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分析

作者: 宗燕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分析0

在我国农业产业领域,玉米与大豆作为两种关键粮食作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作物产量,同时还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详尽阐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具有重要地位。这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有限土地上的科学布局,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显著提高。此外,该种植模式具备诸多优点,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点

1、产出目标差异明显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玉米与大豆的产量目标存在显著差异。作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玉米的主要产量目标是保障我国粮食和经济产品的供给。而大豆主要以油料作物和蛋白质饲料为主,其产量目标在于满足国内油脂和饲料市场的需求,同时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

2、田间配置各有特色

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与大豆的种植方法、行距和株距各有特点。这种区别化的布局旨在实现两种作物间的资源互助与高效利用,进而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收益。通过适度调整种植密度和配置,可促使玉米与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共享土壤、水分及养分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提高产出效益。

3、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

鉴于玉米与大豆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差异,其二者在种植、管理与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相应有所不同。农业科研人员结合当地实际生产需求,研发了一系列适应性的农业机械。在玉米种植环节,大型机械化设备能够高效完成播种、施肥、灌溉等任务,从而提升玉米产量。然而,大豆种植面临生长周期较短、种植密度较大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如小型播种机、喷雾器等。在收获环节,玉米与大豆的机械化水平亦有区别。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较高,可采用大型收割机实现快速、高效地收获。而大豆收获过程较为复杂,需依赖大豆收获机以确保大豆品质和产量。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性

1、提高土地利用率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发挥了土地空间的潜力,实现了作物间的资源互惠,进而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这一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单一种植方式,通过合理搭配两种或多种作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带状复合种植中,作物之间的间隔距离经过精确计算,确保阳光、水分、养分等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带状复合种植还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对农药的依赖,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生产效益。

2、增加农民收入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其提升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为我国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通过增进作物间的养分循环,有助于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和化肥使用,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基于此,农民可借助提高种植密度、调整种植结构等手段,实现收入的提升。因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选择优质品种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普及与应用,对提升农业产量、节省土地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效益。在这一种植模式中,选用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质品种显得尤为关键。优质品种不仅能够适应本地环境,还具备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首先,优质品种能够适应我国各地的环境差异。由于国土辽阔,气候多样,农业生产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选取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质品种,能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从而奠定高产稳产的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发挥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产值。其次,优质品种具有显著的产量潜力。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指标。通过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可以提升作物单产,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再次,优质品种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质品种,可以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抗病虫害的作物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土地整理方法

土地整理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起着关键作用。该过程涵盖深耕、施肥、灌溉等关键环节,旨在为作物创造有利生长环境。首先,深耕为核心环节。深耕能松土,增强透气性,从而促进作物根部发育。松散的土壤有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提高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同时,深耕有助于减轻土壤板结,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其次,施肥是提升土壤肥力的关键措施。合理施肥能补充土壤养分,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营养。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既能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需求,又能补充中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施肥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再次,灌溉对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适时适量地灌溉为作物提供必要水分,避免干旱导致的生长障碍。合理灌溉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水分浪费,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此外,灌溉有助于作物吸收养分,减少肥料流失。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合理调整土壤pH值。不同作物对土壤pH值的需求各异,适宜的pH值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生长发育。对于酸碱度不适宜的土壤,可采用石灰或石膏等调节剂进行调节。同时,可通过轮作、绿肥、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3、种植密度的合理确定

种植密度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决定种植成效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适宜的种植密度能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设定种植密度时,需综合权衡多种因素。首先,土壤肥力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其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度增加种植密度,以追求更高产量。反之,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则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避免过度竞争导致作物生长受限。其次,气候条件,特别是光照和降雨状况,亦需纳入考虑范围。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密度。例如,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此外,作物品种特性亦为重要考量因素。不同品种的作物对种植密度的需求各异。对于生长势强、株高较高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应适度降低,以免植株间竞争过于激烈,影响光合作用。而大豆生长周期较短,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加,以提高群体产量。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还需合理调整行距和株距。适当的行距和株距有助于实现作物分布均匀,促进光能、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改善作物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进而提升作物品质。

