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模式及病虫害有效防控的协调运用分析
作者: 齐辉
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达到增产和保障马铃薯种植质量的目的,在马铃薯种植期间,需做好技术应用与管理工作,并充分考虑病虫害问题可能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积极应用先进技术,促使马铃薯种植模式与病虫害防治相互协调。基于此,文章主要对马铃薯种植技术和病虫害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马铃薯质量和产量进一步提高。
一、清原满族自治县种植马铃薯条件
1、清原满族自治县种植马铃薯概况
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中温带亚湿润区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浑河谷地,平均海拔在200-400m之间,起伏不平,是本县的主要耕作区。马铃薯是当地村镇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在新时期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清原满族自治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镇,在遵循传统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基于“优化结构、推广良种、改善品质”的发展思路,不断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以合作社带动“规模化”发展的方式,借助马铃薯的种植作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的产业与经济发展。
2、马铃薯种植优势
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当地的发展情况,明确种植马铃薯,对促进当地的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收益,马铃薯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抗灾能力,当该县种植区域范围内的降水量较少时,不会对马铃薯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种植作物选择。当前,马铃薯在市场发展中也拥有广阔的前景,以马铃薯为原材料制成的产品种类多样,使得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二、马铃薯种植技术
1、选地与整地处理
在马铃薯种植期间,要求在当地依据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并对种植现场的土地进行处理,以翻地和施加基肥的方式,确保土壤中含有供给马铃薯幼苗生长的充足养分。
在选地方面,主要考虑马铃薯适宜在轻质的土壤环境中生长,以沙壤土和壤土为主要的选择条件,确保种植的土壤环境拥有良好的保水肥性能,也便于后续马铃薯长成收获的作业。依据这一标准,要求明确选择种植马铃薯的土壤条件,以pH值在5.0-5.5范围之内的土壤为宜。
在整地处理方面,要求事先做好中耕准备,以增加土壤孔隙度为目的,同时规划好土壤范围内的排水渠道和措施应用条件。期间,考虑若同一区域连续种植马铃薯,会增加马铃薯植株的患病概率,因而要求在种植区域以轮作的方式,按照马铃薯、玉米、小麦、马铃薯的顺序进行轮作,确保土壤环境能够符合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条件与要求。而在实际种植马铃薯前,要求以20-30cm为标准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同时以加大畦道宽度的方式,满足对种植区域土壤进行排水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搭配施加适当的有机肥料。这一过程中,主要考虑马铃薯块茎的营养分布情况,以70%的基础肥料用量为标准,强调含氮、磷的有机肥在肥料中的比重,控制无机肥料的比重。
2、品种选择与催芽
在对马铃薯的品种选择上,也要考虑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环境因素。期间,通常以具有良好耐旱性的中晚期品种为主,或具有良好抗病虫害能力的脱毒种马铃薯,在减少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率的同时,也有利于缩短马铃薯的生产种植周期,助力提升种植当地的产业经济效益。
在实际开展种植工作前,还要求对马铃薯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催芽前,要求从马铃薯块茎中,选择70g左右的单个马铃薯,确保块茎的生长环境拥有充足的氧气。催芽是用于应对天气寒冷情况下的马铃薯种植需求而考虑的,以催芽促进马铃薯早熟。期间,要求将种薯与种植沙土以3-4层分层间隔的方式放置,基于马铃薯的种植生长特性,需要将催芽的环境温度控制在20℃左右。等待约10d的时间,待种薯出芽后,以对种薯进行切块处理的方式,控制切好的每个薯块重量在25-30g之间,且每个薯块上应存在1-2个健康的芽眼,用以确保其能够顺利发芽。若发现切好的薯块存在腐烂、病害等情况,则可以考虑将其浸入3%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处理,也可以选择75%的酒精作为消毒处理的溶液。清原满族自治县当地采取机械+人工相配合的种植方式,在这一方面以机械化的设备支持对马铃薯块茎的切块处理,并搭配每块种薯的消毒工作。
这一过程中,需要以齐苗为标准,待达到这一标准,及时对种植区域土壤进行松土与除草的工作。期间,要求控制松土的深度在9cm左右。间隔15天后进行第二次松土作业,应适当减少松土的深度,以保障马铃薯块茎的质量为主要目的。
3、播种密植管理
