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增效对水稻病害控制效果及影响的试验总结
作者: 周仁会 汪洁 费明扬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农药使用策略,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可靠措施,但长期以来,因缺乏科学管理,部分农户对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过多,虽然能保障粮食产量,但可能会引发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下降、种植成本升高等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加强农药减量增效研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稻种植为例,探讨农药减量增效对水稻病害控制效果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旨在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指导。
一、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概述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成果,旨在通过优化农药使用策略,实现农药使用量的减少与防治效果的增强。这一技术是在现代绿色农业和节能农业发展背景下孕育出的,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一些地区已开展了一系列试验与实践,通过不同方式探索降低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病害控制效果。
1、 生物防治创新
在部分地区,通过试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二化螟防治方法。针对二化螟这一对水稻构成严重威胁的害虫,通过翻耕晒干冬闲田和绿肥田,结合10cm的水深浸泡10天左右,有效减少了螟蛾蛹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2、 抗病品种选择
在水稻种植中,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针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高发地区,结合当地生态和气候特点,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以显著降低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提高水稻的品质。
3、 种子处理优化
通过对稻种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提高对稻田病害的抵抗能力。例如,使用25%咪鲜威1000倍液浸泡稻种10~12小时,不仅能提高发芽率,还能有效防治病害,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4、 生态调节策略
在农田布局上,通过合理种植大豆、芝麻等水生作物,为稻田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与迁移条件,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从而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5、 物理控制方法
物理控制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平原地区,通过合理布置灯光诱杀害虫,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等多种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6、 科学用药原则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原则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病虫害,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和用量,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水稻种植中的病害防治现状
1、高频危害的水稻病害
我国各地区水稻田中的病害问题一直较为严重,具有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的特点,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病害问题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水稻的产量,严重时甚至导致绝收,使农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目前许多稻田农户已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个别地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偏低。
2、农药过量使用增加食品安全隐患
为应对病害,部分农户会通过过量施用农药的方式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干预,但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会导致病害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农药的过量使用还会破坏稻田生态平衡,引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及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3、农药管理缺乏科学性
大部分农户对病害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和科学判断,导致农药使用缺乏合理性。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农药使用培训,但参与培训的农民数量有限,且大部分人的安全用药意识有待加强。此外,由于病害防控理念的滞后,部分农户在用药时间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如在播种后期才施用农药,这不仅影响了防治效果,还可能导致稻米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以及农药残留。
三、试验目的
鉴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本实验在广西苍梧县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旨在验证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对多种化学制剂的施用处理及其控制效果的全面分析,旨在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指导。
四、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对县内某块地进行水稻试验种植。水稻种植品种为广8忧郁香。施肥数量及方式为全部磷肥、30%氮肥、50%钾肥于整地时施加,40%氮肥、50%钾肥于分蘖期施加,20%氮肥于幼穗分化初期施加,其余氮肥于齐穗期施加。水稻成长过程中按照标准施药流程,以静电喷雾器均匀撒布,施药量为759kg/hm2。
五、试验设计
