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路径及有效防治方法总结分析

作者: 王小丽

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路径及有效防治方法总结分析0

松材线虫病,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松树病害,被形象地称为松树的“癌症”。该病害由松材线虫寄生在松树体内引起,具有易传染、死树快、难防治、危害大的特点。一旦松树感染此病,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会枯死,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林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松材线虫病的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及现有防治技术,并探讨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林业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

松材线虫是一种寄生性极强的线形动物,隶属于线形动物门、滑刃目、滑刃科、伞滑刃属,其生物学特性独特且极具破坏性。成虫体细长,雌雄异体,雌虫体长约为0.81毫米,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体长约为0.73毫米,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这种形态特征有助于它们在松树等针叶树体内寄生并繁殖。松材线虫依靠吸取寄主树木的汁液和养分来维持生命活动,导致树木的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针叶逐渐变为红褐色并萎蔫,最终整株松树枯死。这一过程通常在感染后40天内即可完成,且松材线虫的繁殖速度极快,每只雌虫可产卵约100粒,虫卵在适宜温度下短时间内即可孵化。其传播途径多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至大片林区,对林业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二、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路径

1、媒介昆虫传播

媒介昆虫传播是松材线虫病最主要、最自然的传播途径。其中,松褐天牛是公认的最主要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幼虫在松材线虫病感染的松树内取食时,会携带松材线虫的卵或幼虫。当天牛幼虫羽化为成虫后,这些被携带的松材线虫会随之进入天牛的肠道,并继续在其体内发育。当天牛成虫再次寻找健康松树产卵时,会通过啃食树皮形成的伤口将体内的松材线虫释放到新的松树体内,从而完成病害的传播。松褐天牛的飞行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这使得松材线虫病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然传播迅速扩散至大片林区。此外,松褐天牛的繁殖周期短,数量多,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2、人为传播

人为传播主要发生在木材及其制品的调运过程中。由于松材线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在疫木及其制品中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当携带松材线虫的疫木被调运至新的地区时,就有可能将病害引入该地区。人为传播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一旦疫木被用于建筑、家具制造、包装材料等领域,就可能通过接触健康松树或松树制品而引发新的疫病。此外,随着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人为传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三、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1、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的监控力度

在加大监控力度上,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络体系。

①可以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和热成像相机进行松林的高空巡查,多光谱相机能够捕捉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分析松树的健康状态,如叶绿素含量、水分胁迫等,从而间接评估松材线虫病的感染情况。热成像相机则能监测松树因病害导致的异常升温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媒介昆虫活动或病害严重的部位。

②在特定区域实施地面激光雷达扫描,通过激光脉冲测量树木的高度、冠幅、体积等三维结构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识别松树树冠的稀疏程度、枝干枯萎情况等,作为松材线虫病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

③还可以在监测站点周围设置智能陷阱和特定化学诱剂的诱虫装置,吸引并捕获媒介昆虫,如松褐天牛。这些装置配备有自动识别系统,能够统计捕获昆虫的种类、数量和性别比例,为评估媒介昆虫种群动态和病害传播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④还可以采集松树样本的针叶或树皮组织,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近红外光谱仪能够反映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包括因松材线虫病感染导致的木质素、纤维素等降解产物的积累,从而实现对病害的快速筛查和初步诊断。

⑤对于疑似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采集其木质部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扩增松材线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或使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确诊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手段。

⑥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松林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实时监测松林微环境的变化。这些数据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相结合,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提前预警病害的发生趋势。

2、做好森林抚育管理工作

森林抚育管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

①可以通过间伐过密林木、补植缺株等措施,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创造有利于松树健康生长的环境条件,这样的林分结构更加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滋生的条件,从而降低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概率。

②通过翻耕松土、清除杂草、合理施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为松树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健康的土壤环境是松树茁壮生长的基础,也是抵御病虫害侵袭的重要保障。

③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对松林的巡查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的初期症状,防止其扩散蔓延,并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综合控制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3、采取生物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手段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松林生态系统复杂而脆弱,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其他有益生物的生存。而生物防治则通过自然调节机制,实现了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一些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能够持续存在于松林中,对松材线虫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同时,这些生物因子往往对目标害虫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精准直击松材线虫,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在实施生物防治时,需要根据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和生态环境特点,科学选择并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例如,可以引入松材线虫的天敌昆虫,如线虫捕食性昆虫或寄生性真菌,通过它们来捕食或寄生松材线虫,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还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来感染并杀死松材线虫,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另外,为了确保生物防治效果,还应通过定期监测松林中的生物防治因子和松材线虫种群动态,评估生物防治的成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4、优化物理防治手段

