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减垄增地技术的主要环节与示范推广研究
作者: 吕春晓 郭力 田化冰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产量,积极推广高效种植技术,配套相关技术措施。减垄增地技术应用,对于增加小麦产量、质量有积极作用。该技术主要通过调整小麦种植间距、密度、行距的方式,减少耕作次数,提高单产量。在政策扶持和补助下,该技术目前在山东省广泛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使播种面积增加。山东省颁发的《关于印发“小麦减垄增地种植技术模式”的通知》文件中,对技术应用要点详细阐述,并在水量条件较少的区域推广示范,将小畦改为大畦,推广标准化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减垄增地技术概述
传统小麦种植使用畦田化种植模式,占比在80%左右,但畦面过窄、畦垄过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地块的畦宽度大都在1m至2m之间,垄宽度在50cm左右,土地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减垄增地技术则将小畦改为大畦,采用深耕翻地、宽幅精播的种植方法。该技术于2021年开始在山东地区广泛推广。该技术将原本的畦宽增加至2.4m以上,畦垄减少至35cm左右,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可达到20%左右,每亩增收80元左右,成本投入减少40元左右,每亩收益增加110元以上。该技术符合下茬玉米种植规格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开展机械化种植作业。在该模式下,原本的常规品种更换为优质中强筋品种,旋耕地改为深耕地,播种则采用宽苗带精量播种,出苗的均匀度得以保障,出苗率有所提升。比较传统技术而言,减垄增地技术减少浇水次数达到2次以上,在春季镇压后可防小麦倒伏,符合绿色生产的基本目标。
二、小麦减垄增地技术应用
1、选地整地
①选地
该种植模式下小麦畦宽大致分为两种,分别为270cm和500cm两种。本案例中播种模式改为270cm,采用等行距种植模式,使用宽幅精量播种方法,原本畦的数量为8行,该种植模式下畦的数量为9行,苗带的宽度从原本的3cm,延长至10cm。
减垄增地技术应用期间,由于小麦的栽培方式发生变化,对土壤的养分需求量更高。为了满足小麦高产的基本目标,技术人员首先应确定土壤的基本条件,选择适宜的土壤,并采用深耕整地的方法,确保土壤能够符合小麦后期生长的基本要求。选择的土地内土壤应耕层深厚,松紧度也应适宜,土壤的酸碱度应控制pH值在6.5左右,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应满足1%以上的基本要求。在土壤结构的选择上,沙质土壤呈现出松散的特点,黏质土壤则过于紧凑,均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因此,选择的地块应满足土壤松而不散的基本要求。小麦适宜种植在地势平坦的地区,选择应用减垄增地技术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土壤内应具备充足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供给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在地块选择之前,可采用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的基本方案,确保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满足基本要求。测试技术示范推广区域内的土壤条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但硼、锌的含量较少。在选地期间,配制相应的肥料方案,设定亩产达到1200g以上的基本要求。基肥使用尿素14kg/亩,磷酸二铵20kg/亩、氯化钾10kg/亩,硼砂0.4kg/亩,追肥则使用20kg/亩左右的尿素。通过科学合理施肥,增强土壤肥力,为后续小麦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选地优先选择土质疏松程度适宜、排水良好、地质平坦、无积水、营养成分充足的地块,确保小麦良好的生长条件。选地完成后,应采用整地的措施,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②整地
整地之前,应做好地块的清理工作,将地块内的杂草、垃圾等清除干净,保持地块内的整洁性。整地期间,应犁地松土,保持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小麦的根部扎入土壤之中。期间,按照测土配方方案,在土壤中施加基肥,做好土壤养分的调理工作。整地期间采用松土深耕的方法,深耕深度应满足30cm以上的基本要求,对于较大的土块应进行破碎处理。整地采用上虚、下实的整地方法,在深耕完成后及时耙地,将土壤中的架空层消除,通过上述技术,满足预期要求。
最终整地结果应满足“深”“细”“透”“平”“实”的要求,确保犁底层被打破。整地的“深”是指耕作层的深度适当,减垄增地技术对整地深度要求较高,以30cm为最低标准更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细”是指土壤整地后的土壤细腻程度,土壤的颗粒应均匀、细小。“透”是指土壤的透气性,整地后的土壤应满足疏松的要求。“平”是指整地后土壤表面的平整程度,避免出现高低不均衡的情况。“实”是指土壤的结实性,即土壤能够具备良好的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
