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白痢的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疗技术路径探索

作者: 蒋海燕

仔猪黄白痢的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疗技术路径探索0

仔猪黄白痢作为养猪业中常见的肠道疾病,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主要由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具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致死率较高等特点,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尽管在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治疗手段单一、疗效不稳定、易复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仔猪黄白痢对养猪业的严重影响,以及当前治疗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开展对仔猪黄白痢综合治疗技术路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治疗技术,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效、可行的综合治疗技术路径,以提高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促进仔猪健康成长,进而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一、仔猪黄白痢概述

1、仔猪黄白痢的定义与分类

仔猪黄白痢,作为养猪业中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是初生仔猪面临的重要健康挑战之一。该疾病根据仔猪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两大类。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仔猪出生后3—10天,尤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此时,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大肠杆菌,便迅速发病,表现出剧烈的腹泻症状,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稀水样,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而仔猪白痢,则被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10日龄以上的仔猪,尤其是10—30日龄期间。与黄痢相比,白痢的病程相对较长,症状较轻,但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稀粪,糊状或浆状,虽致死率相对较低,但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和发育状况,易形成僵猪。

2、仔猪黄白痢发病原因分析

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涉及母猪、仔猪和环境三个方面。首先,母猪作为仔猪黄白痢的重要传染源,其体内携带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粪便排放到环境中,污染圈舍、饲料等,当仔猪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时,便有可能感染发病。其次,仔猪自身的生理特性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初生仔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分泌不足,对病原菌的抵抗和杀灭能力较低,加上免疫系统不完善,一旦感染大肠杆菌,便容易迅速发病。此外,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猪舍卫生条件差、湿度过高、温度偏低、通风不良等,都可能导致仔猪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大肠杆菌的风险。

3、仔猪黄白痢临床表现

①仔猪黄痢临床症状

腹泻特征。仔猪黄痢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症状,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每天腹泻次数可达数十次。粪便中常含有凝乳小片和小气泡,这是由肠黏膜脱落和肠道内气体产生所致。全身症状。病猪表现出明显的口渴,吃奶量减少或拒食,迅速出现脱水现象,体重显著减轻,皮肤失去弹性。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可能出现昏迷和衰竭,最终可能导致死亡。病程通常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可能仅需数小时至数天,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

②仔猪白痢临床症状

腹泻特征。仔猪白痢表现为突然拉稀,同窝仔猪相继发病,排出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稀粪,呈糊状或浆状。粪便中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且常带有气泡。病程与转归。虽然仔猪白痢的病情相对较轻,但易反复发作,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和发育状况。病程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左右,若不及时治疗,部分仔猪可能因脱水、消瘦而死亡,但整体死亡率相对较低。然而,即使治愈,部分仔猪也可能成为僵猪,生长发育明显受阻。

二、仔猪黄白痢预防措施

1、加强母猪管理

在母猪产前,应确保其获得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根据母猪的体重和生理阶段,制定科学的饲养计划,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E,每天每头母猪约需5000—10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000—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以及50—100mg的维生素E)和矿物质(如钙、磷、铁等)等关键营养素,以维持良好的体况和免疫力。同时,对母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是预防仔猪黄白痢的有效手段。建议在母猪产前2—4周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母猪体内大肠杆菌的数量,从而减少仔猪通过母猪感染的风险。根据疫苗说明书和兽医的建议,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操作的规范性。此外,母猪产后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应及时清理母猪产后的胎衣、粪便等污染物,使用消毒液对产房进行彻底消毒,每平方米面积使用约500—1000mL消毒液,以杀灭病原菌,防止其传播。对于母猪的乳头,应每天至少消毒1次,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如0.1%的碘伏或0.5%的氯己定溶液,以减少乳头上的病原菌数量,保障仔猪吃奶时的安全。

2、改善饲养环境

饲养环境的优劣对仔猪的健康状况具有直接影响,是预防仔猪黄白痢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创造一个干净、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改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建议每天至少清理1次猪舍内的粪便、污物等,确保猪舍地面干燥、无积水,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合理控制猪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根据仔猪的生长阶段和外界环境,调节猪舍的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湿度控制在60%—70%左右,以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每天至少开窗换气2—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以降低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和病原菌数量。定期对猪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建议每周至少消毒1次,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和使用,杀灭病原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消毒剂覆盖到所有可能接触到的表面,包括墙壁、地面、饲养用具等。最后,还应注意猪舍的密度控制。根据猪舍的面积和仔猪的生长阶段,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建议每头仔猪占有面积不小于0.5—1m2,以减少仔猪之间的接触传播机会,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3、仔猪护理方法

在仔猪出生后,应立即进行保温处理。使用保温箱或保温灯等设备,确保仔猪所处环境的温度维持在30℃—32℃左右,以防止因寒冷应激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同时,要密切观察仔猪的行为和体态,及时调整保温措施,确保仔猪舒适。要确保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对增强仔猪免疫力、抵抗病原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实施“三针”保健计划。即在仔猪出生后3天、7天和21天分别注射1次长效土霉素或头孢类药物,每次注射剂量根据药物说明书和仔猪体重确定,通常为每头仔猪0.5—1mL,以有效预防黄白痢的发生。在注射过程中,要确保针头无菌、注射部位准确,并注意观察仔猪的反应。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使用中药和微生态制剂进行保健。如给仔猪喂食一些具有抗菌、消炎、止泻作用的中药方剂,每次喂食量根据仔猪体重和方剂说明确定,通常为每头仔猪5—10mL,每天喂食1—2次。或添加微生态制剂到饲料中,建议每公斤饲料添加1—2g微生态制剂,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三、仔猪黄白痢综合治疗技术路径