通过修剪病枝、清除衰弱木和枯死木等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天牛等昆虫的繁殖和栖息环境,从而切断病害的传播链。同时,利用高温、低温或辐射等物理方式处理松木及其制品,也是有效杀灭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的重要手段。例如,对砍伐下的松木进行热处理或熏蒸处理,可以彻底杀死其中潜藏的松材线虫,防止病害通过木材运输等途径传播。在优化物理防治手段的过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物理防治技术不断涌现,如利用超声波、电磁波等物理磁场对松材线虫进行干扰和杀灭,这些技术具有高效、环保、无残留等优点,为物理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物理防治的效率和精准度,降低人力成本,实现防治工作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此外,优化物理防治手段还需要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其他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在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各种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防治作用。

5、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措施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中,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措施是一项关键且技术密集型的工作,它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原则,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①应通过设立监测点,利用诱虫灯、陷阱等工具捕捉媒介昆虫,结合松树的生长状况及病害症状观察,精确掌握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范围、分布密度及发展趋势。

②在化学药剂的选择上,需严格遵循国家农药管理法规,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针对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如松褐天牛),可以选用如噻虫啉、吡虫啉等新型烟碱类杀虫剂,这类药剂具有高效、低毒、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能有效通过松树皮部渗透到木质部,杀死或抑制线虫及其媒介昆虫。同时,也可考虑使用生物源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它们对环境友好,对天敌影响小。在施药过程中,需制定详细的施药方案,包括施药时间、施药方法、用药量及施药频次等。对于中、大树龄的松树,采用树干注射技术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防治方式。通过专用注射工具,在松树基部或树干上打孔,注入稀释后的药剂。这种方法能直接作用于松材线虫虫体,减少药剂流失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在媒介昆虫活动高峰期前,可以使用含有药剂的树脂或特殊涂料对树干进行涂环处理,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止媒介昆虫产卵或侵入。对于已受害的松树,可以采用含有药剂的绷带或包扎材料包裹树干,持续释放药剂,达到长期控制病害的目的。还可以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农药包裹起来,制成缓释剂型。这种剂型在施药后能逐渐释放药效,延长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对环境的冲击。

③还应定期对施药区域进行病虫害复查,关注农药对土壤、水源及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确保化学防治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为了提高化学防治的效率和精准度,可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喷洒作业,减少人力成本并提高施药均匀度;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松林进行动态监测,为化学防治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6、切断传播途径,严格处理发病区树木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中,对于已确认的发病区域,必须立即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警示标志、封锁交通要道、限制人员及车辆进出等方式,防止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飞出病区,向健康松林传播病害。同时,加强对周边区域的监测与巡查,确保疫病不扩散至未感染区域。对于病情严重、已无救治价值的松树,应及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砍伐,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将病树锯成小段,集中进行焚烧、熏蒸或深埋等处理,确保松材线虫及其媒介昆虫得到有效杀灭,防止病害通过病源木传播。在病树处理过程中,还需注意对伐桩的处理。伐桩是松材线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砍伐后的伐桩需进行除害处理,如喷洒杀虫剂、涂抹药剂等,以防止松材线虫继续存活并扩散。再者,还应严格执行木材检查检疫制度,对来自疫区的松木及其制品进行严格检查,防止带病木材进入市场或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另外,加强对木材加工企业的指导与监督,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木材的存储、加工与废弃处理,防止病害通过木材加工过程传播。

四、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1、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不断修订和完善与松材线虫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林业部门、企业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对违反防治规定、造成疫病扩散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除了直接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外,政府还可以探索建立更多的激励机制,如设立防治成效奖励基金、推广先进防治技术示范项目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资金投入

应根据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优先级,合理安排资金分配,确保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防治工作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防治工作。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投入防治项目,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再者,还应加大对防治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

3、加强技术研发

应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开展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研究,为制定生态调控措施提供支撑。针对松材线虫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创新研发高效、环保、经济的防治技术和产品。此外,加强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工作,通过建立防治技术示范区、举办现场观摩会等方式,展示防治技术的实际效果和优势特点,引导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防治工作。

4、加强人才培养

应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加强林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防治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防治技术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防治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和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践锻炼提高防治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松材线虫病作为林业中最具危害性的病虫害之一,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大检疫封锁力度,推广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同时,松材线虫病的防治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林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势头,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防治经验的不断积累,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完善,防治效果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635000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林业发展保护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