2、品种选择及处理
①品种选择
减垄增地技术应用对小麦品种的要求比较高,不适宜采用常规品种进行种植。选择的小麦品种为中强筋品种,该品种的小麦具有良好的面筋强度和黏性,黏筋的含量比较高,有良好的延展性,更有利于面团的发酵和成型。在品种的选择上,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类型包括济麦22、山农27号等,该品种的种子纯度可以达到99%以上,发芽率满足90%以上的要求,水分的含量在12%以内。除了考虑品种的中强筋特性外,也应重视小麦品种的产量,抗逆性等。选择的小麦品种应能够在干旱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长势,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对常规的病虫害也应具备一定的抗性,对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进而确保小麦的产量、质量。
由于山东地区的小麦种植大都采用双季更换种植的方式,品种选择也要切实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结合小麦品种的特点,兼顾小麦的抗寒性能。选择种植在高水肥地块的小麦,重点应放到抗倒伏性能和分蘖性能上,生长后的植株应比较高。对于薄地块的小麦,则应选择分蘖能力适宜,抗旱性能更好的品种。
②种子处理
目前,种植领域中的种子处理技术类型比较多,浸种、消毒、包衣、湿润剂等处理方式比较常见,其目的均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增强种植的生长能力。浸种可为种子提供适宜的水分,消毒则可减少种子病虫害发病率,湿润处理可增强种植的发芽率,包衣处理可增强种植的抗逆性。选择好种子后,应预先对种子进行精细处理,在播种前开始对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发芽率满足90%以上的要求后,即可采用定量播种方法。如果种子试验后的发芽率低于90%,在播种期间则需要增加比重,低于80%,则需要更换种子。
种子处理期间选择优质的种子,并对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在阳光充足、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摊开种子晾晒2d左右。晾晒是消毒的过程,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播种之前,也可以采用拌种处理的方法,使用辛硫磷溶液拌种,浓度控制在0.5%,拌种时间应控制在3h左右。拌种完成后应继续晾晒,使用浓度为15%的粉锈宁溶液继续拌种。想要增强种子的抗旱能力,可在拌种的过程中增加少量的抗旱剂,想要增强种子的抗倒伏能力,则在拌种期间添加少量的矮壮素,提高种子的质量。
3、播种
①播种时间
邹城市主要种植冬小麦,播种的时间大致在9月份至10月份之间,收获大致在隔年的5月份中期。该阶段种植有利于小麦的生根萌发和初期成长,具体的种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确定,以确保小麦能够良好生长。
②播种技术
减垄增地技术应用期间,采用宽幅精量播种技术,使用播种机进行播种。该技术应用过程中,预先控制农田苗带的位置和宽度,为机械化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用的设备具有精密控制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控制种子播种的投放量、深度。播种过程中应适量、足墒,苗带的宽度控制在9cm左右,每亩的播种量控制在7kg左右。播种机行进的速度应控制在6km/h左右,播种的深度应控制在4cm左右,在操作设备播种期间,同步使用镇压设备镇压,控制播种的技术参数。镇压需要使用专门的机械设备,在小麦生长至返青期时,镇压2次左右,当小麦生长至起熟期时,同样镇压2次左右。
在播种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行距的一致性,确保播种的均匀程度,各播点内的深度和浅度应保持一致,并在播种期间观察是否出现漏播、重播的情况。播种期间应重点关注地头区域播种的情况,保持其整齐程度。播种过程中,如果过深则会导致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次生根较少,分蘖缓慢,影响到小麦的长势,使得小麦减产。如果播种过浅,则会影响到小麦的出苗。此外,如果播量过多,会造成田间的透水性、通风性较差,小麦生长后会呈现出郁闭度高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小麦黄苗甚至倒伏。播量过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在减垄增地技术下播种,控制播种量在7kg左右,亩产可以达到600kg以上,出苗18万棵左右,分蘖后的成穗数量可以达到40万以上。
4、水肥管理
①查苗管理
小麦出苗之后,应及时观察苗木的生长情况,观察小麦苗是否出现缺苗的情况。一旦发现缺苗情况,则需要采用补种的方案,确保苗齐,补种所使用的种子应经过催芽处理。同时,小麦生长过程中,如果因降水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的问题,应进行耙地处理,处理土壤板结的情况,为麦苗的后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②水分管理
