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玉米宽窄行种植优势及田间管理技术具体实施方案

作者: 翟海霞

推行玉米宽窄行种植优势及田间管理技术具体实施方案0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山东省的粮食供给水平和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玉米是山东省的重要粮食性作物,栽培面积较为广泛,在确保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理念得以有效地推行,玉米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多项措施提升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和品质是现阶段农业技术人员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宽窄行玉米栽培模式是近年来推广应用较好的一种现代化的种植模式,通过营造宽窄相间的种植行,能够更好地调控大田的通风透光,保障玉米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有效降低玉米在生长发育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同时也方便大田管理。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尤其是在山东地区种植极为广泛,在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背景之下,玉米种植地呈现出现缩小的趋势,玉米的产量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不能够借助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提升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势必会对粮食供给和工业、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等行距玉米种植模式之下,大田栽培密度较大,严重影响到植株的通风透光,导致玉米田边的植株生长良好,内部的植株因为光照不足生长发育不良,无法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另外高密度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会降低植株的抵抗能力给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在这一背景之下,宽窄行种植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应用宽窄行种植模式,能够给予大田玉米植株通风透光的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帮助植株更好地积累有机物质,从而推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一、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

1、有利于增强玉米植株光合作用,促进玉米生长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是一种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的行距安排,使玉米植株能够更好地利用光能,从而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玉米生长。这种种植方式通过调整宽行和窄行的行距,使得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更加合理,既能够保证植株充分接受阳光,又能够避免植株之间相互遮挡,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在宽行中,植株之间的距离较远,有利于植株的叶片充分展开,吸收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宽行中的植株也能够更好地通风,有利于二氧化碳的供应,进一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在窄行中植株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植株之间的互相支撑,减少风害,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2、有利于维护农田肥力,提高土壤利用率

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是一种创新的耕作方法,它通过改变传统的均匀垄种植模式,将农田分为宽行和窄行,一般宽行70-90cm,窄行30-40cm,这种模式下改变了行距,创造了更好的通风和透光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由于宽行和窄行的设置,土壤表面的蒸发面积减小,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同时,宽行深松和窄行高茬的设置,也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储存,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有利于根系的深入,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吸收,保证养分供给更加充足,提高养分的利用率,借助宽窄行的交替种植,也能够给予不同地区休养生息的时间,从而更好地积累营养物质,最终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要点

1、玉米品种的选择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玉米种植是其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综合考量,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类型要选择生育期短、抗逆性强(如抗旱、抗寒、抗倒伏等)、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抗病性强、耐虫害的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目前,在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良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浚单20、登海605、鲁单888、中单989、先玉335等几种。不管选择哪种玉米品种,都应该确保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杂质含量不高于2%、千粒重在250-350g。

2、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玉米适应性较强,可以在多种土壤类型中生长,但以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质土壤为佳。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种植地,避免低洼易涝地区种植玉米。作物收获之后应该进行翻耕或者伸缩作业,深度一般为20-30cm,操作时一定要确保深松要彻底,土块要细碎,松土要均匀,以利于玉米根系生长。结合土壤深松整地,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施入,一般施入农家肥2000-3000kg/667m2,45%的氮磷钾复合肥10-20kg/667m2,过磷酸钙20-3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

3、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0-15d选择晴天进行晒种,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将种子均匀地摊放在干燥、通风、向阳的地面上,厚度以5-10cm为宜,每天要翻动几次,防止种子发热和发霉。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在高温、潮湿的天气下晒种,以免影响种子质量,防止种子受到风沙、雨淋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播种前,还需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破损、发霉、病虫害等劣质种子,以减少播种后的出苗问题。种子精选完毕之后,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常用的种衣剂主要有噻虫嗪、咯菌腈、咪鲜胺、恶霉灵、多菌灵,杀菌剂每100kg种子使用5-10g、杀虫剂5-15g、杀菌杀虫剂复合剂10-20g。拌种操作时将种子摊开在干净的地面上或容器中,戴上手套,将种衣剂均匀撒在种子上,用手反复揉搓,使种衣剂充分与种子粘附。也可以使用种子拌种机,将种子和种衣剂按比例加入拌种机中,开启机器,拌种时间一般为5-10min。拌种后不能立即播种,应放置一段时间(一般为24-48h)使药剂充分渗透种子。