在马铃薯块茎出芽后,需要将其及时播种到事先选定的种植土壤环境中。期间,需要以环境温度控制为基本原则,控制块茎整个生长过程的温度在20℃左右。为达到这一标准,通常选择在每年的4-5月、9-10月、12月至次年1月进行播种。依据清原满族自治县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选择在每年的4-5月进行播种。实际播种作业前,还需要考虑马铃薯生长期间所需的各类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按照每亩2000kg有机肥、10kg钾肥、20kg尿素的标准施加底肥。期间,也需要结合现场种植的实际情况,对各类肥料的比例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马铃薯种植生产中氮磷、钾、肥的比例应遵循5:2:11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以开沟种植的方式,遵循3-5cm的挖沟深度标准,并按照行距70cm、株距50cm、密度4000-4500株/亩的标准,确保实际的种植密度与马铃薯本身的生长条件相符。这一过程中,依据实际种植规模场地的大小差异,也可以将马铃薯的种植密度控制在50000株/hm2左右。若实际种植区域选择以套种的方式进行播种,则需要在完成播种作业后,以起小垄的方式,为马铃薯提供良好的种植生长环境。
待完成播种作业后,为马铃薯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要求在种植区域土壤地表喷洒高脂膜,用于维持地表温度,以此来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成活率。待薯苗出土后,还需要搭配及时的培土、除草等处理工作。
4、田间管理
基于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应用要求,在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当地种植环境的基础上,从施肥与水分控制的角度,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要点,促进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①以确保马铃薯生长期间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为目的,要求待马铃薯完全长出幼苗后,以人工除草的方式,保障土壤的通气性和温度。在除草作业的10天后,需要依据马铃薯具体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以当地大面积降水天气为标准,确保在降水前完成施肥工作。待马铃薯苗生长到13cm和开花前的两个阶段,也需要再次对马铃薯的种植现场进行除草作业。
在杀秧阶段,以控制马铃薯的留茬高度在10cm以下为标准,避免对后续马铃薯的种植产量产生影响。
②施肥要求依据马铃薯的生长阶段不同,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并规划用量。在马铃薯的幼苗期,需要施足肥料,确保幼苗的叶片与根茎茁壮成长;开花期可以通过追肥1次,或在马铃薯植株叶面喷洒生长素的方式,确保在花期内得到充足的养料供应。考虑种植区域现场土壤中的有机物以及微量元素含量不同,要求在田间管理时,事先做好针对田间现场的土壤成分分析检测,依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在马铃薯种植的合适阶段,为其添加有针对性的肥料,确保土壤中拥有充足的养分,助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
③在水分供应方面,也需要结合马铃薯不同的生长阶段,规划合适的用水量。例如,在马铃薯的开花期,需要适当增加水分供给,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灌溉水量的控制,避免马铃薯枝叶和根茎因积水影响而增加患病概率或出现溃烂的情况;以马铃薯块茎长度2cm为标准,要求在达到这一标准时,加强对田间灌溉水分的控制工作。而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角度,也需要结合水分控制的具体要求,定期对田间土壤地块的积水情况进行检查,尤其注重降雨天气前后或连续干旱天气期间,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情况,确保能够为马铃薯的健康生长提供合理的水分。
④进入马铃薯的成熟收获期,则要求以控制存储温度的方式,选择以冷藏、堆藏或沟藏的方法,避免马铃薯损坏,影响种植当地的经济效益。期间,考虑应用机械化的收获作业方式,应将实际应用的收获机速度控制在3-4km/h范围内。待将马铃薯成品收获后,需要对其进行晾晒处理1-2h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存储。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手段
物理防治手段副作用小、实施便捷,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有着极高的适用性,所以实际防治过程中,要特别加强物理防治手段的应用。其中蚜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在田间悬挂黄板、捕虫网,或者是射频杀虫灯等,对蚜虫进行诱杀,以此来减少田间蚜虫数量,减轻其对马铃薯植株茎叶造成的损害。在晚疫病多发的雨季,要尽可能保持田间环境干燥,并且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水分蓄积停留给病菌传播埋下隐患。
2、化学防治手段
①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对于马铃薯茎叶、薯块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初期可以用肉眼看到不规则黄褐色斑点,后期寄生菌危害范围不断扩大,还会形成茂密的白色霉状物质,造成马铃薯减产、腐坏等问题。如果晚疫病发现不及时,致使带病薯块进入窖藏区域,还可能导致健康薯块被污染,形成干腐、湿腐等状况。基于此,马铃薯生长期间种植人员需要积极开展晚疫病的防治工作,可以推行小整薯播种技术,单个小整薯质量在15-50g左右,能够预防切刀传病风险,多维度减少菌源。晚疫病通常发生在6-7月份降水较多的季节,此时防治效果最好,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进行清理,并且使用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等喷洒于田间,达到杀灭有害病菌,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的效果。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种植人员还应当选择多种药物进行交替应用,除前述两种外,还有72%克露、69%安克锰锌等,保证防治效果优化。
