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协同秋播关键技术

作者: 陈金德

苏中稻麦轮作区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协同秋播关键技术0

秋播工作在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扎实抓好秋播工作,大力提高秋播质量,对夺取壮苗越冬、筑牢来年夏粮丰收基础极其重要。对于小麦播种,要以选用优良品种为前提,落实关键技术为重点。执行小麦规范化播种,为新一年获取高产量小麦农耕成绩奠定基础。

当下,秋播面临的问题包括农药、化肥、柴油、人工等农业生产因素价格上涨;小麦销售价格不稳定;小麦生产效益提高的空间狭窄;直播稻及偏迟熟水稻品种面积依然较大,大面积水稻收获腾茬期推迟和下茬小麦适期早播的矛盾依然突出,“双秋”期间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抢收抢播的季节矛盾更加激化;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措施跟不上,小麦播种质量难以提高;长期稻麦连作导致麦田恶性杂草尤其是单子叶恶性杂草越来越重,杂草抗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用药成本及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产量损失越来越大等等。丰收是“管”出来的,也是夺回来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打好秋播工作的硬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妥善利用土地与农耕技术,切实产出安全健康的农作物。

一、推广选用优良品种

本着“选用良种,合理布局,良种良法”的思路,江苏省苏中地区主推的品种为扬麦25、扬麦34、扬麦39、盐麦1号等。这是盐城地区根据生态条件、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1、选种试验田

在盐城苏中地区农场开展选择种植田,此区域的土质较黏,肥力达到中级,种植区域的地势平缓、沟系配套全面,便于排灌等各类田间操作。选种试验区前茬种植的是水稻,在2023年10月末收获完成,于11月开始全面落实机械旋耕除草处理,处理深度不低于20cm。各类水稻秸秆均作还田处理。

2、选种方法

选择苏中区域的主推小麦品种,具体包括扬麦25、扬麦34、扬麦39、盐麦1号。采取随机排布形式,4个品类小麦品种,均匀布设在地块连续的区域,保证各个地块肥力相近。4块种植田的栽培管理方式一致。获取各类品种的生长情况,进入成熟期,4个品种,各选择3m2,获取有效穗数。收获期时,4个品种各选择20m2,晾晒称重。

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秋冬季节光照量不足、降雨量较大。小麦种植完成时,会遭遇连雨天气,不会干扰出苗效果,整体出苗表现较好。在返青拔节阶段,光照量较大、雨水量不足,会出现“倒春寒”情况。抽穗扬花阶段,温度较低、降水次数较少、赤霉病得以有效控制。灌浆成熟阶段,光照量较大、温度变化较小、昼夜温差小,有助于增加籽粒灌浆的饱满性。在收获期,阳光充足、籽粒饱满、品质较好。小麦生育时间较短,各个时期均提前4d左右。

3、各类小麦品种的对比分析

如表1所示,是各类小麦品种的生长情况。

如表2所示,是各类小麦品种的抗病情况。

结合表1、表2对比情况,最终选择杨麦39品种,以此控制生产时间,有效防控各类病害,切实保证小麦作物的生产质量。

二、应用深松旋耕播种技术

小麦底肥养分积聚在耕作层,特别是磷肥养分移动性差,深层磷元素锐减,与小麦根系下扎较深不对应,造成养分利用率低。在秋耕中我们推广应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技术,将深松与深施肥结合在一起,起到增加蓄水能力和土壤透气性、打破犁底层,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以及底肥深施的综合作用,满足了高产甚至超高产的需要。

盐城地区都是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由于水稻秸秆草量大、韧性较好、不易切碎分割、抗腐解性较强,全面推行水稻秸秆还田处理具有困难性。假如在秸秆还田时,整体处理效果欠佳,便会造成小麦种子、根系与土壤的密集程度差,小麦根系吸肥吸水能力减弱,分蘖发苗缓慢,导致冬春冻害严重。采用深松旋耕技术后可以有效减轻或者解决以上难题。科学的技术不仅促进了小麦根系发育,土壤与种子融合度好,不易形成“吊死苗”现象,小麦壮苗越冬更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小麦的抗病性。

苏中地区还吸取了各方经验,结合各地在水稻秸秆机械还田作业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进行本地的操作。水稻收割时留茬10-12cm,采用高性能、运行功率较大的收割设备,充分处理水稻秸秆,使其处于均匀分散的状态。水稻秸秆的切碎长度5-7cm,在田间边角处,应采取人工播撒稻草的形式。在使用基肥后,运行大中型拖拉机,联合运行悬挂秸秆还田设备,选择低速作业模式,保持旋耕深度处于15-16cm之间,确保单次完成旋耕埋草处理,使埋草比例不低于90%。在保证秸秆还田效果后,墒情较好的条件下,采取机械条播方式,保证播种深度适宜,有利于有效控制种子用量,防止深籽、露籽、丛籽,确保一播全苗。当前,规模性生产期间,主要运行复式播种设备,往往在碎草匀铺的基础上直接播种。如果草量较大、碎草匀铺不到位,播种质量往往不太理想。因此,此种播种形式,更为关注碎草匀铺效果。在秸秆还田之后,采取单次镇压处理形式,增加土壤、种子之间的接触性,确保出苗质量。