4、科学播种

临邑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根据当地的季节情况来确定玉米的播种日期,通常春玉米的播种时间在4月中下旬,而夏玉米则在6月初。播种过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宽敞和播种方式,播种之前要按照播种行距对机械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调整,确保符合播种行距要求。在该模式下宽行行距一般设置为70-80cm,而窄行行距则为40-50cm,株距通常在20-25cm,播种深度为3-5cm,播种量在2.5-4kg/667m2之间。

5、玉米大田管理技术分析

①玉米出苗前的查苗补种

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检查田间幼苗的生长情况,查看是否有缺苗、死苗、病苗等问题,对于缺苗或死苗的地方,要用木棍或标记物做好标记,以便于后续补种。根据缺苗数量和密度,准备适量的玉米种子,种子要选择优质、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以保证补种的成活率。在查苗后的1-2d内进行补种。操作过程中需要在缺苗或死苗的地方挖一个小坑,深度约为3-5cm,将种子放入坑中,用土覆盖,并轻轻压实,然后浇透水使土壤与种子充分接触。在补种后的1-2周内,要再次检查补种的地方,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对于缺苗不严重的地区,可以从稠密地区移栽玉米幼苗直接进行补种。

②玉米幼苗的间苗与定苗

在玉米幼苗长到3-4片叶时进行间苗,用手指或工具在苗间按压,压出多余的幼苗,操作时注意不要压到玉米幼苗的主根,然后将多余的幼苗拔除,留下健壮的幼苗。在玉米幼苗长到5-6片叶时进行定苗,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将病苗、弱苗、畸形苗等不良苗拔除,然后根据种植密度要求,保留适当的幼苗数量。通常情况下每穴保留1株健壮的幼苗,对于缺苗的地区可以保留双株,这样能够提高产量和品质。

③玉米苗期的中耕培土

苗期中耕培土是为了保持土壤湿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透气性,防止杂草生长,一般在玉米幼苗长到3-5片叶时进行中耕,用工具或人力在幼苗行间松土,中耕的深度要适中通常控制在2-3cm。玉米幼苗长到6-8片叶时进行培土,在幼苗周围覆盖适量的土壤,保持土壤湿度,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土壤透气性,防止杂草生长,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培土的高度约为3-5cm。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中耕机、锄头或手工进行中耕培土,但要注意避免伤及玉米幼苗的根系。

④科学施肥灌溉技术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对养分和水分需求会存在较大差异性描写阶段通常不需要进行追肥,并保持适当干旱,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避免后期出现倒伏。当玉米进入到巴结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之后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此时要及时进行灌溉与施肥。玉米进入拔节期之后,结合植株生长情况一般追施尿素5-8kg/667m2,撒施或条施于玉米行间,施肥深度为5-10cm。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8-10kg/667m2,这个阶段可以分两次,分别在玉米的大喇叭口初期和孕穗初期进行追肥,第一次施用70%的肥料,第二次施用30%的肥料,第一次施用时撒施或条施于玉米行间,施肥深度为10-15cm,第二次施用时,追施在玉米株丛周围,施肥深度为5-10cm。当玉米进入开花灌浆期之后应该施入力肥,这个阶段追施尿素5-8kg/667m2,并在灌浆期搭配使用0.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1%的尿素溶液,分别使用10-15kg/667m2进行叶面喷洒,增强叶子光合作用能力,积累更多有机物质,预防干热风。

