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研究

作者: 史建坤

基于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研究0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滥砍滥伐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人们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要加大对林业的管理力度,从生态模式的视角出发,注重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本文分析了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针对林业栽培管理的现状,总结了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要点。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使用中,各项行为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森林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这不仅干扰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应用,而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破坏,从生态模式的角度,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应用,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林业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的现象目前已经随着工业化社会建设变得愈发严重,从林业资源的应用和开发中,引起了水土流失等灾害问题,会导致林业难以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探讨,成为一项紧迫性的任务,注重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水平可以生产丰富的林产品原料,满足人们的社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与林业产业发展有关的附加产业也会实现创新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变。在林业栽培管理中,增加了诸多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使得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就业难题得到了改善,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团结和安定。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林业栽培管理中创造林业产业资源,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促使了当地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给人民创造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提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综合水平。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任务,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成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生态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未来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因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垦林业的情况,降低了森林覆盖率,引发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加强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合理推广和常态化应用,可以降低此类不良问题的发生风险,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林业资源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在建筑行业、造纸行业、家具行业中,可以为行业的产品生产和产业运转提供原材料,在大量木材的支持下,我国的各产业建设有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林业栽培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推进,与林业产业有关的研究也愈发深入,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各项研究活动的推进,各种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逐渐被提出并运用到了实践中,这使得我国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综合化的提升,林业发展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成绩。但是林业研究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改进,例如,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林业的认知限制在了生活中应用到的木材方面,而忽视了林业产业和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缺少对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生态化、绿色化创新。投入到林业资源中的资金资源分布不均匀,力度有限,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缺少资金的支持,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困境,立足于现状进行改进,需要从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合理应用着手,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林业产业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要点

1、林木培育技术

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中,从生态模式的视角,加强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创新,需要以创造生态效益、打造生态林产品的环境为目的,对林木培育的技术进行应用,发挥出林木培育技术的功能,以林木培育为优先原则,打造多功能树种环境,加强对生态需求的分析。从前期苗木的选择环节,要做好质量把关工作,尽可能选择具有强健根系的苗木,对苗圃育苗期间的温室效应要进行控制,降低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加强苗木选择方案的优化设计,在前期注重根系强健度,提高苗木的选择效果,因为强健的根系有助于树木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提高抗逆性、生长能力,进行苗木培育时,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工作,保持苗木的生长状况良好,没有明显的病虫害,形成健康的林分,减少后期的疾病传播风险。

注重温室效应控制,在苗圃育苗期间,降低温室效应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合理调控温室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在林木培育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育苗方法,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机肥料辅助的方式和生物防控等方法,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注重林木培育与生态模式的相结合,考虑植被结构、生态位分配等多元因素,使培育的林木融入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在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充分体现生态功能,实现在生态模式下的林木培育管理技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育苗技术,推广绿色育苗技术方法,建立起完善的栽培体系,提高绿色苗木的栽培水平,在加快苗木生长的进度,提高质量的同时,着重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起水肥一体化的模式,进行育苗活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化肥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的角度,推动生态模式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水平,在林木的培育环节推进林业发展向着可持续的方向探索、展开实践。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林业栽培管理中,防治病虫害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从生态模式的视角,考虑到林业栽培管理中出现的病虫害会对林业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中,加强对技术关键点的掌握和运用。优先考虑采取非化学的方式,利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降低在病虫害防治中各项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等负面影响,保持植物和土壤之间处于平衡的生态状态下。在病虫害防治中,优先考虑采用生物防治手段,采取引入天敌、天然寄生虫、捕食性昆虫等方式,调控病虫害种群的数量,实现自然的生态平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对生态平衡的维护,选择生物防治的方式,保持植物和土壤之间处于平衡的生态状态,借助天敌和寄生虫的功能,控制病虫害的数量,避免对其他生态成分产生过多的干扰,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栽培管理中,优先选择对特定病虫害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种,采取遗传育种等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的侵害,减少对防治手段的依赖。建立有效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应对,减少对防治手段的需求。注重在该过程中开展有关生物防治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从业者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应用效果。加强对林地病虫害监测网络的建设,注重对人员的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提高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控制水平和控制效果。