本实验着重探究了不同施药时期对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特别是初次施药与盛期二次施药后的效果对比。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旨在明确“减施增效”工艺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1、初次施药处理
在初次施药阶段,设定了3个不同的处理。2次施药分别为纹枯病发生初期及发生盛期:
A处理:选用药剂为240g/L噻呋酰胺SC药剂,施用标准为300mL/hm2,随后进行监测,以评估其控制效果。
B处理:选用药剂为11%井冈·己唑醇WP药剂,施用标准为300mL/hm2,随后进行监测,以评估其控制效果。
C处理:未施药,作为对比基准处理。
在纹枯病发病早期至盛峰期间,进行了药剂喷施,并在施药后10~20天内对农药施用效果进行了细致的监测。
2、二次施药处理
A处理(续):选用药剂为6%井冈·蛇床素WP药剂,以0.1%蛇床子素和5.9%井冈霉素均匀混合。施用标准为首次900mL/hm2,二次1350mL/hm2。
B处理(续):选用药剂为40%井冈·蜡芽菌WP药剂,以32%蜡质芽孢杆菌和8%井冈霉素均匀混合。施用标准为首次900mL/hm2,二次1350mL/hm2。
C处理(续):选用药剂为11%井冈·己唑醇 WP 药剂,以2.5%己唑醇和8.5%井冈霉素均匀混合。施用标准为首次900mL/hm2,二次1350mL/hm2。
D处理(续):选用药剂为27%噻呋·戊唑醇SC药剂,以18%戊唑醇和9%噻呋酰胺均匀混合。施用标准为首次300mL/hm2,二次450mL/hm2。
E处理(续):选用240g/L噻呋酰胺SC药剂。施用标准为首次300mL/hm2,二次450mL/hm2。
3、病害盛期分两次施药方式
在病害盛期,根据前述处理方式进行了分两次的施药试验:
处理1:继续使用11%的井冈·已唑醇可湿性粉剂,首次撒施900 mL/hm2,随后在病害发病盛期再次撒施1350 mL/hm2。
处理2:采用27%的噻呋·戊唑醇悬浮剂,首次喷施300 mL/hm2,第二次在病害盛期增加至450 mL/hm2。
处理3:对于噻呋酰胺SC剂240g,首次撒施300 mL/hm2,并在病害盛期重复此操作,第二次同样撒施450 mL/hm2。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处理方式,期望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不同化学制剂在不同病害阶段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为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六、结果分析
经过对田间试验数据的细致分析,本研究探讨了药剂减施增效措施在稻田主要害虫控制,特别是水稻纹枯病防治中的实际效果。以下是对不同处理条件下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深入分析与讨论。
1、水稻纹枯病发病时期的药物防治效果对比
①发病早期防治效果评估
A 处理(240 g/L 噻呋酰胺 SC 药剂)药前病株率为2.9%、病指为 2.1;经过10天的药剂处理,病株率显著下降至1.2%,病指略有上升但仍保持在较低水平2.4,防治效能高达62.7%。至第20天,田间病株率进一步降至0.6%,病指仅为1.3,防治效果接近完全控制(98.7%),其综合控制率高达96.7%。相比之下,B 处理(11%井冈·己唑醇 WP 药剂)药前病株率为2.4%、病指为 1.6,20天后防治效能显著下降61.8%,综合控制率仅为68%。对照C处理则在未施药情况下,病株率和病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②发病盛期防治效果对比
进入纹枯病发病盛期后,A处理仍保持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尽管用药初期病株率和病指有所上升,但10天后病株率保持稳定,病指有所下降,防治效能达到50.9%。至第20天,病株率和病指均有所下降,显示出较强的持久防治能力,综合控制率达到75.7%。然而,B处理在发病盛期表现较差,用药10天后病株率和病指均大幅上升,防治效能显著降低24.6%,至第20天仍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综合控制率仅为13.1%。对照C处理的病情则持续恶化。
2、两种农药重复使用防治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两种杀菌剂在防治水稻纹枯病中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噻呋酰胺 SC剂240g在控制水稻纹枯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无论是在发病早期还是发病盛期,其防治效果均优于11%的井冈·己唑醇WP可湿性粉剂。这一结果不仅为药剂选择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药剂减施增效措施在稻田害虫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药剂、优化施药方案、提高施药技术等措施,可以在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的同时,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这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深入探讨了药剂减施增效措施在稻田主要病害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更多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品种和防治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①稻瘟病菌早期防治效果
在稻瘟病菌的防治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农药重复使用后的效果差异,特别是在稻瘟病菌的发病早期和发病盛期。以下是针对A至E五种不同处理方式的详细比较。
A处理(续)(6%井冈·蛇床素 WP 药剂)药前病株率为1.73%、病指为 1.73;用药 10 天之后,病株率为 20.8%、病指为 23.5,防控效率为 25.4%;用药 20 天之后,病株率为 35.4%、病指为 24.4,防控效率为 27.8%。该药剂的综合防治效果为 34.5%。
B处理(续)(40%井冈·蜡芽菌WP药剂)在防治早期效果甚微,10天和20天后的防治效能均不足,综合控制率几乎为0,表明该药剂在早期防治中效果不佳。
C处理(续)(11%的井冈·己唑醇WP药剂)在用药初期显示出一定的防治效果(61.8%),但随时间推移,效果逐渐减弱,20天后防治效能为67.2%,综合控制率为55.7%。
D处理(续)(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在防治早期即表现出强大的防治能力,10天后防治效果高达95.2%,20天后仍保持在98.4%的高水平,综合控制率也达到了95.7%,显示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E处理(续)(240g/L噻呋酰胺SC药剂)在防治早期就取得了近乎完美的防治效果98.7%,20天后仍保持在99.4%的高水平,综合治理防效更是高达97.7%,是早期防治的最佳选择。
②稻瘟病菌发病盛期防治效果
在稻瘟病菌的发病盛期,处理1(11%的井冈·已唑醇 WP)几乎失去了防治能力,10天和20天后的防治效能均为0,综合控制率仅为8.3%,表明该药剂在发病盛期防治中效果不佳。处理2(27%噻呋·戊唑醇悬浮剂)在发病盛期仍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10天和20天后的防治效能分别为77.0%和80.8%,综合控制率为84.9%,显示出较强的持久防治能力。处理3(噻呋酰胺SC剂240g)在发病盛期同样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10天和20天后的防治效能均保持在82.5%的高水平,综合控制率也达到了85.6%,是发病盛期防治的首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