劳动。同时,机械收获还可以减少因人工操作而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了收获品质和经济效益。
在进行收获时,还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以保证收获效果和籽粒品质。比如,要注意收获速度和机械设备的调节,保证收获的均匀和稳定;要注意收获过程中的作业路线和作业范围,避免碾压和损坏田间植株;要注意收获后的籽粒处理和贮存,及时清理和干燥收获的籽粒,防止霉变和变质。
三、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措施
1、加强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推广
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开展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科普宣传活动。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例,向农户介绍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原理、特点、方法和效果,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建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服务平台,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指导、问题解答等服务。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形式,及时响应农户的需求,解决他们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对积极采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种植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这样可以激励更多的种植户积极应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还应建立农民、技术人员、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各方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通过组织技术交流会、研讨会、考察学习等活动,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2、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在开展技术培训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对象群体。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户类型和不同技术水平,确定培训对象的范围和数量。重点向种植户、技术人员、农业合作社成员等重要群体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织专题讲座和实地指导,向种植户传授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专家授课可以增强培训效果和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要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实地考察和操作实践,让种植户亲自参与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实地操作,帮助种植户掌握技术要领和操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为种植户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让种植户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成果,促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对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科研项目。资金的投入可以用于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升。资金投入可以用于建设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提供标准化的种植示范场地和设施设备。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可以向种植户展示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效果和应用效果,提高其对技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可以建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共享资源、整合优势、共同发展,推动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在产业链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综上所述,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应用对于解决北方地区水稻产量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技的支持和实践的积累,不断探索出适合北方地区特点的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种植者提供了可行的种植方案。然而,要想实现北方地区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未来,应积极应用科研成果及高产栽培技术,从而实现北方水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1.028300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8000 内蒙古通辽职业学院;3.028300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4.028312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