3、复合式林业生态技术

生态模式的探究实践中,林业栽培管理技术要构建起复合式的林业生态经营模式,将林木、牧草、牲畜等多物种结合起来,实现最大化的经营效益、生态效益。在林木的栽培管理中,要考虑不同树木的选择标准,对不同品种制定差异化的施肥方案,调整树木的栽种距离。在牧草栽培中,注重加强对牧草质量的管理,在牧草种植之前要完成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翻土、整地,在施肥浇水等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栽培牧草时,要求工作人员考虑粮食作物的种植需求,在秋季进行翻地处理,冬天则需要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浇洒冻水,保持土地具有良好的状态。在春季,此时气温逐渐回升,土地渐渐解冻,经过现场的勘测,地表解冻的深度到达一定的程度时,此时可以使用机械进行地表处理,解冻深度的标准为10cm。按照该标准进行耙地,可以有效地提高牧草的栽培水平。在气温和土地状态监测中,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以此作为依据,采取机械地表处理的方式,对达到解冻深度标准的地表进行处理,借助耙地的方式,在机械耙地操作中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地表处理的时机是关键,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在土地解冻深度达标后的适当时机,发挥合适时机对牧草生长的积极影响,定期监测土地状况,调整操作时机。

在进行地表处理后,需要定期进行效果评估,观察牧草的生长情况、土壤水分状况等,保持地表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牧草的栽培水平,促进林业与畜牧业的良性互动。到达适宜温度时进行过磷酸钙的施肥,再进行后续的牧草播种,播种时,保持树干和草种之间的距离超过50cm,满足牧草和树苗的生长需求,而且该距离还能有效避免出现树木生长受影响的问题,为后续收割牧草创造便捷的条件,完成了种子播种之后,需要轻微的翻整土地,使地表保持平整。针对牲畜进行重点管理,虽然牲畜不需要如同木材一样注重精心栽培,但是加强对牧草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复合式林业生态技术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4、林地保育技术

林地保育技术方法的应用目标是提高生态环境水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推进林业栽培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探索,提高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植物配置,包括不同树种、植物层次和地被植物,以促进生态系统内各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协调,搭配合理的植物组合方案,创造适宜各种动植物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梯田、植被带、覆盖植被等,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维护林地的土壤质量,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品质。采用自然修复的方法,促进植被自主恢复,帮助林地逐步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借助自然演替、种子传播、土壤微生物活动,体现出生态过程的优化,提高自然修复的效果。在林业经营中,优先采用可再生资源,避免过度伐木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动林业经营向着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实现林地的长期健康,定期评估林地保育技术的效果,监测植被、土壤、水质等指标,在监测和评估系统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保持生态平衡。鼓励社会参与林地保育,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从业者和公众对林地保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和支持度。注重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保护措施、利用措施之间的平衡点加强把握,调整生态结构,对森林群落进行优化和布局,着重做好对树种的调查与监测,保护森林功能区、保育核心区。

在动植物的监测调研中,了解林地环境,建立起监测体系,利用卫星监测技术保护生态功能区,维护林业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采取多种措施和补偿机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补充不足问题,例如扩大植树造林的规模,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环境的综合水平,有计划的进行林业栽培,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土壤侵蚀,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考虑其对土壤的适应性、水分利用效率和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促使树木融入生态系统中,发挥生态效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政府或相关机构提供经济激励,以鼓励参与生态环境改善的个人、企业或农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等活动,此类直接的经济奖励或税收减免等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生态林业种植的效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监测植被生长状况、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调整措施。强调社会的参与和共同责任感,在宣传、教育活动中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激发社会积极性,社会的广泛参与有利于增加生态改善的可持续性和成功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演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植树造林计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5、注重技术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在生态模式下,探索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方法,需要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和跨越式发展的视角,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借鉴先进地区的已有经验,采取可行的措施,明确方向,提高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效果。要对特色林果业进行大力的栽培发展,重点突出无公害的优势和特色,例如尝试在核桃和樱桃的栽植中,提高林业栽培的水平,获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推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创新发展。

选育和引入具有抗病、高产、优质等特点的核桃和樱桃品种,引入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栽培和生物防治手段,保障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加强土壤测试,分析植株需求分析,实施精准施肥和灌溉,提高果树的生长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引入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运用传感器、遥感等技术,监测林地的生长状况,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帮助决策者管理林地,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鼓励林果业的科技人才参与,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林业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生态模式的角度,对复合式的林业生态经营模式进行拓展、应用,要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在林业栽培管理中创造理想的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125200辽宁省绥中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