4、掌握机械化播种技术

机械化播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具有关键作用。它不仅关乎播种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对后续作物生长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全面认识和掌握机械化播种的各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先进播种机可实现高精度播种,使种子在土壤中分布均匀。精准播种有助于提升作物出苗率,减少缺苗断垄现象,为后期生长和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此外,机械化播种可降低人力投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机械化播种过程中,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是三个关键控制因素。合理控制播种深度有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和生长,若播种深度过深或过浅,可能影响发芽率而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农民需根据土壤条件和种子特性调整播种深度。行距和株距的合理设置对作物生长和管理非常重要。适当行距可确保作物间光照、通风、水分需求,有利于个体发育。同时,合理株距有助于降低作物间竞争,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产量。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行距和株距。

5、田间管理方法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为实现这两种作物的和谐共生,确保高产优质,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针对性地开展浇水、施肥、除草等举措。首先,浇水是保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适宜的灌溉既能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引发的水分浪费。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及气候特点,需适时调整灌溉措施。例如,在作物生长期旺盛及干旱时段,应加大灌溉力度,确保作物水分需求得到满足。其次,施肥在玉米和大豆种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根据这两种作物的生长特性,须合理配置氮、磷、钾等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氮肥的施用应得到加强,以促进玉米茎秆的生长与发育。而对于大豆来说,磷肥的施用成为关键,有助于大豆根系的发育并提升其固氮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草害的存在会干扰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和水分的大量流失。为了降低杂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必须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及时进行除草。此外,还需关注植株间的竞争关系,适时疏苗,确保每一株植株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和养分。

6、科学收获

科学收获作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作物成熟度和气象条件,合理安排收获时序,确保作物充分成熟,以提升产量与品质。同时,收获过程中的机械选用和工艺应用也应得当,减少对作物的损伤和资源浪费。通过科学收获,旨在实现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最大化,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措施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预防被视为核心环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实施前,农户需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处理,确保种子质量达标,并无病虫害。这是病虫害防治的首道防线,亦是保障作物丰收的基础。除对种子进行处理外,合理施肥、适时浇水、及时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亦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途径。合理的施肥可提升作物养分吸收能力,增强抗病性;适量的浇水能保证作物水分需求,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及时除草可减少病虫害传播途径,减轻危害程度。此外,农户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气象条件调整田间管理策略。天气变化对作物生长及病虫害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如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均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农户应根据天气状况,提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喷洒农药、设置诱捕器等,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且高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已逐步为农民所采纳。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一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农民得以充分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实现对害虫的生物调控。这一方法在确保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引入天敌昆虫是一种常见策略。例如,赤眼蜂、寄生蜂等天敌昆虫能有效控制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害虫的数量。在捕食过程中,这些天敌昆虫能减少害虫的生长与繁殖,达到防治目的。此外,微生物农药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可用于防治部分病害,展现出环保、高效的特性。

3、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主导手段,其核心理念在于运用物理措施实施病虫害的有效管理和抑制。这一方法具备众多优势,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将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在实际操作中,物理防治主要采纳两种措施:一是运用光诱技术,二是运用化学诱饵技术。光诱技术利用害虫对光的趋向性,设置田间诱虫灯,以诱杀害虫。此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既能有效降低害虫数量,又能减少农药使用。化学诱饵技术则是利用害虫对特定化学物质的偏好,制备诱饵剂,将害虫集中诱集,进而一举消灭。这种方法针对性较强,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害虫数量,对作物保护效果显著。此外,物理防治还可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防治成效。例如,黄板诱蚜和银灰膜避蚜等方法。黄板诱蚜是通过黄色板吸引蚜虫,再利用板上的毒素杀死蚜虫;银灰膜避蚜则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薄膜的避讳,减轻蚜虫对作物的危害。

4、化学防治策略

在必要时,可以运用化学防治手段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然而,化学防治的应用需谨慎,以防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农药时,农户应挑选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及施药方法进行操作。同时,农户还需关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药残留不会对作物和人体带来危害。在使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农户应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以实现综合防治之效果。

5、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

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农户应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定期巡查、定点观测等方法,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须立即激活预警机制,迅速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蔓延。为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农户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户更加准确地把握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制定防治策略,提升防治成效。

总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在提升我国农业产值、确保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重大价值。未来仍需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技术体系,提升农民种植技能,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271029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