6、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①杀虫灯防治玉米害虫

杀虫灯防治玉米害虫的适用性较高,可以有效地诱杀多种玉米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杀虫灯采用紫外线或蓝光灯管,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原理,将害虫吸引至杀虫灯附近,再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触杀,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根据玉米种植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紫外线或蓝光杀虫灯,通常波长为340-360nm和440nm的灯光效果较好。将杀虫灯安装在玉米田开阔无障碍物区域,保证杀虫灯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等遮挡,杀虫灯杆的高度应高于作物冠层1m,以便更好地诱杀高空飞行的害虫,可以设置1-2盏/hm2杀虫灯。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规律,设置杀虫灯的工作时段。例如蛾类害虫一般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4点活动较为频繁,可将杀虫灯设置在这个时段工作。每间隔2-3周清理杀虫灯上的高压电网,防止电网短路,影响杀虫效果,同时检查杀虫灯的运行情况,如有损坏及时维修,保证杀虫灯的正常工作。

②粘虫板防治玉米蚜虫和红蜘蛛

粘虫板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物理方式吸引并粘捕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在玉米田间蚜虫和红蜘蛛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它们会被特定的颜色、形状或化学物质吸引。粘虫板表面涂有黏性物质,当害虫接触到粘虫板时,会被粘住,从而达到捕获害虫的目的。应用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玉米蚜虫和红蜘蛛的粘虫板,通常黄色和蓝色对这两种害虫的吸引力较强。在玉米田间的行间或距离地面1-1.5m悬挂粘虫板,同时选择在蚜虫和红蜘蛛发生初期开始悬挂,一般悬挂30-50块/667m2。每周至少检查一次粘虫板,及时清除粘捕的害虫,防止粘虫板堵塞或污染,当粘虫板粘性降低时,需要及时更换新的粘虫板。

③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通过释放赤眼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根据当地玉米螟的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合的赤眼蜂种类常用的赤眼蜂种类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等。根据玉米螟的发育阶段和赤眼蜂的生活习性,确定最佳的释放时间,一般在玉米螟卵孵化期和幼虫期进行释放,此时赤眼蜂能够更好地寄生和控制玉米螟。将培育好的赤眼蜂卵装入专门设计的蜂卡中,带到玉米田害虫较多的区域,要确保释放点要均匀分布,以保证赤眼蜂能够有效地控制玉米螟,释放点一般控制在3-5个/667m2。根据玉米螟的数量和赤眼蜂的寄生能力,确定合适的释放密度,通常玉米田释放赤眼蜂10000-20000头/667m2,每间隔5-7d使用一次,连续释放1-2次、在释放赤眼蜂后,要定期检查玉米田的害虫数量和赤眼蜂的寄生情况,评估防治效果,如有需要可以适当调整释放时间和密度。

④白僵菌防治玉米螟

白僵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微生物真菌,其防治玉米螟的技术原理主要是通过感染并致死玉米螟幼虫和成虫,从而减少害虫数量,保护玉米作物。白僵菌的病原性体现在它能够侵入玉米螟的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酶类,破坏玉米螟的生理机能,最终导致害虫死亡。白僵菌制剂的用量通常取决于玉米螟的发生密度、环境条件以及预期的防治效果。一般而言玉米田使用的白僵菌制剂量可能在0.5-2kg/667m2之间,使用时间通常选择在玉米螟幼虫生长期,特别是3-5龄幼虫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幼虫对白僵菌更为敏感。可以将0.5-2.0kg的白僵菌与20-30kg的细沙混合均匀后投放到玉米心叶当中,每株投放1-2g,在玉米螟越冬的场所如秸秆垛周围,施用白僵菌粉喷有效杀灭越冬的玉米螟虫源。

⑤玉米螟的化学药物防治

针对玉米螟可以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2500倍液,黏虫用2%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洒,棉铃虫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000-2500倍液喷雾,玉米大小斑病推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玉米锈病可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纹枯病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植株。上述病虫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连续喷2-3次,用药量控制在30-40kg/667m2。

综上所述,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属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门类,该种种植模式下主要是营造一个宽窄相间的种植行,确保大田植株都能够充分接受光照,充分生长,保障每一行的边际效应全面发挥,同时宽窄行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够更好地提升玉米的产量,保护耕地肥力不受影响。该种种植技术是知识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次创新,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明确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并保证广大种植户能够全面应用和学习。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临邑县孟士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