三、基肥合理使用技术

在秋播过程中增施有机肥或者腐殖酸型肥料,制定配方施肥方案,优先氮、磷、钾肥料,不偏施、不过量施氮肥,推广机械播种。坚持高效施肥,施足基肥苗肥。出苗至越冬,作为小麦施肥的关键时间段。拔节孕穗期,是展现小麦施肥效果的时期。参照小麦需肥、吸收肥料的特点,制定“重-轻-重”施肥方法,即保证基肥用量充足、提前施用苗肥、加大拔节孕穗期的用肥量。亩产500kg以上适期播种的田块,一般亩用纯氮16-20kg,其中基肥、苗肥、穗肥之比为5:1:4,N:P2O5:K2O之比为1:0.5-0.6:0.5-0.6,磷钾肥基追比各半。采取秸秆还田处理的区域,秸秆用量较多时,需要调整基肥的含氮比例至10%,延缓秸秆腐熟速度,保障壮苗。在开展旋耕埋草处理时,合理布撒基肥,每667m2内使用浓度为45%的复合肥料30-35kg,联合使用7.5-10kg的尿素。晚茬栽培小麦,需要增加种子用量,合理制定各个生产阶段的用肥方案,其中基肥、拔节肥均占比40%,剩余20%为孕穗肥,促进出苗、长叶、分蘖同步,为壮苗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四、小麦晒种、包衣拌种长效防控

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可以减轻病虫危害,实现苗全苗壮。近年来局部区域地下害虫危害较重,土传病害呈加重趋势,种子侵染性病害发生严重,但生产上存在着用药单一、防控不及时、用药不对路以及“重虫害、轻病害”等问题。

1、选种

在选种前期,采取全部种子晾晒1-2d的处理。同时精选种子,淘汰病粒、秕粒,减少和杀死部分种子病菌,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增强抗病性。

2、药剂拌种

用悬浮种衣剂处理20kg小麦种子时,戊唑醇型的拌药方案:浓度6%、用量10mL;苯醚甲环唑的拌药技巧:药剂浓度30%、添加药剂量40mL。拌种时,先用少量清水(300mL)将药剂稀释均匀后,倒入拌种容器中,与麦种充分拌匀,使药剂均匀粘在每粒麦种上,随拌随播,可有效预防大、小麦黑穗病、条纹病、纹枯病等种传病害。

五、力争适期播种技术

1、关于播种时间

(1)适期早播、夺取早苗是实现壮苗越冬、奠定高产基础的重要保证。盐城地区小麦最佳播种期为每年的10月25日-11月5日。由于直播稻和偏迟熟水稻品种种植面积较大,水稻腾茬晚,秋播季节紧、任务重。特别是秋播期间遇到连续阴雨的恶劣天气,抢收抢播的难度更大。要牢固树立抗灾搞秋播的思想,千方百计抢晴天、钻雨隙、突出抢收抢种保季节。前作水稻要适时断水,兼顾养老稻和排水晒田,为适墒播种创造必要条件,力争提早腾茬,为秋播晒田、整地、施肥等作业留出时间;搞好收割、耕翻、播种机械的调度安排,努力提高抢收抢播进度;种粮大户要克服缺晒场、没有烘干设备的困难,坚决杜绝等晒干、迟收稻、晚种麦、只顾稻、不顾麦的现象出现,统筹兼顾,协调好上下茬的季节矛盾,努力实现稻麦两熟齐增产、双丰收。

(2)针对晚播田块,合理掌握播种量,防止冬前生长量过大,病菌侵染早。遇阴雨天气、土壤黏湿的田块,应尽量疏通和加深田内外沟系,排出田间积水,等土壤湿度适宜时再收割水稻。应尽早选用春性小麦品种播种,并注意适当增加播种量,可以因地制宜采用稻田套播、板茬直播等抗湿播种方式加快播种进度。

(3)如遇阴雨天气、土壤粘湿、坚持“宁迟勿烂”,采取抗逆播种措施。不可采取旋耕、深耕秸秆等处理时,可疏排田间存水,调整田地土层含水率,防止出现烂种问题。若排水处理后,土壤湿度仍未达到要求,可选择抗逆播种方法。主要播种作业方式有:①板茬直播,墒情适宜时及时开沟覆土;②“收稻前1天套种、套肥→水稻收获留高茬→秸秆机械粉碎覆盖→高密开沟覆土”或“水稻收获留高茬→播种撒肥→秸秆机械粉碎覆盖→高密开沟覆土”;③“水稻收获留高茬→秸秆机械粉碎→机械浅播(确保种土密接)。同时根据晚播情况酌情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