小麦生长期间,应保持各生长期内水分的充足。按照小麦苗的生长周期,灌溉应分为4个阶段进行。在小苗播种完成后10d左右,如果天气降水比较少,则可灌溉少量的“蒙头水”,蒙头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土壤的湿润程度,灌溉量应控制在10mm左右。如果在播种的过程中出现干旱的情况,则不应灌溉蒙头水,避免出现土壤通气不良的情况。越冬小麦种植期间,应在天气上霜之前,灌溉一定数量的越冬水,越冬水灌溉数量应充足,避免小麦在生长期出现冻害的情况。越冬水的灌溉量应控制在15mm左右。在越冬水灌溉期间,要根据天气预报的结果和昼夜温差情况,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溉量。返青水灌溉则在3月份进行,气温回升且土壤层化透之后,浇灌返青水。灌溉期间土壤温度应满足5℃以上的基本要求。返青水灌溉能够起到促进小麦新叶生长的作用,灌溉量应控制在20mm左右。扬花水和灌浆水的灌溉量应满足25mm左右的基本要求,处于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小麦对水分的需求比较高,田间土壤中的水量应满足75%以上的基本要求。做好田间的水分管理,有利于小麦籽粒饱满,增产增收,促进小麦的快速生长。
③施肥管理
土壤整地期间的基肥采用撒施的方法,在耕地前将肥料均匀播撒在土壤的表面,随后进行翻耕入土,使得土壤与肥料充分混合。除基肥的施加外,在播种时也可同步添加肥料,每亩用量控制在4kg左右。
追肥则根据小麦苗情,在隔年的3月份或者4月份追肥,肥料使用20kg/亩左右的尿素。在小麦生长的不同周期,栽培人员也应根据小麦的长势情况,适当进行追肥。处于返青期、起身期小麦需要施加一定量的肥料,对于长势较弱的小麦,应同步灌溉一定量的水分。施加的肥料主要为氮肥,施加量应控制在15kg/亩左右,在该阶段施肥能够促进小麦的分蘖能力。处于拔节期的小麦,应施加氮磷复合肥,施加量应控制在25kg/亩左右,在拔节期施加肥料能够增强小麦茎秆的抗倒伏能力。生长至孕穗期的小麦同样施加高氮复合肥,施加量控制在8kg/亩左右,能够减少小麦生长期间的退花情况。小麦生长至灌浆初期后,可施加叶面肥,混合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尿素含量为1%,磷酸二氢钾的浓度为0.2%,施加的溶液肥料量为30kg左右。
④除草管理
由于小麦生长期间容易被杂草抢夺养分。技术人员在田间管理期间应做好除草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使用不同的除草剂,稗草可使用骠马浓乳剂清除,浓度应控制在7%左右,施加量应控制在80ml/亩左右。阔叶杂草则可使用4-D丁酯乳油,采用喷施的方法处理。
5、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长期间的病虫害类型比较多,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容易遭受不同的病虫害。按照类型划分,小麦的病虫害包括条锈病、叶枯病、蚜虫、螟虫等。处于返青期、拔节期的小麦容易受到红蜘蛛、纹枯病的影响,如果不处理则会导致小麦烂芽、枯死,严重时减产量会达到50%以上。在纹枯病的防治上,则可喷洒浓度50%多菌灵溶液,混合30%的苯甲丙环唑。在发病时,将药液喷洒在田间,如果存在露水,则需要增加喷洒集中程度,喷洒次数为2次,间隔时间为7d左右。红蜘蛛的防治则使用浓度为40%乐果乳油,均匀播撒在田间。
处于抽穗期、扬花期的小麦容易遭受叶枯病、白粉病、蚜虫等众多病菌和害虫的侵害。技术人员应定期巡查田间,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针对不同的发病症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叶锈病和叶枯病,使用浓度为15%的三唑酮喷雾防治,喷洒间隔为5d,共计喷洒2次即可。针对蚜虫的防治,则使用浓度为50%的辛硫磷乳油处理,每200ml溶液兑水量为5kg,拌土后洒至田间,并浇水处理。
小麦生长期间的病害防治大都使用药物进行防治。虫害的防治则可以使用生物防治、灯光诱捕的方式进行处理。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控制因子进行虫害防治的措施。灯光诱捕则使用灯光诱捕器吸引害虫,减少害虫危害。比较而言,农药防治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成本较低,效果较好。
6、适时收获与秸秆还田
小麦的收获时间大致在5月份至7月份左右,当小麦生长至80%成熟后收获。期间小麦叶片枯黄,茎秆弹性良好。收获时间过早或者过晚,均会影响到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收获后的小麦应进行干燥处理,当含水量处于12%以下时,入库储存。收获期间使用联合收割机,并进行秸秆还田处理,将粉碎后的秸秆等积累在垄沟的底部位置。
综上所述,邹城市在小麦种植期间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展小麦减垄增地种植技术的探索和应用,试验出了高产、高效的小麦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在本地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但在具体技术应用期间,相关技术人员应严格控制技术流程,把握技术关键,明确小麦减垄增地的栽培要点,在保障小麦生长所需养分、水分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和管理,提高小麦产品的产量、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73516 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