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山羊常见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策略的有效实施探讨

作者: 张鹏

绒山羊常见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策略的有效实施探讨0

岫岩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绒山羊最大的养殖基地,年存栏量达数十万只,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养殖规模以中小型养殖场(户)为主,通过舍饲和半舍饲的养殖方式,对绒山羊进行精细化管理,养殖效益稳定提升。但是,在疫病防治防控层面,部分养殖场还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羊群出现各种疫病,如口蹄疫、羔羊痢疾、螨病等还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就绒山羊养殖过程中这三种比较常见的疫病展开讨论,从疫病的流行特点、典型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五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阐述,以供相关人士借鉴。

一、绒山羊口蹄疫

1、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本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广泛的流行态势,其高度的传染性给畜牧养殖业带来极大的威胁。针对此病的防控策略,目前主要以疫苗接种作为核心手段。然而,鉴于口蹄疫病毒所展现出的极强变异性,科研领域的探索面临诸多难题。迄今为止,科研人员仅能确认7种血清型的存在,且每种血清型下又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型,这些亚型之间几乎不存在交叉免疫保护,意味着疫苗的有效性可能因此受限。不同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亦不容忽视,使得针对单一毒株的疫苗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变异类型。更为复杂的是,尚有大量病毒株型还没被发现,这无疑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提前接种疫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羊群的发病率,但在新建养殖场中,由于缺乏免疫屏障,疫病爆发的风险极高,发病率几乎可达到100%。因此,针对本病的重点防控措施亟需加强,以应对其持续存在的挑战。

2、典型症状

疾病主要侵袭羊的口腔黏膜、乳房及蹄部皮肤,感染后约1周,病羊开始出现明显症状。疾病初期,患羊体温升高至40℃-41℃,伴随精神萎靡,食欲逐步减退乃至完全丧失,随后因蹄部溃疡引发跛行。此时,羊体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水疱,这些水疱在大约12h后破裂,留下边缘清晰、表浅的红色溃疡面。随着病程发展,对于抵抗力较强的羊群,经过2-3周的自我修复,溃疡面能够愈合,死亡率维持在较低的1%-3%范围内,表明此疾病在多数情况下呈现良性发展。然而,羔羊感染此病毒后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具体表现为硬腭与舌面出现水泡与溃疡,而蹄部病灶相对较轻。值得注意的是,羔羊在恢复期可能突然病情恶化,最终因心肌炎或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其死亡率可高达20%-50%,这对羊群的整体增殖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部分羊群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易遭受其他病原菌的二次感染,导致溃疡面扩大、糜烂加剧,进而可能继发坏死性口膜炎、咽炎、胃肠炎及蹄叶炎等多种并发症。若感染扩散至鼻咽部,还会引发呼吸障碍及咳嗽症状,进一步加剧治疗难度。

3、防控措施

在畜牧业管理中,面对口蹄疫等传染病的潜在威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疑似病例至关重要。一旦在羊群中发现疑似病羊,首要措施是立即将其隔离,确保病原体不会进一步传播。随后,必须迅速向上级管理机构及驻地兽医部门报告,并依据相关法规启动紧急防治措施,实施全场封锁,以有效控制疫病扩散。与此同时,应邀请兽医专家及相关检测机构迅速介入,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对全羊群展开逐一检疫。基于病情轻重,采取分批次处理策略。轻症病例进行密切观察,重症病例则考虑淘汰处理;而对于具有保留价值的患病羊,可考虑在兽医指导下实施适当的药物干预治疗。消毒工作是防止疫病蔓延的关键环节。羊场内外需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大消毒作业,并视病情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消毒频次与强度,特别是在疫病高发期间。对于疑似病羊,其隔离与消毒措施应与确诊病羊同等对待,以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在选择消毒剂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对口蹄疫病毒敏感且消毒效果持久的产品,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以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工作应聚焦于病羊可能接触的所有区域与物品,包括羊舍内外、墙壁、门窗、活动场所、饲槽、饮水器及饲用工具等,确保这些区域与物品得到彻底消毒。此外,与病羊有过接触的人员在进出羊场时,也需接受全面的消毒处理,以防交叉感染。对于病羊吃剩的草料或饮水,应采取安全无害化处理措施,如烧毁或深埋,以避免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同时,羊舍及其周边环境也应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以彻底消除病毒残留,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