②环腐病防治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环腐病的发病风险也是相对较高的,一般表现为地上部分萎蔫,萎蔫现象可以累及全株叶片,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地下部分也会出现环状腐烂情况。病菌通常通过带菌种薯、切刀等传播,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切一刀病薯,可以传播20-40个健康薯块,薯块携带病菌被播种到田间后,开始在环境作用下发病并影响植株生长,状况稍轻的植株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问题,重者直接无法出土,造成断垄减产等问题。所以针对环腐病,加强播种前的化学防治是十分关键的,要从源头加强把控,避免引进带病种薯。切割薯块时,应当准备0.1%-0.2%的升汞元液、5%石碳酸,或者是0.1%高锰酸钾等进行消毒,条件不允许时也可以直接配置0.5%食盐水使用,适当提高消毒频率,尽可能阻断病菌传播路径。如果已经发现环腐病迹象,还可以用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者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治理。
③黑胫病防治
黑胫病发病初期,马铃薯植株可能会出现生长减缓的状况,植株的茎叶会逐渐变黄和萎蔫,甚至出现黑腐、黏液等状况。如果将染病的薯块切开观察,还可以看到维管束变黑等问题,若黑胫病较为严重,薯块也会直接烂成空腔,造成马铃薯田间大规模减产。在防治环节,种植人员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拌种脱毒处理,药剂主要为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粉剂用量应当适中,一般维持在种子重量的0.4%是较为恰当的。对于田间土壤,同样要加强风险管控,可以使用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和消毒,每30-40kg的细干土之中,拌和8-10g即可,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若田间已经出现黑胫病问题,也可以在田间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注意化学防治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使用时应当尽量避开大风天气,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避免药液飘散浪费。
④虫害防治
对于马铃薯种植区域来说,较为常见的虫害类型主要有蚜虫、小地老虎等,前者可以损坏马铃薯叶片、嫩茎、嫩芽等,通过吸食这些部位的汁液生存,进而导致植株茎叶出现卷缩、枯萎的状况,给后续的减产问题埋下隐患。既往蚜虫爆发案例中,每百株马铃薯虫数可以达到440-1000头,部分区域爆发形势严峻,甚至可以达到7000多头,农业种植损失惨重。后者主要损害幼苗,可能会造成缺苗断垄等状况,需要及时防治和补苗,以确保产量提升。在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效果同样是较为理想的,针对蚜虫,种植者可以使用70%吡虫啉1000倍液,喷洒在田间进行防治,喷雾操作应当均匀,间隔7天再次喷洒,连续2次即可见到成效。针对小地老虎,则可以使用侬益佳150倍液,淋根进行喷雾浇灌,以此来杀灭害虫,维护马铃薯植株健康生长。
3、农业防治手段
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基础上,种植者还应积极把握农业防治要点,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养护降低潜在的病虫害风险,保证马铃薯产量提升。其中晚疫病、环腐病的出现均与温湿度条件有关,当田间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温度达到10-23℃时,最容易出现寄生菌孢子游动、传播的情况,给大规模病害爆发创造条件。所以实践中要积极采用农业防治方法,选用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质品种,比如威芋3号、滇薯6号等,所有种块均应经过脱毒抗病处理,以预防地下害虫侵扰,增强植株茎叶整体的抗病性能。还应当维持良好的田间环境,及时排出积水,防止湿度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种植初期也要给足有机底肥,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增施磷钾肥等,以此来营造养分充足的田间生长环境,保证植株抗逆性优化。在马铃薯生长期间,种植人员也应当做好跟踪化田间管理,做好中耕培土工作,发现弱苗、病苗后及时进行拔除和销毁处理,阻断菌丝孢子进一步传播的途径,将损失控制在最小。
综上所述,严格遵循马铃薯种植技术的相关要求,加强对种植期间各类病虫害问题的管控,有利于保障马铃薯的种植效果,推动马铃薯在新时期的产业化和机械化发展。在实际种植马铃薯期间,要求能够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明确马铃薯自身生长特性的基础上,规划选择合适的种植区域和马铃薯的种植品种,并严格遵循相应的种植技术要求,搭配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马铃薯的种植生长。
(作者单位:113300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