2、关于播种量

科学确定播量,把控整体种植起点。整合播种时间、种植质量、种子性能等各类因素,综合确定小麦种子用量。以丰产、保质为种植目标时,需要有效控制种植量,有效减少基本苗数量,达到预期足穗的种植目标。在种子发芽量无异常时,应参照“斤种万苗”的理念,综合给出种子用量的方案。在晚播、温度不高的情况下,田间出苗力不强,每斤种子成苗质量在6-7kg之间,应增加种子用量。田间墒情、秸秆使用情况、整地效果等各类因素,对于出苗、成苗均有一定干扰作用,应结合实际田间情况,合理调整播种量。

六、足墒播种保全苗技术

1、基肥不足苗肥补、促进壮苗

在未用基肥、肥料使用较少的小麦田块内,需要提前使用苗肥,每667m2内补充的纯氮肥料应至少为9kg,在小麦全生长周期的氮肥用量中占据50%。

2、 配套沟系、防止渍害

墒情较好的条件下,采取机械开沟处理形式。间隔3-4m位置,设立1条竖钩。与田埂相距2-5m的区域,分别设横沟。当田块长度较大时,间隔50m区域增设1处腰沟。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排水通畅。足墒播种的条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80%左右。

七、及时科学开展化学除草

麦田杂草有冬前及早春两个出草高峰,冬前化除是防除第一高峰杂草,掌握防除主动权,是有效控制草害的关键措施。在策略上,推荐采取“封”“杀”相结合的技术,大力推广土壤封闭控草。

在未入冬时,开展化学除草处理,能获取较好的除草效果。正确选择除草药剂。在墒情较好的情况下,给予土壤封闭处理,或冬前(苗后早期)茎叶防除。土壤封闭可控制药后(苗后)45d以内的杂草萌发,整平土地,使其含水率适宜。出苗早期去除茎叶,能够减少低龄杂草的生长量,同时也具有约45d的封闭作用。但在用药时,需要关注整个药程、前3d、后5d各时段的田间温度,应至少8℃,防控出现药冻害问题。

特别提醒:施药时土壤墒情要好,药后畦面要保持潮湿。遇到干旱天气要先浇水后用药,浇水后畦面无积水即可用药。

八、播后碾压处理

在小麦田间采取播后镇压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种子之间的接触性,增加出苗量。目前,大多数播种机携带的镇压器普遍重量较轻,镇压力度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要大力推广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作业。如果麦田内还田的稻草量较多,要时时抓紧,处处抓实,采取设备、人工等措施,在入冬前期进行镇压处理,增加根土接触的充分性,达到保墒防冻的效果。

九、小麦育种技术分析

1、存在问题

当前盐城使用小麦秋播育种技术时,存在多种技术应用问题,具体如下:

(1) 育种数据整合不全。全面采集小麦种质资源,是有序落实育种工作的重要条件。部分区域与外界尚未建立较好的合作交流机制,亲本材料的可用性不强。为此,在品种杂交期间,可能会使用较多的骨干亲本,由此降低了新材料遗传的类型。遗传表现欠佳时,间接弱化了小麦新品种的整体性能。

(2) 育种队伍专业性有待强化。一段时间内,部分区域小麦育种活动尚未获取较好的成绩,实际参与小麦育种的技术人员较少,尤其缺少高端人才。当前育种队伍存在年龄偏大的情况。产生人才供给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是受到了人才经费、岗位待遇等多方因素的限制,由此增大了小麦育种人才队伍建设的困难性。科研活动的人才储备量不足,间接降低了小麦育种科研工作的发展进度。

2、解决对策

对于上述育种技术问题,盐城给出的育种技术发展对策,具体如下:

(1) 整合育种资源。参照育种研究活动的指标情况,全面引入优质、抗病、高产的各类生产资料,从中找出小麦遗传基因发展的特点,侧重解决小麦种植的各类问题。采取田间观察、种植记录、实验室对比等多种措施,综合查看各类优质小麦品种的遗传特点,找出其可用价值,切实增强育种质量。

(2) 完善育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保证科技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盐城小麦种植的责任单位,应关注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补充对应的高端人才,积极培育创新人才,给予其人才发展、人才成长的空间。在实际人岗配置中,保证人岗匹配。有效落实激励、竞争等各类措施,增强农业育种人才的岗位热情,促使小麦育种技术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参照盐城当前的秋播小麦情况,对比各类小麦类型,最终选定扬麦39号品种,开展高质栽培活动。在秋播小麦期间,从育种、除草、包衣拌种等方面,保证种植技术操作规范,切实提高秋播小麦效果,力争获取较好的种植收益。结合盐城育种技术应用的不足,加强整合育种资料,补充所需的科研人才,以此逐步提高盐城小麦育种的技术力量。

(作者单位:224043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冈镇农村工作办公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