4、对症治疗

为减轻病羊的病痛,促使其尽快康复,建议进行药物干预,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药物,如对于口腔创面,先用淡盐水进行清洗,再用0.1%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涂以碘甘油或冰硼散;蹄部和乳区创面,先用3%来苏儿清洗消毒,然后涂以高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以起到广谱杀菌、清洁护理、抗炎抗感染的作用。为防止患处再次受到病原侵染,应适当进行包扎,同时要定期换药。对于重症病畜无需治疗直接进行无公害化处理。病后恢复期,应优化饲养管理,为病羊提供一个通风、清洁、干燥、保暖性好的隔离场所,注意饲养密度。愈后恢复期,羊群口腔黏膜对硬、冷、干饲料比较敏感,摄入量受限,应适当调整饲料品种,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增加易消化吸收的、适口性好的饲料,以帮助患病羊群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力。

二、羔羊痢疾

1、羔羊痢疾的流行特点

该疾病主要侵袭7日龄以下的羔羊群体,常导致急性且大规模的死亡事件,构成畜牧业威胁。其核心致病因素已被明确为B型魏氏梭菌。该疾病的高发期集中在冬春交替之际,此时气温波动剧烈,若产房未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条件,加之接羔育羔过程中卫生管理措施的疏忽,如清洁消毒不彻底,均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母羊的营养状况亦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营养不良直接导致羔羊获取的奶水不足,进而削弱其抵抗力,使之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鉴于上述疾病特征及其带来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该疾病对羔羊群体的整体成活率构成了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典型症状

7日龄以下的羔羊中患病比例较高,尤以2-3日龄的新生羔羊症状最为严重。疾病初期,患羊表现出对乳汁的拒绝吸吮,精神状态显著萎靡,常伴随头部低垂与背部弓起的行为异常。紧接着,这些羔羊会经历持续性的腹泻过程,其粪便性状由初期的粥样逐渐恶化,转变为水样便,且在病程后期,粪便中混杂有血液与气泡,并伴有强烈的恶臭气味。腹泻的严重性及持续不断,加之肛门括约肌的失禁,导致了肛周区域及后躯部位遭受严重污染。这一病理状态进一步加剧了病羔的脱水状况,致使其体况急剧下降,直至无法站立,呼吸急促且困难,逐渐陷入昏迷状态。与此同时,病羔的体温也开始逐渐下降,预示着其生命体征的逐步衰竭。通常情况下,这类重症羔羊会在发病后的24h内死亡。

3、防控措施

①针对母羊的孕期管理,应注重营养与保暖的双重保障,合理安排配种时间,以避开寒冬季节产羔,从而减少寒冷对母羊及新生羔羊的不利影响。对于初生羔羊,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护理,确保断脐过程的卫生、初乳的及时摄取及良好的保暖措施。在羔羊痢疾常发地区,产后母羊与仔羊应实施隔离饲养,并全面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以遏制病原体的扩散。②预防接种是控制羔羊痢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常发地区的羊群,应定期注射羔羊痢疾有效成分的菌苗,以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当前,一些羊场采用给孕羊注射2次厌气四联氢氧化铝菌苗的策略,通过合理的接种间隔与时机选择,进一步提升了防控效果。同时,羔羊出生后4h内及时皮下注射魏氏梭菌b型高免血清,也展现出良好的防控潜力。③对于隆冬季节产下的羔羊,还需额外关注其体温变化,确保每日多次查看并记录相关数据。一旦发现羔羊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并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与蔓延,保障羊群的整体健康与安全。

4、紧急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羊群,可紧急注射含有羔羊痢疾的三联苗或五联苗的菌苗,也可用多联干粉七联苗紧急接种,以控制疫病,防止本病进一步扩散。有条件的羊场,对于发病初期的羔羊, 推荐每只注射10-20ml的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作为紧急治疗。此外,应每4d通过肌肉注射给予青霉素,剂量在10万-20万国际单位之间。同时,采用灌服方式给予羔羊以下药物组合:磺胺脒0.5-1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及碳酸氢钠0.2g,每日进行3-4次,连续服用2-3d,以全面控制病情并促进康复。如果患病羔羊身体虚弱,不能进食,可考虑注射疗法。根据羔羊体重,抗生素可选用盐酸土霉素20万单位/kg体重,肌肉注射。止泻药可选用碱式硝酸铋或碱式碳酸铋,2-4g/次,首次使用前可先用6%硫酸镁灌服清肠,以利更好止泻。余下则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对症治疗,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有助于脱水严重的羔羊,有腹痛不安的可用安痛新或安乃近等。