1、抗菌消炎治疗

针对仔猪黄白痢,抗菌消炎治疗是首要且至关重要的治疗措施。鉴于该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感染所致。因此,选用敏感且高效的抗菌药物成为治疗的核心策略。在治疗初期,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的敏感性,精确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注射或口服。常用的抗菌药物及其用量如下:①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拉定等,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建议按照每公斤体重5—10mg的剂量进行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②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建议按照每公斤体重2.5—5mg的剂量进行口服或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7天。③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等,这些药物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建议按照每公斤体重20—40mg的剂量进行口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5—7天。但需注意,磺胺类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时需谨慎。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如肝肾损伤、胃肠不适等;而滥用则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2、收敛止泻与补液治疗

在抗菌消炎治疗的基础上,收敛止泻与补液治疗同样是治疗仔猪黄白痢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病原菌的感染,仔猪往往会出现剧烈的腹泻症状,导致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进而引发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为了减缓肠蠕动、减少腹泻次数、减轻脱水症状,应及时使用收敛止泻药物。常用的收敛止泻药物及其用量如下。①鞣酸蛋白。建议按照每公斤体重50—100mg的剂量进行口服,每天2—3次,连续使用3—5天。②次碳酸铋。建议按照每公斤体重20—40mg的剂量进行口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7天。但需注意,次碳酸铋可能引起便秘,使用时需根据仔猪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收敛止泻的同时,补液治疗也至关重要。补液治疗应根据仔猪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失衡情况,制定合适的补液方案。一般来说,对于轻度脱水的仔猪,可以通过口服的方式补充5%—10%的葡萄糖盐水,每次50—100mL,每天3—4次;对于中度或重度脱水的仔猪,则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每次注射量根据仔猪的体重和脱水程度确定,通常为每公斤体重20—40mL,每天注射1—2次,直到脱水症状得到纠正。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仔猪的生命体征和电解质水平,确保补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结合抗菌消炎治疗和收敛止泻治疗,全面提高治疗效果,帮助仔猪尽快康复。

3、母仔同治策略

在治疗仔猪黄白痢时,采取母仔同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母猪是仔猪黄白痢的重要传染源之一,其体内携带的病原菌可直接或通过环境间接传播给仔猪。因此,在治疗仔猪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母猪的治疗和管理。对母猪进行抗菌消炎治疗是首要措施。建议选用敏感且对母猪安全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等,按照药物说明书和母猪体重确定剂量,通常建议每公斤体重使用10—20mg的抗菌药物,每天注射1—2次,连续使用3—5天。可以有效降低母猪体内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原菌向仔猪的传播风险。同时,对母猪进行营养支持和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应确保母猪摄入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提高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建议每天给母猪喂食2—3次,每次喂食量根据母猪体重和营养需求确定,通常为每头母猪2—4kg的饲料。此外,还应保持母猪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其粪便和污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四、特殊治疗技术与方法

1、腹腔注射与静脉输液

在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中,对于病情较重、脱水严重,腹腔注射与静脉输液成为不可或缺的特殊治疗技术。①腹腔注射是一种高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将药物或补液(如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以每公斤体重20—50mL的剂量直接注入仔猪的腹腔内,利用腹膜强大的吸收功能,使药物或补液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性脱水或需要快速补充体液(如腹泻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的情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仔猪的脱水症状。②静脉输液则是一种更为直接和迅速的治疗方法。需要通过静脉穿刺,将药物或补液以适当的流速直接输入仔猪的血管内。静脉输液能够迅速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病理状态,对于挽救仔猪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静脉输液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且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营养支持与治疗后的护理

营养支持与治疗后的护理在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疾病的侵袭,仔猪的食欲和消化功能通常会受到显著影响,进而引发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仔猪充足且恰当的营养支持。①营养支持方面,应提供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和恢复健康的迫切需求。具体来说,可以每天为每头仔猪提供200—300mL的乳源,如母乳或高质量的乳制品,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此外,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饲料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以补充仔猪可能缺乏的营养素。建议每公斤饲料中添加5—10g的饲料添加剂,每天喂食2—3次,每次喂食量根据仔猪的体重和食欲进行调整。②治疗后的护理同样不容忽视。为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应每天至少清理猪舍1—2次,及时清除粪便和污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同时,每周应进行一次大扫除和彻底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全面喷洒,以杀灭残留的病原菌。为了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应将猪舍的温度保持在20℃—25℃左右,避免仔猪因寒冷而引发应激反应或病情加重。此外,还应密切观察仔猪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食欲、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或不适,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如增加药物剂量、更改药物种类或加强护理等,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仔猪黄白痢的防控需要综合考虑预防措施和综合治疗技术路径,制定全面、科学、个性化的防控方案。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母猪和仔猪的免疫力、合理选择和使用治疗药物和方法,以及加强治疗后的护理和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探索更为有效和安全的防控技术和方法,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638000四川省广安市枣山街道畜牧兽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