三、螨病

1、螨病的流行特点

本病常见于秋冬季节,在舍饲管理不善、羊舍拥挤潮湿、消毒不严的羊场发病率非常高,而且传染性强。病原主要有疥螨和痒螨两种,常寄生于皮肤表层,并藏身于被毛稠密处。利用其口器刺穿皮肤,汲取由创口渗出的组织液、炎性液体及淋巴液等作为营养源,同时在皮肤表层挖掘通道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生长与繁殖。结果导致病羊皮肤发炎、脱毛、结痂、皮肤增厚和失去弹性,患病羊长期不能得以安稳休息,生长受阻,直至逐渐消瘦,严重的螨病不仅影响羊群的肉质和皮毛质量,还可引起羊群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2、典型症状

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绒山羊均易感螨病,瘦弱羊更易感。感染初期,因虫体载量较少,病羊只有轻微的痒感,表现为用脚抓挠患处。患处也许仅在头部或嘴唇周围,随着螨虫的不断繁殖,病灶向全身各处蔓延,同时痒感开始加剧,病羊表现出严重的躁动不安,无心采食,互相抵蹭,也难以抑制痒感。病羊皮肤发炎、脱毛、出血,病灶逐渐蔓延至全身。最终患病羊机体消瘦,全身多处脱毛,皮肤血痕累累,重症难耐者因皮肤严重受损、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3、常规诊断

在病损皮肤与健康皮肤的分界区域,使用已消毒的手术刀片轻轻刮取表层皮屑,直至轻微出血(出血表明已触及真皮层)。随后,将收集的皮屑放置于培养皿内,密封后,利用热水杯产生的蒸汽进行温热熏蒸处理,以便观察是否有疥螨或痒螨在活动。对于痒螨的检测,应特别关注毛发密集区域,寻找那些呈灰白色且持续活动的痒螨。在鉴别诊断时,需留意与秃毛癣、湿疹及虱病的区别:秃毛癣表现为体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清晰脱毛区,脱毛处皮肤光滑无异常;湿疹则无法通过刮取病料发现螨虫,且瘙痒症状相对较轻;而虱病虽然也引起瘙痒,但其症状通常不如螨病严重,且可在患处直接找到虱虫。

4、防控措施

改善绒山羊的生活环境,增加通风和日照,减少螨虫滋生的机会。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北方的羊群基本进入舍饲管理,羊舍应宽敞、干燥、透光,保持通风良好,并定期消毒。可选用0.3%-0.5%的敌百虫溶液或0.03%-0.05%的辛硫磷溶液对羊舍、围栏、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在冬季这种高密度集中饲养期间,应使用有效的驱虫药物,最好每月给绒山羊驱虫1次,以减少螨虫等寄生虫的危害。由于螨病传播速度快,如果是规模羊场,应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包括定期检查、环境清洁、合理饲养等。

5、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发病的羊群,首先要对羊舍内外、饮食料槽和水源等地面和设施,选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以杀灭螨虫的卵和幼虫,防止其进一步滋生繁殖。在群体治疗方面,建议采用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0.02-0.03ml的0.1%伊维菌素溶液,每周注射1次,通常2次治疗后即可恢复。此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瘙痒,还能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从而缩短整体治疗周期。对于皮肤炎症较为严重的病羊,则需额外增加1次治疗,并联合使用抗生素以增强疗效。在外用治疗方面,双甲脒溶液可每3d为羊只进行1次洗浴,或者使用除癞灵乳油(含7.5%辛硫磷),按每10ml加水3-5kg的比例稀释后,每日2次涂抹在患处,持续使用2-3d。病中恢复期,应保持羊舍清洁卫生,对病羊应加强护理,给羊群补充营养,以增强其免疫力,促进病羊早日康复和恢复抗病能力。

四、病后防御

病后防御的重点在于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复发,同时也要控制再次感染。对于已经发病的羊群,在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虽然平息,但不一定代表病原菌已被全部消灭。有些康复羊群可能会隐性带毒一段时间,存在复发风险。因此需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饲养员应密切观察羊群的日常行为、食欲、精神状态及皮肤状况。注意是否再次出现水疱、下痢、瘙痒、脱毛等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危险。

2、康复初期应更换草场及放牧场地,避免羊群在原发病场地继续放牧,减少再次接触病原体的风险。选择干净、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草场进行放牧,有助于尽快恢复体质,增加抗病力。在病愈初期,羊群体质刚略有恢复,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让羊群有更多时间在清洁、干燥的圈舍内休息,减少外界环境对羊只的应激和感染风险。

3、避免羊群接触存放草料的仓储之地,康复羊群有可能继续排毒,极易污染草料。注意检查草料质量,防止霉变物质误食影响羊群健康。合理搭配饲料,适当增加柔软易消化的青草或米粥,确保康复期羊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综上所述,绒山羊常见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的有效实施应用新策略,为我国绒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为绒山羊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共同为我国绒山羊产业的美好未来努力。

(作者单位:114300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